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说是成功?

回答
诸葛亮北伐,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是一系列失败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亦有其“成功”之处,只是这种成功,并非以占领土地、消灭曹魏这样的宏大目标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及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没能一举灭掉曹魏,甚至未能稳定地收复中原失地,他的北伐确实未竟全功。司马懿固守不出,以逸待劳,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也耗尽了诸葛亮的生命。然而,将诸葛亮的北伐仅仅定义为“失败”,未免过于片面。

从政治和战略层面看,诸葛亮的北伐,具备了不容忽视的“战略性成功”:

稳固了蜀汉政权的统治,安抚了人心: 汉末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相对弱小,内部存在着荆州派与东州派的矛盾,士人集团的凝聚力不如曹魏。诸葛亮作为丞相,肩负着稳定后方的重任。他深知,如果长期处于守势,一味防御,不仅会消耗国力,更可能让民心渐失,甚至滋生不满。通过持续的北伐,诸葛亮向天下昭示了蜀汉抗击曹魏、恢复汉室的决心和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每一次北伐,虽然有胜有败,但都维持了蜀汉的“士气”,让百姓看到希望,而不是坐以待毙。他的北伐,是“伐谋”和“伐交”的体现,意在通过军事行动,为蜀汉赢得时间和政治空间。

牵制了曹魏,为蜀汉争取了战略缓冲: 曹魏集团兵多将广,国力雄厚。如果蜀汉长期闭关锁国,安于一隅,曹魏一旦全力进攻,蜀汉将难以抵挡。诸葛亮的北伐,虽然不能像项羽一样“破釜沉舟”,但其每一次出兵,都足以让曹魏高度戒备,不得不调集重兵应对。这极大地牵制了曹魏的战略部署,延缓了他们对蜀汉的全面进攻,为蜀汉内部的稳定发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是对曹魏的“战略性消耗”,用有限的兵力,撬动了对方庞大的军事机器。

塑造了蜀汉的“正统”形象: 蜀汉政权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政治口号。诸葛亮的北伐,是这一口号最直接的实践。他作为汉丞相,率领汉军北伐,其目的在于光复汉朝的统治,这在道义上、政治上占据了制高点。即便北伐受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将蜀汉塑造成了代表正义和忠诚的政权。这种“正统”形象,对于一个相对弱小的政权来说,其意义甚至超越了实际的军事得失。

从军事和执行层面看,诸葛亮的北伐,也展现了非凡的“执行力”和“局限性内的成功”:

战术上的亮点和局部胜利: 诸葛亮的北伐并非全是失败。例如,第一次北伐,他通过“祁山之战”的佯攻,成功吸引了曹魏主力,却令其主力部队误判,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虽然街亭失守是败因,但诸葛亮在进攻策略、后勤保障(如修筑散关、陈仓)等方面,都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之后的北伐,虽然多次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扩大战果,但诸葛亮在军事组织、后勤保障、工程建设(如木牛流马)等方面,都展现了惊人的能力。他能在相对贫瘠的蜀地,持续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本身就是对后勤和组织能力的巨大考验。

对曹魏战略的精准打击: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国力的限制,他不会幻想用一次北伐就彻底改变三国鼎立的局面。他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有限目标”的战略,是“以攻为守”的策略。他选择的进攻方向,如陇右地区,都是曹魏重要的战略要地。通过对这些地区的袭扰,可以迫使曹魏分兵,消耗其有生力量。虽然未能长期占领,但每一次进攻都给曹魏带来了实质性的压力。

对蜀汉内部力量的整合和锻炼: 持续的北伐,也为蜀汉军阀内部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有助于整合内部力量,锻炼出一批批优秀的将领和士兵。例如,姜维后来能够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诸葛亮的培养和影响下形成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北伐的局限性,并解释为何会有“失败”的印象:

国力悬殊的根本性难题: 蜀汉的国力与曹魏相比,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差距。人口、土地、资源都无法与曹魏匹敌。这种根本性的差距,使得任何一次北伐,都充满了巨大的风险,成功率不高。诸葛亮再能干,也无法凭空变出千军万马和充足的粮草。

