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明明都没有老一辈那么辛苦,反而身上的疾病好像还变多了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虽然你提到“年轻人明明都没有老一辈那么辛苦”,这是一种相对的感受,但很多方面确实存在代际差异。然而,年轻人身上疾病增多的现象,并不仅仅是“辛苦程度”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生活方式的剧变:

这是最核心也最显而易见的原因。虽然老一辈的体力劳动强度大,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可能反而更“健康”。

饮食结构的变化:
精加工食品的普及: 现代食品工业带来了丰富的选择,但也充斥着大量高糖、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的精加工食品(零食、快餐、饮料、预制菜等)。这些食物容易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外卖和快餐的便利: 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外卖和快餐成为常态。这些食物往往油盐糖含量较高,且烹饪方式可能不健康(如油炸)。
营养不均衡: 即使在家做饭,也可能因为追求方便或口味,导致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而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过多。
“熬夜+垃圾食品”的组合: 很多年轻人在熬夜时习惯搭配高热量零食和饮料,进一步加剧了健康风险。
老一辈的饮食特点: 相反,老一辈的饮食更偏向于天然、未经加工的食物,主食以粗粮为主,蔬菜水果的获取相对更容易,烹饪方式也更传统(蒸、煮、炖等)。虽然也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但代谢性疾病的普遍性较低。

运动习惯的改变:
体力劳动减少: 年轻人的工作多为脑力劳动或久坐型工作,日常体力消耗大大降低。
久坐成瘾: 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久坐不动成为常态。缺乏规律运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新陈代谢减缓。
娱乐方式的电子化: 过去年轻人可能更多地参与户外活动、体育运动,而现在大部分娱乐时间都花在电子设备上,如玩游戏、刷短视频、看剧等。
运动的“碎片化”和“功利化”: 即使一些年轻人开始重视运动,也往往是“打卡式”或为了达到某种“完美身材”目标而进行,缺乏持之以恒的兴趣和习惯。
老一辈的运动: 他们的“辛苦”本身就是一种体力活动,虽然不是有意识的锻炼,但维持了基础的身体活动量。有些老一辈在退休后也保持着规律的散步、广场舞等活动。

睡眠质量的下降:
电子产品干扰: 睡前使用手机、电脑产生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
工作压力和焦虑: 年轻人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经济压力、情感困扰等,容易导致失眠、多梦、睡眠浅等问题。
作息不规律: 熬夜加班、周末补觉等不规律的作息打乱了身体的生物钟,长期下来会影响免疫系统和身体的修复能力。
老一辈的睡眠: 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电子产品干扰较少,且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更为普遍(尽管也可能存在早醒但原因不同)。

精神心理压力的增大:
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 海量的信息、持续的社交比较、网络暴力等都会给年轻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高企的生活成本和竞争: 房价、教育、医疗等高昂的成本,以及“内卷”的职场环境,让年轻人普遍感到焦虑和不确定。
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 社交孤立、情感不顺、家庭矛盾等也可能成为精神压力的来源。
这些精神压力会通过“身心一体”的机制,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甚至引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问题。

二、 环境因素的改变: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雾霾)、水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都可能对健康造成长期损害,增加疾病的风险。
辐射: 电子产品的普及和长时间使用,虽然目前科学界对低强度辐射的长期影响还在研究,但不可否认其潜在的健康风险。

三、 医疗检测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早期发现和诊断: 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疾病可以被更早地发现和诊断。相比之下,老一辈可能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就医,或者很多早期症状被忽视。
健康体检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健康体检,这也使得一些原本可能被忽略的早期病灶得以发现。
疾病概念的扩大: 很多过去不被认为是“病”的亚健康状态,现在被更多地关注和定义为需要干预的健康问题。

四、 疾病谱的变化: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 这是最突出的变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肠胃疾病(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甚至部分癌症等,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都在上升。
“未老先衰”的现象: 很多年轻人出现了原本只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的疾病症状,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脂肪肝等。
老一辈的疾病: 相较而言,老一辈可能更多面临的是由长期体力劳动导致的关节磨损、慢性劳损等,以及传染性疾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年代)。而现在,他们虽然也可能患有慢性病,但年轻人患这些慢性病的趋势更明显。

