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场上士兵们会怎么拿到弹药呢?

回答
战场上弹药的获取,可不是大家看电影里那样,随便从哪个角落就能顺手摸来。那是一套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系统,从后方严密的生产和补给线,一直延伸到前线士兵手里,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1. 后方的生产与储备:弹药的源头

一切的开始,都在国家兵工厂里。为了战争的需要,兵工厂会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各种弹药,从步枪子弹到炮弹、导弹,种类繁多。这些弹药生产出来后,会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然后被包装、入库,储存在各个大型军事仓库里。这些仓库就像是弹药的“粮仓”,储备量是根据国家整体军事战略和可能爆发的战争规模来确定的。

2. 补给线的建立与运作:弹药的“生命线”

战争一旦打响,弹药的需求就像流水一样。要保证前线有足够的弹药,就必须有一条稳定而高效的补给线。这条补给线通常是多层级的:

战略仓库到战区仓库: 国家大型战略仓库会根据战区指挥部的需求,调拨大量的弹药,通过铁路、海运、空运等方式,运往离战场更近的战区仓库或集结点。这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涉及运输车辆、船只、飞机,以及大量的专业人员进行指挥和协调。
战区仓库到前线集结点: 战区指挥部会设立若干个前线集结点,通常设在相对安全但又能快速触及前线的地区。这时候,卡车、装甲运输车,甚至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直升机,会承担起将弹药从战区仓库运往前线集结点的任务。这其中会考虑到战场地形、敌方火力威胁以及天气等多种因素。

3. 前线弹药的分配与发放:到达士兵手中

弹药到了前线集结点,离士兵们的手里就更近了。接下来是这样进行的:

连队/排级弹药持有者: 通常情况下,每个连队或排会有一个专门负责弹药管理的士官或士兵,他们会从前线集结点领取一定数量的弹药,带回连队或排的临时弹药库(可能就是一个挖好的掩体,或者一个加固的卡车车厢)。
战地军需官与弹药补给官: 在一些大型作战单位,会有专门的弹药补给官,他们负责根据前线部队的实际消耗情况和战斗计划,向战区仓库或集结点申请弹药。这些军需官就像是部队的“后勤大脑”,要精准计算每种弹药的需求量。
战斗中的临时补给:
班组自带: 每个士兵在出征前,都会按规定携带一定数量的弹药,放在自己的弹药包、弹匣袋里。这是最直接的补充。
班组长或副班长发放: 当一个士兵打光了自己携带的弹药,他会向班长或副班长示意(通过口头呼叫,或者特定的手势),然后由班长或副班长从班组的储备弹药中分发。
临时弹药点: 在一些激烈的交火区域,后勤人员可能会在高风险但相对安全的位置(例如掩体后面、地形掩蔽处)设立临时的弹药堆放点,供迫切需要的士兵自行取用,但这样做风险很高,通常是临时且有限的。
载具(坦克、装甲车)的独立弹药链: 坦克、步兵战车等载具本身就装备有弹药架和装弹系统。当载具的弹药即将耗尽时,会有专门的弹药运输车(通常是经过改装的重型卡车或特种车辆)开到载具附近的安全区域,由载具乘员与后勤人员配合,将新的弹药装填进载具的弹药仓。这个过程可能在炮火掩护下进行,速度要快而高效。

4. 特殊情况下的弹药获取:

缴获敌方弹药: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敌方的弹药型号与己方相似,或者迫不得已,士兵们也可能缴获并使用敌方的弹药。这需要一定的识别能力和适应性。
空投补给: 在被围困、道路被切断,或者急需某些特殊弹药时,空军会执行空投任务。降落伞会携带装有弹药的物资包,被投放到指定的区域。接到空投物资也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协调,以防被敌方截获。
特殊单位的弹药保障: 像狙击手可能需要特殊精度的子弹;特种部队可能需要定制的弹药;重火力单位(如迫击炮班、火箭筒班)则需要更大尺寸的弹药。这些弹药的补给会更加专业化和集中化。

