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甚至被誉为“千古一相”、“智慧化身”,是一个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且在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被不断神化和推崇的结果。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杰出的政治才能与治国理念:

稳定刘备政权,奠定蜀汉基业:
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诸葛亮在“三顾茅庐”时提出的《隆中对》,不仅为刘备指明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发展方向,更勾勒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这在刘备当时颠沛流离的处境下,无疑是一盏明灯,极大地增强了刘备集团的信心和凝聚力。
治理蜀地,发展经济: 在获得益州后,诸葛亮着手治理这片富饶但相对落后的土地。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发展水利,整顿吏治,使得蜀汉在经济和民生方面得到了显著恢复和发展。这为蜀汉能够长期与曹魏、东吴抗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法治严明,赏罚分明: 诸葛亮治蜀以法为基,无论亲疏贵贱,一律依法办事。他曾因儿子诸葛瞻触犯军令而将其斩首,虽然这是演义中的说法,但体现了他执法严明的形象。他赏罚分明,能够激励士气,稳定人心。
团结内部,缓和矛盾: 蜀汉内部存在着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等不同派系,诸葛亮能够凭借其个人威望和政治智慧,平衡各方势力,化解矛盾,保持政权的团结稳定。

二、 高超的军事指挥与战略眼光:

赤壁之战的关键作用(虽然演义成分居多): 演义中将赤壁之战描绘成诸葛亮“借东风”的奇迹,虽然史实中周瑜是主导者,但诸葛亮的出现确实为东吴带来了重要支持,也为刘备集团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南征平叛,稳定后方: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亲自率军南征,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稳定了蜀汉的后方。这使得他能够集中力量北伐中原,而不是受到后顾之忧。
六出祁山,北伐曹魏: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为己任,先后发起数次北伐。尽管最终未能成功统一中国,但他的北伐行动极大地牵制了曹魏的力量,在军事上给曹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展现了他对恢复汉室的坚定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阵法运用与战术创新: 诸葛亮在军事上注重阵法和战术的运用。如“八阵图”的传说,以及在街亭之战中,他能够根据地形布阵,虽败犹荣。
后勤保障的重视: 诸葛亮深知后勤的重要性,在北伐期间,他大力发展了蜀汉的屯田制度,开辟了粮道,为军队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这一点在古代战争中尤为关键。

三、 卓越的外交手腕与人格魅力:

联吴抗曹: 在刘备集团初期,实力弱小,诸葛亮敏锐地抓住了东吴的战略需求,成功说服孙权联手抗曹,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这是刘备集团能够立足的关键一步。
对外交往的尊重与礼节: 诸葛亮在与东吴的外交活动中,始终保持尊重和礼节,展现了卓越的沟通能力和政治智慧,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维系了联盟的稳定。

四、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道德典范:

《出师表》的感人肺腑: 诸葛亮在北伐前写下的《出师表》,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对后主刘禅的忠诚、对汉室的眷恋、对北伐事业的执着以及对臣子的信任和期许。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更成为千古传颂的忠臣典范,激励了无数后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亮的一生都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即使在病重之时,仍然心系国家,为北伐筹划。这种无私奉献、勤勉尽责的精神,成为了后世臣子的楷模。
清廉节俭的品德: 诸葛亮以身作则,清廉节俭,生活朴素。他将自己的家产全部用于国家事务,为后人树立了勤政廉洁的榜样。

五、 文学作品的渲染与民间信仰:

《三国演义》的神化: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绘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小说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智者,呼风唤雨、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拥有“锦囊妙计”。这些虚构的情节虽然不符合史实,但极大地提升了诸葛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形象之一。
民间信仰与崇拜: 诸葛亮被后世尊称为“武侯”,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地方建有武侯庙,供奉他的神像。这种民间信仰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所代表的忠诚、智慧、勤勉、廉洁等品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帝王、士大夫,乃至普通民众,都将他视为学习的榜样。

总结来说,诸葛亮历史地位之高,是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史实上的杰出贡献: 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贡献,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和清廉节俭的品德,使其成为历代君子学习的典范。
文学作品的强大传播: 《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将诸葛亮的神化形象深入人心,使其超越了历史人物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智慧的象征。
民间信仰的推波助澜: 民间对诸葛亮的崇拜,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他的历史地位。

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诸葛亮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着一个极其特殊且崇高的位置,被后世敬仰和传颂至今。他不仅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的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地位高是必然的。

刨除一切不论,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政治神话。

君不疑臣,臣不负君。

用自己的品德为三代之后那逐渐肮脏的政治体系注入一股清流。

带来震撼不亚于神话再临。

周公伊尹,又不那么虚无缥缈了。

无数的人又重新相信了爱情(划掉)啊不,我是指——又相信了,那虚无缥缈的政治童话。

这种影响真的无法形容,你很难说……假如没有诸葛亮。

还会不会有王猛,会不会有慕容恪

会不会有李靖岳飞,会不会有文天祥张世杰。

君不见,一个刘裕屠族。

多少前后君王相杀?

