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场上士兵打完的弹匣怎么处理,丢地上吗?

回答
在战场上,士兵打完的弹匣处理方式并非随意丢弃在地上,而是有其规范的操作流程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处理方式会根据部队的军事条例、战场情况、所处环境以及弹匣的类型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背后的原因:

一、 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弹匣的更换与回收

这是最普遍也最基本的操作。当一个弹匣的子弹打完后,士兵会迅速执行“弹匣更换”动作,并将打完的弹匣取出,以便安装新的弹匣。打完的弹匣,通常情况下并非随意丢弃,而是有计划地进行处理。

1. 置于战术背心/弹匣包中:
位置: 大多数现代士兵都配备有战术背心或胸挂,上面有专门设计的弹匣包(magazines pouches)。这些弹匣包通常是打开式或有盖的,方便快速取放。
操作: 士兵在更换弹匣时,会迅速将用完的弹匣从枪上取下,然后直接放入附近的一个空弹匣包中,或者临时插在战术背心的某个空位上。这个动作非常迅速,并且是在战斗的间隙或低烈度交火时进行的。
目的:
保持火力: 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后续的射击做好准备,确保随时有满弹匣可用。
避免丢失: 弹匣是重要的战斗耗材,丢失了就等于失去了一次射击机会,而且弹匣本身也需要回收利用。
保持战术敏捷性: 将用完的弹匣收纳好,避免它掉落在地,可能绊倒自己或战友,或者在需要时找不到。
区分新旧弹匣: 有些士兵会通过特定的方式(例如将用完的弹匣放在背心的另一侧)来区分已经用过的弹匣和未用过的弹匣,以便更有效地管理弹药。

2. 临时放置在地面(特定情况):
情况: 在极度激烈的交火中,或者当弹匣包已满、战术动作受到限制时,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士兵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将用完的弹匣临时放在触手可及的地面上,例如放在自己的脚边,或者利用地形优势(如掩体边缘)。
目的: 快速完成弹匣更换以继续射击,稍后再进行收纳。
后续: 这种临时放置的弹匣,一旦有空隙和机会,士兵会立即将其捡起并收纳到弹匣包中。
重要提示: 这绝不是“随意丢地上”,而是经过权衡后的临时性措施,并且后续会进行回收。

二、 弹匣的回收与再利用

打完的弹匣并不像用完的子弹壳那样,通常也不会被士兵随意丢弃,而是要尽量回收。

1. 弹药补充:
在战斗间隙或战术撤退时,士兵会将用完的弹匣交给后勤人员或专门的弹药补给员。
这些弹匣会由后勤单位统一收集、检查、重新装填弹药(如果有备用弹药和装弹工具)或进行维修,然后重新发放给部队。
弹匣是金属或耐用塑料制成的,可以反复使用,因此回收再利用非常重要。

2. 搜集战利品(特定情况):
在一些非对称作战或特定情况下,如果敌方使用的弹匣与己方通用,或者弹匣本身具有特定价值(例如是某些特定武器的弹匣),己方士兵可能会在战斗结束后主动搜集敌方的用完弹匣。这用于情报收集或作为战利品。

三、 为什么不能随意丢弃在地上?

即使在战场上,随意丢弃弹匣也有多重不利因素:

1. 浪费宝贵的资源: 弹匣是高价值的战斗耗材,丢失即意味着浪费。尤其是在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下,每一个弹匣都很重要。
2. 影响战场环境: 散落在地面的弹匣会增加步兵移动的障碍,特别是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可能导致绊倒。
3. 暴露自身位置或战术信息: 在某些情况下,敌方可能会通过散落在地面的弹匣来判断己方部队的活动轨迹、火力强度和弹药消耗情况,这可能为敌方提供战术情报。
4. 违反军事纪律和规定: 大多数军队都有严格的弹药管理和装备使用规定,随意丢弃装备是违反军事纪律的行为,会受到处罚。
5. 无法重新使用: 丢弃在地上意味着弹匣很可能被泥土、水或其他杂物污染,影响其正常功能,更别说回收再利用了。

总结来说,战场上士兵打完的弹匣,并非随意丢地上。最常见且规范的做法是将用完的弹匣迅速放入战术背心或弹匣包中,以便快速更换,并尽量在事后回收。这种处理方式既保证了士兵的持续作战能力,也体现了对宝贵军事资源的珍惜和有效的管理。只有在极端紧急且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临时的、但事后会立即纠正的“放置”行为,而非“丢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争 分运动战、冲锋戦、阵地战,打完的弹匣或者更换弹夹 不能一概而论 机械执行。

比如:运动战、敌人跑我追,为了轻装、打完的弹匣丢地上。

冲锋戦 只有10至20分钟 根本没有时间换弹夹。一切精力去发现敌人 、击毙敌人,当你换弹夹的瞬间,敌人会击毙你。有经验的战士不见敌人不开枪,见了敌人打点射 不超过三发,一定要保持你枪里有子弹。

