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纳芙蒂蒂的半身彩色雕像是赝品?有什么证据吗?

回答
关于埃及女王纳芙蒂蒂的著名半身彩色雕像是否为赝品,这的确是一个在考古界和艺术界都引发了长期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虽然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它是真品,但确实有一些学者提出过质疑,并且也存在一些“证据”被他们用来支持赝品说。下面我将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质疑点以及支持它们(或反驳它们)的论据,力求让解释更贴近真实的人类对话风格。

核心争议点:雕像的“完美”与“现代感”

质疑者最常提到的一个核心论点是,这座雕像的保存状态“好得令人难以置信”,以及它展现出的某种“现代感”,这让他们怀疑它是否是在更近的时期,例如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由某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制造出来的。

质疑者提出的“证据”和论点:

1. 精美的保存状态和色彩:
质疑: 许多古埃及文物,尤其是彩绘石灰石雕塑,在数千年的时光中,颜色要么褪色严重,要么石材本身就有风化痕迹。然而,纳芙蒂蒂的半身像,特别是其左眼(未完成),完好无损,色彩鲜艳,石灰石也显得非常光滑,几乎没有明显的岁月痕迹。
论据: 质疑者认为,即使是在条件良好的墓葬中发现,经历了数千年,石材的精细纹理和颜料的鲜艳程度都不太可能如此完美地保留下来。他们会拿其他同时期的、保存不如纳芙蒂蒂半身像的彩绘雕塑来做对比。

2. 左眼的缺失(未完成)的解释:
质疑: 雕像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其左眼缺失了瞳孔宝石。传统解释是,在雕刻过程中,制作这颗宝石的材料(如黑曜石)丢失了,或者在安装时发生了意外,导致雕像未完工。
论据: 质疑者则认为,这种“未完成”的设计反而像是一种“刻意”留下的痕迹,旨在增加雕像的独特性和神秘感,或者更像是为了在后续的“制作”过程中,让其看起来更具“年代感”或者“故事性”。他们会说,如果是一个古埃及工匠,遇到这种情况,要么会想办法补救,要么会直接废弃,而不是留下一个如此显著的“未完成”特征。

3. 雕刻技艺与细节:
质疑: 雕像的雕刻精度,尤其是头部轮廓、颈部优雅的曲线以及头发丝的处理,被一些人认为是“过于完美”和“过于现代”。
论据: 他们会分析雕像的风格,与同时期其他埃及雕塑进行比对,认为纳芙蒂蒂半身像在某些方面(例如对女性身体曲线的表现)过于“柔和”或“写实”,与我们对当时埃及艺术风格的理解略有出入,或者说,这种精湛的技艺在当时并不普遍,尤其是在一个可能用于日常展示(而非皇家陵墓)的半身像上。

4. 发现过程的“巧合”:
质疑: 雕像于1912年由德国考古学家路德维希·博尔哈特(Ludwig Borchardt)在埃及的阿玛尔纳(Amarna)地区发现。发现的位置——一个前任总督的住所,而非皇家墓葬——以及发现的时间点,都被一些人认为是“过于凑巧”。
论据: 质疑者会提出,博尔哈特可能在发现真正的纳芙蒂蒂半身像(或者他声称发现的那个)之前,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关于纳芙蒂蒂的“线索”,或者他自己对这位王后有特别的兴趣。因此,他们怀疑博尔哈特本人(或者他那个时代某位精于仿制的工匠)制造了这座雕像,并将其“植入”到这个发现的语境中,以增加其价值和吸引力。

5. 潜在的“利益相关”:
质疑: 纳芙蒂蒂半身像对柏林埃及博物馆(Bode Museum,当时为埃及博物馆)和德国考古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商业价值。
论据: 质疑者会暗示,这种巨大的潜在利益,可能会驱使某人(包括博尔哈特本人)去制造一个“完美”的赝品,以“确保”其轰动效应和历史地位。

支持真品说的证据和论点:

当然,绝大多数的埃及学家和艺术史家都认为这座半身像是真品,他们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1. 科学检测的支撑:
证据: 多项科学检测,包括X射线荧光分析(XRF)、CT扫描等,都显示雕像由古埃及常用的材料(石灰石、彩色颜料如铜绿、铅白、铁氧化物等)制成,并且其内部结构也符合那个时代的雕刻技术。例如,CT扫描显示了石灰石内部的自然纹理,以及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论据: 这些科学检测排除了使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制造技术的可能性。

2. 发现语境的证据:
证据: 雕像是在阿玛尔纳遗址,一个与纳芙蒂蒂密切相关的王家首都,在一处重要的贵族宅邸(Thutmose的住所)中发现的。其周围还出土了其他与阿玛尔纳时期相关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
论据: 发现的地点和随葬品(或出土物品)的组合,都与那个历史时期和人物背景高度吻合。如果要伪造,需要精心布置整个发现场景,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度极高。

3. 风格的分析:
证据: 尽管质疑者认为其“过于现代”,但大多数埃及学家认为,这座雕像完美地体现了阿玛尔纳时期(阿肯那顿和纳芙蒂蒂统治时期)独特而创新的艺术风格。这个时期以其更自然主义、更具表现力的艺术而闻名,与之前的僵硬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论据: 雕像的脸型、颈部比例、服饰的质感,以及人物的神态,都与阿玛尔纳时期其他被确认为真品的雕塑和浮雕(如纳芙蒂蒂的其他肖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4. 未完成的左眼:
论据: 传统解释(宝石丢失或安装失败)是完全有可能的。许多古埃及艺术品在制作过程中确实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或未完成。而且,这种“未完成”反而增加了它的历史真实感,因为古埃及艺术品并非总是追求“完美无瑕”的成品,有时也会记录制作的过程。

