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的灵魂人物是谁?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的核心,也触及到了读者心中对于这部小说的情感和解读。如果非要说“灵魂人物”,那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三国演义》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多线条的人物群像,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相互作用。

不过,如果我们要寻找那个最能贯穿全书,最能牵动情节发展,最能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的人物,我认为诸葛亮是最有资格被称为“灵魂人物”的。

为什么是诸葛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

一、 命运的枢纽,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的故事线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围绕着“刘备如何兴复汉室”这条主线展开的。而诸葛亮,正是这条主线最关键的规划者和执行者。他的出场,并非偶然,而是刘备“三顾茅庐”这种史无前例的礼遇所召唤来的。从隆中对开始,他为刘备描绘了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宏伟蓝图,这一蓝图不仅指导了刘备集团的战略走向,更是塑造了整个三国鼎立格局的基石。

书中无数的经典战役和计谋,几乎都出自诸葛亮之手。火烧赤壁、智取汉中、七擒孟获、空城计、挥泪斩马谡……这些章节,无一不展示了他超凡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一场智谋的较量,一次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刘备集团很难在乱世中崛起,更遑论三分天下。他的存在,就是对“智”在乱世中作用的极致体现,是这部小说智谋斗争的灵魂所在。

二、 情感的寄托,忠义的象征:

除了智慧,诸葛亮更是“忠义”二字的最佳诠释者。他辅佐刘备,是出于对刘备仁德的认可,也是出于对汉室衰微的忧虑。即使刘备去世,他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的复兴倾尽心血,即便明知希望渺茫。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人肩负起整个国家的重担,其忠诚和责任感,是小说中最为感人至深的部分之一。

许多读者喜爱诸葛亮,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在那个充满背叛和权谋的时代,诸葛亮的忠义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他不仅是刘备的丞相,更是刘备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每一次出征,每一次操劳,都饱含着对故主和对国家的深情,这份情怀,足以跨越时空,打动无数的读者。

三、 人物群像的“定海神针”与“催化剂”:

虽然《三国演义》的人物众多,个个鲜活,各有其独特的魅力。但诸葛亮的存在,却为整个群像增添了一种稳定感和核心感。

稳定感: 他的智谋和冷静,常常能在其他人物焦躁、冲动、或者面临绝境时,起到镇定局势的作用。他就像一个“定海神针”,让故事不至于陷入混乱。
催化剂: 同时,他也是许多人物命运的“催化剂”。比如,他慧眼识珠发现了姜维,将蜀汉的希望托付给他;他对马谡的过分信任却导致了街亭的失守,成为了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遗憾,也极大地影响了蜀汉的后续发展。他的决策,常常会牵动其他人物的命运走向。

四、 被历史和文学双重加持的符号:

诸葛亮在历史上本身就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三国演义》更是将这种崇敬放大到了极致,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智圣”。这种历史和文学的双重加持,使得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形象,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智慧、忠诚、以及对理想的坚守。这种符号化的意义,让他超越了小说的范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图腾。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灵魂人物”的可能性:

曹操: 他的雄才大略、野心勃勃,是推动三国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他的奸雄形象,也是小说的重要看点,他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手戏,构成了精彩绝伦的篇章。
刘备: 作为蜀汉的君主,他虽然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够成熟,但他的人格魅力、仁德之心,是诸葛亮愿意辅佐他的根本原因,也是蜀汉集团能够凝聚人心、形成一股独特力量的关键。
关羽: 他忠肝义胆、武艺绝伦,是忠义精神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形象深入人心,甚至超越了历史本身,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但是,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存在感和影响力的“辐射面”更为广泛。他的智慧贯穿了整个故事的谋略层面,他的忠义牵动了情感的脉络,他的命运与蜀汉的兴衰紧密相连,他的形象更是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

因此,如果非要选一个“灵魂人物”,在我看来,诸葛亮凭借其在智谋、情感、以及对整个故事走向的影响力上都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他就是那点燃了整部小说智慧之火,也照亮了无数读者心中忠义之光的存在。他的“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蜀汉的命运也随之走向了不可逆转的衰败。在某种意义上,《三国演义》就是围绕着诸葛亮从出山到陨落的生命轨迹展开的,他是串联起一切的关键人物,是那真正驱动着故事前进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

