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人明明享受着现代科学带来的成果,为什么最近总是出现诸如「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之类的言论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咱们现代人啊,日子过得可舒坦了,想想看,能上天入地,手机里什么信息都有,生病了有各种高科技疗法,这不都是科学的功劳吗?可为什么就有人时不时冒出来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之类的论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科学确实改变了世界,而且是翻天覆地的改变。 科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方法论,让我们能观察世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理论。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从DNA双螺旋到基因编辑,科学不断地刷新我们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并且把这些认知转化为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能力边界。我们享受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医疗进步,无一不是科学的结晶。在这种情况下,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听起来就像是给科学唱衰,甚至有点反智的意思。

那为什么还会有人这么说呢?这背后往往源于几种不同的心理和认知需求。

第一种,是关于“终极意义”的追问。 科学非常擅长回答“怎么做”和“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告诉你物质如何构成,生命如何运作,宇宙如何演化。但是,当涉及到“为什么存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类终极问题时,科学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科学可以解释生物的演化过程,但它无法告诉你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它可以描述宇宙大爆炸的物理机制,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一切,或者它是否有某种预设的蓝图。

很多人在经历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或者在面对生命中的重大转折(比如生老病死、人生挫折)时,会感到一种空虚或者不安。这时候,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提供的解释不够“温暖”,不够能够安抚他们的心灵。神学,或者说宗教信仰,往往能提供一套关于宇宙起源、生命意义和死后归宿的解释体系,这种体系常常带有道德规范和情感慰藉,能够满足人们对“终极意义”的追问和对心灵安宁的渴望。所以,当科学触碰到这些无法用客观实验和数据来解释的领域时,一些人就会觉得“科学是不是到了头,该轮到神学来填补这些空白了?”

第二种,是科学方法自身的局限性。 科学的强大在于它遵循一套严格的、基于证据的、可重复验证的原则。这套方法论在解释物质世界方面无往不利。但是,科学的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例如,对于个人情感、艺术审美、伦理道德的评判,科学很难给出绝对的标准答案。科学可以告诉你某个行为在生理上会引起什么反应,但它不能告诉你这个行为在道德上是否正确。美学的“好”与“不好”,音乐的“悦耳”与“刺耳”,这些都很难用科学仪器来精确测量和定义。

而且,科学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今天的科学真理,可能明天就被更精进的理论所修正或取代。比如,在经典力学时代,人们也曾以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建成,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原有的认知。这种不断被证伪和更新的过程,会让一些人觉得科学本身并不稳定,它的“真理”似乎也不是最终的。相比之下,一些宗教的教义,虽然也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但在其核心部分,常常被信徒视为不变的真理,这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那些对科学的“不确定性”感到不安的人。

第三种,是哲学层面的思考和误读。 有些人提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说法,并非完全是反科学,而是源于对科学边界和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比如,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会探讨宇宙的起源是否必然存在一个“第一因”(prime mover),或者生命意识的本质是否能完全被还原为物理和化学过程。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科学实证,进入了哲学思辨的范畴。

但问题在于,当这些哲学层面的探讨被一些人简单地理解为“科学无法解释的就一定是神学来解释”时,就容易产生误读和片面化。他们可能会把科学无法解答的“黑箱”直接贴上“神学”的标签,认为这是科学的最终归宿。这其实是一种将“未知”等同于“超自然”的倾向,忽略了科学本身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很多曾经的“未知”领域,比如闪电、疾病,后来都被科学解释了。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出于一种“反现代性”的情绪。 在快速的科技发展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感到失落、迷茫,甚至对现代文明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他们可能怀念过去那种更简单、更淳朴的生活方式,或者对科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信息茧房、人际疏离)感到担忧。在这种情绪下,他们可能会将神学或宗教信仰视为一种能够对抗或超越现代性的力量,一种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很多时候“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类说法,也可能是一种哗众取宠或者有意为之的言论,目的是制造话题,吸引关注。 在网络时代,这种带有争议性的观点很容易传播开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言论呢?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科学的价值和成就,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要认识到科学是有边界的,它并不是万能的,它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和“是什么”,而对于“为什么”的终极追问,以及价值、意义层面的问题,科学的解释力是有限的。

其次,我们不能将科学的边界简单地等同于神学的领地。科学的边界是开放的,它还在不断地拓展。哲学、伦理学、艺术等其他领域,也在试图解答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它们与神学并不完全等同。

