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治通鉴》写南北朝时,奉南朝为正统,比如称刘宋君主为“帝”、北魏君主为“魏主”等,但是行文中又经常?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

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南朝为正统”?

司马光所处的北宋,正经历着与北方政权的对峙,而“大一统”是北宋士大夫普遍认同的政治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溯历史的“正统”传承,往往是为了论证当下的政治合法性与道义优越性。《资治通鉴》虽然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但其叙事本身就承载着作者的价值判断。

汉晋传统的延续: 南朝宋、齐、梁、陈,在名义上都是继承了西晋的衣钵,而西晋又继承了曹魏、汉朝。虽然其政权更迭频繁,内部混乱,但其统治中心始终在长江以南,继承了传统的汉文化,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士族政治传统和儒家礼制。从“华夏正统”的角度来看,南朝在文化、政治制度的延续性上,比北朝更具说服力。
“中国”观念的强化: 尽管南朝被北方政权视为“蛮夷”,但司马光及其时代的许多士大夫,仍然将长江以南视为“中国”的腹地,是汉族文明的守护者。北朝虽然强大,但其统治者多为鲜卑族,其文化、制度与传统的汉族核心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在“华夏”与“夷狄”的二元对立思维下,将南朝视为正统,符合当时一部分人的政治情感和文化认同。
叙事技巧的运用: 司马光作为一名杰出的史家,他知道如何通过语言和体例来塑造读者对历史人物和政权的认知。《资治通鉴》中对于南朝君主称“帝”,而北朝君主称“魏主”、“齐主”等,这是一种最直接的体现。这种称谓上的差异,潜移默化地在读者心中树立起南朝政权在道义上的优先性。

行文中“又常常”出现的复杂性:并非简单的褒贬

然而,正如您所说,司马光并非完全不顾史实地一味褒扬南朝、贬低北朝。他在行文中确实会出现许多“又常常”的复杂之处,这些复杂性体现在:

1. 对北朝实际统治能力和贡献的肯定:
北朝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稳定: 《资治通鉴》不得不承认,北朝,特别是北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北方实际的统治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虽然其内部也有诸多纷争,但其疆域广大,对北方人民的生活也产生着实际的影响。司马光在叙述北朝的军事行动、政治制度改革(如均田制、三长制等)时,往往会详细记载,甚至肯定其正面作用。例如,他会记录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并对其在统一北方、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有所提及。
北朝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 尽管北朝统治者为鲜卑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吸收和融合了汉族的文化、制度和思想。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司马光在叙述这些历史进程时,虽然可能带有批判的眼光,但也会如实反映历史的发展。他不会因为北朝是“夷狄”就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进步。
南朝的衰败与混乱: 相反,南朝后期,政治腐败、内斗激烈、军力衰弱也是《资治通鉴》不可回避的事实。司马光在描述南朝的内部权力斗争、宗室残杀、外戚专权时,也毫不留情。他会详细记录南朝各王朝的覆灭过程,以及其统治的弊端。当南朝政权处于极其衰弱、无力统治的境地时,司马光同样会如实记录。

2. 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判:
“史论”与叙事的分离: 《资治通鉴》的体例是“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司马光会详细记录事实,包括南朝和北朝的政治军事活动。当评价人物功过是非时,他则常常运用“臣光曰”这样的史论形式,独立于叙事之外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便对南朝君主有“帝”的称谓,但在史论中,他也可能对其行为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其过失。
关注“治乱”而非单一的族裔: 司马光编史的根本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他更关注的是政权的“治”与“乱”,君主的“仁”与“暴”,国家的“兴”与“衰”。因此,即使是南朝的“正统”王朝,如果其君主昏聩无道、导致国家混乱,司马光也会毫不客气地加以批判。反之,如果北朝的君主有贤明之处,能够安定一方,对百姓有利,他也可能给予正面评价,或者至少客观地记录其积极作为。
避免绝对化: 司马光并非要将南北朝这段历史简单地划分为“正义”与“邪恶”的两个阵营。他深知历史的复杂性,各个政权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历史作用。他会努力在承认南朝在文化和名义上的“正统”地位的同时,也承认北朝的实际统治能力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举例说明这种复杂性: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司马光在叙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时,会详细记载这些改革措施,并指出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继承汉族文化的作用。虽然孝文帝是北朝皇帝,但其改革被视为一种进步,司马光不会因此而抹杀其历史意义。
南朝的“鸡肋”之称: 尽管称南朝君主为“帝”,但当南朝政权已经衰弱到仅能保全一方、自身难保时,司马光在叙事中也会流露出对其“势孤”、“力弱”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没有改变其“帝”的称谓,但已经暗示了其与鼎盛时期的王朝在实力上的差距。
对一些北朝君主的评价: 司马光在评价北朝的某些统治者时,也会有所区分。例如,对于那些能够稳定北方、发展生产、或者对中原文化有所贡献的君主,他可能会在其行文中给予相对客观的描述,甚至是隐晦的肯定。

总结来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处理南北朝历史时,呈现出一种“名义上的正统观”与“事实上的客观性”相结合的复杂手法。 他确实会通过称谓和论述的侧重点来表达对南朝“正统”地位的倾向性认可,这符合其史学目标和时代背景。但同时,他作为一位卓越的史家,又不会回避北朝的实际统治能力、对历史的实际贡献以及南朝自身的衰败。他更关注的是历史的“治乱兴衰”,以及君主的德行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因此,在他编织的历史长卷中,我们看到的是对史实的细致呈现,以及在褒贬之外,对历史进程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这种复杂性,恰恰是《资治通鉴》成为千古史学名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修的,所以南北朝是以南朝为正统,采用【宋纪】的说法已经说明一切,不多分析。