君不见,一个黄袍加身。

几百年君臣儿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负都是。

就好像没有管仲乐毅也不会有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相信了世界上可能有齐桓公燕昭王。

那么他就一定要做他的管仲乐毅。

他的梦想被刘备父子守护住了,所以他成为了历史上的诸葛亮。

要不咱们看看郭威?

刘备:没错就是我,老子就是你的master。

刘禅:没错就是我。卧龙啊,腾翔于天吧!

所以才有了姜维的:“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朋友们,有因就有果啊。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高,是无数想要保护这份神话的人的努力。

每个人都渴望被信任。

每个人都渴望翱翔于天。

天地有正气。

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这句话很有深意的。

我们给予诸葛亮岳飞等人的每一份赞美,都是对着世界的一份真挚祝福。

user avatar

谢邀。


公元207年,刘备四十七岁,奔走半世,髀肉复生,依然没有寸土之地,只是为刘表部下。曹操已定天下三分之二,可操作余地很小了。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


茅庐三顾,加入刘备。

长期计划,为刘备规划隆中对。短期计划,拉拢刘琦,招募流民。

两年后,刘备依靠刘琦与新招募的军队为筹码,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击退曹操。

依照诸葛亮的规划,刘备五十岁,得到了荆州。五十四岁,得到了西川。五十九岁,得到了汉中。六十一岁称帝。

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四十七年的人生,与得到诸葛亮后十四年的人生,对比一下,云泥之别。

而且,刘备的辉煌轨迹,跟诸葛亮的规划是合辙押韵的。所以《三国演义》里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不是吹牛:现在谁能预言十四年后的世界格局,都算他厉害;诸葛亮是预言并实操,将自己的规划成真了。

千古以来,规划+实操,能把个无基业的四十七岁半老汉,弄成一朝天子的,好像也没几个人吧?

这是他作为人臣的战绩。



刘备六十三岁,召来诸葛亮,明明白白地当所有人下诏令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还怕说得不清楚,写诏书给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的回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死,后主给诸葛亮开府权,有自己独立办事机构。再加益州牧。加上之前的丞相录尚书事权柄。于是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无论大小,都是诸葛亮说了算。

经历夷陵大败后,蜀汉名将劲卒,一时尽丧。魏国带头的诸位比如王朗王司徒,热情洋溢地给诸葛亮写信,劝他举国投降算啦,撑什么撑?

诸葛亮先与东吴修复联盟。亲自举兵南征成功,打了两个季度就搞定,还赚足了军资,国家富饶。于是两年后上表请战,北伐。

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的问题败北,诸葛亮上表自贬为右将军。

第二次北伐,粮尽退军,杀王双。

第三次北伐,取了魏国两个郡。

第四次北伐,“甲首三千”,打到司马懿“畏蜀如虎”。粮尽退军,射杀魏国当时前三的军事长官张郃。

第五次北伐,打到司马懿跟魏明帝演双簧,千里请战。诸葛亮逝世于军中。

执政十二年,把一个敌国觉得动动嘴皮子就能招降的国家,打造成了富裕的铁桶江山,还能围着面积十倍的敌国打。

而且他的长处还在于民政管理,军事也就是他的副业。

到要死了,诸葛亮给后主上表,意思是成都有八百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过日子也够了。他自己的生活,都是靠工资收成,就没别的产业了。自己死时,不会有多余的产业,不会亏负后主的——事实如此。

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授权,“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得到了开府权、录尚书事这些实实在在的权力。他若有野心,想来个九锡、晋公、封王,简直随心所欲。

但他到死也不过武侯而已,清贫简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个表都写得小心翼翼,丁宁周至,唯恐被天下所疑。所以出征必须写表章,不止示于后主,而且示以天下。

为蜀汉实际统治者十二年,所谓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这是他作为一个人臣兼摄政者的成绩。


