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治通鉴》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政治洞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权谋斗争和朝堂更迭之间,隐藏着一些细微末节,一旦细细品味,便会感到脊背发凉,不得不为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幽暗而扼腕叹息。

一、 帝王之术中的“预备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背后的冷酷与算计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这是战国时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事变革,极大地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为日后赵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这看似英明神武的改革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

为了推行这项改革,赵武灵王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尤其是来自国内守旧派贵族的反对。他们认为,穿胡服、学骑射是对传统礼仪和祖宗规矩的背叛,是丢弃赵国固有文化之举。赵武灵王并非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为了国家长远发展,毅然决然地推行了下去。

《通鉴》在描述这段历史时,并没有过多渲染赵武灵王如何恩威并施地劝说,而是通过一个侧面描写暗示了其手段的严酷。当有人因反对改革而被惩罚时,赵武灵王并没有选择直接处死,而是将其“流放”或“贬黜”。这看似仁慈的处置,实则更为阴狠。

试想一下,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被流放的人,往往意味着与故土、亲人永别,可能还要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歧视性的目光。而所谓的“贬黜”,更是剥夺了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和资源,使其成为无依无靠的边缘人物。这些人一旦远离了权力中心,他们的反对声音便失去了传播的力量,而赵武灵王也巧妙地避免了“杀戮功臣”或“残害同族”的道德指摘,却实实在在地消除了异见。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种“预备役”式的处理方式,也为赵武灵王提供了潜在的政治工具。当他需要清理异己时,随时可以以各种名目将这些人“激活”,重新纳入政治的棋局,或者将其作为替罪羊,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种将反对者“养”起来,随时可以“取用”的策略,体现了帝王之术中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冷酷与算计。他们并非不明白人情世故,而是将一切都化为服务于权力的工具,甚至包括人性和良知。

二、 政治斗争中的“无形之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政治遗产”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改革,旨在富国强兵,改变积弊已久的北宋政治格局。然而,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许多革新措施被废除,王安石本人也黯然离京。然而,在变法失败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深刻和令人不安的细节:变法所带来的“政治遗产”。

虽然变法本身失败了,但王安石提出的许多理念和提出的问题,以及他所启用的一批新人,却在朝野上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那些曾经积极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在王安石倒台后,并没有一味地“清算”或“复辟”。相反,他们中的一些人,反而开始巧妙地借鉴甚至延续了变法中的某些思路。

例如,在某些财政和军事制度上,虽然改革的名称变了,但其核心逻辑却被保留了下来。更令人不安的是,那些在变法期间因反对而受到排挤或打压的官员,一旦变法失败,他们重新得势,却并未完全回归到改革前的状态。他们也开始学习改革派的某些“效率至上”和“国家主义”的思维方式,将一些曾经被视为“非法”的权力运作模式合法化。

这就像是一种“毒”在悄无声息地蔓延。当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过后,失败者并没有完全“净化”掉失败者的思想,反而在胜利者的阵营中埋下了某些种子。更可怕的是,当保守派掌握了权力后,他们并没有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改革派,而是开始学习改革派的“有效”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就像是,猫咪学会了狗的叫声,但内心依旧是猫,只是为了更有效地捕食。

这种“政治遗产”的传递,意味着政治斗争并非简单的胜负输赢,而是一种思想和策略的潜移默化。即使是反对最激烈的一方,也可能在潜意识中吸收了被反对者的某些“精华”,然后以另一种面目将其重新运用。这种“无形之手”的运作,让政治的演变更加复杂,也更加难以捉摸。它揭示了一种可能性:无论改革成功与否,它都会在政治生态中留下某种基因,影响着未来的走向。而这种基因,可能比原有的观念更加强大和具有适应性,因为它是在失败的教训中提炼出来的。

三、 历史的惯性与人性的循环: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对官员的处置

唐玄宗晚年怠政,放任安禄山坐大,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给大唐帝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平定叛乱之后,唐玄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朝局,对那些在乱中表现不佳甚至有附逆嫌疑的官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清洗。

然而,在这些清洗名单中,有一个细节令人感到格外讽刺和绝望。许多曾经被唐玄宗委以重任、甚至纵容其膨胀的权臣,如杨国忠等,虽然最终因为其自身的失误或罪行被追究,但那些被他们压制或排挤的良臣,在叛乱平定后,也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

更令人不安的是,《通鉴》中记载了大量唐玄宗如何“审慎”地对待那些曾与叛军有接触的官员。他会反复审查,小心翼翼地评估其罪行和立场。在这种审查过程中,一些曾经的“叛将”或者“附逆者”,因为其在平叛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或者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具有相当实力的地方军阀,反而因为“功劳”而得以赦免,甚至继续留任。

这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惯性和人性的循环。当一个政权面临危机时,它往往会优先考虑“稳定”而非“正义”。那些能够带来“稳定”的人,即便是有污点,也比那些纯粹正直但缺乏实力的人更有价值。唐玄宗宁愿相信一个曾经有劣迹但现在能够发挥作用的旧将,也不愿启用一个从未犯过错但可能无法掌控局面的新人。