阵地战,可以隐蔽,身边的子弹很多 就随便了。

user avatar

老兵来强答一波。





首先,对于战争场面,大家大部分印象来自影视,影视剧里拿起枪就泼水扫射,真实战斗中那是不存在的,那是找死行为。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八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一个常规战斗步兵班执行任务时的常规装备和携弹量。一个加强步兵班一般有10-12个战士,(常规普通步兵班是九个的,三三制,十二人是我这个单位有点特殊,不代表普遍性。部队实战、演练都以九人班为标准)分三个战斗小组:

第一组班长带,四个人。三支突击步枪,一把狙击步枪。步枪手携带四个弹夹,120发子弹,四颗手榴弹。狙击手携带四个狙击步枪弹夹共40发子弹(子弹是制式重机枪子弹通用于狙击步枪),四颗手榴弹,一把军用手枪用于近距离自卫,子弹若干。

第二组机枪组,四个人,由指定组长带。分别是正副机枪手,两个步枪手。正机枪手携带一挺班用轻机枪、五个机枪弹鼓共计375发子弹。副机枪手携带突击步枪一把,四个步枪弹夹,再背四个机枪弹鼓共120+300共计420发子弹。

第三组是火箭筒组,四个人,由副班长带。分别是火箭筒正副手,两个步枪手。正火箭筒手携带一具四零火箭筒,三发火箭弹。副手携带除标准步兵装备还要携带两发火箭弹。

这么算来,一个步兵班有十个步枪手1200发子弹、机枪手机枪子弹675发、狙击步枪子弹40发,这些子弹,战斗中就是这个班保命杀敌的家底了,浪费一颗子弹都是犯罪。所以,战斗经验丰富的士兵,都是惜弹如命的,有目标有方向才会有的放矢一两发子弹。泼水扫射那是演戏,120发子弹不够三分钟泼水,没有子弹的战士就是个死人。

啰嗦那么多,说回正题,题主问的是战场上,士兵打完子弹弹夹是扔还是保留?当然保留啦,每一个弹夹都是士兵固定的装备物资,战斗间隙,补充弹药,你把弹夹都扔了,怎么上子弹?要知道,运送弹药上前线,子弹是以木箱为单位的,一箱1500发,弹夹?没有的。

总结,真实的战斗是极其残酷和血腥的,野外遭遇战,在没有后援以及补给的情况下,每一颗子弹都是一颗保命的筹码,贵如黄金,绝不允许浪费,所以一个弹夹30发子弹,可能要坚持几个小时的紧张对峙,没有那么频繁换弹夹的必要啦!空弹夹,是要随身携带的。当然,阵地战又是另外一个准则,以后有机会再写。

8月16日更新:

没想到我的回答会有3k的赞同以及很多感谢和回复,不一一回复,这里表示一下谢意。以下对争议最多的问题更新一下:1、弹夹和弹匣的叫法。当兵时大部分都习惯叫:弹jia,军事教材上写的是弹匣。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就是叫顺口了,很难改,特地说明一下,请大家不要就这个问题杠来杠去了。2、狙击步枪的装备年份。这个仿制的狙击步枪是在八十年代后期装备到部队的,装备在每个排的第一个班。3、单兵携弹量。老式子弹袋有三个弹匣套,共四个弹匣。九十年代后配备新式装具,有四个弹匣套,共五个弹匣。4、打仗时空弹匣一定是保留的,不会扔掉。5、实战中步枪和轻机枪对敌射击基本以短点射为主,扣住扳机不放泼水扫射的情况极少。

user avatar

反对战场无泼水式射击的说法。

首先,人命绝对比子弹值钱。没打过仗(肯定的啊!)在我所看的实战视频,三四分钟打完120发子弹是个很正常。连射确实不多,但不停的长短点射很正常。而且绝大多数视频是看不到敌军。

所谓的省子弹,看到敌军再点射,120发子弹打一天,在西方机械化部队是不常见的。

而限制军队泼水式射击和那个老兵说的一样。士兵备弹有限。但若是机械化部队,真的一个班士兵只有1200发子弹吗?这点子弹要班组机枪何用?