无论是人臣的成绩还是摄政者的成绩,都是历史上第一流的。

最难得的,是方式。


千古多少大人物,都是功利主义,先乱后治。

东汉一朝,外戚主宰朝政,不提。

董卓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不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提。

曹丕接了爸爸魏王的位子,直接称帝。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那就不用说了。废皇帝、杀皇帝,玩得兴起。

东吴那里孙权一死,孙亮被废,孙綝看皇帝不配合他喝酒就口吐怨言,那也是风生水起。

就这么一片杀帝废帝如宰鸡,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的时代。

诸葛亮之后,东晋门阀,桓庾王等几位不提了。

只有诸葛亮,所谓专权而不失礼。人摄政了,臣礼不失。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姿态。


吹过的牛,无论是隆中对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踏实实现了。

无论是政治管理方法还是军事阵法,都获得敌国的推重。

将无尺寸之土的半老君主扶上天子之位,自己摄政文武全才以弱敌强又争取了三十年国运。

成绩与姿态,都从头到尾的持正。


开局难度之高,结局之盛,中间始终不用各类作弊器和无耻BUG手段,而是堂堂正正地打。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好像的确很少很少吧?

所以地位高,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user avatar

小时候无知,跟着尊曹贬刘的节奏走。相信郭嘉比诸葛亮强,觉得刘备只会哭,诸葛亮干啥啥不行,三国演义就是胡吹的。

后来看的多了,才知道那时有多幼稚。

中学时背出师表,只觉得他矫情,装逼。刚刷知乎又见出师表,眼睛一下子就红了。

只能说历史的主流评价没有错的,觉得错的都是博眼球的。

user avatar

謝邀 @林风...這問題不好答...

分享一點想法...

推崇諸葛亮的其實是三批人,三個階級,他們推重諸葛的目的各自不同,表達方式亦異。

第一批人,自然是統治階級,試問那個帝皇不想家天下傳之萬世?永遠一家一姓?能夠有一臣下,文能安邦,武能抗侮,明明已可取而代之,卻仍然事上以禮。百年之後,不是願為周文王為武王做好準備,而是把最高權力,按既定制度,一步步、一分分的還回去。這種臣子,那有帝王不推崇?

只是,有那個獨夫,會真心相信臣下可以當諸葛亮?所以他們的推崇,實質是愚民。因為沒有一個皇帝會願意臣下出現諸葛亮,更不會相信臣下會成為諸葛亮。自曹操以來,有那個權臣會把得到的最高權力還回去?除了諸葛亮,一個也沒有。

第二批人,是知識階層,亦即諸葛亮自己的階級。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不是生在帝王家,就只能一生「臣臣」,處君事的機會能有嗎?就算有,敢處嗎?處理不當,輕則是史籍留污,重則身死族滅。諸葛亮的際遇,每個儒家智識份子都想遇到,卻又不敢遇上。君臣魚水,這種關係誰不想有?但伴君如伴虎,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位子上身死名滅的,史不絕書。

富貴福祿,人之所欲;貧賤勞苦,人之所惡。身居人之所欲之位,卻過著人之所惡的生活。又有那個知識份子願意?二十歲,你可能願意為理想多付出一點操勞;可到你五十歲呢?你還願意,為心中所想、所信,去歷艱履險嗎?特別當你明白到世道能有多險惡,逸樂能有多吸引的時候,諸葛亮這種把自己相信的價值道德展現的淋漓盡致的先賢,又有誰不會推崇?恐怕只會更加佩服得五體投地。

第三批人,是草根庶民,三國是亂世,就算是在以治著稱的蜀漢,百姓的生活,肯定也好不到那裡。恐怕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民也不一定對他感恩載德。只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優劣,「侯時小吏」就把話說得很直白:「葛公在日,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由亂入治,人的感覺可能還比較遲鈍,但反過來,由治入亂,那就好比針刺刀割。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可以想見他們對「兹制漸虧」的切膚之痛有多深刻...

