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人读《资治通鉴》能收获什么?

回答
读《资治通鉴》,普通人能收获的,不是几个简练的道理,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秘诀。它更像是一幅浩瀚的历史长卷,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让你看到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活、如何想、如何做,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首先,你会看到“人”的真实面貌。

《资治通鉴》不讲圣贤的完美,也不讲奸臣的纯粹邪恶。它讲的是活生生的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也会有疑神疑鬼的时候;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也会有私心杂念的考量;一个草根出身的起义领袖,也会有功成名就后的骄奢淫逸。

比如,你读到刘备,他一开始就是一个颠沛流流离的小人物,靠着仁义和一张“好人脸”笼络人心,一步步走到三分天下的地步。你会看到他的坚韧、他的隐忍,但你也会看到他为了儿子,可以那样失去理智,差点断送事业。

再比如,你读到曹操,很多人觉得他是奸雄。但《资治通鉴》会让你看到,他在乱世中,如何用人唯才,如何严惩腐败,如何在战争中运筹帷幄。他身上有权谋,有狠辣,但也有着维护国家统一的理想和抱负。

读得多了,你会发现,无论时代怎么变,人性的基本面其实变化不大:有追求,有欲望,有善良,也有弱点。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能让你在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时,更加通透,也更加宽容。不再轻易地非黑即白,而是能看到每个人背后的复杂性。

其次,你会学会“观人”的眼光。

《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他选择记录什么,不选择记录什么,本身就带着他自己的判断。而你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去分析,为什么这个人会这么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这个决策会有什么后果?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不是因为某一个偶然事件,而是长期的行为模式、性格特点、以及他身边人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读东晋的士族政治,你会看到那些清谈误国的文人,他们口才滔滔,但到了实际治理国家的时候,却是一塌糊涂。你会对比那些出身不高,但勤勤恳恳做事的大臣,体会到“德不配位”和“实干兴邦”的区别。

这种“观人”的能力,不仅仅是识别人才,更是能让你在生活中,不被表面的光鲜亮丽所迷惑,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能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信任,以及一个选择是否明智。

第三,你会对“得失”看得更淡。

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人物,最终都走向了失败?又有多少王朝,兴盛一时,最终化为尘埃?《资治通鉴》让你看到,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是一个多么朴素又多么残酷的规律。

你可能会读到某位帝王,雄心勃勃,开疆拓土,做了很多“大事”,但到头来,国家积弊丛生,最终灭亡。你也会看到一些看似平凡的时代,反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这种对历史起伏的深刻认识,会让你明白,个人的得失,与整个时代的大势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你会在乎眼前的成功,但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你能看到,很多时候,顺应大势,比逆势而为更能获得长久的回报。

第四,你会获得“权谋”之外的智慧。

很多人一提起《资治通鉴》,就想到权谋斗争。确实,书里充满了政治斗争、军事策略。但更深层次的,它讲的是“治国”的道理。

你会看到,一个国家,光有强兵,没有良政,也是无法长久的。你会看到,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制定法律,如何应对危机。这些东西,虽然是古代的背景,但很多治理的逻辑,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比如,你读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国家强大,他实行了许多政策,比如盐铁官营。这些政策,短期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种“利弊权衡”的思考,在今天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依然是绕不开的课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能让你“看懂”当下的中国。

很多中国当下的社会现象、文化基因、政治逻辑,都可以在《资治通鉴》里找到它的根源。为什么我们会有某种思维模式?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事情如此看重?为什么我们又对另一些事情感到无奈?

很多时候,你读完历史,再回头看现在,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走过的路,前人也曾走过,并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能让你对眼前的世界,有一个更加宏大和深刻的理解。

比如,你读到历朝历代关于“民生”和“吏治”的讨论,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就像是中国的“永恒主题”。而历史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及它们带来的不同结果,都能为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宝贵的参照。

当然,《资治通鉴》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篇幅浩瀚,人物众多,需要耐心和精力去啃。但一旦你开始读,并且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它给你的回报,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它不是让你成为政治家,也不是让你变成权谋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通透、更明白、更有智慧的普通人。它能让你在人生的洪流中,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读书本来就是娱乐,跟打游戏、看电影、泡温泉没什么区别。如果你指望读一本书就能收获满满,然后实现自己人生理想,那我只能劝你去读武侠小说了,说不定你去华山也能遇到风清扬,然后练成了独孤九剑。