五、 对“辛苦”的定义不同:

你提到“明明都没有老一辈那么辛苦”,这可能是指体力上的“辛苦”。但年轻人的“辛苦”可能更多地体现在:

精神和心理压力: 如前所述,这种压力是隐形但巨大的。
持续的竞争和不确定性: 无论是学业、就业还是生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去应对。
生存成本高企: 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赚钱,以应对高昂的生活开销。

总结来说,年轻人身上疾病增多的原因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 尽管他们可能不像老一辈那样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但他们所面对的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和精神压力,对身体健康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并非意味着老一辈的生活方式就完美无缺,他们也可能面临劳累过度、营养不足、医疗条件差等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现代社会为年轻人带来了新的健康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与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提高健康意识,调整生活习惯,是每一个现代年轻人都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错了,错的离谱,

年轻人没有老一代辛苦我都懒得吐槽了。


疾病也并没有变多,变化的,是疾病分布。

《柳叶刀》发布的《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报告了中国疾病负担近30年间的巨大变迁。

这其中关键的点,是早30年间,死亡人口以传染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自己围产期产妇及新生儿死亡有关,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传染性、孕产妇及新生儿疾病的管控取得不错的成果。



1990年的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在2017年跌出前5,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直接掉到第25位;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取而代之。


与之相反的,中风的全年龄段增加,也是慢性疾病管理仍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前几天我的一个姑父,在家突发大面积脑梗,

很快出现脑疝,呼吸衰竭死亡。

从发病到死亡只有三天。




普通人现在对于疾病防控的方向还是有很大问题,大家关注的病,一定要是大病,比如说癌症,或者是有明显症状的疾病,像风湿、呼吸道感染。

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需要让更多人充分认识到高血压、吸烟和高盐饮食是导致现如今中国人死亡的三大危险因素。以及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红肉摄入量增加和体力活动减少,使相关代谢类疾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增多,进一步加重心脑血管负担。




疾病在影响全人类,单独拎出来一波批判另一波是不可取的行为。

user avatar

智力和体力都会双螺旋式下降,并且远未见底。以现在最当旺的八零后为界限吧,假设他们为零轴线,九零后的体力和智力下降为负一,零零后为负二,一零后为负三,中国人的体力和智力有可能要到负十几以后才有可能见底。

八零之前的小孩子,从小上学都是自己自觉完成的,在家里要自己干活,在学校还要帮老师干活,这是理想状态下,负面的是回家干好活并不代表就能得到表扬,还得看父母心情,否则挨一顿打少不了,在学校也是如此,会读书学习成绩好不代表就万事大吉,还得面对同学的挑战以及老师的责骂,所以,八零前的小孩,论体力,那都是经过父母同学和老师三重论证以后熬过来的好苗子,再弱鸡也比现在的体育尖子生强上三个等级以上。因为都是纯天然不吃药锻炼出来的。论智力,那更是需要拔高好几十个等级,他们可没有什么辅导班,但凡有点感悟,都是自己灵光闪现强行琢磨出来的硬道理。

反观现在的小孩,九零后的小孩就都开始有接送,同学之间想干一架拼拼谁体力好都没机会,老师也不兴体罚,更没机会让这些小孩练练铁布衫,被接回家就关起来做作业,根本没机会坐在树下挨苹果砸,得不到灵感也就罢了,连锻炼一下野生体力的机会都失去了,想不落后前辈一大截都难。零零后,一零后的小孩只有更惨,八零后九零后还有点半野生的影子,像一群吃饲料的走地鸡,零零后一零后的小孩,基本上就都是精致鸡舍里的笼养鸡,从母鸡下蛋开始,每一步都被精密设计,住最高档的月子会所,补最齐全的营养品,做最奇怪的婴幼儿保健,上最系统的学前训练,总之,就像最先进鸡舍里的一只鸡,从生到死都被完美的安排设计,这样的小孩,出来就是一批肉体机器人,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个性,能不衰落才怪。

