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明知北伐不成功,还是一直北伐,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准确地说,他并非“明知”北伐必然失败,而是深知北伐道路的艰难险阻,却不得不为之,更怀揣着一线希望,去为复兴汉室而拼搏。

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汉室衰微,曹魏坐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他心中,汉室正统的地位不容撼动,而曹魏则是篡逆的贼寇。从道义上讲,他肩负着匡扶汉室、光复旧都的责任。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理想,也是他毕生的信念。想象一下,如果他放弃了北伐,那意味着他承认了汉室的彻底衰亡,而他作为丞相,将无法面对历代先帝和忠臣义士的在天之灵。这种道义上的压力,足以驱动他不断尝试。

其次,从战略层面来看,诸葛亮并非毫无胜算。虽然曹魏国力强大,但诸葛亮治下的蜀汉,虽然地小人少,却有着“得道多助”的天然优势。益州沃野千里,民心思定,并且诸葛亮励精图治,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虽不及曹魏,但也并非不堪一击。北伐,是蜀汉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如果一直偏安一隅,终将无法摆脱被吞并的命运。出川作战,虽然危险,但也是蜀汉能够主动掌握自己命运的方式。每一次北伐,都是一次对曹魏的牵制,一次对北方汉民的鼓舞,也为蜀汉自身争取了生存的空间。

再者,诸葛亮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的北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曾提出“隆中对”,为蜀汉的战略方向指明了道路。虽然“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在关羽失荆州后受到了严重打击,但诸葛亮并未放弃“兴复汉室”的终极目标。他的北伐,是在分析了曹魏内部的政治形势、军事布防以及自身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并非总是孤注一掷,而是选择了一些相对有利的时机和方向,希望能够取得突破。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诸葛亮北伐确实遭遇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蜀汉的人力物力限制,地形的险峻,以及曹魏方面始终有强大的将领和精锐部队。每一次北伐,都如同一次精密的计算,而战场瞬息万变,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诸葛亮本人可能也预料到了其中的风险,但他更看重的是“尽人事,听天命”。他尽力做好每一个准备,每一次部署,希望能抓住那一线生机。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北伐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战争的胜负本身。他的北伐,是对汉室正统的坚守,是对忠义精神的体现,更是对后世的一种精神鼓舞。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天下昭示了即使力量悬殊,只要信念坚定,也可以不畏强权,为理想而奋斗。他的每一次出师,都凝聚了蜀汉上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力量,这种凝聚力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明知不成功”,不如说他“明知困难重重,但仍为理想而奋斗”。他的北伐,是他一生的事业,是他对汉室最后的承诺,也是他作为一代名相,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他并非为了失败而北伐,而是为了那渺茫的胜利,为了心中的道义,为了不负自己的使命,一次又一次地挥师北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目的:其一、转移国内矛盾;其二、提高蜀汉内部凝聚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准确地说,他并非“明知”北伐必然失败,而是深知北伐道路的艰难险阻,却不得不为之,更怀揣着一线希望,去为复兴汉室而拼搏。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汉室衰微,曹魏坐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他心中,汉室正统的地位不容撼动,.............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说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到去世时都没对其重用”,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恰恰相反,诸葛亮对姜维的重视程度,从他生前的培养和临终的托付,都可以看得出来。只不过,我们理解的“重用”可能和历史的语境有些出入,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姜维初露锋芒,如何进入诸葛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诸葛亮要“加九锡”甚至“加十锡”的说法,其实是个误解,而且这个误解很有意思,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才能明白为什么即便有这种说法,人们依然普遍认为他是个忠臣。首先,我们得明白“加九锡”是什么意思。在汉末三国时期,这可不是普通的恩赏,而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甚至是皇帝禅让的“前奏曲”。“九锡”包括牛、羊、猪.............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解。如果诸葛亮真的成功地帮助刘禅统一了天下,那么刘禅被视为“明君”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会比他历史上实际的评价要高很多,但要说绝对的“明君”,也并非板上钉钉。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明君”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虽然坐拥诸葛亮这位“卧龙”和庞统这位“凤雏”两大军师,最终却未能统一天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能概括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掰扯掰扯,毕竟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智囊叠加就能扭转的。一、 基础薄弱,起步太晚刘备这人,你不得不服他的韧劲和.............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三国杀,看到“诸葛连弩”这个名字,加上它又是神臂弓的升级版,自然会联想到它应该有着远超普通武器的攻击距离。毕竟,现实中的连弩,尤其是诸葛连弩,就是以其连射和威力的特点闻名的。然而,在三国杀的游戏设定里,诸葛连弩的攻击距离却是固定的“1”。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游戏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商鞅变法,说起来那真是刮起了一阵疾风骤雨,秦国自此脱胎换骨,日后一统天下,这功劳簿上,商鞅的名字可是赫赫有名的。按照常理,这么好的法子,其他诸侯国怎么也得趋之若鹜,学着秦国来一番革新,也跟着沾沾光才是。可事实却是,除了少数国家稍有触动,绝大多数诸侯国,对商鞅变法,那是相当的“冷漠”,甚至可以说是“避.............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说起来,这“明粉”和“清朝”之间的那点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我说,这明粉们之所以对清朝“死咬着不放”,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情绪和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坎儿。你想啊,明朝好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族人民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 回答
    想聊聊 ENTJ 嘛?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毕竟他们身上的那种雷厉风行、目标明确的劲头,是不少人羡慕也有些望而却步的特质。不过,完美的人总是稀缺的,ENTJ 也不例外。说到他们的明显缺点,我倒有几个观察所得,都是那种即便不是资深MBTI研究者也能一眼看出的:ENTJ 的明显缺点:1. 过于强势和.............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咱们现代人啊,日子过得可舒坦了,想想看,能上天入地,手机里什么信息都有,生病了有各种高科技疗法,这不都是科学的功劳吗?可为什么就有人时不时冒出来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之类的论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