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治通鉴》怎么阅读比较有效?

回答
《资治通鉴》这本巨著,想要读透,确实需要点方法和耐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史书,里面蕴含的东西太丰富了。要说怎么读最有效,我这里倒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你。

一、明确你的阅读目的,找到切入点

《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内容包罗万象。你不能一开始就想着把所有细节都弄明白。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读《资治通鉴》?

是想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那么你可以重点关注各朝代的政治架构、官员选拔、法律制度等章节。
是想学习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那么可以多关注那些重要的君主、大臣、将领的决策过程和事迹。
是想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那就需要理解司马光编撰此书的史观,他特别强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是纯粹因为对历史的兴趣? 那就可以从你感兴趣的朝代或者事件开始,不必拘泥于顺序。

找到一个切入点,能让你更有针对性地去阅读,避免被庞大的信息量淹没。

二、循序渐进,先读“简本”或“选本”

如果你是初次接触《资治通鉴》,直接读原文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毕竟是文言文,而且事件众多,人物关系复杂。

选择一本好的白话文译本: 现在的译本很多,选择一个口碑好的,比如李晓的译本(号称是比较忠于原著且通俗易懂的)或者其他知名学者的译本,可以大大降低阅读门槛。先通过白话文理解大意。
阅读“资治通鉴精华”或“资治通鉴纲要”: 一些学者会根据《资治通鉴》的内容提炼出精华部分,或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再配以现代的解读和点评。这种形式的书可以帮助你快速建立起对历史脉络的整体认知。例如,一些针对学生的读本,或者一些简化了叙事、突出重点的读物。

等你对《资治通鉴》的整体结构和主要事件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回过头来啃原文,会更容易理解。

三、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有侧重点地阅读原文

当你开始阅读原文,或者更深入地研究时,就需要讲究方法了。

“一句一译”和“章句理解”: 阅读原文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句,一定要查清楚。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查阅古汉语词典。不要被不懂的字句卡住太久,但也不要跳过,否则会影响对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尝试理解每一句话在那个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关注司马光的“论断”: 《资治通鉴》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就是司马光的“论断”。每卷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很多事件的关键节点,司马光都会有自己的评价和分析。这些“论断”是他对历史事件、人物行为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思想的体现。一定要仔细体会这些论断,它们是理解司马光史观和全书主旨的关键。
提取关键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下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比如:
重要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关键人物的决策、动机、影响力。
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司马光的评价和反思。
你从中得到的启发和联想。
反复阅读特定章节: 对于特别感兴趣或者觉得特别重要的章节,可以反复阅读几遍。第一次读可能只是了解大概,第二次读会注意到一些细节和人物的互动,第三次读可能会有更深的感悟。

四、借助辅助工具和资源

《资治通鉴》的内容庞杂,一个人钻研难免有局限,善用工具能事半功倍。

好的注本: 选择带有详尽注释的版本。好的注释能够解释字词、考证史实、分析人物、阐释司马光的观点,对理解原文至关重要。常见的有清朝的胡三省注,以及现代学者如柏杨、王兆鹏等人的注本。
历史地图: 很多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地理位置,有历史地图的辅助,可以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战争的走向、国家的疆域、地理对政治军事的影响。
人物关系图谱: 《资治通鉴》中涉及的人物非常多,关系错综复杂。如果能找到一些主要人物的关系图谱,可以帮助你理清人物之间的脉络,更容易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动机。
其他史书和研究著作: 阅读《资治通鉴》时,可以对比阅读一些其他相关的史书,比如《史记》、《汉书》等,了解不同史家的观点。也可以参考一些学者对《资治通鉴》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往往能为你提供更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帮助你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
网络资源: 很多网站和论坛上都有对《资治通鉴》的解读、讨论和笔记。你可以从中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或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讨论话题。但要注意辨别信息的准确性。

五、带着问题阅读,主动思考和联想

不要被动地接受信息,带着问题去阅读,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

“为什么”和“怎么办”: 阅读时多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当时的统治者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联系现实: 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的社会现象、政治格局、个人行为联系起来。思考历史的规律是否会在现代有所体现,或者现代的很多问题是否能在历史中找到影子。
形成自己的观点: 司马光有他的史观,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在阅读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即使不能完全认同司马光的观点,也要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六、持之以恒,享受过程

