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诸葛亮六次北伐,意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国力差距,也有主观的战略判断、军事部署上的局限性。

首先,最根本的症结在于蜀汉作为一个政权的内在脆弱性,这是导致其北伐屡次受挫的基石。

人才凋零,后继无人: 蜀汉自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能独当一面、统帅全局的将领和谋士便越来越少。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但他一人身兼丞相、太傅、都督军马等数职,几乎是事必躬亲。一旦诸葛亮有什么闪失,或者战略执行出现偏差,能够及时弥补、独力支撑的人才就极其匮乏。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早已不在,魏延虽然勇猛,但其战略思想与诸葛亮多有不合,且最终因与马岱的矛盾而丧命,未能成为诸葛亮身后能够扛起大旗的关键人物。这种人才断层的局面,使得蜀汉的战略纵深和应对危机能力大大削弱。

国力悬殊,后勤保障艰难: 相较于曹魏,蜀汉在地理上偏安一隅,土地相对贫瘠,人口也远少于曹魏。这直接导致了其生产能力和财政收入的巨大差距。北伐是一项消耗巨大的军事行动,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兵员和物资支持。蜀汉虽然在诸葛亮的经营下,已经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其后勤补给线却异常漫长且脆弱。每次北伐,都需要穿越秦岭等险峻地形,补给困难重重。一旦遇到不利天气、敌军袭扰或战事拖延,后勤上的短板就会立刻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北伐的持续性和大规模展开。即便诸葛亮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也难以完全克服这种根本性的国力差距。

内部不稳,政治牵制: 蜀汉政权虽然在诸葛亮的经营下稳定,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内部的政治和派系问题。例如,东吴在孙权统治后期,对蜀汉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观望和自我利益优先,并未能给予蜀汉实质性的支持,甚至在某些时候还存在牵制。而蜀汉内部,虽然没有公开的反对声音,但一些士族的利益诉求,以及对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不满(尽管不显著),或多或少也会对北伐的战略部署和资源调配产生间接影响。

其次,在战略和军事执行层面上,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局限性。

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 诸葛亮北伐的目标一直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一个宏大而长远的目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国力所限,蜀汉很难实现一次决定性的战略胜利,能够一举攻灭曹魏。诸葛亮更多的是采取“进取以图功”的策略,通过攻占战略要地,消耗曹魏力量,期望创造有利时机。然而,曹魏拥有一套成熟而强大的军事体系和地理优势,能够迅速调集兵力,甚至通过固守坚城来消耗蜀汉的攻势。每一次北伐,都像是一场消耗战,而蜀汉在这场消耗战中,本就处于劣势。

地理条件的限制与敌军的坚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秦岭山脉成为了蜀汉出川北伐的天然屏障,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兵力、物资的输送速度和规模。一旦进入中原地区,就要面对曹魏坚固的城池和强大的防御体系。诸葛亮曾多次尝试攻克陇右地区的要塞,如街亭、祁山、陈仓等,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功败垂成。例如,街亭的失守,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而对于祁山这样的坚固要塞,即便能够暂时攻占,也很难长期守住,一旦被曹魏主力围攻,就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曹魏的将领,如曹叡、司马懿等人,也并非庸才,他们能够准确判断蜀汉的战略意图,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坚守不出、调集重兵、断绝粮道等,使得诸葛亮的攻势难以取得突破。

军事策略的某些局限: 尽管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有着非凡的才能,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其策略上的一些局限。例如,对敌我双方态势的误判。在一些关键时刻,诸葛亮对曹魏的兵力部署、士气状况以及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比如,第一次北伐时,由于王平未能守住街亭,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崩溃。虽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副将马谡的无能,但作为统帅的诸葛亮也需要承担选人用人的责任。又比如,对攻坚战的依赖和风险。诸葛亮在面对曹魏坚固的城池时,往往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但这需要极高的后勤保障和战场机动性。一旦后勤出现问题,或者敌军援军及时赶到,就会陷入被动。

