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事情,是否算可以相信的历史?

回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历经近二十年心血铸就,是中华史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资治通鉴》为何值得相信?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和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

史料的浩瀚与权威性: 司马光参考了当时能够找到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史料,包括官方史书、野史、文集、碑刻、诏令等等。他本人也曾任职于朝廷,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皇家档案和内部记录。他对于史料的搜集可谓是竭尽全力,其所引用的史料,许多都是我们今天已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献。
编年体的体例: 编年体这种形式要求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这有助于梳理历史脉络,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也便于读者按时间线索来把握历史的进程。司马光在编年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论曰”部分,即他在关键事件或人物评价上的独到见解和判断,这使得《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史学著作。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政治目的: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初衷,是为了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他力求写出一本能够指导政治实践的史书,因此他对史料的选择和叙述,必然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筛选,以突出那些能够体现治乱兴衰规律的史实。这种明确的政治关怀,反而促使他对史料的真实性更加重视。
司马光的个人品格: 司马光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对史学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反对虚妄和穿凿附会。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如此客观公正地叙述历史,实属不易。

那么,《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否存在局限性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当然,任何历史著作,尤其是在当时技术和信息条件限制下写就的著作,都不能说是绝对完美的、没有任何瑕疵的。

史料的局限性: 尽管司马光搜集了大量史料,但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能接触到的史料范围终究是有限的。有些重要史料可能在他编纂之前已经散佚,或者他未能发掘到。同时,他引用的许多史料,其本身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考量。例如,野史、文集中的记载,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个人恩怨或传闻的成分。
“鉴于往事”的政治倾向: 虽然司马光力求客观,但他的政治立场和时代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对史料的选择和解读。他本人是宋朝改革派的反对者,推崇“祖宗法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例如,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在《资治通鉴》中就有体现。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也需要注意到这种潜在的立场。
史料的真伪辨别: 史书的编纂者并非万能,即使司马光这样的大家,也可能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无法完全辨别所有史料的真伪。有时候,为了叙述的完整性,或者受制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一些并非百分之百可靠的记载也可能被采纳。历史学界对《资治通鉴》中的一些具体记载,至今仍在进行细致的考证和辨析。
叙述的侧重与遗漏: 即使是浩瀚如《资治通鉴》的巨著,也必然有其叙述的侧重点和可能存在的遗漏。某些领域或细节,可能因为不符合司马光“资于治道”的主旨而被淡化或省略。

如何看待《资治通鉴》的可靠性?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的记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相信的历史,并且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我们应该以一种审慎和辩证的态度来阅读它:

1. 将其视为基础性的史料: 《资治通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宏大框架和丰富的细节。在没有其他更直接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它的记载应该被高度重视和采信。
2. 与其他史料进行印证和比对: 在学术研究中,历史学家会利用各种可靠的文献、考古发现等来印证或补充《资治通鉴》的记载。这种交叉验证是确保历史真实性的重要方法。
3. 理解其时代背景和作者意图: 在阅读时,了解司马光所处的时代、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编纂此书的初衷,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及其可能的局限性。
4. 区分“论曰”与史实叙述: 司马光的“论曰”是他个人的分析和评价,虽然极具启发性,但作为个人观点,也可能受到其时代和思想的局限。而他基于史料的史实叙述,则更为客观。

举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政治事件、战争过程、人物对话等。对于这些记载,如果我们能找到同时代或更早的官方史料(如《史记》、《汉书》等),或者出土的文物(如竹简、碑铭)来相互印证,那么其可信度自然会大大增强。反之,如果某个记载仅见于《资治通鉴》的“杂记”或者引用的“野史”,那么在做研究时,就会更加谨慎,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在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其记载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可靠的,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任何历史著作都无法完全脱离时代和作者的主观性,因此,以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结合其他史料进行印证和分析,是获得更全面、更准确历史认识的关键。可以说,《资治通鉴》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石,但并非所有砖块都必须原封不动地搬用,有些地方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打磨和修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你们都在踩泪洪志大师,咱家就不亲自下场了,这里拉回正题,谈谈资治通鉴的史料学价值。