细思极恐的是,这种选择并非单纯的无奈,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和利用。它意味着,在权力面前,忠诚和正直往往是脆弱的,而实力和实用性则更为重要。那些曾经犯错的人,他们往往更加懂得如何去“配合”和“服务”当权者,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再犯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种“赦免有罪者而重用之”的逻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它鼓励了那些本该受到惩罚的人,同时也压制了那些坚持原则和正直的人。历史的沉重之处就在于,即使经历了如此惨烈的灾难,人类似乎总是难以摆脱自身的弱点和历史的惯性。那些曾经的错误,仿佛阴影般笼罩着帝国,不断地重演着相似的悲剧。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资治通鉴》并非仅仅是记载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它更是对人性幽暗和权力逻辑的深刻剖析,读来令人心惊,也发人深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不用细思,随手就能列一下

“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盗是刺客?小偷?强盗?无缘无故何来盗贼,缘何要杀国君,为何无其他犯罪记录,一切都未知。

春秋战国时,横死的君王不少,手下权臣废黜的,乱臣造反的,权力内斗的都有(补几个例子,如齐恒公,赵武灵王,晋幽公等),或多或少有些记载,唯独这位大兄弟就,一个大活人蹊跷的就没了。

这么一起凶杀案,不知凶手何人,没有案件经过,而受害者还是当时楚国国君,这个大陆上最接近权力顶峰的几个人之一,结果如同一个屁民死的毫无尊严,在记载上也只有寥寥数笔,就交代了楚国的权力交接过程。这背后得是多大的瓜啊?

user avatar

《资治通鉴》记录了1363年的历史。

“大饥”在书里出现41次,平均每33年出现一次。按照古代16岁左右生子,那么就是平均每一到两代人就会发生一次类似于1942的大饥荒。

“人相食”在书里出现33次,平均每41年出现一次。这还不算,用其它名词替代。

《本草纲目·人一·人肉》:“古今乱兵食人肉,谓之想肉,或谓之两脚羊。此乃盗贼之无人性者,不足诛矣。”

两脚羊最初的出处:

《鸡肋编》: 自靖康丙午岁(1126),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资治通鉴》关于汉朝,食人记录:

杀王莽而食。

《资治通鉴》:更始元年,汉军攻长安。王莽军死略尽。商人杜吴杀莽,校尉东海公宾就斩莽首,军人分莽身,节解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传莽首诣宛,县于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资治通鉴》关于五胡乱华时期,食人记载:

五胡乱华时期,存在大量食人事件,不过主要记录在《魏书》《晋书》《南史》《北史》之中。

《资治通鉴 卷第九十九》: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蒋干遗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请降,且求救于谢尚。庚寅,燕王俊遣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帅步骑二万助慕容评攻邺。

《资治通鉴》关于五代十国时期,食人记载:

五代十国食人,是最“市场”化的,真正做到了人如猪羊一般的买卖。

甚至还出现了诸如赵思绾这样的食人恶魔,和北宋的王继勋有得一拼。

《资治通鉴·唐纪》:戊午,秦彦遣毕师铎、秦稠将兵八千出城,西击杨行密,稠败死,士卒死者什七八,城中乏食,樵采路绝,宣州军始食人
《资治通鉴·唐纪》:杨行密围广陵且半年,秦彦、毕师铎大小数十战,多不利,城中无食,米斗直钱五十绍,草根木实皆尽.以堇泥为饼食之,饿死者太半。宣军掠人诣肆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讫无一声,积骸流血,满于坊市。
《资治通鉴·唐纪》:朱全忠遣使与杨行密约共攻孙儒。儒恃其兵强,欲先灭行密,后敌全忠,移牒籓镇,数行密、全忠之罪,且曰:“俟平宣、汴,当引兵入朝,除君侧之恶。”于是悉焚扬州庐舍,尽驱丁壮及妇女渡江,杀老弱以充食。
《资治通鉴·唐纪》:李克用引兵围邢州,王镕遣牙将王藏海致书解之,克用怒,斩藏海,进兵击镕,败镇兵于平山,辛巳,攻天长镇,旬日不下。镕出兵三万救之,克用逆战于叱日岭下,大破之,斩首万馀级,馀众溃去。河东军无食,脯其尸而啖之。
《资治通鉴·唐纪》:汴军每夜鸣鼓角,城中地如动,攻城者话城上人云“劫天子贼”,乘城者诟城下人云“夺天子贼”。是冬,大雪,城中食尽,冻馁死者不可胜计。或卧未死已为人所剐。市中卖人肉,斤直钱百,犬肉值五百
《资治通鉴·唐纪》:时汴军筑垒围沧州,鸟鼠不能通,仁恭畏其强,不敢战。城中食尽,丸土而食,或互相掠啖。
《资治通鉴·后汉纪》:赵思绾好食人肝,尝面剖而脍之。脍尽,人犹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胆,谓人曰:“吞此千枚,则胆无敌矣!”及长安城中食尽,取妇女、幼稚为军粮,日计数而给之。每犒军,辄屠数百人,如羊豕法。

