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纳豆明明源自中国,传到日本在日本兴盛,到了现代中国反而见不到了呢?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一个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明明纳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怎么现在反而在日本盛行,而在中国却几乎销声匿迹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涉及到饮食习惯的变迁、文化交流的流向,甚至还有一些历史机缘巧合。

咱们得从纳豆的起源说起。纳豆,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北方”的朴实感,它的确是中国古代的产物。考古学上和文献记载都指向了中国北方地区是纳豆的发源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关于“豆豉”(一种发酵豆制品)和类似纳豆的食物的记载。那时候,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利用微生物发酵豆类的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食物的保存和风味提升。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发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加工和延长保质期的方法。

那么,纳豆是怎么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呢?这通常被认为是在佛教传入日本的时期,随着僧侣和遣唐使等文化交流活动而实现的。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发酵食品,也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纳豆得到了很好的“落地生根”,并且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在日本,纳豆之所以能够兴盛,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适宜的自然条件和发酵技术传承: 虽然纳豆在中国起源,但日本恰好拥有非常适合纳豆菌(Bacillus subtilis var. natto)生长的气候条件。同时,日本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纳豆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精细化和标准化。他们发现了一种特定的纳豆菌,能够产生独特的风味、粘性和营养成分,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这种对特定菌种的依赖和对工艺的坚持,使得日本纳豆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生产模式。
饮食习惯和文化接受度: 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对发酵食品的接受度非常高。味噌、酱油、酒等都是发酵食品,它们在日本人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纳豆的浓烈风味和独特的口感,虽然不是所有人都立刻能接受,但对于习惯了发酵食品风味的人来说,相对容易融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纳豆在日本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甚至成为了一种日常的早餐选择,尤其在关东地区。
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或者说纳豆占据了特定生态位): 相对于其他豆类发酵制品,比如在中国南方极其普遍的豆豉、豆酱、腐乳等,纳豆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中,并没有面临过于强大和相似的竞争者去抢占其“发酵豆制品”的生态位。这使得纳豆在日本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宣传和现代化发展: 日本在近代和现代对纳豆的宣传和推广也是其兴盛的重要因素。纳豆富含维生素K2、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这些健康的属性被不断挖掘和强调,使其在追求健康饮食的现代社会中获得了更多关注。工业化生产也使得纳豆的品质更加稳定和方便购买,进一步推动了其普及。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纳豆反而不如其他发酵豆制品流行,甚至变得“见不到了”呢?这又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本土发酵豆制品的强势: 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文化极其多元化。在纳豆的起源地中国北方,也曾有过类似纳豆的食物。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南方和北方的饮食习惯和制作工艺产生了巨大的分化。比如,中国南方有极其发达的豆豉、豆酱、腐乳、臭豆腐等发酵豆制品。这些食物在各自的区域内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独特的风味和成熟的产业链。
风味和口感的差异化: 纳豆的风味,尤其是它强烈的氨基酸发酵味和粘稠的口感,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如豆豉的醇厚酱香或腐乳的浓郁甘甜那样容易被接受。中国人对于豆制品口味的偏好,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而纳豆的风味可能只在一部分人群中能够获得共鸣。
技术演变和地方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本土的发酵技术也在不断演进。虽然纳豆的起源在中国,但日本将其发展成了一种特定的发酵豆制品。而中国在发展其他豆制品的同时,对于这种带有特殊菌种和工艺的纳豆,可能没有在本土进行特别深入的推广和工艺改良。例如,中国许多地方的豆豉制作,使用的是黑曲霉等其他菌种,它们产生的风味和质地与纳豆菌所产生的截然不同。
文化输出与反馈的差异: 饮食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有时也会出现单向的流行。纳豆在日本被成功地符号化和商业化,并作为一种特色食品被推广。而反观中国,虽然纳豆有历史渊源,但其在国内的品牌认知度和消费习惯并没有像在日本那样被建立起来。即使现在我们在超市里能看到一些进口的日本纳豆,它们也更多是作为一种“舶来品”存在,而不是一种普遍的本土食品。
现代化的影响: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口味偏好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一些追求新奇口味和健康理念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接触到日本纳豆。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依然更倾向于那些从小吃到大、口味更熟悉、更容易获得的本土发酵豆制品。