对魏国政治局势判断的偏差: 诸葛亮北伐的另一个隐忧在于,他对于魏国国内的政治动向和士人集团的真实态度,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判。他希望能够通过军事行动,唤起中原士人的“汉贼不两立”之心,从而获得内应和支持。然而,曹魏政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士人集团对汉室的怀念更多的是一种情怀,而非实际的政治行动。而且,曹魏也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如招揽人才、安抚地方等方式,巩固了其统治基础。

总结来说,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但若要追溯其最核心的源头,那就是“国力不济”与“人才凋零”这两大硬伤。

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其体量与曹魏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体量差距不仅仅是兵力数量上的差距,更是经济、人口、资源以及战略纵深上的全方位差距。诸葛亮再如何神算,也难以在战略上弥合这种根本性的鸿沟。北伐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是在与自身国力极限的较量,后勤的压力、兵员的补充、物资的消耗,都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北伐之上。

而人才的断层,则使得蜀汉在面对庞大的曹魏时,缺乏足够优秀的将帅来应对复杂的战场变化和战略博弈。诸葛亮一人之力虽强,但终究有穷尽之时,他去世后,蜀汉便再无能够维系北伐事业的人物。

因此,诸葛亮的北伐,与其说是战术上的失败,不如说是战略上的无奈。他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用尽了蜀汉的国力和人力,去尝试一件在当时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失败,反映了蜀汉政权在历史进程中的局限性,也彰显了他个人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理条件的限制,其实国力问题、人才问题、军事技术都可以弥补,唯独地理条件这点,限制太大。

诸葛亮遇到的问题,其实和宋朝时期的西夏、金国遇到的问题都类似,西夏随时经济国力均不如宋朝,但是几次以少胜多,击败宋军,创立西夏。金国夺下东京汴梁,抢走徽钦二帝,剑指江南。

但是后来为什么西夏打不下去了?宋朝就用一招,既然野战打不过,就用地堡战术,不停的开堡垒,骑兵再强,无法突破高墙、箭塔,宋朝不出战,西夏再强也没用。金国也一样,南宋在长江以南的防线建立起来后,无法实行渡江击破岸边的坚城,一旦渡江久攻不下,就面临后续被切断后勤,前后夹击的窘境。所以南宋偏安到金朝灭亡,金国都无法突破南宋长江防线。


而诸葛亮呢,天纵英才,以南人对北方骑兵仍然不落下风,打得司马懿拒不出战,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军事天才,以一州之力调动曹魏四五个州的军事力量,连年征战,把整个曹魏的西北经济彻底拖垮。

但是诸葛亮遇到的难题,是他那个时代根本无法解决的,曹魏根本不与他进行大决战,曹魏早就放弃了歼灭蜀汉的心思,稍稍试探发现无法与诸葛亮掰手腕,就龟缩不出。而从西南到曹魏西北的地势都非常险峻,连绵的高山,峡谷中间设置关卡,置城,诸葛亮的军队无法进行机动力作战,这不是北方,一个州防守力量强,可以从其他州的路出击,只要军队力量强,迟早能找出破绽。而是路都是死的,中间路段都是巍峨险峻的山峦,集团士兵无法通过。

所以诸葛亮的攻击路线是非常固定的,没有办法出其不意。出益州往北方进攻的三条路线祁山、陈仓、上庸早都是重兵防守,就算诸葛亮想骑兵作战(马他也没有),跨州攻击他都没有路线。

这样就把诸葛亮的军事策略限制死了,曹魏再也不像赤壁之战时候那样大规模出击,一旦战败,露出防守薄弱的空档。曹魏不给诸葛亮以少胜多的机会。而地形又限制了诸葛亮可以像曹操官渡击败袁绍那样,大规模的机动出击。所以诸葛亮只能硬着头皮去啃曹魏早就布好的马奇诺防线,除非诸葛亮能变出坦克火炮导弹,他连所有的攻城机械云梯、冲车、投石机、挖地道、搭高台都用上了,陈仓防守的时候,对面守将射火箭、下油锅、绝地道,诸葛亮还能怎么办?

