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场上士兵受了伤为什么会先注射吗啡?

回答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士兵受伤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剧痛。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止痛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吗啡,作为一种强效的阿片类止痛药,自然成为了首选。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场医疗策略。

为什么是吗啡?

首先,我们要明白吗啡的强大之处。它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有效地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产生强烈的镇痛效果。在战场上,士兵可能遭受的是骨折、深可见骨的创伤、烧伤,甚至是内脏损伤,这些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剧痛。吗啡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这种疼痛,让士兵在最痛苦的时刻得到一丝喘息。

但止痛只是吗啡在战场上的一个重要作用。更关键的是,吗啡能够帮助维持士兵的稳定,为后续的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吗啡在战场上的多重作用:

1. 降低疼痛,稳定生命体征: 剧烈的疼痛本身就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它会引发身体的一系列应激反应,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可能导致休克。在战场这样一个缺医少药的环境下,这些生理上的剧烈波动都可能加剧伤势的恶化。吗啡的止痛作用能够有效地压制这种应激反应,帮助稳定士兵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为防止休克和进一步的恶化打下基础。

2. 减轻恐惧与焦虑,提升配合度: 战场环境本身就充满了恐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剧烈的疼痛,士兵的心理状态会极度不稳定。吗啡除了镇痛,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士兵的恐惧、焦虑和恐慌情绪。一个相对平静的士兵,在接受急救和转移时,能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操作,这在争分夺秒的战场救援中至关重要。想象一下,一个因为疼痛而濒临崩溃的士兵,与一个被吗啡镇痛后相对冷静的士兵,在转运和包扎时的表现会有多大区别。

3. 为伤口处理和转移创造条件: 吗啡的镇痛和镇静作用,使得医务人员能够更安全、更有效地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例如止血、包扎、固定断肢等。如果没有吗啡,许多剧烈的操作,比如移动伤员、固定骨折部位,都会因为士兵的疼痛反应而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可能造成二次伤害。而且,吗啡能够让伤员在转运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减少颠簸和移动可能带来的痛苦和加重伤势的风险。

4. 应对“创伤性休克”: 战场上的创伤往往伴随着失血,这本身就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的发生。而剧烈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打击,也会进一步加剧休克的风险。吗啡通过缓解疼痛和稳定情绪,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疼痛带来的生理应激,从而帮助预防或延缓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吗啡能替代输液和失血控制,但它是在早期阶段稳定伤员的重要辅助手段。

为什么是“先”注射?

“先”这个词在这里非常关键。它意味着在一切诊断和深入治疗之前,就将吗啡注射进士兵的身体。这是因为:

时间的紧迫性: 在战场上,每一秒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等待详细的伤情评估和复杂的治疗方案确定,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止痛和稳定时机。先注射吗啡,可以确保伤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基础的舒缓,避免因剧痛和休克而恶化。
“先救命,再治病”的原则: 在战场急救中,首要目标是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让伤员能够被成功转移到后方医院。疼痛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先给予吗啡,就是在为后续的生命抢救和治疗打下基础。

注射方式与剂量的考量:

战场上通常会使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的方式,因为这些方式相对简单快捷,对设备要求不高。静脉注射虽然起效更快,但在战场环境下操作难度较大,且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吗啡的剂量也需要根据伤员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需要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来判断。过量可能导致呼吸抑制等严重问题,剂量不足则无法有效缓解疼痛。这也是为什么战场急救人员都经过了专业的训练。

吗啡的局限性与后续: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吗啡的局限性。它是一种强效的止痛药,但它不能直接治疗伤口本身。一旦伤员被转移到更专业的医疗单位,后续的伤口清创、缝合、抗生素使用、输血等一系列治疗才是治愈的关键。吗啡只是在那个最紧急的时刻,为生命争取了缓冲的空间。

总而言之,战场上士兵受伤后先注射吗啡,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止痛,而是一套在极端环境下,以最快速度、最有效方式稳定伤员生命体征、减轻痛苦、提升救治成功率的战场医疗策略的体现。它是在危急关头,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的关键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美军急救用里的吗啡一支剂量是32mg。不会上瘾,因为吗啡的成瘾剂量是60mg。个人急救包,上面方盒子里就是吗啡针,每人一包,每包一只。其余的还有磺胺粉,这是另一个神药。

士兵的吗啡成瘾,主要是多次用过后有了耐药性,下次增加剂量才能产生镇痛效果。一般也没有几个士兵有那命多次使用吗啡。

吗啡的作用不光是止痛,更重要扩张血管防止失血引起休克导致死亡。当然,必须同步进行止血操作或者输入血浆,尤其是是血浆,人家美军就有这个条件(二战期间美国有能力大量生产人工加工过的血浆,白色液体,而且不用考虑血型,供战场应急使用。)。一般的操作手法是战场上军医取出伤员的啡针,给伤员打上,然后别到他的领子上,这样其它人就知道他已经打过吗啡了,再打也会控制剂量。