总而言之,纳豆源自中国,但它在日本的兴盛,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适宜的自然条件、精细化的工艺传承、与日本本土饮食文化的契合,以及后期的宣传推广。而在中国,纳豆的“缺席”,并非是中国人不喜欢发酵豆制品,而是本土拥有更加丰富、多样且深受欢迎的其他发酵豆制品,并且纳豆自身的风味和口感与大众的普遍偏好存在一定距离,再加上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细微的偏差,共同导致了它在现代中国市场的“边缘化”。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另一个国度找到了最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和最热烈的拥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跟我国是有一个文化代差的。文化基本就传播到宋为止,后面的明清就接受不能了。用日本人的话说,叫崖山之后无中国,它不屑去学。

所以,很多东西就断档了,胡床胡凳都没学到,所以还是唐代的跪坐,席地而睡,家具就学了个榻榻米。日本的茶文化和唐朝的茶文化几乎是没有差别的,包括抹茶。武士刀和唐的横刀可以说如出一辙。饮食方面,我国明清兴起的炒菜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半岛和日本。

纳豆这个东西,类似国内的水豆豉,它为什么现在广为人知呢,因为日本战后崛起,也阔了30年。那段时间,日本也民族膨胀,也需要对外宣传自己的文化,包装自己的文化元素。所以刺身,寿司,纳豆这些典型的日本菜,就成为宣扬的重点对象。半岛晚了几十年,想抢寿司为紫菜饭团,但全球先入为主,就抢不过来了,只能改辣白菜了。

其实日本人并不是都爱纳豆,有句俗话叫关西人不吃纳豆,虽然全日本都有纳豆卖,但确实关西的销量比关东要少一大截。

日本人要宣扬一个东西好,也不是死宣传的,它就是好啊就是好。宣传手法类似我国的阿胶。它说这纳豆里呢,富含纳豆激酶,能够稀释血液,然后又让相扑国手们宣扬,说他们那么肥却还没有高血脂,就是吃纳豆的功劳。

其实,功效类似阿司匹林。穷人就不要买纳豆激酶了,挺贵的。阿司匹林85mg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user avatar

狭义上的纳豆是广义上的豆豉的一种 传入日本的是豆豉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纳豆

中国人现在依然吃豆豉

而豆豉的种类其实很多 不同地区不同菌种发酵出来的风味都不相同

现在狭义上的纳豆菌发酵的纳豆本来就在古代中国没有流行过 是豆豉传入日本以后偶然之下产生的衍生品种

user avatar

我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

母凭子贵。

纳豆本身没有价值,纳豆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被日本绑定了。

倘若纳豆是被泰国人或者缅甸人做大了,愿意去认领纳豆的就会少一大截。

因为在很多人心中,日本是个牛逼国家,一个高贵的国家,一个体面的国家,一个令人崇拜的国家,所以给日本人当祖宗,很有面子。


类似的还有樱花,唐刀之类的。


有些东西,在中国没落了,是因为中国人抛弃了它们。正好被日本人捡起来了,玩出花了,中国人又开始赶紧去说“这东西以前是我们的”。


这是实话,这事并不怎么好。


就好比你把你老婆休了,然后你老婆改嫁了,而且还跟现任过的甜甜蜜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你赶紧跑去说“我是她前夫,她的初恋,她的第一个男人,她是我的女人”。话是没错……但……


纳豆这东西不同于汉服。汉服是被满清人为搞断层的。纳豆并不是。


简单来说,这东西在中国人手上并没有发扬光大,真正把它发扬光大的是日本人。


类似的还有三国类的游戏,真正把这个做大的是日本人。你自己一开始瞧不起游戏,觉得那个是电子海洛因,然后按着不让本国去做,最后等人家把三国游戏搞出名堂了,又忙不迭地去跟人家抢正统……这显得你一个国家,内部混乱无序,没有规划,没有明确目的,毫无章法,跟个没头苍蝇一样,是盲动的。

在旁观者视角下,这种“夺回正统”的行为,怎么看都是属于跟风蹭热度,没有自己的主见的行为,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轻蔑的心态。

很多东西,在本土失传,或者没落,只要不是像满清那种粗暴的人为原因,而是属于自然淘汰,该放就放。

当然了,祖源认定这一块是不能松口,这个是谁的就是谁的,不然被人反客为主。但是不要过多地去参与这种争执,技术上要成熟一点,高超一点,既能够夺回祖源认定,但又不失了分寸。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了,尽可能不要用偷抢这类手段。


可能有人觉得,这不是白送对方么?