在这种笼养模式一直持续期间,中国人的智力水平和体力水平都会一代接着一代持续衰退下降,终于下降到一定低点以后,弱智的群体无法再通过自己的智商束缚后代,弱鸡的父母们也只能任由孩子重新野蛮生长,中国人才又有可能探底回升,慢慢恢复活力和生机,当然,这可能是十几代以后一百多年的代价了。那时候的人们,又会像几十年前的人一样,大家穷的没钱给孩子上培训班,苦的没空管孩子要干嘛,会干嘛,任由孩子们像老鼠蟑螂一样满地爬随地走,恢复了野性的孩子们在人性的残酷竞争中被淘汰掉大部分,但是通过竞争出来的那批残酷的胜利者最终会爬出这个螺旋下降的坑。

别用道德的眼光谴责人性的险恶和卑鄙,进化路上就是这么残酷和赤裸裸。最好的最先进的肯定不是最符合道德伦理的产物,但是这个世界需要这种残酷的进化,以保持活力。

user avatar

根本不是累的问题,天将降大任

现在的年轻人是高盐、高油、高蛋白把身体搞废了,时不时还喝酒抽烟,天天晚上抖音刷得不像人,不刷抖音心又慌。。。

老一辈根本吃不饱,也没那么多钱去抽烟喝酒,当然身体好了

前段时间和一火葬场的聊天,说现在死的基本就是四五十岁和八九十岁,六七十岁的比较少,其实就是说这些天天高盐高油熬夜作死的基本四五十就差不多了,而生活习惯好的过了六十基本能朝八十走。

user avatar

呵呵。。因为很多老一辈人得了老年病以后,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的问题。直接挂了啊。。。

古代人是没有老年病的。因为他们根本活不到老年。。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现在条件的确比以前好多了,无论是医疗还是饮食,包括休闲、娱乐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好的条件并不等于好的结果。

典型的就是饮食和作息问题。

先来说说饮食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的生活极为艰难,因此我们的很多基因都是为了适应这些因素,其中尤为典型的,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摄取能量,我们人体发展出了「节俭基因」。现在社会物质丰富,我们可以大量摄入能量,然而这个变化太剧烈,基因来不及改变,于是,很多过去有益的基因,反而变为有害的基因。

结果就导致现在出现了大量的肥胖问题,这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了,无论是发达国家如欧美还是我国,都出现了全民肥胖化的趋势。

而肥胖,本身是很多疾病,尤其是代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现在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逐渐年轻化,也与年轻人过高的能量摄入明显相关。


除了饮食问题,作息也是个也很重要的因素。老一辈的人虽然没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么原始的程度,但基本不会超过11、12点。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熬夜可以说是很多人的习惯,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一族,有的人熬夜加班,有的人熬夜刷剧,有的人则是单纯的不熬夜不舒服,可以说,熬夜似乎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之一。

讲真,熬夜对于人的危害不小,其根本机制在于熬夜对于昼夜节律的破坏。

一、熬夜和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是生物最重要的节律之一,因为它的大背景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基本时序变化,而这种大背景,不会因为生命而改变,更是在生命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地球生命来说,适应这个规律性的节奏是一种基本的考量,这也是为何节律几乎在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并且是适应进化了无数年的一个规则。

人类自然也不例外,经过无数年的适应性进化,我们已经养成了基本的节律,并且在机体内有一系列基因专门负责节律的调节和适应,且这些基因基本上涵盖了机体的各种器官,不同周期性的表达,形成了机体总体的昼夜节律[1]。

二、昼夜节律和健康可能有人会说,我也知道节律很重要,但是这东西对健康有啥影响呢?还真的有影响。就像上文我提到的节律基因全生性的表达,结果就是,如果节律发生混乱,那么就会引发诸多器官的代谢紊乱,甚至形成疾病。比如典型的就是和肥胖相关[2]