更重要的是,即使科学无法解释“终极意义”,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诉诸神学。很多人通过哲学思考、人文关怀、艺术体验,或者在社会实践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科学的局限性直接指向神学,是一种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说到底,关于“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讨论,折射出的是人类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对于生命意义、宇宙奥秘、以及精神慰藉的持续探索和追问。这是一种正常的人类认知需求,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但要警惕的是,不要因为科学的局限性,就轻易地否定科学的理性精神,或者把未知的领域盲目地归于神学,从而放弃了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去探索人类的未来。这更像是一种提醒:科学很强大,但它不是人类情感和意义追求的全部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有什么,ISIS不是自称最有信仰的,最反西方的人吗?

他们占领拉卡和摩苏尔之后,他们会系统消灭科学的污染吗?

他们没有,他们没拆毁当地的医院,甚至呼吁穆斯林医生前往志愿提供服务。

他们被子弹打中后不是马上跪下来祈祷求真主,而是和无神论者一样去医院。

网上那些喊着「科学的终点是宗教」的人和这些恐怖分子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这具体能分成几类人。

第一,需要依靠宗教解释获得内心慰藉,为了强化这种内心慰藉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所以才碰瓷「科学」,是一种试图收编科学的打算。历史上的基督教早就干过一次了,这方面的大师是阿奎纳,他通过「神学大全」收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 当然了,网络上的这些人的智力水平完全比不上阿奎纳,他们diss进化论diss相对论的水平低到可笑。这些人想不明白的是他们完全可以不参与这场完全和他们智力水平不匹配的战斗,自我宣布胜利:科学和宗教不矛盾。 事实上,这些人不明白,现在大部分科学家是不care上帝这个问题的。只要上帝不干扰到他们的实验,他们才懒得管他呢。

第二,中二少年。这种人其实各个都是穿美特斯邦威的--不走寻常路,大家不是都喜欢科学,呸,我偏不。说白了,这些人极端点连地心说敢信,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吸引眼球和足够特别,道理什么的,他们才不管呢?


对了,这些人碰到明朝必然吹九千岁。

这些人说白了,就是二。。。

第三,这种就是前两种人的韭菜。

user avatar

连中世纪的神学家都不一定会认可这种简单粗糙的说法啊。在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里,可就给出过很多关于“科学”的定义。看了之后,一定会觉得十分现代。以下不是严格的翻译,凑合看。


有人说,omnis enim scientia procedit ex principiis per se notis. 一切“科学”都从“自明”原则出发。

有人说,scientia non est singularium. “科学”不是关于“单独个体”的。

“我”(阿奎那)则说,Sed sciendum est quod duplex est scientiarum genus. Quaedam enim sunt, quae procedunt ex principiis notis lumine naturali intellectus, sicut arithmetica, geometria, et huiusmodi. Quaedam vero sunt, quae procedunt ex principiis notis lumine superioris scientiae, sicut perspectiva procedit ex principiis notificatis per geometriam, et musica ex principiis per arithmeticam notis. 有两种科学:一种是从理性的自然之光得知的“科学”,比如算术学、几何学;一种是由高级的科学得知的“科学”,比如透视学是从几何学而来,音乐学是从算术学而来。