是的,的确是白送。

但是,很多东西,成本收益不成正比,即便长远来看,也是如此。

中国太大,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大放小。


回想一下,海权国家是如何统治世界的?是直接统治整个地球吗?不是的。他们没这么大本事,也没这么多资源。他们的做法是,放弃直接统治,但扼守住海上交通咽喉要道。

我个人目前的看法是,根据人的心理活动,首先,宣称这是中国的,然后,称赞日本人做的确实好,然后假惺惺宣传一波,说纳豆是中日友好的见证,直接作个高姿态,顺便就把日本人嘴给堵上了。

韩国人是大张旗鼓地偷,明目张胆地抢,直接往中国的东西上面盖韩国人的章,结果引发了中国人剧烈反弹。

日本人是怎么偷东西的?日本人偷东西手段就高明多了。他们不是明着偷,而是“借”,不打欠条那种。他们也不明说这是出自于哪个国家,就一声不吭自己做出来,然后打上made in jap 的标签。不懂行的人,一看,额,既然是日本人制造的,那就是日本人创造的。你这个老主人要是不声索,他也不主动出来声明这是你的。你要是出来声索,它也不反对。最后搞得你这个老主人反而像是蛮不讲理的。他偷了你东西,最后围观群众还要夸日本人素质高,还要骂中国人蹭热度。

悄悄滴进村,打枪滴不要。



正确做法就是,正式场合说“xx虽然起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发扬光大,这是中日世代友谊的见证,是中国的孩子在日本闯出了一片天”。

而这种客套话又容易引发一些不懂事的人趁机媚日,那么就需要在非正式场合搞对冲。

公开宣传中日友好,但私下宣传中日血仇,揭露日本偷窃操作。


这样,不落把柄,体面话还全让我们说完了,面子和里子,我们都拿到。


我个人非常反感的做法就是,还没进村,就枪炮声震天,喊打喊杀。结果人家提前就跑路了,让你扑个空。


追加:


看到评论区有小天真了。


在这里,给大家小科普一下。

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并不是所谓的“理性”“逻辑”。可以说,人类的认知思维本能,既不理性,也不逻辑。


所以,不要拿理性和逻辑来预测人类的行为动机。这种推测方法,部分有效,但很多时候就会出现极大的偏差。


比如,特朗普直接一发导弹“暗杀”了苏莱曼尼,这个你怎么预测?人家就是全凭心情,想一出是一出,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直接一导弹炸了苏莱曼尼不就行了?

于是就干出了这么件事。不光其他国家懵了,连美国官员一样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搞不懂这是几个意思。


人类的认知非常简单粗暴,如果看不见,那就等于不存在。

所以,只要不提一件事,就等于不存在。比如,只要人家不否认打过胎,但也不承认打过胎,从头到尾就不提这茬,那么,对于另一方而言,就等于是没打过胎。


很多骗子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会利用人类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标准的错位,来搞些吃差价的事,还能吃的理性人无法反驳。

理性人不肯承认,人类就是感性的,而强行推行理性标准,本质上也属于诈骗行为。


日本人从没有否认过纳豆来自中国……对于理性人而言,它的意思是,日本人依然愿意承认纳豆来自中国。

但是对于感性人,“从未否认”和“正式承认”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甚至可以说,这是完全对立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

从未否认+从未承认=从未承认=否认

从未否认+正式承认=正式承认=承认



很多人被那些所谓的理性人忽悠傻了,开口闭口“理性”“从逻辑上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跟人辩经老是栽的原因。



你辩经是辩给谁的?是给你的对手吗?是给围观群众啊!


围观群众要是不买账,你那套逻辑,那就是胡说八道。


再补充一下:

评论区有人还是没反应过来,以为日本对纳豆的“发扬光大”是指把纳豆做的多么的美味。


我开篇说了,母凭子贵。


纳豆之所以“高大上”,不是因为纳豆本身,而是因为,经过某些人的加工,纳豆变成了类似于樱花的东西,成了日本象征的一部分,沾光而已。

对纳豆的吹捧,表面上是夸纳豆,实际上是在夸日本。


而中国人对纳豆的心态,分两种,一种有点类似于曾经一段时间对所谓“唐刀”的那种狂热,实际上是借着“唐刀”,和日本武士刀攀亲戚。所谓唐刀这种东西,对于中国人而言,实际上是十分陌生的,反而是武士刀做引子,反向牵引中国人去认识唐刀。