首先,《资治通鉴》虽然名为编年体通史,但其史料价值较大的仍是最后的隋唐五代部分。盖因司马光参考了唐代以降的实录、杂史、碑铭、笔记等300多种史料。这些原始史料现在很多都散佚不存了,所以《通鉴》中唐代以前的部分主要是整理已存史料,而唐代以后部分才是司马光(及其编纂组)治史能力的表现。

有人要问了,啥300多种史料,我也没见到哇。这是因为司马光编书的初衷就是因为痛感“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不能竟其篇第,毕世不能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因此要“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书”——编年简要,这是他定下的两个主要目标。

所以要了解《通鉴》究竟用了多少史料,又是如何取舍的,不能看其简要的本编。《通鉴》有两个个衍生产物,一是《长编》,二是《考异》。

司马光在编纂伊始,定下了(一)丛目、(二)长编、(三)定稿的整体计划。编纂长编,要按照丛目所列举的所有史料文献一一鉴别、考证,然后将其编年记录成书,不但要记录表述最终入选的史料,还要附上未入选的史料,并且说明取舍原因。众所周知,《资治通鉴》1362年历史共编成294卷,而南宋李焘仿通鉴体例写北宋168年历史,就编成了980卷长编体,最终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在编纂过程中也是先以长编体形式编纂,再逐步精简到现在的294卷定稿(李焘因为谦虚不敢说“资治通鉴”,只敢说“资治通鉴长编”,由此可见从长编精简到通鉴的难度之高)。如通鉴《唐纪》部分71卷,其长编则有六七百卷——最后定稿只保留了十分之一。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通鉴长编部分的总卷数至少在2000卷以上。

——你以为这294卷是绝世武功了?其实这才是绝世武功的目录。

资治通鉴的长编部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然而司马光最后上书的时候,附录了30卷的《通鉴考异》,摘录了若干本编中摒弃的史料和其考异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已经看不到的长编考证部分的摘录。而司马光开创的这一方式,也被宋代后来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学名著所效仿。对于有志于历史学的朋友,《考异》其实才是学习《资治通鉴》治史之道的最佳途径。


举个栗子——

《资治通鉴》中对于怛逻斯之战唐军的数量是这样记载的

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

然而在《考异》中司马光不但标注了这个数字的出处,也记载了他未采纳的其他史料的异说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今从《唐历》。

