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治通鉴用一辈子时间能完全看懂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资治通鉴》感兴趣的朋友内心的困惑。要我说,《资治通鉴》这玩意儿,用一辈子时间来“完全看懂”,恐怕还是有点过于……怎么说呢,太乐观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资治通鉴》是啥?它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一本教科书,它是司马光及其团队花费了整整十九年心血,编纂出来的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记录的是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近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你想想,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战争风云,多少政治权谋,多少社会变迁,这信息量就已经够吓人的了。

而且,《资治通鉴》的“看懂”,可不是简单地把字认全,把故事听懂那么简单。它是一部包含着深刻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和人生哲理的巨著。司马光写它,可不是为了让大家闲来无事翻翻,而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当代的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所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事件的选取,每一次的评论,都凝聚着司马光的思考。

那么,要“完全看懂”,得具备哪些能力和付出哪些努力呢?

基础的古文功底: 《资治通鉴》是用文言文写的,而且是宋代的文言文,这和我们现在学的白话文差距很大。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连字面意思都很难把握,更别说理解其中的深意了。这就像想完全读懂莎士比亚,你总得先学点英语吧。

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 《资治通鉴》里的事件往往是简练而跳跃的,它假设读者已经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地理情况、人物关系有所了解。如果你对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汉时期的官制、唐朝的对外关系等等都不清楚,读起来就会像看天书。它里面引用的前人著作,比如《左传》、《史记》等,你可能还得回头去读,才能真正理解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这么评论。

深厚的政治与哲学理解: 《资治通鉴》的精髓在于其“鉴”的作用,也就是那些评论和总结。司马光对政治得失、人事成败的分析,往往是深入骨髓的。他会从君主如何用人、如何制衡、如何励精图治,到臣子如何辅佐、如何规谏,甚至到老百姓生活如何受战争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评价。理解这些,就需要你对政治运作的逻辑、人性的复杂、历史发展的规律有相当的洞察力。

持续的学习和反思: 就算你具备了上述条件,看一遍《资治通鉴》也顶多算是“初步了解”。真正要“看懂”,意味着你需要反复阅读,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阅历,你对同一段历史、同一段评论,都会有新的体会。你可能会因为年轻而侧重于帝王的功业,到了中年则更能体会臣子的无奈,老年则更能感悟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参考和对勘: 很多时候,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资治通鉴》,你可能还需要参考当时的年表、地图,甚至阅读其他史书,对司马光的记载进行对照。看看他有没有遗漏,有没有偏颇,他的评价是否公允。这就又是一个庞大的学习体系了。

想想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他本人已经是在官场沉浮多年的大家,他有家传的史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他有“治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使命感。即便如此,他说自己“夜眠不能忘”,可见其工程之浩大,思考之深邃。

所以,用一辈子时间去“完全看懂”?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你可以用一辈子去“反复研读,不断领悟”。每一次读,都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它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永远不会让你觉得枯燥,也不会让你觉得已经学透了。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视世界的方式,一种理解人生的尺度。也许,正是因为永远无法“完全看懂”,才使得《资治通鉴》这本书,在无数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依然能够吸引无数的智者和求索者,孜孜不倦地去翻阅、去思考。

与其说“完全看懂”,不如说,你能从《资治通鉴》那里,学到很多很多,而且这些学到的东西,会伴随你一生,让你受益终生。 这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感觉不能,你不是从政的,很难理解里面的人物关系还有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抉择。

比如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他们一下子就把曹爽的人取代了,他们暗地里做了什么准备工作,那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资治通鉴没写!你怎样去理解?就像马云跟你说我努力工作,成了亿万富翁那样!能相信吗?