不要嘲笑这种心态,觉得这又是什么中国人劣根性。这实际上是全人类共有的问题。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起飞,一堆国家都要主动认作日本的老师。

美国人认为,日本起飞,那是因为自己是日本的老师,传授了日本制度。

德国人认为,日本陆军二战期间的战绩,那都是德国人教导有方,是德国人训练出来的优秀陆军。

英国人觉得日本海军厉害,是英国海军的好学生。

中国人觉得日本文化产品输出厉害,是因为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


大家都在围着一个学生讲“名师出高徒”。


实际上就是很常见那种,一个人要是出名了,一堆人就来沾亲带故了。

这是非常常见的。


另一种心态是类似于对韩国那种,是对于文化盗窃相当敏感,看到韩国屡屡得手,还能倒打一耙,心里着急了。于是看到人家下手了,就会急着赶紧去护。


但无论是哪一种心态,实际上,都是被日本牵动了。


只要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的“高大上”的光环不褪去,中国人面对日本韩国人的这种所谓的“高大上”如果没有应对策略,不瓦解他们的光环,你要去争文化起源,就算累死你,你也争不完的。


你资源力量不够的时候,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最关键的任务,是瓦解这些国家的高大上形象,而在成功瓦解之前,只声张,不声索。


就是说,先不要卖力去争正统,而是先表态东西是我们的,只表态,但不花费精力去争,而且可以承认他们做的不错。这时候先集中力量搞臭他们的国家形象,拔高我们的形象。

等搞臭他们以后,这时候,我们的精力就有了富裕,就可以集中力量去拿回来了。



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既要声张,又要声索,资源不允许我们这么做。两手抓,就会两手都抓空。


用时间换空间。


一种理想的效果是:

全世界都知道纳豆是中国的,而且纳豆还是中国玩剩下不要的,当垃圾扔了,然后日本人又从垃圾桶里扒出来当宝贝了。

类似于“部队锅”。

那么日本人再坚守“纳豆”,反而是要颜面扫地的。这样直接就等于给日本人死死按上了一个“垃圾佬”的头衔。

到时候那种笑话程度,就类似于我们今天嘲讽部队锅了,杀伤力max,能够直接给他们整破防那种。

user avatar

我能吃日料的生鸡蛋,但是不能接受纳豆。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更流行另一种工艺制作的被叫做豆豉的东西。难道豆豉不比纳豆好吃?

user avatar

挺好啊,很多人对纳豆、豆汁、臭豆腐(王致和的)、蓝文奶酪感官差不多。

希望他们在中国都能兴盛。

user avatar

因为不好吃,不放酱料感觉没啥味道,嘴里也不舒服,放了更离谱了,没人想要拿酱油芥末味的滑溜溜黏糊糊豆子下米饭吧?我是吃不下去。

旅游见闻,如有错误请指正

user avatar

因为那玩意儿是真的很难吃。

有很多古代中国的东西传到日韩之后在中国反倒是绝迹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实在不咋地”。

我还记得几年前在北京某711里买过一盒,份量极少价格极贵,我打开的时候都小心翼翼地。

就在我打开的那一刹那,我的猫还凑上来闻了一下,下一秒钟它便仿佛闻到某种不可描述之物般桃之夭夭。要知道这货可是能从垃圾桶翻我丢的榴莲核啃的神奇物种。

第二秒,我知道了它为何如此唯恐避之不及。

因为那个味道是真的不好闻啊!

豆类的发酵产物,如酱油,如豆豉,都是那么芬芳美味的东西,怎么到了你纳豆这儿就拉了胯呢???

时至今日我已经很难去形容那种味道了,我的大脑在极力避免我回忆起那个味道,我唯一记得的就是真的很难闻,以至于我都没有勇气把它放进嘴里。

所以为什么要放着我们那么多好吃的东西不吃非要去吃那么难吃的东西???