战略选择的困境: 蜀汉地处偏僻,出川的道路艰险,粮草运输困难,这成为了限制其北伐的根本性制约。诸葛亮选择进攻陇右,虽然是其军事上的优势区域,但也是一条补给线最长的路线。

人才凋零和运气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一些优秀的将领如关羽、张飞、马超等都已逝去,后期虽然有姜维等后起之秀,但整体实力有所下滑。同时,军事行动也受到很多运气因素的影响,如天气的变化、情报的失误等,都可能导致战局的急转直下。

总结来说,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可以说“成功”,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成功”和“精神性成功”,而非“战术性或结果性成功”。

他成功地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士气,成功地牵制了曹魏,为蜀汉争取了生存空间,并以其“鞠躬尽瘁”的精神,赢得了后世的敬仰,塑造了蜀汉“正义”的形象。虽然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但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足以让他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与其说他北伐“失败”,不如说他在历史的局限性下,用尽了所有可能,去追求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这个追求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价值和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服输!!!

马谡是谁?我怎么不记得了?

郝昭是谁?我怎么还想不起来?

啊,我的蜀汉大军忠于拿下长安和洛阳了!!!

算了,编不下去了,我醒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是一系列失败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亦有其“成功”之处,只是这种成功,并非以占领土地、消灭曹魏这样的宏大目标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及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没能一举灭掉曹.............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俩老兄的北伐,为什么一个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可不是简单地比谁更厉害,而是故事背后,人的心思,以及历史的重量,都在里面。诸葛亮北伐:英雄未竟,鞠躬尽瘁的悲歌先说诸葛亮,那可真是千古一人的典范。他这个人,你一看就知道,是个实心眼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辅佐刘备,从一.............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三国历史时会有的疑问。要解释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在北伐,而我们很少听到曹操南伐,得从几个大方向去掰扯,而且每个方向下面还有不少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北伐”和“南伐”的地理概念和政治格局。 诸葛亮北伐:指的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下,多次出兵攻打曹魏政权。蜀汉.............
  • 回答
    诸葛亮一生执着于北伐,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他深厚的政治抱负、对蜀汉长远发展的考量,以及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判断。要理解他为何如此坚持,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一、 恢复汉室,匡扶正义:政治理想的核心驱动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诸葛亮毕生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句话出自《出师表》,是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当时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战略思想来好好说道说道。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像是有点“急于求成”,甚至有人说是“多此一举”,因为他总是在蜀汉国力相对疲弱、外部环境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出兵。那么,他为何不等所谓的“天下有变”呢?其实,这个“天下有变”说起来容易,真正等到那个“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郑成功将目光投向了南洋,而非继续北上问鼎中原,历史的走向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试着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个可能性,并抛开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用最贴近历史推演的语气来讲述。背景设定的再审视:为什么是南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郑成功为何选择了台湾,以及他北上抗清的动机。郑成功.............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苏联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援助态度的转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来分析。这并非简单的“给”或“不给”,而是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战争):苏联援助的“大背景”与“高期望”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对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很有意思。确实,当咱们一提到冬奥会,脑子里很容易会浮现出雪山、滑雪、冰球这些画面,而北欧国家,比如挪威、瑞典、芬兰,那可都是冬奥赛场上的常客,奖牌榜上总有它们的身影。可丹麦呢,这个同是北欧大家庭的成员,在冬季项目上的表现,确实就有点“小透明”了。要说为什么,这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组织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笼统地说,“北美部落”涵盖了极其广泛的地理区域和多样化的文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一些普遍的认知,比如北美原住民社会与东亚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及印加文明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尝试从.............
  • 回答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诛杀权臣宇文护两年后,确实下诏恢复了宇文护及其诸子的封爵,并追谥宇文护为“荡”。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颇为出人意料,细究其背后的原因,则可以从政治、军事以及家族关系等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宇文护在北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与宇文邕之间的复杂关系。宇文护是北周的奠基者之一,他是.............
  • 回答
    诸葛亮六次北伐,意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国力差距,也有主观的战略判断、军事部署上的局限性。首先,最根本的症结在于蜀汉作为一个政权的内在脆弱性,这是导致其北伐屡次受挫的基石。 人才凋零,后继.............
  • 回答
    .......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