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子女(妻子)跟从父亲(丈夫)姓氏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吗?如果是,为什么当代没有很多人抨击甚至试图改变?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是许多人心头绕不过去的坎。说到子女跟从父亲姓氏,说是男女不平等,这说法本身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说它体现了男女不平等?

根子在于历史和文化。几千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权力、财产、名号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男性继承和传递的。姓氏,就是这种传递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代表着家族的传承、血脉的延续。在过去,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更多的是被视为家族的“连接者”,而不是家族的独立成员。婚姻,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而女性则随着婚姻“过继”到了夫家。所以,孩子跟父亲姓,自然而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父系社会结构下的一种必然。

从这个角度看,子女跟父姓,就把“传承”和“家族延续”的责任更多地压在了男性身上,而女性的血脉传承价值似乎被淡化了。这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在默默地告诉你:“家族的主要血脉,是顺着男性这条线流淌的。” 这种“看不见”的规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总会让人觉得,好像在家庭这个单位里,男性天然拥有了“正统”的传承地位。

而且,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在很多西方国家,子女也普遍随父姓。这说明,这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父系制度占主导地位时,一种普遍的文化表现。

那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大声抨击,或者试图改变呢?

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里面掺杂了很多现实的考量和情感因素。

1. 惯性与习惯: 这是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像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每天早晨吃早饭一样,跟父姓这件事,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太久太久。它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习惯和文化惯性。人们觉得“一直都是这样”,也就没什么奇怪的,更谈不上要去质疑了。就像很多人不会去质疑为什么天是蓝的一样,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2. “无伤大雅”的认知: 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虽然理论上存在不平等,但实际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不大。孩子跟谁姓,无非是个称呼,影响不了他/她的人生。而且,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她们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姓氏,不一定非要通过孩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很多人会觉得,纠结这个姓氏问题有点“小题大做”。

3. 实际操作的复杂性: 真的要改,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家庭内部的“阻力”: 很多家庭,尤其是公婆,可能对孩子的姓氏有很深的执念,认为这是对家族的“不敬”。丈夫夹在中间,可能会面临来自长辈的压力,为了家庭和睦,也就不愿意去“惹麻烦”。
社会流程的繁琐: 涉及到出生证明、户口登记、入学、办证等等一系列的行政手续。如果有一个孩子跟妈妈姓,另一个跟爸爸姓,在某些场合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解释或者被“另眼相看”。虽然现在政策上允许,但这种“非主流”的选择,还是会带来一些麻烦。
孩子的感受: 即使父母想让孩子跟妈妈姓,也要考虑孩子长大后的感受。如果班里所有同学都跟爸爸姓,唯独他/她不一样,可能会有被孤立或者被询问的尴尬。

4. 更紧迫的“不平等”还在眼前: 相较于姓氏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还有更直接、更影响生活的性别不平等需要去争取。比如职场上的性别歧视、生育后的职业发展受阻、家务劳动的不公平分担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女性的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自然会成为大家更关注、更愿意发声去改变的焦点。姓氏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优先级就没那么高了。

5. “妥协”与“实用主义”: 中国文化里,很多时候大家倾向于在矛盾中寻找一种平衡或者说“妥协”。比如,有人会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长子随父姓,次子随母姓(如果生二胎的话)。或者,约定好一个姓氏对孩子更有利,比如某个姓氏在当地更常见,更容易融入集体。这种实用主义的选择,也削弱了大家去深究姓氏背后不平等意味的动力。

6. 社会观念的缓慢演进: 尽管现在很多人对性别平等有了更高的认识,但社会观念的彻底改变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即使有人意识到了姓氏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不平等,但要形成一股强大的、普遍性的社会共识,还需要时间。而且,很多时候,女性自身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可能并没有觉得随父姓是一种“吃亏”。