我不理解,而在我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更加大受震撼。

——————————————————————————

20220307更新

请各位在评论区里发表“纳豆就是好吃你不要误导人/山猪吃不来细糠”之类言论并试图通过发表此类言论来贬低或嘲讽我的人赶紧歇菜吧,事实上我就是觉得不好吃,我不仅不觉得好吃,且此生我也绝对不会再尝试第二次,没什么好说的。我不会要求同我意见相左的人强行同意我的看法,同样的,我也不希望有人在我的评论区里指手画脚强行让我同意TA的意见。

至于其他容易引起争议的食物,豆汁臭豆腐之类是在我喜好范围内的,北京的豆汁我能喝两大碗,王致和臭豆腐配上炸的窝头片简直人间美味,折耳根能吃但不会主动吃,豆腐脑甜咸皆可(咸的我会在早餐吃,甜的就当作下午的甜品),粽子甜咸皆可(最爱豆沙馅和咸肉蛋黄馅且排名不分先后),其他的想到再补充吧。

然而我依然觉得纳豆不好吃,甚至从味觉上我全身上下的细胞都在拒绝。

user avatar

中国也没人搞抹茶了啊,你都发明泡茶了,还在那里抹个工匠啊。。。但是日本古代的贵族公卿就是整天没事干,慢慢抹很适合他们的生活。

纳豆同理:这么难吃的东西慢慢吃可以吃一下午,换成豆腐两口就没了。

另:纳豆起源与秦,豆腐起源于汉。原料相同口感完爆,对忙于斗争的中国公卿更为友好,

user avatar

在我吃到纳豆之前,我一直认为纳豆就是豆豉味。

直到一次逛超市,看到了大本子弟国原装进口的纳豆,噢我的上帝啊,瞧瞧它精致的泡沫正方形盒子,就是就像美国总统老b登的尿不湿一样高端。

怀着敬意,我买下一打三盒,回去煮了一锅饭,拿出一小盒纳豆放在餐桌上。开饭时,我学着さくら妹妹的样子,轻轻撕开塑料膜,拿着细细的筷子在盒子里搅拌,直到出丝。接着,将和老痰一样的纳豆慢慢赶在米饭上面,学着アニメ里的美少女一样,赶了一口饭和老痰,噢不对,一口饭和纳豆进入嘴里。