《资治通鉴》不是一日之功。要记住,阅读《资治通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比如一年读完。可以先从每年读几卷开始,或者每周读几章。关键是能够坚持下去。
不要怕遇到难点: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很正常,不要因此气馁。可以先放一放,继续往下读,或者回头再查。知识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与人交流: 如果有朋友或者同好一起阅读,可以互相讨论,分享心得。集体的智慧往往比个人的单打独斗更有力量。
享受阅读的乐趣: 最终,阅读《资治通鉴》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启迪。当你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体会到古人的智慧,甚至从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总之,阅读《资治通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旅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保持好奇心和耐心,你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祝你阅读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看臣光曰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资治通鉴》这本巨著,想要读透,确实需要点方法和耐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史书,里面蕴含的东西太丰富了。要说怎么读最有效,我这里倒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你。一、明确你的阅读目的,找到切入点《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内容包罗万象。你不能一开始就.............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如何啃下《资治通鉴》这块硬骨头。确实,《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史学巨著,文言文功底要求不低,但只要方法得当,即便是初学者也并非不可逾越。下面我就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帮到你。一、打好基础:文言文的“内功”修炼在直接挑战《资治通鉴》之前,就像练武要先扎马步一样,我们需要先把文言文的基础.............
  • 回答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由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史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它贯穿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政治制度、社会风貌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动。然而,《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而东林党是明朝晚期(主要活跃在万.............
  • 回答
    毛泽东主席是否真的看了17遍《资治通鉴》,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和毛泽东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一个绝对确凿的定论。不过,他本人确实对《资治通鉴》极其重视,反复阅读,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历史智慧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关于“17遍”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反映了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喜爱和钻研程度.............
  • 回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史观和政治理念,即 重“名正言顺”与“大义”。他并非完全否定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建立,但从他严谨的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他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和“时机”: 违背“顺时避难”的道义: 这是司马光.............
  • 回答
    《资治通鉴·汉纪》中关于日食的记载,并非“几乎年年”都有,但确实在汉代历史上,日食的记载相对频繁,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天文和社会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资治通鉴》的性质。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其目的是为了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他收录史料时,遵循的是“事有可.............
  • 回答
    《资治通鉴》采用的木星纪年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古代在历史记录和天文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岁星纪年法,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干支纪年法相比,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虽然“木星纪年法”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学术上,它更常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或“岁星纪法”,因为岁星是中国古代对木星的称谓,而整个纪年.............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政治洞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权谋斗争和朝堂更迭之间,隐藏着一些细微末节,一旦细细品味,便会感到脊背发凉,不得不为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幽暗而扼腕叹息。一、 帝王之术中的“预备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背后的冷酷与算计赵武灵王推行“胡.............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因为《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各自有着难以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们的功能侧重点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要论史料价值哪个更大,不如说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需求。先说“二十四史”。它们是中国古代官方编修的断代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资治通鉴》感兴趣的朋友内心的困惑。要我说,《资治通鉴》这玩意儿,用一辈子时间来“完全看懂”,恐怕还是有点过于……怎么说呢,太乐观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资治通鉴》是啥?它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一本教科书,它是司马光及其团队花费了整整十九年心血,编纂出来的一部规模宏大的.............
  •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
  • 回答
    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建武二十六年里,“左、右贤王以下缯彩合万匹”这句话中的“以下”,在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下面”或者“低于”的意思,而是一个表示范围、层级和包含关系的词语。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制度来看。当时的语境: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这是东.............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历经近二十年心血铸就,是中华史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资治通鉴》为何值得相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资治.............
  • 回答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王浚相信石勒拥戴自己为帝,这件事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匪夷所思。要理解王浚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勒的个人特质以及王浚自身的处境来分析,才能尽量详细地还原当时的复杂情况,并尽量避免掉 AI 的痕迹。一、 历史大背景:北方动荡,群雄逐鹿东晋初年,.............
  • 回答
    读《资治通鉴》这事儿,可不是件能马马虎虎应付的事儿,它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又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的是那些千古的道理,那些人生的智慧。你要是真肯花心思去读,去琢磨,那对一个人的修养,那真是说不尽的好处。首先,它能让你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咱们现在看很多事情,容易被眼前的热闹蒙了.............
  • 回答
    现代社会,读完《资治通鉴》的人,绝对算不上是“大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学“史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智去啃噬。所以,具体有多少人能坚持读完,这是个很难有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推测。首先,我们看看《资治通鉴》的体量。全书有二十九卷,内容涵盖了从战国.............
  • 回答
    毕沅《续资治通鉴》对辽、金、元三朝人名进行了改译,这确实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影响阅读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疏感与记忆负担: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读者的生疏感。读者习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译名,毕沅的改译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汉字组合或发音方式,这会让读者在初读时感到陌生,.............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及其门人编撰的宏大史学巨著,之所以被称为“帝王之书”,并非仅仅因为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更在于其独特的编撰目的、内容取舍、叙事视角以及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教训,无不紧密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如何治理国家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 编撰之.............
  • 回答
    要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那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最近刚啃完它,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漫长而宏大的历史剧场里走了一遭,亲眼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英雄人物的起起伏伏。评价《资治通鉴》: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百科全书,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库。首先,《资治通鉴》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它的体量和广度。司马光和他带领的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