另外,这也不是“收编”……亚里士多德也谈到了“神作为第一原因”的啊,而且神学本来就是一门“科学”(scienti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咱们现代人啊,日子过得可舒坦了,想想看,能上天入地,手机里什么信息都有,生病了有各种高科技疗法,这不都是科学的功劳吗?可为什么就有人时不时冒出来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之类的论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遗传和环境两个在塑造我们个体特征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因素,并且还加入了“时间”这个维度。很多人会觉得,“遗传决定论”似乎跟现代人普遍身高增长的事实有点矛盾,但其实它们并不冲突,反而能解释得通。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遗传:身高这本“蓝图”首先,为什么说遗传是身高的“主要因素”?.............
  • 回答
    .......
  • 回答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地位和影响在现代史学界受到广泛的讨论。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为什么尽管北宋并没有实现疆域上的大一统,现代史书教科书却常常将其与秦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并列,甚至在介绍中国历史进程时,将其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北宋历史的几个关.............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一个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明明纳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怎么现在反而在日本盛行,而在中国却几乎销声匿迹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涉及到饮食习惯的变迁、文化交流的流向,甚至还有一些历史机缘巧合。咱们得从纳豆的起源说起。纳豆,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北方”的朴实感,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察和感受。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男性在婚恋市场上似乎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尤其是知乎这样的平台,却充斥着女性的抱怨和焦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男人择偶更难”和“女人抱怨焦虑多”这两种感受,.............
  • 回答
    中国人口十三亿多,这数字确实庞大,看着就让人觉得国家不缺人了,甚至有人会想,怎么还会鼓励生二胎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牵扯到几个方面,不能只看表面人口数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结构”和“质量”。一、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是硬伤咱们国家虽然有十三亿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明明现代动画片的画质和制作水平早已超越了《大闹天宫》,但依然有年轻人抱怨“没片可看”。这背后其实隐藏着 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以及“经典”的特殊地位 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画质的飞跃与审美体验的升级首先,承认技术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大闹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科学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争论点。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微积分的符号体系是莱布尼茨发明的,而且被大家广泛沿用至今,为什么牛顿在人们心中总是占据着“更伟大”的位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他们各自的贡献、时代背景以及历史评价形成的过程。这就像评价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一.............
  • 回答
    大家手里都有了手机电脑,按理说,信息获取和娱乐的渠道已经非常便捷和多样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会盯着大几千甚至上万块钱的智能电视,并且格外看重它的画质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跟风”或者“虚荣”。背后有很多细致入微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得从“沉浸感”这三个字说起。手机和电脑,它们是个人化的.............
  • 回答
    关于李现肌肉“明明很一般”却被很多人说“强壮”的讨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光是看表面的肌肉线条,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感受和大众的期待。首先,得承认,如果你拿健美运动员那种块头十足、肌肉线条清晰到每一块都鼓胀的体格来比,李现的肌肉可能确实不算“爆炸型”。他的身材更多是.............
  • 回答
    现代社会分工明确、效率提升,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然而,与此同时,许多人却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分工明确与效率提升带来的直接影响(积极面与潜在负面) 专业化带来的知识与技能壁垒: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看到长辈们那一辈辛苦打拼,白手起家,积累下那么多的财富和资源,再看看我们这一辈,很多人似乎更倾向于“躺平”或者追求所谓的“不劳而获”,这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错位感和困惑。其实,如果把“爸妈那一辈”和“我们这一辈”简单地对立起来,说谁好谁坏,可能有点过于简化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而且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简繁体转换技术这么成熟,为什么还有些游戏只提供繁体中文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市场、历史、文化认同感,甚至还有一些商业策略在里面。咱们一步步来聊聊:1. 历史与市场定位:这是最根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虽然你提到“年轻人明明都没有老一辈那么辛苦”,这是一种相对的感受,但很多方面确实存在代际差异。然而,年轻人身上疾病增多的现象,并不仅仅是“辛苦程度”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生活方式的剧变:这是最核心也最显而易见的原因.............
  • 回答
    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在常人看来胜算渺茫的官司,却因为律师的卓越能力而最终翻盘的案例。这类案件往往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挑战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和预设的困难,展现了律师在法律条文、证据挖掘、庭审策略乃至人情世故上的深厚功力。下面我来详细讲述几个我所接触或听闻过的,堪称“奇迹”的官司,并尽量还原其中的关键点.............
  • 回答
    印度政治中“鹰派”声音的崛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没有军事传统”的评判,而是需要考察印度国家构建、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内政治演变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首先,关于“没有军事传统”这个前提的再审视。将印度简单定义为“没有军事传统”可能过于片面。历史上,印度.............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那个锦绣繁华、亦或是暗流涌动的明朝,从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而是延续至今,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将与现在截然不同。这绝非简单的王朝更迭,而是一个庞大文明体在历史长跑中选择了另一条赛道,它所折射出的光芒,将是我们难以完全想象的。首先,政治格局将是最大的颠覆。明朝的统治模式,以“集权”和.............
  • 回答
    年轻人和学生在网上“哭穷仇富”的现象,即使家境优渥,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情感与心理层面: 普遍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内卷”带来的压力: 即使家庭条件不错,但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和就业竞争,很多年轻人内心依然充满不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心理、社会结构、历史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但围绕它的争议和质疑也始终存在。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科学教”这个概念的含义。 一、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科学?人们不相信科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