问题

二战战场上,士兵为什么不举着一个铁盾牌冲锋。铁盾牌应该能挡住前方的子弹和炮弹?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

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

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力那是今非昔比。步枪子弹、机枪子弹,还有迫击炮弹、炮弹,那威力可不是冷兵器时代能比的。要想真正有效地抵挡这些,盾牌就得做得非常厚实,材料也得够硬。

你想啊,如果盾牌要能挡住步枪子弹,那得有多厚?大概率得是好几毫米甚至更厚的钢板。再加上制作工艺,这么一块东西拿在手里,重量绝对不轻。你再想想,一个士兵身上还得背着枪、弹药、背包、水壶,有时候还有工兵铲、干粮等等。如果再加一块几十斤重的铁盾,那他还能灵活移动吗?

二战战场是个什么地方?不是古代那种几个人围成一团对砍的场面。它更多的是分散的、快速移动的作战,需要士兵快速卧倒、匍匐前进、隐蔽自己、变换位置,甚至还要进行攀爬、跳跃。举着一块沉重的铁盾,你别说冲锋了,就是正常行走都费劲,更别提在枪林弹雨中进行战术动作了。稍微有点冲击波或者弹片溅射过来,你可能就被盾牌自身产生的冲击力给甩飞了。

所以,士兵的生存和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机动性和隐蔽性。一个笨重且暴露在外的铁盾,只会成为你的累赘和明显的靶子,大大削弱了你的生存能力。

二、火力与穿透力的问题:

即使你能造出足够厚的铁盾,能挡住一些子弹,那也得看是什么子弹。二战时期,机关枪的射速非常高,一梭子子弹扫过来,盾牌能挡住几发?而且很多子弹是带穿透力的,专门针对装甲目标设计的。更别说迫击炮弹和炮弹了,那爆炸的威力能把钢板炸变形甚至撕裂。

你想象一下,你举着盾牌往前冲,前面是密集的机枪火力,一瞬间几十发子弹打在你盾牌上,就算没打穿,盾牌被击中的地方会剧烈震动。这种冲击力反馈到你的手臂和身体,是非常不舒服的,甚至会造成骨折。而且,如果盾牌被击穿或者碎裂,那些飞溅的碎片同样是致命的。

再说说炮弹,炮弹的破片杀伤力巨大,而且冲击波能够震碎你的内脏。一个薄薄的铁盾,在炮弹面前跟纸没什么区别。

三、战场环境与战术的演变:

二战的战场环境和古代完全不同。飞机、坦克、大炮、机关枪……这些高科技武器的出现,使得战场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分散、更加残酷。

士兵们冲锋的时候,更多的是利用地形进行隐蔽,比如沟壑、土堆、残垣断壁、森林灌木丛等等。他们需要快速地从一个掩体移动到另一个掩体。一个铁盾牌在这种环境下反而会成为障碍,你没法用它来爬行,没法把它藏在身后来抵挡侧面的攻击。

另外,战术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士兵们更多地依赖小队协作,互相提供火力支援和掩护。步兵的掩护更多的是依靠轻武器的射击节奏和火力压制,而不是像古代那样依靠重型盾牌的物理阻挡。

四、已有技术替代与发展:

事实上,二战期间也出现过一些类似“盾牌”的装备,比如一些防弹背心。但那也不是举在前面冲锋的铁盾,而是穿在身上,利用特殊的材料(比如早期的防弹纤维或者金属插板)来减轻正面受到的弹击伤害。不过即便如此,防弹背心也并不足以完全抵挡住重型子弹或者炮弹的冲击。

更有效的方法是,士兵们在冲锋时,依靠战友的火力掩护,以及利用地形的掩护。火力压制可以阻止敌方火力过于集中地倾斜过来,而地形掩护则能提供物理上的屏障。

所以,总结来说,在二战的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不是因为没人想到这个主意,而是因为:

太重了,影响机动性。
防护能力不足以应对当时强大的火力。
与现代战场的战术需求不符。
有更有效率的生存和战斗方式。

与其举着一个未必能挡住多少子弹、却让自己行动不便的铁盾,不如依靠灵活的移动、地形的掩护和战友的配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和战斗效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是个聪明的主意。一战的时候确实有人这么干的。

他们用钢铁制作了胸甲,要知道,除了手枪,其他枪支都得俩手操作,把盾牌挂在身上,双手解放出来了。不就可以安心战斗了嘛。

然而问题来了,这胸甲(划掉)盾牌吧,防护弱不说还太沉了,于是领头的灵机一动,在盾牌上加了个轱辘。第二代冲锋盾出现了。

之后发现跑的不够快,于是加上了发动机。发现火力不够,又加了火力,最后发现负重不够,最终加了五对负重轮,定稿了。诺,这就是题主要的东西。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的只能说,题主不要说没有常识,甚至体力活都没有怎么干过。