本來,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之立廟,得奉香火,後來入祀武廟,與歷代諸賢比肩,應當已是這孤國遺臣在歷史上最高的地位,畢竟人亡政息、功業不竟,而世間皆以成敗論英雄。但,從「侯時小吏」說的「不見其比」,到「三絕碑」(經知友Klgyiijhfdd糾正,當為李興的《諸葛亮故宅銘》)裡「異世通夢,恨不同生」的感歎,再到唐詩、宋詞歌詠不絕,這些已經超出諸葛亮在歷史上的作為,而成為一種文化上的,道德價值上的圖騰與符號,這與其說是諸葛亮之幸,倒不如說,是中華大地的不幸...

user avatar

单就治国一项,足以令诸葛亮辉映千秋。看看史书的定评: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概括起来,不就是公平、公正、公开么?具体而言,不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么?这简直是教科书式的法治。

法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何况是在君主专制,权力无限的古典时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依法治人易,依法治己难,往往在法治侵害到自身抑或小集团利益时,那就是罚酒三杯,另当别论,真是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最终名为法治,实为人治。

判断法治抑或人治,不看统治者如何以法律武器对付百姓抑或异己,只看如何对待自身抑或亲信集团。

譬如同时代的曹操也好刑名,看起来很有点样子,末了一牵扯到自家问题呢?

太祖以为琰腹诽心谤,乃收付狱,髡刑输徒。

瞅着不顺眼抑或面对批评时,不由分说,一顶腹诽的帽子飞过来,真是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这就是标准的打着法治的旗号搞人治。

反观孔明是如何对待批评者甚至仇家的呢?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只要依法当赏,冤家亦赏,只要依法当罚,亲信亦罚。

又如一次北伐后,面对军事失利,物议汹汹,孔明又是如何做的?是文过饰非,大肆分发腹诽的帽子,图个耳目清净?非也。是广开言路,是要求勤攻吾之阙。

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诸葛亮能坦然面对批评,不以自身或小集团利益妨碍法治,这等心胸气度乃至政治自信,虽千古之下犹令人神往。

都知道鲧与禹治水的故事,都知道堵不如疏,都知道周厉王是作死的傻蛋,可当口含天宪,生杀予夺之际,又有几位帝王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

曹孟德堵了一辈子嘴,就怕为人非议,末了怕什么来什么,被骂了一千余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广泛征求批评意见,不搞道路以目那套,反被上至庙堂,下至百姓歌颂了一千余年。由此可见,曹操虽是英雄,局限于历史环境,还是朕即国家那套,诸葛亮却大大超越了时代,取得如此之高的历史地位,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事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甚至被誉为“千古一相”、“智慧化身”,是一个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且在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被不断神化和推崇的结果。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杰出的政治才能与治国理念: 稳定刘备政权,奠定蜀汉基.............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复杂而多层次的,远非简单的“兼并”或“不兼并”可以概括。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中央王朝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但又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关系。我们不能用现代民族国家“兼并”的概念去套用古代的政治模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中国和东南.............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古今中外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喜爱,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受欢迎的程度之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发明家。他在乱世之中,辅佐刘备从一无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诸葛亮直到刘备去世,即公元223年才被封为武乡侯。关于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为何没有被封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封侯制度的考量与时机选择: 封侯并非随口而出的恩赐,而是有其制度和政治意义的。 在中国古代,封侯通常意味着授予特定的食邑(领地)和爵.............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提案,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为数不多可能错失的战略机会。但要说诸葛亮“不予支持”,恐怕也不太准确,更像是“审慎考量后未采纳”。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战略大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后勤补给、情报准确性,以及诸葛亮本人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等等。咱们一层一层.............
  • 回答
    说到曹操为何没用火箭对付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一句“没想到”就带过。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技术、战场环境、以及曹操自身的性格和对信息的判断。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也不是傻子,他手底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尤其是在赤壁之战这个关键时刻,更是集中.............
  • 回答
    要说袁崇焕的军事才能为何能被后人比肩诸葛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深厚的军事素养、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在残酷战场上一次次扭转乾坤的辉煌战绩。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袁崇焕深谙“攻守兼备,以守为上”的兵法精髓。在当时明朝内忧外患,特别是关外辽东局势危急的背景下,他并没有一味地追求速战速决,而是采取了更.............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街亭,这座在三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地理坐标,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想必不必赘述。它如同咽喉要道,扼守着北伐中原的关键通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战役中,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他派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且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而非他麾下赫赫有名、久经沙场的猛将,如赵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
  • 回答
    为什么三国时期文学繁盛,而《出师表》却最为流传?三国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虽然我们常常提起那些叱咤风云的武将,但别忘了,那个年代也孕育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笔下描绘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曹操的诗歌豪迈大气,奠定了建安风骨;曹植的文辞华美精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