总而言之,士兵们拿到弹药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过程。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储备,到具体的物流运输,再到前线的精确分发,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后勤保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枪林弹雨中,士兵们拿到下一颗子弹,可能就是一场战斗的胜负转折点,所以,弹药的供给绝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是说步枪或者机枪手枪子弹的,我来说一个我在高炮营打靶的经历吧。



弹药的图片还真不好拿T_T 我手机里就这么一张,后期抽空再补吧。



我们一个炮班的完整编制是10人,7 8号炮手就是递送弹药的,类似步枪的弹夹,我们炮弹也有,不过是夹在底火的一边,5枚一个弹夹,方便5 6炮手把炮弹压送至弹匣里,一个弹匣最大容量是20发,加上后面弹盘上可以预备10发。一个长点射就是3发没了,再补个短点射,我们就要再补充炮弹了。

反正多的我就不说了,毕竟保密条令还是记得的ヽ(ー_ー )ノ

我们实弹射击的时候弹药都是从老式的木头弹药箱里取出来的,一个弹药箱里也就20发还是10发来着,抱歉实在记不清了。,而且每一发炮弹都由一个半透明的软塑料长筒包裹密封的,都要用小刀切出一个口子再取出炮弹的,然后再逐个卡在弹夹上。再往炮上送。我当时就是5炮手,负责将一个弹夹的炮弹压送到弹匣里,我当时是第一年参加实弹射击演习,而且又有点紧张,从取到弹夹到炮上不过20步的距离,我们运送的标准姿势是双手小臂托着弹夹向射击跑位上走,我把炮弹放到备用弹盘上的时候,中间的一枚炮弹脱落了,而且我是亲眼看着它从静止不动的弹盘上掉落到炮盘(站人的位置)上的,当时我就是属于气都不敢出的那种,感觉立遗嘱都来不及了,然鹅……啥事也没发生,班长就把炮弹捡了起来吹了吹灰,又交到我手上让我装上去-_-||,反正我这辈子是不会忘了那个瞬间的。

弹药库的哨我站过,也看过取弹药的过程,反正当时在靶场的高射炮弹药都有。包装有新式的塑料的那种,一盒大概30发,还有就是一盒5发的大口径。我们的炮就是最low的木制盒子装的,哈哈哈,感觉好嫌弃¬_¬`。

上面说了一个炮班完整编制是10人,一个炮班长, 1 2号炮手负责瞄准,3 4号炮手负责距离和高度,5 6号就是装填弹药的,至于7 8 9三个都是负责把弹药箱里的炮弹拆装运送,然鹅,我们当时就7个人,毕竟实弹射击演习,给个10发炮弹打一打就足够了>﹏<又不是销毁弹药ヽ(ー_ー )ノ


我们是属于比较老式的高射炮了,双管的哟,射速比较慢,按照我们班长的话来说,我们是属于火力网覆盖来袭目标,命中率是2万发差不多能打中一发目标,而且可能还是运气⊙﹏⊙好吧~_~我们不指望了。

但是后来打气球倒是很准的,直径在1.5米左右的气球,在直线500米左右的堤坝上放飞,且飞行轨迹飘忽不定(有风),10中10的优秀成绩,鼓掌\(^▽^)/

因为打完靶回来之后我就调走了,再也没有回去过了,还是很怀念当时在老连队那种已经习惯的作息规律。已经退伍5年多了,打靶那年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一算都是4年前了,那个广袤的靶场,和低头安静吃草的牛羊,以及炮火轰鸣的全体集射。。。。


向各位班长和战友敬礼∠(`ω´*)