如果没有刘备,东汉末年-三国这段历史给人印象就跟五代十国差不多。五代十国也有一堆十分突出的角色呢,赵氏兄弟、安重荣、石敬瑭、朱温、后唐李氏父子都是知名人物。

三国与其他割据时期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一个刘备这样君主,以仁德为手段、以信义为根本的君主,谱写男人的浪漫史。后世中国人心中文臣武将的佳话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两人与刘备之间的故事。

如果三国没有刘备,陈寿和罗贯中拿曹操做蓝本写荀彧和夏侯惇,还能成为千古流芳的佳话吗?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是潘凤,如果没有了潘将军的马失前蹄,关羽在十八路诸侯面前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关于潘将军的详细信息,且听我慢慢道来。

潘凤籍贯考

潘凤字无双,三国时期著名将领,时至今日仍热度不减,大有超过刘、关、张的势头。无奈今日如此出名之人,当年罗老先生整本《三国演义》只肯着墨四十多个字。这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疑惑,太多的谜团,不得不说这是他老人家的一个重大失误啊。但是各位看官也不要太过失望,本神棍今天就从籍贯、颜值、学历、仕途、称手兵器、战场表现、后世影响这几个方面考证一番,满足各位潘粉们的好奇心。

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是地灵的土地绝对出不了人杰,所以本神棍首先从潘上将的籍贯下手。但是由于史料奇缺,我翻遍二十四史未见任何潘将军的记载。这是为何?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历代史学大家都觉得自己手中的那支笔无法书写出潘将军的丰功伟业,即便不写,他的事迹都不可能被历史所埋没,所以就没有写的必要了。”其实,没有正史材料也无所谓,因为潘将军的姓、名和字已经告诉我们他的籍贯了。

首先,我们的上将姓潘。据现有文献资料表明潘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讳崇字道安,楚成王时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公,使为太师,掌国事,环列之尹,楚国大治,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列公为潘姓始祖之一。也就是说,我们的潘将军是楚国王族之后。

其次,我们潘将军单名一个凤。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是鸟中之王。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这也说明我们的潘将军深受楚国凤文化的影响,他的性格也颇为潇洒飘逸,不拘一格。

最后,潘将军字无双。古人的字是用在平辈之间的称呼,一般都是成年之后才有的。但是字也不是乱取的,字跟自己生活的地域和名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刘备字“玄德”,刘备是涿州人,位于中原以北,北方乃玄武方位。潘将军把“无双”纳为自己的字,想必他生活的当地一定出过“无双国士”。纵观整个汉代,能被称为无双国士的楚人只有一人——淮阴侯韩信。

综上所述,潘上将的姓、名、字已经完全告知了我们,他是淮阴人。

潘凤颜值考

当今天下,颜值当道。满大街的靓妆广告,满屏幕的小鲜肉、小姐姐,还有我们硬盘里的各位日本女老师,哪一个不是用颜值在吸引我们,如今确实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但是在东汉末年就不看脸了吗?非也非也,其实每个时代都看脸,颜值高不论放在哪里都是个优势,长得丑在哪里混都得更加努力。唉,我就是因为长得丑,所以开不上法拉利、兰博基尼、迈凯轮、阿斯顿马丁、保时捷和比亚迪啊!!!

闲话不多说,上一篇文章我已经得出结论,潘将军的籍贯是淮阴人。这篇文章我们重点讨论潘将军的颜值如何。但是很可惜的是,罗老先生对潘将军的颜值没有半点提及,其他史料也是没有一丁点的记载。不过没关系,这点困难仍然难不倒我这个历史神棍,本神棍必须在本文给读者一个清晰的交代。

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颜值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遗传(DNA)、水土、心理状态(相由心生);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述。

首先,聊聊潘将军的DNA。在上一篇文章《潘凤籍贯考》中已经指出,潘将军乃是楚国王族后裔。既然是王族的人,想必颜值不会差。王族公子看上的美女基本上跑不掉,即便先王很难看,经过几代美女王妃的肚子,颜值那是可以被大大提升的(日本皇室除外,据可靠消息表明,日本皇族大多是近亲繁殖的后代)。

但是有好事者也向我提出了个问题,他说潘将军是东汉末年的人物,距楚国灭亡已经将近四百多年了,在这四百多年的时间里,鬼知道这个落魄王族的男人们经历过什么样的女人。我对此的回答是DNA的遗传不仅可以上溯,更是可以下追的。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潘姓人士都是颜值当道的。西晋的潘安(古代第一美男),北宋的潘金莲、潘巧云(你可以说她们不守妇道,但是不能否认她们的颜值高),本朝的潘粤明、潘晓婷、潘玮柏。所以从遗传这个角度来看,潘将军具有很强的先天优势。