《资治通鉴》这样大篇幅的书籍,如果你不是特别喜欢历史的话,读起来根本不能让你感到快乐。硬着头皮看完,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你如果特别喜欢历史,那就另当别论了。你可以把正史和《资治通鉴》对比着看,资治通鉴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史实都给串联起来了,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资治通鉴》,普通人能收获的,不是几个简练的道理,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秘诀。它更像是一幅浩瀚的历史长卷,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让你看到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活、如何想、如何做,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首先,你会看到“人”的真实面貌。《资治通鉴》不讲圣贤的完美,也不讲奸臣的纯粹邪恶。它讲的是活生生的.............
  • 回答
    说实话,我一个普通人,一开始听到“读博”这个词,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就是几个字:“烧钱”、“耗时间”、“找工作难”。我身边也有几个朋友读博去了,每次见面听他们说的,感觉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漫长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修行”,充满了各种“惊喜”——有时候是研究上的突破,有时候是情绪上的低谷。所以,当你们问我,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心,也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明明普通人也能考教资,师范生读那么多年书,似乎“门槛”一降,他们的价值就被稀释了呢?首先,得明确一点,“普通人也能考教资”和“师范生读师范的意义”这两件事,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咱们得拆开来看。一、 “普通人考教资”.............
  • 回答
    “曱甴”这个词,在普通话和粤语里的发音差异确实挺大的,这背后其实是语言演变和不同方言语音系统相互影响的结果。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字的来源与早期读音首先,“曱甴”这个字在古代并不是一个独立使用的字,它是一个象声词,用来模仿某些昆虫爬行或者发出细碎声音的声音。所以,它的早期读音可能就.............
  • 回答
    咱们聊聊“一线销售员”里的那个“一”字,在普通话里到底读一声还是二声?这事儿嘛,其实挺有意思的,它涉及到我们说话时的一些习惯和语境。首先,如果单独把“一”字拎出来读,那毋庸置疑,标准普通话里它就是一声,读作“yī”。就像你在数数,从一到十,那个“一”就是一声。但是,一旦它进入了词语或者句子,特别是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纠结,说实话,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顾虑。我尽量从实际出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适合你,也让你觉得不像AI写的那么死板。先说说“普通一本” 自由度?太高了,高到有时候会迷茫。 考上普通一本,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你可以选择你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可以接触到来自五湖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孩子未来的教育、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受罪”的定义。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关键在于您如何权衡利弊,以及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怎样的期望。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这两种选择,并提供一些思考维度,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更适合自己家庭的决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 回答
    家境普通,是否应该读博?这个问题,我敢说,在无数个深夜,也曾在你脑海里盘旋过。我太理解这种纠结了,毕竟,这不是一个能轻轻松松说“是”或“否”的决定。它关乎你的未来,你的家庭,甚至你的人生轨迹。咱就实话实说,家境普通,想读博,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你得问自己,为什么想读博?这真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的考量,也反映了不同家庭对孩子未来规划的侧重点。很多人觉得,既然有能力送孩子出国,为什么不选择一条看似“更好”的路呢?但实际上,让孩子在国内读一个普通的二本,背后原因可比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过去的坎。出国留学,尤其是去欧美发达国家,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
  • 回答
    “普通家庭出身,是否应该读博?”这个问题,可能不少在象牙塔里遨游,或者正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年轻人,都会在某个深夜,悄悄问自己。尤其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博士头衔似乎成了通往精英阶层的金钥匙,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这枚钥匙是否真的那么值得去争取?在我的观察里,这个问题没有.............
  • 回答
    想要从普通计算机硕士的起点,迈向国外读博的殿堂,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却也极具回报的道路。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是一种长期的规划、不懈的努力以及对学术研究的深刻理解。首先,你需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只是“去国外读博”,而是要具体到你想研究哪个方向,你对哪些领域的研究者和实验.............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而且这两种选择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研究兴趣以及对未来规划的侧重点。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第一种选择:清华普通导师选择清华的“普通”导师,这里的“普通”可能不是指能力不行,而是指他可能没有特别耀眼的头衔、特别惊人的发表.............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那种纠结和思考。普通二本民商法硕士毕业,目标是成为一名全职律师,然后又在考虑要不要读博,这绝对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决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点,希望能帮你想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大前提:你为什么会想到读博?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读博的.............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普通二本法本毕业,未来又想成为一名执业律师,你对读研这件事的考量非常实际和重要。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你未来律师执业的影响,希望能帮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首先,我们来谈谈“有必要读全日制研究生吗?”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成为一名执业律师,你.............
  • 回答
    你是不是还在纠结这件事情?985生物大四,保研名额到手,结果现在心思早就飘到别处去了,不想读研了,对吧?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放弃”就能轻易带过的,里面牵扯的太多了,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承认,保研到本校研究生,这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了。想想看,有多少同学拼了命想挤进985,又想方设法争取保研.............
  • 回答
    当然有。这类句子之所以虐心,并非依赖于戏剧性的冲突或夸张的情绪,而是通过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将深刻的孤独、失落、遗憾、绝望,不动声色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它们就像一把钝刀,慢慢地割着,直到你才后知后觉地被伤得体无完肤。这里有一些例子,并尝试详细解析为什么它们会让人感到刻骨的虐:例一:> “你还在那里吗.............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纠结。我也是当年从普通二本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当时心里也一样,总觉得第一学历就像一块阴影,挥之不去。尤其是看到一些招聘要求上写着“985、211”的时候,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复杂了。你说得对,第一学历确实有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看重“出身”的行业或者公司,它就像一张门票,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没有这个音”或者“有这个音”,是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辨别意义的音素。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否则就没办法区分了。 关于“say”音和“see”音咱们先说说你提到的“say”和“see”这.............
  • 回答
    关于将 “sòng” 读成 “shòng” 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探讨,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情况:核心问题:普通话中是否存在 “shòng” 的音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标准普通话中,不存在以 “shòng” 开头的音节。 音节构成: 普通话的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 回答
    想去日本读医学影像学博士,而且目标是排名前四的大学,再加上你是一本大学、成绩班里前三的学霸,这绝对是个很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让我来详细说说这其中的门道和难度所在。首先,我们来聊聊“难度”。这取决于你对“难度”的定义。如果指的是“轻松入学”,那难度绝对是极大的。但如果你的意思是“需要付出巨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