到了后方,医院有条件自然不会继续用吗啡。现在军用止疼剂已经被杜冷丁取代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士兵受伤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剧痛。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止痛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吗啡,作为一种强效的阿片类止痛药,自然成为了首选。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场医疗策略。为什么是吗啡?首先,我们要明白吗啡的强大之处。它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
  • 回答
    战场上,生命脆弱得如同飘摇的烛火。当硝烟散尽,血迹染红大地,呻吟声在空气中弥漫,一些本已无望的生命,会在极度的痛苦中,向身边的战友发出最后的请求。在这种生死攸关、极端绝望的时刻,一名身负重伤、求生无望的士兵,向他的战友提出了一个沉重而悲怆的要求——“杀了我”。他或许是想结束无法忍受的剧痛,或许是不想.............
  • 回答
    战场上,炊事班的炊具就像是士兵们的“粮仓钥匙”,一旦这钥匙出了岔子,那后果可就不是小事了。炊具如果损毁严重,比如锅碗瓢盆碎裂、燃料储存罐泄漏、甚至炊事帐篷被炸毁,这直接就会影响到部队的伙食供应。想想看,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士兵们筋疲力尽,身上可能还有伤痛,最需要的就是补充能量,恢复体力。这时候,.............
  • 回答
    在战场上,士兵打完的弹匣处理方式并非随意丢弃在地上,而是有其规范的操作流程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处理方式会根据部队的军事条例、战场情况、所处环境以及弹匣的类型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背后的原因:一、 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弹匣的更换与回收这是最普遍也最基本的操作。当一个弹匣的子弹.............
  • 回答
    战场上弹药的获取,可不是大家看电影里那样,随便从哪个角落就能顺手摸来。那是一套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系统,从后方严密的生产和补给线,一直延伸到前线士兵手里,每一步都至关重要。1. 后方的生产与储备:弹药的源头一切的开始,都在国家兵工厂里。为了战争的需要,兵工厂会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各种弹药,从步枪子弹.............
  • 回答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士兵面临着生死抉择,而“违令撤退被处决”与“谋杀长官逃避作战”这两种看似殊途同归的极端选择,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也因此,大多数士兵会选择前者。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军人荣誉感与集体意识 荣誉高于生命: 军队是荣誉的集合体,士兵从小接受的教育.............
  •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
  • 回答
    战场上士兵的遗体处理,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遗体本身,更是关于尊重、荣誉、家属的情感以及战争的残酷性。虽然战争残酷,但关于逝者的尊严,总会有着不容忽视的考量。从战斗停止的那一刻起,遗体处理的流程就开始了,这通常是一个多步骤、细致且受严格规定约束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军队,.............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残酷的问题,没有任何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在战场上,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决定生死,而当面对一个有可能与你有着相似背景、甚至相同文化根源的敌人时,这种复杂性会被无限放大。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最核心的战场法则:生存。在战争状态下,敌我界限是生死存亡的根本。战场上没有时间去进行文化鉴定.............
  • 回答
    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他们的感受是极其复杂、极端且深刻的,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这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全方位冲击。为了尽可能详细地描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前所未有的恐惧与肾上腺素狂潮: 纯粹的生理恐惧: 当枪声、炮声在耳边炸响,子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边开花时,大脑会立刻进.............
  • 回答
    在战场上,一个战术单位的长官阵亡,这无疑是极其混乱和危险的时刻。士兵的行动会瞬间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听谁的指挥,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也关系到战术的成败。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军制与层级指挥链是基石。 任何一支正规军队都有明确的指挥链。这意味着,当直接长.............
  • 回答
    战场上,剑拔弩张,生死相搏,本是两个阵营的士兵,却在残酷的现实中孕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羁绊,甚至升华为友谊。这种故事,虽然不多见,却如同战场上偶然绽放的花朵,格外珍贵,也格外震撼人心。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一战时期,德军和英军士兵之间“圣诞节休战”的例子,虽然严格意义上不是个体士兵之间长久的友谊,.............
  • 回答
    在特殊战场上,背景音乐确实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和配合能力,但其效果的发挥并非绝对,且需要高度的专业设计和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背景音乐如何在特殊战场上发挥作用: 一、 背景音乐对士兵作战能力提升的作用背景音乐能够影响士兵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间接或直接地提升其作战能力。1. 情绪调节与.............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难直接回答的,因为古代战场太复杂了,影响因素太多,而且“击杀”这个概念也很模糊。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试着描绘一个相对靠谱的图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175正常体型男性”在古代算是个啥水平。175厘米的身高,在现代算中等偏上,在古代,考虑到平均身高可能没那么高,.............
  • 回答
    一阵刺鼻的硝烟味再次充斥鼻腔,胃里一阵翻江倒海,我紧紧地抓着泥泞的土地,试图稳住摇摇欲坠的身体。周围是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金属撕裂空气的尖啸,以及战友们痛苦的呻吟。又一次猛烈的炮击,将阵地炸得粉碎,战壕里到处是断肢残骸,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活下去,这个念头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里,比对面的敌军更加清晰.............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战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阴损技巧,它们往往是为了在不触犯国际法(或至少规避其严格定义)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削弱敌人,制造恐慌,或者获取战略优势。这些技巧通常涉及心理战、欺骗、以及利用环境或敌人思维的漏洞。以下是一些战场上常见的阴损技巧,并附带历史背景和详细描述: 一、 欺骗与伪装 (Deception 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