然后,我的大脑放空了,我用了两秒钟去回忆,这个味道像什么,大脑里并没有匹配的味道。接着我又用了五秒钟思考,如何形容这种充满和风口味的味道。直到第六秒,我的味蕾和大脑的味觉部分帮我做出了决定,我把老痰和饭全部吐进了马桶,然后坐在马桶旁边干呕。干呕完,我想通了,我恍然大悟,纳豆不就是屎味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一个不少人都有的疑惑:明明纳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怎么现在反而在日本盛行,而在中国却几乎销声匿迹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涉及到饮食习惯的变迁、文化交流的流向,甚至还有一些历史机缘巧合。咱们得从纳豆的起源说起。纳豆,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北方”的朴实感,它.............
  • 回答
    纳豆这东西,吃法可就太多啦!而且味道嘛,怎么说呢,有人爱得不得了,有人就闻着味儿就退避三舍。最经典、也最能体现纳豆本身味道的吃法,就是直接拌着吃。怎么拌呢?1. 开包: 你得先从包装里把它抠出来。一般是放在小塑料盒里,里面有两包东西:一包是黄豆酱油(也叫天鱼酱油、纳豆酱油,它比普通酱油稍微甜一点,.............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年轻爱豆们在选择高等院校深造时,更倾向于北京电影学院(北电)和中央戏剧学院(中戏),而较少选择中央音乐学院(中戏)等音乐类院校,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行业发展、职业路径、个人兴趣以及院校特色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 1. 职业目标与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龙珠》世界观里一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为啥这么神奇的仙豆,数量却那么稀少?其实,这背后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而且咱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仙豆的独特性和珍贵性。 稀有品种,难以培植: 仙豆不是随便什么豆子,它产自于加林塔顶端的神秘植物。这株植物本.............
  • 回答
    现在社会上对“小鲜肉”爱豆的看法,确实是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你说“不受人待见”,这种声音确实是挺响亮的,而且有挺多原因的。我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别像机器人似的。首先,得说说外在形象的“标签化”和“过度包装”。“小鲜肉”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带有一种刻板印象了。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脑子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又有点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你有没有在超市里看到过,有的人会忍不住把手伸进那些大大的透明米箱或者豆箱里,抓起一把米或者豆子,在指缝间感受它们的质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生理原因,而且跟我们与食物的原始连接息息相关。首先,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感知和检验方式。在现代超市里,食.............
  • 回答
    在豆瓣这个充满爱恨纠葛的社区里,围绕“爱豆”这个话题,确实常常能嗅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为什么豆瓣er们对爱豆的情绪如此复杂,甚至表现出一种近乎“执念”的批评倾向?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社会心理与平台特质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豆瓣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调个体判断和深度交流的社区。与微博那种碎片化.............
  • 回答
    关于Red Velvet成员是否拥有自己的房产和汽车,以及她们是否“没钱”,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很多方面,不能简单地用“有钱”或“没钱”来概括。首先,要明白,偶像艺人的收入来源是很多元化的。除了组合活动带来的分成,还有个人活动,比如solo专辑、演唱会、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广告代言、.............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塞斯纳172和BF109这类螺旋桨飞机,特别是它们引擎输出位于机身中轴线上的机型,为什么不会因为螺旋桨产生的力矩而发生滚转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航空动力学话题。很多人直观上会觉得,螺旋桨那么大的转动力,理应会带动飞机向相反方向转动。但事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在于飞行器设计中巧妙利.............
  • 回答
    电影里布鲁斯·班纳之所以对托尼·斯塔克那么信任,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你想想,班纳这人,本身就带着一种“我惹不起,你也离我远点”的标签,因为他肚子里揣着个随时可能炸裂的绿巨人。这种极度的自我封闭和谨慎,让他很难真正对人敞开心扉。但是托尼不一样。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他俩就像两个极端,一个闷声.............
  • 回答
    在《斗破苍穹》这部荡气回肠的玄幻史诗中,若要论及魂天帝最为棘手的敌人,即便有萧炎这位主角光环笼罩的逆天存在,很多人依然会提及一个名字:纳兰嫣然。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出乎意料,毕竟论实力、论成长速度,纳兰嫣然似乎都无法与魂天帝相提并论。然而,刨去表面的实力差距,从更深层次的战略、心理以及宿命的层面来看,纳.............
  • 回答
    关于埃及女王纳芙蒂蒂的著名半身彩色雕像是否为赝品,这的确是一个在考古界和艺术界都引发了长期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虽然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它是真品,但确实有一些学者提出过质疑,并且也存在一些“证据”被他们用来支持赝品说。下面我将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质疑点以及支持它们(或反驳它们)的论据,力求让解释更贴近真实的人.............
  • 回答
    关于迦尔纳和阿周那的肤色差异,这确实是《摩诃婆罗多》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细节。虽然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母亲都是般度族的王后贡蒂),但一个肤色白皙如雪,另一个却如同夜空般黝黑,这中间的差异可不是简单的晒太阳就能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同母异父”的由来。贡蒂王.............
  • 回答
    特伦甘纳邦从安得拉邦分裂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下是对其详细的阐述:历史背景的根源: 语言和文化差异: 分裂的种子可以追溯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特伦甘纳地区主要使用特伦甘语(Telugu),但其方言与安得拉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存在一些区别。更重要的是,特.............
  • 回答
    在《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这场史诗级的浩劫中,我们见证了无数英雄的殊死搏斗,也看到了许多令人心碎的时刻。其中,一直以来是复仇者联盟中“力量担当”的班纳博士,这次的表现却显得格外“不给力”,尤其是在他最擅长的领域——变身绿巨人方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面对灭霸这样生死存亡的威胁时,他却屡屡“掉.............
  • 回答
    乌克兰的格里夫纳(UAH)在近年的经济动荡中,确实展现出了比俄罗斯卢布更强的韧性,其贬值幅度相对可控。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一、经济结构与市场韧性首先,我们要看两国在军事冲突前本身的经济基础。乌克兰虽然也面临不少经济挑战,但在某些领域,特别.............
  • 回答
    康纳·麦格雷戈,这个名字在综合格斗(MMA)界早已是传奇。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故事,尤其是考虑到他进入这项运动时相对较晚的年龄,这让他的成功更显不凡。那么,为什么嘴炮能抓住MMA这个领域,并且如此迅速地登上巅峰呢?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看看康纳进入MMA时的背景。他并非.............
  • 回答
    巴西前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对待中国的态度,确实让许多人觉得他“特别反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上任前后的言论、政策选择以及他所处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简单情绪,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博索纳罗的政治光谱本身就偏右,甚至带有民粹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鲜明烙印。这类政治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