user avatar

图比较多,另外有部分发(跑)散(题)请见谅

------------------

弹匣是复次使用的,是随枪配发,弹夹,桥夹,漏夹一般是一次性的,除非是一些早期步枪使用的铜制漏夹,那个是复次的。

军用弹药箱一般是这样的,最外层为木制包裹,便宜耐摔,侧面有把手。




这个是手榴弹用的,小隔板里面存放装有引信的罐头,弹体也是罐头封装

------------

有人在评论里提到手榴弹储存的问题,这里解释一下,目前有一些国家的部分或全部手榴弹是弹体和引信分装的,或许是工艺流程问题,或许是安全方面的考虑 @张磊

这是F1手榴弹弹药箱,左边黑色防水纸包装内是油纸包的弹体,右边两个油纸包的漆皮金属罐头盒内装着油纸包的UZRGM通用型引信,二战前后多款手雷都用此引信

冷战中后期研发的RG系列手榴弹也是这个模式,UZGRM引信的安全性不如翻板簧击针引信,RG以后毛子都用上了翻板簧引信


二战时期汉斯的木柄手榴弹也不例外

国产手榴弹除去一些仿苏的,多数倒是一体的

——————

木箱包装的DVP88A型机枪弹和12号霰弹

TG大概在95/95A子弹列装后开始使用聚合物弹箱,列装10和10A子弹后,配套的弹箱就基本都是聚合物的,橡胶条密封,里面是绿色防水复合布包装的纸盒包子弹,有点像三角巾,这种初衷是一次性用品的箱子结实耐用,但有传言称成本偏高,以后打算改回木制。







大部分木弹药箱里面一般是铁箱或者罐头,一般使用可散弹链的机枪配铁箱,里面是接上弹链的机枪子弹。因为战场上可散弹链接装子弹太误事了,所以以美军为首的西方国家一般是在后方就接好送到前线。

这个铁箱子里装的应该是M2机枪使用的金属可散弹链或者布制弹带,二战前海空部队用前者多一些,而后者只用于地面部队,战后布制弹带逐渐淘汰





比较独特的是M60机枪的弹药箱,弹药箱里面是两个一次性弹药包


这种弹药包设计初衷是为了适应越南治安战长距离巡逻携带大量额外弹药的要求。

弹药包内是防水纸箱包装的100发可散弹链



使用的时候将纸箱取出放在配套的弹链挂箱内,有尼龙,棉两种版本








但是这种弹链挂箱并不多见,估计美军自己都觉得繁琐,所以越战的时候还有第二种模式更常见,直接使用弹药包,为了和之前的一次性包相区别这种弹药包也被称为第二代弹药包可以挂在M60上,因为不同时期材料不同有早中晚三个版本,纸箱一直用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











在游戏中中也有体现


现在纸箱已经很罕见了,但是挂包仍有使用

前几年丹麦参与竞标的M60E6就用了


还有的就是罐头,罐头装子弹是很普遍的,密封好,配合木制外包装和油纸质内包装,子弹一般能保存很多年。一般用多功能刺刀或者箱子里自带的简易工具开启。

罐头里面是纸包,纸包里面是散装弹或者带桥夹的子弹。


AK最初是没有弹匣连接器的,带桥夹的M43子弹是为SKS(56半)准备的,散装弹是为AK,RPD准备的,有一部分国家后来研发了连接器,苏联直到AK74以后普及了连接器,我们是在95以后。

带夹弹


散装弹



带桥夹的5.8mm步枪弹,前两图是DBP95型涂漆钢芯弹




现在带桥夹的子弹一般是专门为弹匣准备的,过去桥夹也有配合固定弹仓步枪使用的意思,桥夹连上复次使用的弹匣装填连接器就可以往弹匣里面压子弹了,这样省时省力,长时间装子弹对手指伤害轻一些,连接器有的是在子弹木箱里配一个,有的是随枪配。

这是电影战狼里面一闪而过的95弹匣桥夹和连接器



95弹匣、桥夹和连接器


美军铝弹匣、桥夹和标配的连接器




部分东方阵营国家AK的弹匣连接器


AK74的



装子弹是个技术活,如果不熟练很受伤



实际上一发发装子弹的情况仍然存在,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子弹是散装的,有的是因为要穿甲,曳光等弹种混装,有的是因为缺少配件。



为了方便压子弹,桥夹一般不会紧,主要是起到限位的作用,有些快速装弹考核科目就是考核散装子弹装到桥夹,再通过连接器压到弹匣的时间

现在一些市场比较发达的地方,还有弹匣压弹器,有的配合桥夹使用,有的是用散装弹,但是战场上目前不多见


由于传统桥夹装填仍有各种不便,这是某部官兵发明的压弹器(已获专利,山寨勿扰)

