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眼中的诸葛亮:开局就没干过基层
皇帝眼中的诸葛亮:结局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不得意者眼中的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
居庙堂者眼中的诸葛亮: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书人眼中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卫道士眼中的诸葛亮:长使英雄泪满襟
键盘侠眼中的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
我这种废宅眼中的诸葛亮:草堂春睡足……
满足了各方面需求,一个打工人完美的一生。
而张良嘛,第一个刘邦因为某些原因就不讨喜,第二个子房本人给人的感觉过于通透而神秘,太有距离感了。
开局是
贵胄之后,矢志灭秦。博浪刺秦,黄石赐书。
中盘是
颠沛流离,创业失败。风云际会,择齐三万。
结局是
劝都关中,匡扶太子。明哲保身,飘然辞职。
他的人生,真的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三流穿越网文可以yy一下他的智慧,但其中的酸楚,克制,通透,恐怕普通人根本无法体会的。
因为说张良名声比诸葛亮好,我贴就没了 :-)
因为葛公是中华民族的天花板,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腾(之一)。
其实光一句话就够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求求下面的回答不要再说《三国演义》了。
在说《三国演义》的时候你们能不能看看成书年代啊?
抛开成书年代这一说,《三国演义》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啊!它是根据历代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
也就是说,没有千百年来的民众基础,《三国演义》根本也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写法。
如果他去吹曹魏,去吹司马,你看看《三国演义》的流传度会不会达到现在的高度?
《三国演义》充其量也就是再一次扩大了炎汉那群人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力,是三国故事和人物造就了《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人物,麻烦先搞清楚因果关系。
然后回到主题,主要是因为葛公是个人都能吹,而子房吹的角度相比于葛公要小得多。
张良至少在武庙的地位是高于葛公的——但是,他最多也就只能算个谋士。当过刺客,失手了;带过兵,没赢过;功成之后马上深藏功与名。
因此,要吹子房的人只能吹他兴四百年之大汉,然后就找不出来多少事迹了。
但是葛公不一样——他的吹是可以全年龄层、全方位、无死角的吹的。
作为领导,爱吹他——就举两个例子。
同时代的晋武帝: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敲章狂魔: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作为将领,爱吹他:
大唐军神李靖: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岳武穆: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作为读书人,不光羡慕他三顾茅庐的待遇,依然爱吹他: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苏轼(年少时是村夫黑):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作为普通老百姓,还是爱吹他:
某百岁老人: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至今,巴蜀大地上还留有白巾缠头的传统。
建议各位可以看一下《中国通史》第31集:诸葛亮治蜀,侧面了解一下当代史观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功绩的。
这种全民偶像,不是顶流才不正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