你要明白,资治通鉴是对史料的再编辑,不是新写史料,所有史料都有其原始出处。

例如你看到的其中一段出自《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与允绝。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称呼有时候会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世祖】一词是庙号 改成【帝】其实是比较中性的 【魏主】一词则有非我国的其他国家君主的含义 总的来说 称【帝】和奉为正统无关

至于为什么同一人称呼前后不一致 个人推测是因为前面的段落和后面的段落【不是同一人负责编修】的,因为资治通鉴工程量巨大,在几个人一起合作编修时可能这个人负责这一段 ,那个人负责那一段,不同的人在编修时习惯不同,一个修改史料时称呼改为【魏主】另一个人改为【帝】

当然 这只是一个推测,未必是真相,但是我认为题主【没必要太纠结这个问题】只要知道不同的称呼是在指谁就行了,极端一点来说,《左传》中同一个人常常能有四五种称呼,你能解释为什么作者喜欢乱换称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
  • 回答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简单地说,他想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当朝的统治者提供一面鉴照古今的明镜,帮助他们安邦定国,实现长治久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动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一、政治现实的紧迫性与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司.............
  • 回答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由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史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它贯穿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政治制度、社会风貌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动。然而,《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而东林党是明朝晚期(主要活跃在万.............
  • 回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史观和政治理念,即 重“名正言顺”与“大义”。他并非完全否定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建立,但从他严谨的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他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和“时机”: 违背“顺时避难”的道义: 这是司马光.............
  • 回答
    《资治通鉴·汉纪》中关于日食的记载,并非“几乎年年”都有,但确实在汉代历史上,日食的记载相对频繁,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天文和社会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资治通鉴》的性质。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其目的是为了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他收录史料时,遵循的是“事有可.............
  • 回答
    《资治通鉴》采用的木星纪年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古代在历史记录和天文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岁星纪年法,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干支纪年法相比,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虽然“木星纪年法”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学术上,它更常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或“岁星纪法”,因为岁星是中国古代对木星的称谓,而整个纪年.............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政治洞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权谋斗争和朝堂更迭之间,隐藏着一些细微末节,一旦细细品味,便会感到脊背发凉,不得不为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幽暗而扼腕叹息。一、 帝王之术中的“预备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背后的冷酷与算计赵武灵王推行“胡.............
  • 回答
    《资治通鉴》这本巨著,想要读透,确实需要点方法和耐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史书,里面蕴含的东西太丰富了。要说怎么读最有效,我这里倒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你。一、明确你的阅读目的,找到切入点《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内容包罗万象。你不能一开始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因为《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各自有着难以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们的功能侧重点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要论史料价值哪个更大,不如说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需求。先说“二十四史”。它们是中国古代官方编修的断代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资治通鉴》感兴趣的朋友内心的困惑。要我说,《资治通鉴》这玩意儿,用一辈子时间来“完全看懂”,恐怕还是有点过于……怎么说呢,太乐观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资治通鉴》是啥?它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一本教科书,它是司马光及其团队花费了整整十九年心血,编纂出来的一部规模宏大的.............
  • 回答
    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建武二十六年里,“左、右贤王以下缯彩合万匹”这句话中的“以下”,在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下面”或者“低于”的意思,而是一个表示范围、层级和包含关系的词语。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制度来看。当时的语境: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这是东.............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历经近二十年心血铸就,是中华史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资治通鉴》为何值得相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资治.............
  • 回答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王浚相信石勒拥戴自己为帝,这件事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匪夷所思。要理解王浚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勒的个人特质以及王浚自身的处境来分析,才能尽量详细地还原当时的复杂情况,并尽量避免掉 AI 的痕迹。一、 历史大背景:北方动荡,群雄逐鹿东晋初年,.............
  • 回答
    读《资治通鉴》这事儿,可不是件能马马虎虎应付的事儿,它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又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的是那些千古的道理,那些人生的智慧。你要是真肯花心思去读,去琢磨,那对一个人的修养,那真是说不尽的好处。首先,它能让你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咱们现在看很多事情,容易被眼前的热闹蒙了.............
  • 回答
    毕沅《续资治通鉴》对辽、金、元三朝人名进行了改译,这确实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影响阅读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疏感与记忆负担: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读者的生疏感。读者习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译名,毕沅的改译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汉字组合或发音方式,这会让读者在初读时感到陌生,.............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及其门人编撰的宏大史学巨著,之所以被称为“帝王之书”,并非仅仅因为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更在于其独特的编撰目的、内容取舍、叙事视角以及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教训,无不紧密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如何治理国家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 编撰之.............
  • 回答
    要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那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最近刚啃完它,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漫长而宏大的历史剧场里走了一遭,亲眼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英雄人物的起起伏伏。评价《资治通鉴》: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百科全书,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库。首先,《资治通鉴》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它的体量和广度。司马光和他带领的团.............
  • 回答
    读《资治通鉴》,普通人能收获的,不是几个简练的道理,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秘诀。它更像是一幅浩瀚的历史长卷,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让你看到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活、如何想、如何做,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首先,你会看到“人”的真实面貌。《资治通鉴》不讲圣贤的完美,也不讲奸臣的纯粹邪恶。它讲的是活生生的.............
  • 回答
    要不要把《资治通鉴》背下来,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非题,得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想从这部巨著里挖出点什么。首先,咱得承认,《资治通鉴》这东西,分量不轻。它可不是一本寻常的小说,讲个故事,你读个大概也就明白了。它是一部宏大的史书,从春秋战国一直聊到五代十国,横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面的人物关系、事件脉络、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