另外战斗保障部队不负责送弹药吗?

user avatar

弹夹是要回收的。包括机枪弹鼓。一般步兵交战激烈程度不高,跟电影游戏差别很大。有充分的时间回收弹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战场上,士兵打完的弹匣处理方式并非随意丢弃在地上,而是有其规范的操作流程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处理方式会根据部队的军事条例、战场情况、所处环境以及弹匣的类型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背后的原因:一、 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弹匣的更换与回收这是最普遍也最基本的操作。当一个弹匣的子弹.............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残酷的问题,没有任何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在战场上,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决定生死,而当面对一个有可能与你有着相似背景、甚至相同文化根源的敌人时,这种复杂性会被无限放大。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最核心的战场法则:生存。在战争状态下,敌我界限是生死存亡的根本。战场上没有时间去进行文化鉴定.............
  • 回答
    战场上弹药的获取,可不是大家看电影里那样,随便从哪个角落就能顺手摸来。那是一套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系统,从后方严密的生产和补给线,一直延伸到前线士兵手里,每一步都至关重要。1. 后方的生产与储备:弹药的源头一切的开始,都在国家兵工厂里。为了战争的需要,兵工厂会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各种弹药,从步枪子弹.............
  • 回答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士兵面临着生死抉择,而“违令撤退被处决”与“谋杀长官逃避作战”这两种看似殊途同归的极端选择,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也因此,大多数士兵会选择前者。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军人荣誉感与集体意识 荣誉高于生命: 军队是荣誉的集合体,士兵从小接受的教育.............
  • 回答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士兵受伤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剧痛。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止痛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吗啡,作为一种强效的阿片类止痛药,自然成为了首选。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场医疗策略。为什么是吗啡?首先,我们要明白吗啡的强大之处。它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
  •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
  • 回答
    战场上士兵的遗体处理,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遗体本身,更是关于尊重、荣誉、家属的情感以及战争的残酷性。虽然战争残酷,但关于逝者的尊严,总会有着不容忽视的考量。从战斗停止的那一刻起,遗体处理的流程就开始了,这通常是一个多步骤、细致且受严格规定约束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军队,.............
  • 回答
    战场上,生命脆弱得如同飘摇的烛火。当硝烟散尽,血迹染红大地,呻吟声在空气中弥漫,一些本已无望的生命,会在极度的痛苦中,向身边的战友发出最后的请求。在这种生死攸关、极端绝望的时刻,一名身负重伤、求生无望的士兵,向他的战友提出了一个沉重而悲怆的要求——“杀了我”。他或许是想结束无法忍受的剧痛,或许是不想.............
  • 回答
    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他们的感受是极其复杂、极端且深刻的,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这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全方位冲击。为了尽可能详细地描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前所未有的恐惧与肾上腺素狂潮: 纯粹的生理恐惧: 当枪声、炮声在耳边炸响,子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边开花时,大脑会立刻进.............
  • 回答
    在战场上,一个战术单位的长官阵亡,这无疑是极其混乱和危险的时刻。士兵的行动会瞬间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听谁的指挥,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也关系到战术的成败。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军制与层级指挥链是基石。 任何一支正规军队都有明确的指挥链。这意味着,当直接长.............
  • 回答
    战场上,炊事班的炊具就像是士兵们的“粮仓钥匙”,一旦这钥匙出了岔子,那后果可就不是小事了。炊具如果损毁严重,比如锅碗瓢盆碎裂、燃料储存罐泄漏、甚至炊事帐篷被炸毁,这直接就会影响到部队的伙食供应。想想看,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士兵们筋疲力尽,身上可能还有伤痛,最需要的就是补充能量,恢复体力。这时候,.............
  • 回答
    战场上,剑拔弩张,生死相搏,本是两个阵营的士兵,却在残酷的现实中孕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羁绊,甚至升华为友谊。这种故事,虽然不多见,却如同战场上偶然绽放的花朵,格外珍贵,也格外震撼人心。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一战时期,德军和英军士兵之间“圣诞节休战”的例子,虽然严格意义上不是个体士兵之间长久的友谊,.............
  • 回答
    在特殊战场上,背景音乐确实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和配合能力,但其效果的发挥并非绝对,且需要高度的专业设计和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背景音乐如何在特殊战场上发挥作用: 一、 背景音乐对士兵作战能力提升的作用背景音乐能够影响士兵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间接或直接地提升其作战能力。1. 情绪调节与.............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难直接回答的,因为古代战场太复杂了,影响因素太多,而且“击杀”这个概念也很模糊。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试着描绘一个相对靠谱的图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175正常体型男性”在古代算是个啥水平。175厘米的身高,在现代算中等偏上,在古代,考虑到平均身高可能没那么高,.............
  • 回答
    一阵刺鼻的硝烟味再次充斥鼻腔,胃里一阵翻江倒海,我紧紧地抓着泥泞的土地,试图稳住摇摇欲坠的身体。周围是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金属撕裂空气的尖啸,以及战友们痛苦的呻吟。又一次猛烈的炮击,将阵地炸得粉碎,战壕里到处是断肢残骸,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活下去,这个念头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里,比对面的敌军更加清晰.............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战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阴损技巧,它们往往是为了在不触犯国际法(或至少规避其严格定义)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削弱敌人,制造恐慌,或者获取战略优势。这些技巧通常涉及心理战、欺骗、以及利用环境或敌人思维的漏洞。以下是一些战场上常见的阴损技巧,并附带历史背景和详细描述: 一、 欺骗与伪装 (Deception 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