其次,我们来考察考察潘将军的生活环境(水土因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潘将军是江苏淮阴人,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市淮阴区,让我们来看看淮安市的地理环境。

气候环境: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位于北纬32°43ˊ00"~34°06ˊ00",东经118°12ˊ00"~119°36ˊ30"之间。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光能充足,热量富裕。这样的气候寒热分明,光照充足,且紫外线辐射适中,十分有利于皮肤保养,想必潘将军应该是红光满面、白里透红。

地理环境: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无崇山峻岭,地势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只有市境西南部的盱眙县有丘陵岗地,地势较高。淮安市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 ,湖泊面积占11.39% ,丘陵岗地面积占18.32%,是典型的“平原水乡”。 大面积的平原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难度,也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广阔的水域面积丰富了潘将军的食物多样性,更可以让潘将军长得水灵、秀气。顺便说一句,帅气无敌的周总理就是淮安人。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潘将军的心理状态。俗话说得好:“相由心生,一个人在成年以前父母要对其长相负责,成年之后完全由自己负责。”潘将军成年之后,汉室衰微,天子播越,董卓霍乱朝纲。面对国家陷入如此困局,他奋不顾身加入冀州牧韩馥帐下,毅然奔赴讨伐董卓的战场,最终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倒在了汜水关下。这充分表明,潘将军对匡扶汉室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从一而终。有此等心态绝非袁绍、袁术、曹操之流。恐怕只有诸葛武侯、关云长、赵子龙等汉室肱骨可比。就相由心生这一点来说,潘将军的颜值应该这样描述:“无双上将,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英气难当”。

综上所述,经过本神棍严密考据,潘将军颜值当属三国第一梯队。考虑其武将属性,无双上将应与赵子龙、吕奉先媲美。坊间传闻“关西吕布,关东潘凤”,这句民间谚语完全符合当时历史真相。

题外话:前几天我在某个场合遇到前女友,她虽然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是明显老了很多。我想既然是遇到了,那就上去聊两句吧。我对她说:“几年没见,感觉你老了很多啊。”她白眼一翻回道:“长得美的人都老得快,你是没什么变化,跟以前一样丑。”我冷冷回道:“我长得丑,但是可以活得久啊!你这衰老速度,估计没有几年的活头了吧。”她眼睛一瞪骂道:“孔子说过,丑而不死是为贼,快给我滚!!!”我在离开的路上一直思索:“孔子有说过这句话吗?我要是颜值能赶上潘上将的一半就好了。”

潘凤学历考

学历重要吗?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还是很重要的(虽然没有富爸爸或者富干爹那么重要)。我们普通人没有像样的学历,想要混出点名堂出来,恐怕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是在东汉,学历比今天的重要程度更高(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东汉是一个经学(汉代经学简单地概括为: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极盛的时代,儒学的芬芳侵润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今天翻开《后汉书》,看到东汉士人传记,开头最重要的介绍就是,老师是谁,同学是谁,经学造诣如何。

在东汉,一个人想为朝廷效力,手执权柄,大体上有四条路可走。其一,你跟皇帝有血缘、姻亲关系(宗室、外戚)。其二,当太监成为宦官(想想都痛)。其三,直接花钱买官(曹操他爹曹嵩花了一个亿买了个太尉)。其四,拜名儒为师,努力做学问,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等待地方名儒的推荐或者朝廷征召。前面三种途径不是一般人能走的,况且数量也不多,最主流的还是最后一种方式。

罗老先生在《三国演义》里明确记载了,无双将军乃是冀州牧韩馥的首席上将。这可不得了,要知道冀州那可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州,人口、经济等实力绝对是东汉的NO.1。冀州牧这个官职,堪称东汉最为重要的封疆大吏。能够成为冀州牧帐下的首席上将,没有点实力,没有点名望,没有点经学造诣,没有地方名儒的推荐,恐怕想都不敢想吧。但是很可惜啊,罗老先生在《三国演义》里没有透露半点关于无双将军学历的信息啊。这可把我这个历史神棍给害惨了,我翻遍古今典籍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由于太累了,我便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我在睡梦中,模模糊糊地看到罗老先生朝我走来,对我说了四个词:“子干、玄武、同窗、三杰”。说完,罗老先生便飘然而去了。一觉醒来,本神棍恍然大悟,现在经知道了一切,潘上将的学历之谜就隐藏在这四个词当中,且听本神棍慢慢道来。