所以看多了就腻了,史书就告诉你发生什么事,结果怎样,他们怎么谋划的根本没告诉你!那才是最重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资治通鉴》感兴趣的朋友内心的困惑。要我说,《资治通鉴》这玩意儿,用一辈子时间来“完全看懂”,恐怕还是有点过于……怎么说呢,太乐观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资治通鉴》是啥?它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一本教科书,它是司马光及其团队花费了整整十九年心血,编纂出来的一部规模宏大的.............
  • 回答
    读《资治通鉴》这事儿,可不是件能马马虎虎应付的事儿,它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又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的是那些千古的道理,那些人生的智慧。你要是真肯花心思去读,去琢磨,那对一个人的修养,那真是说不尽的好处。首先,它能让你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咱们现在看很多事情,容易被眼前的热闹蒙了.............
  • 回答
    作为一名大一历史学本科生,老师推荐购买《资治通鉴》绝对是个非常明智的指引。这本书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如同基石,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史料运用,它都能给你带来深刻的启发。那么,对于你提出的购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问题,我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强烈建议你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详细聊聊。 为什么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一个人要是真把《道德经》、《史记》、《论语》、《资治通鉴》这些传世经典给啃下来了,而且是那种入了脑子,化为己用的境界,那他还会到处嚷嚷自己读过这些书吗?我觉得,多半不会。你想啊,能沉下心来读这些书的人,本身就不是那种急于求成、哗众取宠的性子。这些经典,哪个不是字字珠玑,.............
  • 回答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由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史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它贯穿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政治制度、社会风貌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动。然而,《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而东林党是明朝晚期(主要活跃在万.............
  • 回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史观和政治理念,即 重“名正言顺”与“大义”。他并非完全否定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建立,但从他严谨的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他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和“时机”: 违背“顺时避难”的道义: 这是司马光.............
  • 回答
    《资治通鉴·汉纪》中关于日食的记载,并非“几乎年年”都有,但确实在汉代历史上,日食的记载相对频繁,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天文和社会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资治通鉴》的性质。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其目的是为了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他收录史料时,遵循的是“事有可.............
  • 回答
    《资治通鉴》采用的木星纪年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古代在历史记录和天文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岁星纪年法,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干支纪年法相比,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虽然“木星纪年法”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学术上,它更常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或“岁星纪法”,因为岁星是中国古代对木星的称谓,而整个纪年.............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政治洞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权谋斗争和朝堂更迭之间,隐藏着一些细微末节,一旦细细品味,便会感到脊背发凉,不得不为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幽暗而扼腕叹息。一、 帝王之术中的“预备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背后的冷酷与算计赵武灵王推行“胡.............
  • 回答
    《资治通鉴》这本巨著,想要读透,确实需要点方法和耐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史书,里面蕴含的东西太丰富了。要说怎么读最有效,我这里倒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到你。一、明确你的阅读目的,找到切入点《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内容包罗万象。你不能一开始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因为《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各自有着难以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们的功能侧重点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要论史料价值哪个更大,不如说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满足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需求。先说“二十四史”。它们是中国古代官方编修的断代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构.............
  •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
  • 回答
    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建武二十六年里,“左、右贤王以下缯彩合万匹”这句话中的“以下”,在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下面”或者“低于”的意思,而是一个表示范围、层级和包含关系的词语。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制度来看。当时的语境: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这是东.............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司马光《资治通鉴》,历经近二十年心血铸就,是中华史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于《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资治通鉴》为何值得相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资治.............
  • 回答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王浚相信石勒拥戴自己为帝,这件事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匪夷所思。要理解王浚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勒的个人特质以及王浚自身的处境来分析,才能尽量详细地还原当时的复杂情况,并尽量避免掉 AI 的痕迹。一、 历史大背景:北方动荡,群雄逐鹿东晋初年,.............
  • 回答
    毕沅《续资治通鉴》对辽、金、元三朝人名进行了改译,这确实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影响阅读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疏感与记忆负担: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读者的生疏感。读者习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字译名,毕沅的改译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汉字组合或发音方式,这会让读者在初读时感到陌生,.............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及其门人编撰的宏大史学巨著,之所以被称为“帝王之书”,并非仅仅因为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更在于其独特的编撰目的、内容取舍、叙事视角以及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教训,无不紧密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如何治理国家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 编撰之.............
  • 回答
    要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那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最近刚啃完它,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漫长而宏大的历史剧场里走了一遭,亲眼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英雄人物的起起伏伏。评价《资治通鉴》: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百科全书,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库。首先,《资治通鉴》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它的体量和广度。司马光和他带领的团.............
  • 回答
    读《资治通鉴》,普通人能收获的,不是几个简练的道理,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秘诀。它更像是一幅浩瀚的历史长卷,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让你看到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活、如何想、如何做,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首先,你会看到“人”的真实面貌。《资治通鉴》不讲圣贤的完美,也不讲奸臣的纯粹邪恶。它讲的是活生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