一场仗打成了工程学比拼,诸葛亮还能怎么办?

下面是陈仓现在的地形图,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条件,前面的关卡一堵,这绕又绕不过去,除了猛攻还能怎么办?


其实国力那些真的是次要的,只要给诸葛亮机会,像曹操、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佩服诸葛亮,还有历史记载他和李靖两个人研究诸葛亮的布阵图)那样打出个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很可能的,连曹魏最巅峰的将领司马懿都会中诸葛亮的计,诸葛亮是超越时代最杰出的天才之一(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图),但是这样的地理条件,这样的军事防线,什么样的计谋,什么样的攻城机械都没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六次北伐,意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国力差距,也有主观的战略判断、军事部署上的局限性。首先,最根本的症结在于蜀汉作为一个政权的内在脆弱性,这是导致其北伐屡次受挫的基石。 人才凋零,后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心中对诸葛亮用兵的疑问。街亭失守,对于第一次北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诸葛亮为何选择就此鸣金收兵,而不是孤注一掷再战一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怕输”或者“能力不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街亭失守,对诸葛亮而言,它.............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将诸葛亮与姜尚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放在一起讨论其“武庙庙主”的地位,本身就极具探讨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武庙”的由来,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才能去分析诸葛亮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响力和他若北伐成功可能带来的改变。武庙的由来与姜尚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武.............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是一系列失败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亦有其“成功”之处,只是这种成功,并非以占领土地、消灭曹魏这样的宏大目标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及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没能一举灭掉曹.............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事件,尽管从最终统一中原的目标来看,北伐并未完全成功,但它依然取得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成果,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诸葛亮北伐的成果:一、 军事成果与战略意义:1. 延缓曹魏统一进程,巩固蜀汉政权: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巨匠诸葛亮北伐与西班牙历史上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运动——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进行比较,可以说是横跨千年、地域迥异的两个宏大叙事。要说哪个“更难”,其实是在考量不同维度下的挑战,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更”字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力.............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我们今天看来,用“偷偷摸摸”这个词语来形容,其实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本身的战略思想。你要是问为啥不“悄悄咪咪”的,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讲,而且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他不是去抄了谁家后院,不是去搞什么小动作,他的目标是“兴复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俩老兄的北伐,为什么一个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可不是简单地比谁更厉害,而是故事背后,人的心思,以及历史的重量,都在里面。诸葛亮北伐:英雄未竟,鞠躬尽瘁的悲歌先说诸葛亮,那可真是千古一人的典范。他这个人,你一看就知道,是个实心眼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辅佐刘备,从一.............
  • 回答
    兵强马壮,能否一统天下?如果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国力增强三倍,真的能成功吗?每当谈及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北伐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用他毕生的心血,试图恢复汉室,却始终未能如愿。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留给我们无尽的唏嘘。那么,如果将时间拨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给蜀汉注入三倍的国力,诸葛亮.............
  • 回答
    诸葛亮北伐若能成功,他是否会走上“第二个曹操”的道路,这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仔细审视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战略目标、性格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再与曹操的崛起和统治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第二个曹操”的含义。我们通常理解的“曹操”形.............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北伐中能够拥有一众名将辅佐,其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这可不是简单的将领数量叠加,而是战略、战术、兵种配合和整体战争机器的全面升级。想象一下,在诸葛亮深思熟虑的战略蓝图下,白起这样一位战神级别的将领坐镇一方。他的“围点打援”之术,或是“长驱直入”的迅猛风格,都能在关键时刻撕开曹魏的防.............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事件与一个宏大的地理想象相结合,试图探讨古代后勤能力对国家疆域的影响。不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仅仅依靠诸葛亮北伐的“资助”物资来推断古代中国的版图能推多远,这种思路是存在逻辑上的偏差的。原因如下:1. “资助”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支撑全国扩张的后勤能力: 诸葛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