食人之恶如赵思绾,其实关于食人最富有争议的却是张巡:

安史之乱时,张巡和许远守睢阳,殊死抗敌,粮食耗尽之后,杀妾飨士,终英勇就义。

《资治通鉴》: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继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余才四百人。
《旧唐书》: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新唐书》: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
user avatar

答一个不沾边的,我觉得司马光砸缸是假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政治洞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权谋斗争和朝堂更迭之间,隐藏着一些细微末节,一旦细细品味,便会感到脊背发凉,不得不为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幽暗而扼腕叹息。一、 帝王之术中的“预备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背后的冷酷与算计赵武灵王推行“胡.............
  • 回答
    作为一名大一历史学本科生,老师推荐购买《资治通鉴》绝对是个非常明智的指引。这本书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如同基石,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史料运用,它都能给你带来深刻的启发。那么,对于你提出的购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问题,我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强烈建议你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详细聊聊。 为什么选择.............
  • 回答
    现代社会,读完《资治通鉴》的人,绝对算不上是“大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学“史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智去啃噬。所以,具体有多少人能坚持读完,这是个很难有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推测。首先,我们看看《资治通鉴》的体量。全书有二十九卷,内容涵盖了从战国.............
  • 回答
    《资治通鉴》采用的木星纪年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古代在历史记录和天文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岁星纪年法,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干支纪年法相比,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虽然“木星纪年法”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学术上,它更常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或“岁星纪法”,因为岁星是中国古代对木星的称谓,而整个纪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资治通鉴》和《三国志》这两部史书在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年龄时可能存在的出入。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你引用的那句话:“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汉纪五十四》。这句话描述的是曹操听到周瑜的事迹后,认为他年轻有才能,可以被自.............
  • 回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史观和政治理念,即 重“名正言顺”与“大义”。他并非完全否定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建立,但从他严谨的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他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和“时机”: 违背“顺时避难”的道义: 这是司马光.............
  • 回答
    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建武二十六年里,“左、右贤王以下缯彩合万匹”这句话中的“以下”,在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下面”或者“低于”的意思,而是一个表示范围、层级和包含关系的词语。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制度来看。当时的语境: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这是东.............
  • 回答
    毕沅《续资治通鉴》对辽、金、元三朝人名进行了改译,这确实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影响阅读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疏感与记忆负担: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读者的生疏感。读者习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译名,毕沅的改译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汉字组合或发音方式,这会让读者在初读时感到陌生,.............
  • 回答
    《资治通鉴》对王莽的评价,确实常常被形容为“尖酸”甚至“刻薄”,这背后既有司马光这位史家自身的立场与秉持,也折射出中国传统史学对篡位者、革新者的一种复杂态度。要理解这种“尖酸”,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司马光的史观与政治立场: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那部宏伟的《资治.............
  •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
  • 回答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由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史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它贯穿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政治制度、社会风貌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动。然而,《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而东林党是明朝晚期(主要活跃在万.............
  • 回答
    《资治通鉴·汉纪》中关于日食的记载,并非“几乎年年”都有,但确实在汉代历史上,日食的记载相对频繁,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天文和社会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资治通鉴》的性质。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其目的是为了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他收录史料时,遵循的是“事有可.............
  • 回答
    《资治通鉴》这本巨著,想要读透,确实需要点方法和耐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史书,里面蕴含的东西太丰富了。要说怎么读最有效,我这里倒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你。一、明确你的阅读目的,找到切入点《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内容包罗万象。你不能一开始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因为《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各自有着难以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们的功能侧重点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要论史料价值哪个更大,不如说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需求。先说“二十四史”。它们是中国古代官方编修的断代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资治通鉴》感兴趣的朋友内心的困惑。要我说,《资治通鉴》这玩意儿,用一辈子时间来“完全看懂”,恐怕还是有点过于……怎么说呢,太乐观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资治通鉴》是啥?它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一本教科书,它是司马光及其团队花费了整整十九年心血,编纂出来的一部规模宏大的.............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历经近二十年心血铸就,是中华史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资治通鉴》为何值得相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资治.............
  • 回答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王浚相信石勒拥戴自己为帝,这件事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匪夷所思。要理解王浚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勒的个人特质以及王浚自身的处境来分析,才能尽量详细地还原当时的复杂情况,并尽量避免掉 AI 的痕迹。一、 历史大背景:北方动荡,群雄逐鹿东晋初年,.............
  • 回答
    读《资治通鉴》这事儿,可不是件能马马虎虎应付的事儿,它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又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的是那些千古的道理,那些人生的智慧。你要是真肯花心思去读,去琢磨,那对一个人的修养,那真是说不尽的好处。首先,它能让你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咱们现在看很多事情,容易被眼前的热闹蒙了.............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及其门人编撰的宏大史学巨著,之所以被称为“帝王之书”,并非仅仅因为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更在于其独特的编撰目的、内容取舍、叙事视角以及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教训,无不紧密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如何治理国家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 编撰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