咱们都不说巨大的铁盾,或者铁块什么平常人不容易见到的东西。就说很多建材店五金店都有卖的电线,就最普通的220v,20A的那种。搞一卷50米的,然后你试试看单手平举着冲锋试试看?这还不是实心的铁坨,就那么一卷里面还有很多比金属轻很多的橡胶和空气,直径也远远达不到铁盾。


油管上有老外按美国队长盾牌的参数造了一个铁盾,厚度并不大,只能防防气枪的水平,最后是被一大块砖头砸坏的。然后就这么拉胯的一个铁盾,也有接近20kg,好好一个肌肉男挥舞几下就不行了(指一直保持流畅动作cos美国队长)。

user avatar

有啊,当然有啊,帝国师与蒙哥马利都配备了铁盾

user avatar

首先我要告诉你,别听其他人给你泼冷水,你是可以这么做的。

1)你购买了一块盾牌

2)你很快发现盾牌只能挡住前方的伤害,如果有炮弹、手榴弹落在身后,或敌人迂回到你背后,你还是会受到伤害,于是你买了四块盾牌,前后左右各放一个。

但这时你会发现,盾牌挡流弹、手枪弹、小破片还可以,奈何对面有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步枪和机枪,于是你决定下重金,加厚四块盾牌,使其能抵御.50机枪弹。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能抵御大口径机枪弹的盾牌太重了,你根本抬不动,于是你选择在盾牌下安装轮子,这样你只要推着走就OK了,完全不用担心盾牌太重。在试验场,你甚至推着盾牌跑出了20km/h的好成绩。

不过走出试验场,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战场或泥泞或崎岖的地形,使你推盾牌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小小的轮子总是陷入泥巴或是卡在碎砖瓦砾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选择用履带代替轮子,以适应战场环境。

履带带来的,不仅是极高的适应能力,还有极高的重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即便是用力推,也很难推动盾牌,于是你不得不为盾牌装上了发动机。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在意重量了,于是你顺带给你的盾牌安装了小口径火炮

虽然盾牌到这时几乎是完美的了,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盾牌严重遮挡了你的视野,使你开枪极为不便,如果将上半身全部伸出盾牌外瞄准的话,又极易受到攻击。于是你想办法加大了你的头盔,使头盔能保护你的头和上半身,这样以来即便是探出身瞄准也不会受到袭击。

这时出现了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既要操纵发动机,又要管理火炮,还要观察四周,实在太麻烦了,于是你选择多雇几个人,帮你操纵这些麻烦的机器,你只要指挥他们就可以了。

最后,你把盾牌、头盔、发动机、履带之间的缝隙修补了一下,顺便加上一些维护盾牌的设备。于是这时你获得了......

斯图亚特坦克。

3)很多人觉得你的盾牌好,于是纷纷下单仿制你的盾牌,于是你顺便喜提成就【装甲集群作战】

以上


2020.7.22更新

你觉得盾牌还是太薄,于是

你觉得炮管子太晃,不好瞄准,于是

你觉得敌人的金属射流武器破甲能力太高,盾牌挡不住,于是

你觉得靠同轴机枪打杂兵太费劲,于是

你觉得脱壳穿甲弹太狠,盾牌挡不住,于是

10000年之后......

TG的59式魔改盾牌服役:)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对于金属的密度缺乏直观感受,因为生活中接触了太多薄铁皮和空心板,看到书上写着20mm厚钢板也觉得不过如此。