5. 博尔哈特的记录:
证据: 博尔哈特留下了详细的考古日记和记录,描述了发现雕像的过程和时间。
论据: 尽管日记可以被“修正”,但要完全伪造如此详尽的记录,并与当时的考古活动和发现语境吻合,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总结:

总的来说,关于纳芙蒂蒂半身像是否为赝品的争论,主要围绕着其“出奇的好”的保存状态和某些“现代感”的解读。质疑者们提出的论点,更多是基于一种“直觉”或对“完美”的怀疑,以及对发现过程的“巧合”的猜疑。

然而,支持真品说的论据,尤其是来自科学检测和考古学语境分析的证据,更为坚实和客观。目前,绝大多数专业人士都倾向于认为这座雕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古埃及工匠在约3300多年前的阿玛尔纳时期创作的杰作。

尽管如此,这种“赝品说”的出现,也恰恰说明了这座雕像艺术价值的非凡,它以其极致的美丽和神秘感,激发了人们的想象,甚至引发了关于其真实性的探讨,这本身也是其艺术生命力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有人质疑纳芙蒂蒂胸像的真实性,但所谓“伪造说”是谣言的可能性极大,至少没有任何实锤证据。

英国《卫报》有一篇比较详细的报道,国内文章大多数也是引用这个:theguardian.com/artandd

里面主要的质疑者、艺术史学者Stierlin,就是提出所谓“普鲁士王子被忽悠”一说的人。他的证据主要有三条:

  • 1.尽管现代的科学分析显示雕像是古埃及的作品,但任何检测都没法绝对实锤。这也是为什么在他写的故事里,造假者是用古埃及的颜料和灰泥造这个东西的。

嗯,这个理由实在是万能,任何文物好像都可以说成是用古代材料+高超的仿古工艺做出来的。

  • 2.雕像左眼缺失,在古埃及人看来这是对皇后的大不敬。

这个在雕像刚被发现时就产生了争议,眼睛缺失的原因有多种猜想。为什么造假要故意留破绽,我们暂且蒙在鼓里。

  • 3.这件物品的详细发掘报告时隔多年才问世。

纳芙蒂蒂胸像出土于一百多年前,那时候考古学没有发展到现在的水平,这种情况很常见。那个近代艺术家测试古埃及颜料、普鲁士王子被蒙蔽的故事是隔了一个世纪才被这位Stierlin发现的,详细论证还不公开,想看必须得买这个人的书

其实报道最后也贴了主流的看法:

But Dietrich Wildung, the director of Berlin's Egyptian Museum, where Nefertiti is currently housed, has fiercely dismissed the allegations as an attempt to exploit the bust's popularity. 'A beautiful woman and a putative scandal,' he said. 'That always sells.' He said the claims could easily be dismissed because of the detailed computer tomography and material analyses that had been carried out on Nefertiti.

简单翻译一下,柏林埃及博物馆馆长认为这是在利用艺术品的名气炒作,这件雕像已经经过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材料分析,真伪无需质疑。

——————和上面的卫报新闻无关——————

国外对纳芙蒂蒂胸像的质疑还有一个理由,这里简单说一下,就是有人声称它的发现者——德国人博哈特当年在跟埃及政府分配文物的时候不重视这个异常美丽的雕像,把它藏在箱子里,只给埃及官员提供了角度不好的照片;隔了较长时间后才开始高调展示。

这种不太光彩的做法显然是为了把这个无价之宝留给德国。当年博哈特自己也辩解过,争论点在于有没有故意对埃及官方隐藏这个胸像,而不是雕像的真伪问题。用这个理由强扯真伪,其实非常扯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埃及女王纳芙蒂蒂的著名半身彩色雕像是否为赝品,这的确是一个在考古界和艺术界都引发了长期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虽然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它是真品,但确实有一些学者提出过质疑,并且也存在一些“证据”被他们用来支持赝品说。下面我将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质疑点以及支持它们(或反驳它们)的论据,力求让解释更贴近真实的人.............
  • 回答
    说实话,你问这个问题,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很多人都在用GPS,但格洛纳斯(GLONASS)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挺陌生的,就算听过,也多半是跟GPS放在一起提的,好像是“另一个导航系统”。为啥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原因还挺复杂的,涉及技术、历史、政治、市场推广等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
  • 回答
    纳金肽(NMN,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也称为烟酰胺单核苷酸,确实是目前抗衰老领域备受瞩目的一种成分。它的研究热度很高,并且在许多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抗衰老潜力。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纳金肽是什么,以及它通过什么原理发挥抗衰老作用。 纳金肽(NMN)是什么?纳金.............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通常带有批判性甚至攻击性。它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客观事实的论断,而是反映了一些人对00后群体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担忧和不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论据。核心原因分析:社会环境与代.............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 回答
    “985/211 研究生不如 985/211 本科生”这样的说法,以及“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还要考研吗?”这样的疑问,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即 学历、出身、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职业选择、甚至是具体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百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和策略。要详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搜索结果的质量与商业化过重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一点。 竞价排名.............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这句话,是许多对苏联历史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这个庞大国家命运的一种凝练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分别来看“生于不义”和“死于耻辱”是如何被论证的,以及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解读。“生于不义”:革命的血色开端与理论的摇摆“生于不义”主要指向苏联成立的起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女人永远是对的”这一说法通常源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或刻板印象,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来源,也要指出其局限性及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可能的来源与背景1. 传统性别角色的塑造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长期被赋予“家庭照顾者”“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这种社会期待可能让女性在家庭事务中.............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的原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死,死国可乎?”后来在揭竿起义时,他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萌芽,即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出身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然而,有人说“中国人脑子里一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