唐代的《段秀实别传》和《唐历》这两种史料,我们今天都已经见不到其全貌了,只能从司马光的记载中管窥其部分内容。虽然现代学者比较了出土文献和阿拉伯史料后发现,司马光放弃的异说其实更有可能接近历史真实情况。但是,这些都是司马光当年不可能接触到的材料,他所做出的结论是基于他所能接触到的部分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推断——历史研究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回到题主的问题本身,问题不在于《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是否百分之百正确,而在于其代表了公元十一世纪人类对此前1362年中国历史的理解程度的最高成就。而对于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资治通鉴》已经是了解宋代以前历史的相对捷径——正如在量子力学体系已经建立的今天,牛顿经典力学仍然是我们认识宏观、低速运动的近似方式一样,《资治通鉴》当然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历经近二十年心血铸就,是中华史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资治通鉴》为何值得相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资治.............
  • 回答
    司马光,这位千古留名的史学家,以其鸿篇巨制《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这部巨著,历时十九载,集史学、政治、军事、哲学等大成,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更是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文献。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一位洞察历史兴衰、深谙治国之道的大家,为何在现实政治舞台上,未能为北宋的皇帝献上足以扭转乾坤的.............
  • 回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史观和政治理念,即 重“名正言顺”与“大义”。他并非完全否定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建立,但从他严谨的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他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和“时机”: 违背“顺时避难”的道义: 这是司马光.............
  • 回答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简单地说,他想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当朝的统治者提供一面鉴照古今的明镜,帮助他们安邦定国,实现长治久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动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一、政治现实的紧迫性与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司.............
  • 回答
    司马光之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其原因复杂且深刻,涉及到他对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传统价值以及经济制度的理解。他的反对并非简单的保守守旧,而是基于一套完整的、与王安石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司马光的反对理由:一、 忧虑变法对现有社会秩序和传统的破坏: 尊重祖宗之法与维.............
  • 回答
    关于司马光退还西夏土地的说法,这在历史记载中是没有的。司马光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虽然一生经历了宋朝与西夏的多次军事冲突和政治较量,但他从未有过主动退还西夏土地的举动。事实上,宋朝在与西夏的边境问题上,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策略,既有军事上的防御和收复,也有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缓解冲突.............
  • 回答
    关于司马光是否应该被定性为奸臣,与秦桧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位人物的时代背景、行为动机以及历史影响。简单地将他们划为同等性质的“奸臣”,是对历史的粗暴简化,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独特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奸臣”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奸臣,是指那些为了个人私利,出卖国家.............
  • 回答
    评价司马光是否算“奸臣”,这绝非一言蔽之的事情。如果简单地贴上“奸臣”的标签,那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粗暴简化,也忽略了他复杂的人生轨迹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奸臣”。通常意义上的奸臣,是指那些玩弄权术、阿谀奉承、排除异己、祸乱朝纲、败坏朝政、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安危的人。他们.............
  • 回答
    在探讨司马光是否“把河湟地区卖给西夏”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历史事实,并避免以现代的“卖国”观念来套用古代的政治行为。首先,司马光本人并没有在生前“卖”过河湟地区给西夏。河湟地区(大致指今天青海的湟水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属于吐蕃故地)是在北宋时期,由于与西夏的长期军事对峙和战略考量,经过一系列复.............
  • 回答
    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韩琦、富弼、文彦博,这群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熠熠生辉,他们是北宋文坛的泰斗,也是政坛的重要人物。当王安石这位改革家横空出世,以雷霆万钧之势推出一系列激进变法措施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成为了坚定的反对者。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他们各自的政治理念、人生经历以及对国家.............
  • 回答
    要探究司马光评论历史人物时何以如此理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史学思想以及他所遵循的治史原则。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这位北宋名臣兼史学家的独特历史观。一、 时代背景:熙丰变革与保守派立场首先,要理解司马光的理智,就不能不提他所处的北宋中期,尤其是熙宁变法时期。王安石推.............
  • 回答
    司马光,一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评价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既是声名卓著的政治家、史学家,也曾是影响朝政的关键人物。要全面评价他,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主要成就以及他留下的争议之处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时代背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理解司马光,首先要了解他活跃的宋朝,特别是北宋.............
  • 回答
    关于《少年司马光》第一部观看人数不如预期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首先,从题材本身来说,《少年司马光》虽然以“少年”冠名,主打的是司马光童年的成长故事,但它毕竟是历史题材的改编。即便加入了许多戏剧化的处理,让司马光在少年时期就展露出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并且将“砸缸”这个家喻户晓的典故作.............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读者经常会感到困惑的地方——那些在正史中赫赫有名、德高望重的大臣,怎么到了小说里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沦为“丑角”?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叙事、文学创作、读者期待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一、 文学创作的“戏剧化”需要:忠实历史vs.好看故事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历史小说.............
  • 回答
    要理解学术界对于北大历史学教授观点——即“司马光刻意塑造虚假的武帝形象”——的质疑和反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核心层面。首先,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辩论,它触及了史学研究方法、史料解读、历史人物评价以及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性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历史研究,尤其是对重大历史人物的评.............
  • 回答
    关于司马懿是否有篡位之心,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手腕、他的家族利益以及他晚年的行为等等。一、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的权力真空与乱世的诱惑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司马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
  • 回答
    司马家族与八达岭的名字之间没有直接的、已知的历史关联。“八达岭”这个名字的起源,主要的说法都指向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功能,而不是与某个特定的家族,尤其是司马家族有关。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司马家族和八达岭各自的背景:司马家族:司马家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尤其以西晋和东晋的统治者而.............
  • 回答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权力更迭事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节点。这次政变不仅让司马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为日后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曹魏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要详细讲述高平陵之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政变前的背景:曹魏.............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解读的偏差。司马懿本人并非八王之乱的直接参与者,甚至他生活的年代与八王之乱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然而,他的名字与“背锅”联系在一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是八王之乱的根源: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儿子司.............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