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去工地或钢厂拎几块15mm厚A3大小的钢板就行了。

user avatar

其实以二战时期的钢铁质量,做盾牌的防御力极其有限。一种性价比更高的方法早已在我军中开展:土坦克。

土坦克的构造很简单,即顶着一个八仙桌,上面盖上棉被,浇水润湿后用沙土填充与棉絮结合。往往有几层被子。

这样整体重量与一个钢铁盾牌相差无几,但是成本和防御效果要好得多。不光普通子弹完全打不穿,连手榴弹破片也无法穿透。

土坦克的设计原理与当今软质防弹衣类似,即通过含沙土棉被的变形耗散掉子弹或者弹片的动能。而根据土力学原理,沙子的剪胀性能够提供有效的抵抗力迫使弹头变形。

土坦克的目的就是把人护送到炮楼下堆炸药。这对于缺乏攻坚武器的八路军来说是难得的创举。

但是其缺点也相当明显:就是有点费被子。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那么多钢铁。

要不为什么一直说钢铁产量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呢。

钢铁连造坦克都不够呢,每个人分个盾就更不够了好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如果二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空降师的仓库里突然出现了十辆99A式主战坦克,那绝对是改变历史进程的炸弹。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桥段,而是实打实地把当今顶尖的科技武器塞进了那个钢铁洪流时代的战场,其影响之大,简直难以估量。首先,我们得明白99A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它配备的125毫米滑膛炮,射程远、精度高,.............
  • 回答
    二战中国战场上留下了无数震撼人心的影像,要说“最好”的照片,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问题,因为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无数人的悲欢离合。然而,如果非要挑选一张最具代表性、最能触动人心且背后故事感人的照片,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张著名的 《血肉筑长城》。这张照片没有一个明确的拍摄者名字被广泛传扬.............
  • 回答
    二战欧洲战场上,主流观点将轴心国定义为“邪恶”,将同盟国定义为“正义”,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历史事实、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核心动机、行为表现以及最终的战争结局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看轴心国的“邪恶”之处。核心在于其极端民族主义、.............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 回答
    假设我,一个在《钢铁雄心》系列(HoI)世界里浸淫多年的老兵,突然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扔进了1941年夏末的苏德战场,化身为德意志国防军第五集团军的司令。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战场,因为我在这里指挥过的部队,玩过的战术,都曾在虚拟的地图上无数次上演。但这一次,我不再是敲击键盘的上帝之手,而是肩负着真实的.............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上,T34与德国三号、四号坦克的对决,堪称钢铁洪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较量。如果暂时抛开车组技术这个关键变量,单纯从设计理念、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等硬件层面来看,这场“互怼”并非一边倒的局面,而是各有千秋,并随着战争的推进而不断演变。火力:初期的优势与后期的追赶 T34的76毫米炮: 在战争.............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联合舰队,此刻的对手不再是那支在珍珠港偷袭后逐渐被打残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而是更老牌、经验更丰富、技术同样不遑多让的皇家海军。这场假设性的较量,无疑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海战史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如果皇家海军作为日军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那么他们必然会.............
  • 回答
    这确实是二战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而答案并非简单归结于一两个原因。日本在二战期间倾尽国力制造了数量惊人的飞机,但这些飞机在实际战场上的出现率和损耗情况,与生产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工业、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因素。1. 生产数字的“水分”:首先,我们要理解日本公布的生产数字可.............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分析一下这个“终极战场”的态势。结论是,即便集合了二战时期全球所有空军和防空力量,它们在面对一架F22“猛禽”时,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对抗。这背后有着代差式的技术鸿沟,以及信息处理和战术思维上的根本差异。二战全球空军与防空力量的“集合.............
  • 回答
    如果希特勒当年在敦刻尔克撤退时没有选择“按兵不动”,而是让德军继续猛攻,强行在海滩上围歼那数十万英法联军,那二战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1940年5月,法国战役如同疾风骤雨般展开,德军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术让英法联军措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 回答
    海风带着一丝焦糊味,夹杂着金属燃烧的刺鼻气息,在海面上翻滚着。甲板上的气氛,瞬间凝固了。“那是什么?上帝啊,那是什么玩意儿?”有人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睛死死地盯着天空中那个越来越近的、扭曲的黑影。这不是一次正常的返航。螺旋桨已经不转了,或者说,只剩下残破的叶片在风中绝望地摇晃。机身大部分被橘红色的火.............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我们来掰扯掰扯二战后波兰的领土这本账,单纯从得失和影响来看,是赚是赔,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得好好捋一捋。战前 vs. 战后:领土上的惊天大挪移首先,得把账本摊开,看看战前战后波兰的版图到底是怎么个变化法。 战前: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前,波兰的疆域那是相当广阔的。西边和德国接壤,北边是德国和立.............
  • 回答
    夷陵之战,那是三国鼎立局面中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战役。孙权在这场仗中输得太难看了,元气大伤,陆逊虽然赢了,但也在消耗吴国的国力。如果,仅仅是个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拐个弯,假设吴军在夷陵之战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溯江西上,与曹魏在汉中或其附近形成对峙,那么,孙吴真的.............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二战欧洲战场东线,指的是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在1941年至1945年间的作战。这场战争被普遍认为是二战中最血腥、最残酷的战场,其恐怖程度几乎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东线的恐怖:1. 规模与伤亡的惊人程度: 参战兵力庞大: 东线战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面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