这是在95列装之前,步枪弹匣装子弹不方便,所以20年前,一些有识之士设想的56,81弹匣通用装填器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的步枪手子弹罐头里面还有一次性携行袋,这个设计至少从加兰德就有了,这样利方便让士兵在战场多带子弹,后来的M14和M16保留了这个携行袋,只不过加兰德是漏夹,M14,M16是桥夹,但是加兰德和M14可以直接用漏夹或者桥夹装子弹,M16必须先装在弹匣里。






这是M14的,和加兰德和M1卡宾一样,不过M14用的不多




1965年越战早期,海军陆战队刚登陆岘港时部分人使用了M14配套的弹夹袋





这是M16A1的,每个口袋可装一个20发弹匣,越战美军经常这么做


弹夹子弹的两种包装模式

弹夹袋经常与防破片衣配合使用,这样比较轻便

M18定向地雷的挎包也经常使用,是不是很有TG范儿



这是M16A2的


每袋装30发

底部的白缝线不拆开可以放弹夹或者20发弹匣,拆开可以放30发弹匣,这是根据越战经验的改进。

上世纪80年代,或许是越战经验或许是改开影响,TG研发82无柄手榴弹时也跟风搞了一次性携行袋

携行袋为化纤棉混用,版型为传统型,拉链固定

背部有夹子可以比较方便的挂在老式武装带上

不过82手雷也有散装的



近期曝光的新式手榴弹明显是受美军拓展型进攻手榴弹的影响,目前看是散装的

--------

跑题一下,说完了步枪的弹匣,我们再来说说机枪的弹鼓,目前较为常见的步枪弹鼓有三种,中国快装弹鼓,苏式弹鼓和CAMG等聚合物弹鼓。这些弹鼓使用散装子弹,要么手装,要么使用压弹器,我重点说一下前两者。

中式铁皮罐头

中国的快装弹鼓起源于74轻机枪,据说是参考西方某设计的产物,但是由于74机枪失败,直到81枪族推出,才跟着问世。

74弹鼓和后来的81弹鼓结构上有一些区别

中国弹鼓结构酷似饭盒,能够从背后打开按照一定次序装弹或直接倒出退弹,采用涡卷弹簧发条上劲,大约转七圈半即可,退弹时按住弹鼓中间按钮即可泄劲。




由于装填比较方便,因此在欧美等玩枪市场小有名气,国外也多有仿制。

81弹鼓

87弹鼓


这是95班机弹鼓,接口偏置

几种外贸型号弹鼓

左为中国弹鼓,又为苏式

95班机弹鼓,右部略有凸起


为改善右手操作,95-1班机弹鼓更靠左


但是实际是上这种弹鼓使用上存在诸多批评,根据90年代对81班用机枪基层使用的调查发现快装弹鼓面临诸多批评,除了卷簧易疲劳变形断裂,盖板偶有震开外,最多的批评就是弹鼓易磕碰变形出现故障。

这是由于整体设计强调轻便,弹鼓较薄,没有加强筋,如遇磕碰外壳易变形造成供弹不畅,而据说95为了减重弹鼓更薄了,很多时候长距离行军为了保护弹鼓必须在携行包里填充缓冲材料例如气泡纸和泡沫。。。。。只能说铁皮罐头名不虚传


某次活动中,空降兵使用了装上弹匣的95班机移动




另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是弹鼓上劲后必须立即使用,否则在携行中容易掉子弹。其实这是很多弹鼓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卷簧相对于抱弹口而言力度很大,再加上TG的弹鼓携行具不够贴合,所以运动中晃动比较大,最夸张的说法是‘’子弹装满上劲,一次冲锋下来,能掉出来一半‘’。