多篇研究证实,如果睡眠不足,容易导致个体出现肥胖的情况,其背后不仅和个人的进食机会增加有关,还和个人的一些激素调节如瘦素leptin等的变化有关[3]。

此外,睡眠不足还和一系列慢性疾病,如代谢紊乱、糖尿病、血压调节以及冠心病等一系列相关疾病多少都有一些关联[4]。

比如,一篇对56,507名美国人进行的关于睡眠时间和各种健康因素[4],尤其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关联研究,将其中的晚上睡眠不足(小于7小时)和这些疾病的关联内容,我整理了下放在下面

不规律饮食可以引发一系列疾病,熬夜同样如此。所以为了健康,还是减少熬夜吧。这东西无论怎么说,都不是好事。

当然,除了熬夜,引发像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重要因素还是在于饮食,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过高的能量摄入,是引发这些疾病的常见原因,尤其是高脂类食物。所以不少人对脂类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三、一种独特的油—多不饱和脂肪酸

那么,问题来了,所有的脂类都是有害的吗?

并非如此,比如最近有人就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油,海豹油可以去除血管里的油”。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海豹油本身中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ω-3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动物体内脂肪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饮食和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着在重要的作用。ω-3根据其结构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亚麻酸(ALA),二十五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这些成分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

1.心血管健康

ω-3作为一种人体必须的脂肪酸成分,关于其作用和意义目前也在研究和探讨中,其中一种理论认为ω-3可能对于血液中的脂肪成分比例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血管相关的炎性因子方面,ω-3可能起到了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纤维蛋白分解等生理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持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意义[5,6]。

2.认知和大脑

ω-3的一个重要成分是DHA,DHA是哺乳动物大脑中的主要结构组成部分,大脑中含有最丰富的ω-3脂肪酸,因此ω-3对于神经发育、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7]。


对于神经发育需求较高的群体来说,作为大脑的基本成分,其需求量也自然不低,但由于人类本身不能合成DHA,只能来自饮食,这也是为何很多时候会强调对DHA的补充问题 [8]。

因此补充ω-3可能对于现在年轻人调节心血管亚健康,提高大脑认知等有一定的效果,而ω-3成分含量最高的就是海洋类生物,海豹这种生物自然也不例外,这也是为何会有海豹油反而对健康有益的说法。

其实现代人熬夜干活的不少,像我就经常熬夜加班加点,因此一方面养成了快速见缝插针的休息习惯,也留意经常给戒指补充点营养,毕竟膳食补充剂往往含有一些对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营养成分,而且不是药品和保健食品,所以普通人也能放心的食用。

比如,来自挪威的比如来自挪威的Noromega就是在关爱健康方面深耕,旗下有众多膳食补充剂,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其他一些老牌企业也是一样在这个领域中研发了不少产品。

其实,直观地说,现代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多少有点不合理,无论是饮食结构不合理还是熬夜导致的昼夜节律问题,都会反映到身体上,结果就形成了明明条件更好的时代,却导致了健康出现问题的情况。

所以,还是要努力调整习惯,尽可能地健康生活。


1 Zhang R, Lahens N F, Ballance H I, et al. A circadian gene expression atlas in mammals: implications for biology and medicin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45): 16219-16224.

2 Patel, Sanjay R., and Frank B. Hu.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weight g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besity 16.3 (2008): 643-653.

3 Buxton, Orfeu M., et al. "Adverse metabolic consequences in humans of prolonged sleep restriction combined with circadian disruption."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4.129 (2012): 129ra43-129ra43.

4 Buxton O M, Marcelli E. Short and long sleep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diabetes,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0, 71(5): 1027-1036.

5 Ruxton CH, Calder PC, Reed SC, Simpson MJ (June 2005). "The impact of long-chain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human health". Nutrition Research Reviews. 18 (1): 113–29.

6 Morris MC, Sacks F, Rosner B (August 1993). "Does fish oil lower blood pressure?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 Circulation. 88 (2): 523–33. doi:10.1161/01.CIR.88.2.523

7 Harris WS, Baack ML (January 2015). "Beyond building better brains: bridging the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gap of prematurity". Journal of Perinatology. 35 (1): 1–7

8 Bradbury J (May 2011).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an ancient nutrient for the modern human brain". Nutrients. 3 (5): 529–54. doi:10.3390/nu3050529

user avatar

因为心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