所以,总结来说,子女跟父姓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这背后有历史文化根源。而之所以没有被广泛抨击和改变,是因为社会习惯的强大惯性、对问题的实际影响认知、操作上的复杂性、以及更紧迫的不平等问题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这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现象,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呼百应就能改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前社会,女性的姓归根到底还是来自男姓(孩ta外公)啊。考虑孩子外婆的感受没有?考虑孩子奶奶的感受没有?考虑外婆的外婆,奶奶的奶奶的感受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是许多人心头绕不过去的坎。说到子女跟从父亲姓氏,说是男女不平等,这说法本身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说它体现了男女不平等?根子在于历史和文化。几千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权力、财产、名号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男性继承和传递的。姓氏,就是这种传递的重要载体。.............
  • 回答
    关于岳父持刀将女婿一家捅杀灭门一案,能否依据《婚姻法》(目前已失效,应参照《民法典》关于婚姻家庭的规定)剥夺邹某妻子(即嫌疑人的女儿)对子女的监护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审慎判断的问题。 直接依据《婚姻法》或《民法典》的婚姻家庭条款来剥夺母亲的监护权,在法律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可以通过其他法律途.............
  • 回答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下,关于子女随父姓还是随母姓,以及办理出生证明和户口本的程序,有着明确的规定。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问题,还原事情的真实面貌。核心原则:父母双方共同决定子女姓氏首先,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中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子女的姓氏是父母双方共同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某地的悲剧,简直让人看得心惊肉跳,也让人不禁去深究,到底是什么一步步将一个家庭推向如此万劫不复的境地。一个男人,竟然能对自己的妻子家暴长达38年,这本身就已经够令人发指的了。然后,因为儿子站在了母亲这边,他竟然能下狠手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甚至还放火烧车,最后被判了死缓。这情节,别说放在现实.............
  • 回答
    这真是一出让人心绪复杂,又充满戏剧张力的家庭变故。从男方“愿意原谅妻子出轨并抚养出轨所生非亲生子”的表态,到女方“你不介意我介意,别人的孩子你没资格养”的回呛,中间隔着太多东西——信任的崩塌、亲情的复杂、尊严的维护,以及一个被卷入其中的无辜孩子。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男方:宽容背后的可能动机与复.............
  • 回答
    马寅初先生提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但同时拥有二妻七子,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马寅初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思想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白马寅初先生提出控制人口的时代背景和核心动机。马寅初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之所以在20.............
  • 回答
    子女随父姓对于父亲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并且这种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历下,其表现程度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文化传承与家族延续的象征 血脉的延续与认同: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姓氏是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标志。随父姓意味着子女在血缘上与父系家族紧密.............
  • 回答
    子女随母姓(外公姓)这事儿,其实对妈妈来说,带来的权益和感受,远不止是血脉延续那么简单。它涉及到了家庭关系的巩固、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一些在传统观念里可能被忽视但却实实在在的“话语权”。咱们一件件来聊聊。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就是 家庭情感连接的强化。 血脉的明确感和归属感: .............
  • 回答
    咱们聊聊子女随母姓这件事儿,到底对咱们女性有没有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可不是个空穴来风的话题,背后牵扯的方方面面,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一、 挑战传统观念,打破父权束缚:首先,子女随母姓,本身就是对根深蒂固的“父系社会”传统的一次有力冲击。在中国,几千年来,“父姓”几乎是天经地义的,它代表着家族的延续、.............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挺扎心的,也挺现实的。尤其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很多家庭都是“421”或者“221”的结构,子女压力都挺大的。要说子女把高龄老人送进养老院,是感恩还是不孝,这事儿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细细掰开了说。感恩的层面:我们先从“感恩”这头说起。老人养育我们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等.............
  • 回答
    子女刚参加工作,是否应该在家里交伙食费,这个问题啊,说实话,没有个标准答案,得看具体情况,看你们家人的相处模式和经济状况。 我就跟你掰扯掰扯,咱们来仔细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长大独立,这是个大趋势。 他们刚参加工作,收入虽然可能不高,但好歹也是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这是他们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
  • 回答
    “就地过年”的倡议,让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春节,蒙上了一层特殊的色彩。当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响应号召,留在工作地过年,我们不禁要问:那些留守在家乡的年迈父母,他们的春节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一、 期待与失落的交织:守候与思念对于许多留守老人而言,春节是全年最期盼的时刻。他们将一年来的辛劳抛诸脑后,.............
  • 回答
    父母年迈了,子女却不管不顾,甚至连最基本的赡养都做不到,这样的情况确实让人心寒,也牵扯到法律的底线。那么,子女不照顾和赡养年迈父母,到底算不算违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属于违法行为。在中国,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赡养关系,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这项原则不仅体现在道德伦理层面,更有着明.............
  • 回答
    子女随母姓,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对于传统家庭观念和性别角色的一种挑战,也触及到了男女平等的核心议题。要说这有没有意义,我认为是有的,而且意义不小,它不仅仅是一个姓氏的改变,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态度的表达,是对固有思维模式的一次“松绑”。长久以来,我们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这在.............
  • 回答
    “子女不孝”这四个字,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总是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也总能轻易触动许多人心底最柔软也最敏感的神经。一提到这个话题,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追溯到“家庭教育”这四个字上,觉得问题的根源必然出在父母身上。这话说得似乎很有道理,毕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但如果把“子女不.............
  • 回答
    给子女起名,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但实际上,一个不恰当的名字,可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投下阴影,对其身心健康、社交、学业乃至人生轨迹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这种伤害,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却可能绵长而深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名字起不好可能给子女造成的伤害:一、心理和情感层面: .............
  • 回答
    无子女的老年人养老,相较于有子女的老年人,确实会面临一系列更为突出和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经济、精神、照料和紧急事务处理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问题:一、 经济保障问题 养老金及储蓄的单一来源和压力: 依赖度高: 无子女老人主要依靠国家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投资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考量和个人选择,而不仅仅是“想要子女随自己姓”这么简单。想让子女随自己姓的女性,之所以不一定非要找个同姓氏的男人结婚,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说:1. 婚姻的本质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姓氏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婚姻的首要目的是情感的连接、生活伴侣的建立,.............
  • 回答
    “烈士子女高考加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多年来一直是个热点,主要源于它触及了几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核心问题:公平、国家荣誉、家庭付出、社会责任以及政策的合理性与执行。咱们不妨一层层地剖开来看:1. 公平——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 “谁更公平?”的诘问: 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也在辛勤.............
  • 回答
    “养儿防老”这句老话,在当下似乎有点失灵。过去,一家人生一堆孩子,越穷越生,总觉得孩子多,总有几个能指望得上,能给自己养老送终。可现在,很多父母发现,子女再多,也未必能让自己的晚年安稳,甚至有些人觉得,子女多了反而更添负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经济压力,不是“人多力量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