下图是由于口部出现故障造成的‘’子弹喷泉‘’现象,常见的掉子弹当然没有这么夸张。

TG的弹鼓携行具是从RPD的弹链盒挎包发展而来的,不够贴合,比较松垮,此外机枪手不配弹匣。

借用香港某大佬的图

95机枪手携行具

95-1机枪手携行具


其次还有弹鼓不利于据枪射击的问题,左右换手更是各种别闹,反正95-1的最终改进结果选择了偏袒右手。



其实掉子弹和据枪的问题和TG的使用习惯有关,传统上,TG的班用机枪是两人小组,战场上上劲的事可以交给副射手


而据枪的问题,TG的机枪使用习惯是架着射击,提上就跑,所以也不用考虑。


但是班用机枪以95plus的名义上位恐怕很多人是没有想到的



苏式弹鼓

苏式弹鼓为圆台型,最早是为RPK机枪准备的,上子弹比较费劲,每从口部装一发子弹就要拨一下弹鼓前部的发条,退子弹更费劲,优点是比较结实,配合专用的弹鼓包使用比较快捷,体积也小一些,但是毛子仍然认为不经磕所以后来改用40发长弹匣,5.45版本的金属弹鼓未列装。

每装一发就要拨一下中间的发条片


夸张的40发弹匣

苏军使用的弹鼓包




这种弹鼓包可以方便的从腰带上拆下来,而且与弹鼓十分贴合,不容易掉子弹,使用上比中式弹鼓要灵活



没有列装的90发5.45弹鼓

随着AK12的研制,对弹鼓的研究再次开展





最终修成正果的是RPK-16配用的96发聚合物外壳弹鼓


聚合物外壳较好解决了塑性变形影响供弹的问题,表面增加了许多加强筋,提高强度



在近年来的一些俄式反cai恐qian行动中,各类弹鼓屡有上镜

聚合物外壳弹鼓

近十几年来西方推出了许多聚合物外壳的弹鼓,比如CAMG,D60等较好解决了变形的问题,但是由于装弹繁琐,昂贵,重,重心改变等问题,没有得到推广。



CMAG构型的弹鼓曾经想通过MG36和M27上位,无奈军队不买账



————————

没有弹夹的散装子弹一般是配合不可散弹链使用的,这类机枪仍有相当数量。另外就是向民间销售的一些便宜子弹也是散装居多,除非是军剩弹。

不可散弹链是复次使用的


各种装弹器




即使是不起眼的子弹包装,仍然蕴含着战争体系化的内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场上弹药的获取,可不是大家看电影里那样,随便从哪个角落就能顺手摸来。那是一套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系统,从后方严密的生产和补给线,一直延伸到前线士兵手里,每一步都至关重要。1. 后方的生产与储备:弹药的源头一切的开始,都在国家兵工厂里。为了战争的需要,兵工厂会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各种弹药,从步枪子弹.............
  • 回答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士兵受伤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剧痛。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止痛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吗啡,作为一种强效的阿片类止痛药,自然成为了首选。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场医疗策略。为什么是吗啡?首先,我们要明白吗啡的强大之处。它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
  • 回答
    战场上,炊事班的炊具就像是士兵们的“粮仓钥匙”,一旦这钥匙出了岔子,那后果可就不是小事了。炊具如果损毁严重,比如锅碗瓢盆碎裂、燃料储存罐泄漏、甚至炊事帐篷被炸毁,这直接就会影响到部队的伙食供应。想想看,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士兵们筋疲力尽,身上可能还有伤痛,最需要的就是补充能量,恢复体力。这时候,.............
  • 回答
    在战场上,士兵打完的弹匣处理方式并非随意丢弃在地上,而是有其规范的操作流程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处理方式会根据部队的军事条例、战场情况、所处环境以及弹匣的类型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背后的原因:一、 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弹匣的更换与回收这是最普遍也最基本的操作。当一个弹匣的子弹.............
  • 回答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士兵面临着生死抉择,而“违令撤退被处决”与“谋杀长官逃避作战”这两种看似殊途同归的极端选择,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也因此,大多数士兵会选择前者。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军人荣誉感与集体意识 荣誉高于生命: 军队是荣誉的集合体,士兵从小接受的教育.............
  • 回答
    二战战场上,士兵不举着铁盾牌冲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止是“能不能挡住子弹”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你说的“铁盾牌”是什么样的,这得先有个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圆形的、或者长方形的、像古代战士一样拿在手里的铁盾,那跟二战的战况一比,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一、重量与机动性的悖论:二战时期,战场上的武器火.............
  • 回答
    战场上士兵的遗体处理,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遗体本身,更是关于尊重、荣誉、家属的情感以及战争的残酷性。虽然战争残酷,但关于逝者的尊严,总会有着不容忽视的考量。从战斗停止的那一刻起,遗体处理的流程就开始了,这通常是一个多步骤、细致且受严格规定约束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军队,.............
  • 回答
    战场上,生命脆弱得如同飘摇的烛火。当硝烟散尽,血迹染红大地,呻吟声在空气中弥漫,一些本已无望的生命,会在极度的痛苦中,向身边的战友发出最后的请求。在这种生死攸关、极端绝望的时刻,一名身负重伤、求生无望的士兵,向他的战友提出了一个沉重而悲怆的要求——“杀了我”。他或许是想结束无法忍受的剧痛,或许是不想.............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残酷的问题,没有任何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在战场上,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决定生死,而当面对一个有可能与你有着相似背景、甚至相同文化根源的敌人时,这种复杂性会被无限放大。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最核心的战场法则:生存。在战争状态下,敌我界限是生死存亡的根本。战场上没有时间去进行文化鉴定.............
  • 回答
    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他们的感受是极其复杂、极端且深刻的,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这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全方位冲击。为了尽可能详细地描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前所未有的恐惧与肾上腺素狂潮: 纯粹的生理恐惧: 当枪声、炮声在耳边炸响,子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边开花时,大脑会立刻进.............
  • 回答
    在战场上,一个战术单位的长官阵亡,这无疑是极其混乱和危险的时刻。士兵的行动会瞬间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听谁的指挥,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也关系到战术的成败。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军制与层级指挥链是基石。 任何一支正规军队都有明确的指挥链。这意味着,当直接长.............
  • 回答
    战场上,剑拔弩张,生死相搏,本是两个阵营的士兵,却在残酷的现实中孕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羁绊,甚至升华为友谊。这种故事,虽然不多见,却如同战场上偶然绽放的花朵,格外珍贵,也格外震撼人心。这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一战时期,德军和英军士兵之间“圣诞节休战”的例子,虽然严格意义上不是个体士兵之间长久的友谊,.............
  • 回答
    在特殊战场上,背景音乐确实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和配合能力,但其效果的发挥并非绝对,且需要高度的专业设计和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背景音乐如何在特殊战场上发挥作用: 一、 背景音乐对士兵作战能力提升的作用背景音乐能够影响士兵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间接或直接地提升其作战能力。1. 情绪调节与.............
  • 回答
    罗马共和国时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居民,也就是你所说的“黑人”,与罗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结构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大规模的交集,所以罗马自然也就没有去“征服”他们,更谈不上让他们充当“炮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以及当时世界的认知和地理范围。首先,地理的隔阂是关键。罗马帝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难直接回答的,因为古代战场太复杂了,影响因素太多,而且“击杀”这个概念也很模糊。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试着描绘一个相对靠谱的图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175正常体型男性”在古代算是个啥水平。175厘米的身高,在现代算中等偏上,在古代,考虑到平均身高可能没那么高,.............
  • 回答
    一阵刺鼻的硝烟味再次充斥鼻腔,胃里一阵翻江倒海,我紧紧地抓着泥泞的土地,试图稳住摇摇欲坠的身体。周围是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金属撕裂空气的尖啸,以及战友们痛苦的呻吟。又一次猛烈的炮击,将阵地炸得粉碎,战壕里到处是断肢残骸,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活下去,这个念头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里,比对面的敌军更加清晰.............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商鞅变法时,关于斩首记功的具体操作细节,确实是个有趣且颇具实用性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战场那叫一个“乱”字,喊杀震天,尘土飞扬,你砍我我砍你,哪还有闲工夫去辨认对方是张三李四,更别说看清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了。所以,商鞅的记功制度,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电影里那样,士兵们一个个举着敌人的脑袋,高呼:“大人.............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战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阴损技巧,它们往往是为了在不触犯国际法(或至少规避其严格定义)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削弱敌人,制造恐慌,或者获取战略优势。这些技巧通常涉及心理战、欺骗、以及利用环境或敌人思维的漏洞。以下是一些战场上常见的阴损技巧,并附带历史背景和详细描述: 一、 欺骗与伪装 (Deception 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