首先,来解释一下“子干”。子干是东汉末年涿州名儒卢植的字,这个卢植绝非一般人物。《后汉书》里明确记载,卢植年少时与郑玄(两汉经学集大成者)共同在经学大师马融(不是马蓉)门下学习,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黄巾之乱爆发后,东汉政府立即启用卢植,拜北中郎将,率领官军主力连破贼帅张角。也就是说,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卢植所率军队打的是主力C位。后来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之后,卢植被袁绍拜为军师。在去世之后,曹操途径涿州时,亲自写祭文纪念卢植,对卢植的一生高度评价(曹操的一生中唯一佩服的人)。孟德对子干得钦佩之情如下原文: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

其次,来聊聊“玄武”。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玄武于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象征四象中的老阴,四季中的冬季。罗老先在梦里跟我说“玄武”,大意是北方的冬天时节。

最后,来聊聊“同窗”和“三杰”。这两个词很好理解,同窗就是指同学;三杰就是指三个杰出的人才。我们把四个词连起来解释就是:“卢植当年在北方的冬季里,招收了三个杰出的学生”。

我们再来结合一下《三国演义》中,罗老先生安排潘将军出场是在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官兵三英战吕布》,在这一回里,十八路诸侯齐集汜水关下。在众多人中,只有刘玄德与公孙瓒是同窗关系,并且共同的老师是卢植,再结合“三杰”,这就很清楚地表明了:潘凤、公孙瓒、刘备三人曾一起在某年冬天,去北方卢植门下求学,时人称之为“卢门三杰”。各位看官,看到这里就明白了吧,我们的潘将军可是师出名门,他在当时完全是跟刘备、公孙瓒齐名的人物,绝对不是某些网络酸民口中的屌丝。

潘将军在汜水关下与同窗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商议讨伐国贼董卓,以期匡扶汉室。这样的场面是何等的让人心潮澎湃,青春时代共同的理想仿佛马上就要实现了。但是这样的场面也导致潘将军过于激动,以至于在战场上发挥失常。唉。。。。。。

潘凤兵器考

熟读三国的各位看官都知道,想要在三国乱世闯出点名堂,没有件称手的兵器那是万万不可的。一件亮瞎别人双眼的兵器在手,那是撑场面开排场的必备之物。比如,吕奉先的方天画戟,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玄德公的雌雄双股剑,杠精们的九齿钉耙等等。我们的无双上将如果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兵器,是绝不可能成为冀州牧的首席上将的。本历史神棍在这篇文章里来好好考证一下,潘上将手里究竟所持何物,以至于无双将军能够大杀四方?

根据罗老先生《三国演义》的记载,潘将军所使用的兵器是大斧。著名网络历史学家无名氏的著作《潘凤传》的记载,潘将军使用的兵器是“盘古开天斧”。两者的记载大致上都确定了潘将军的兵器是大斧,但是本神棍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了很多矛盾之处。很有可能是两位作者在当时的条件下误会了某些事情,导致记载出现了偏差。本神棍在本文中秉持着严谨的精神,力求给读者还原一个真相。

首先,我们来聊聊盘古开天斧。这盘古开天斧,是盘古开天时所用。相传斧阔三万三千丈,柄粗三千三百丈,长六万六千丈,和轩辕剑、东皇钟、炼妖壶、昊天塔、伏羲琴、神农鼎、崆峒印、昆仑镜和女娲石,统称为上古十大神器。

盘古开天斧在上古神兵利器中排名第一,也是最巨大的兵器,除了盘古能舞动外,无人可拿得动。也就是说,盘古开天斧是上古神兵,它是神的武器,凡人是无法使用的。我们的无双上将虽然英雄盖世,但是他毕竟是人啊,目前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他是神或者具有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因此,《潘凤传》的作者无名氏显然在这里隐藏了什么。

其次,我们再来聊聊大斧。话说我们中国人常用的冷兵器无非十八般兵器即: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但是大斧这个武器很蹊跷,古往今来大斧都没有成为历代官军的制式武器,也就是说正规军是不会备大斧的。另外,使用大斧出名的人都比较粗犷,不是劫道儿的就是莽夫。例如:邢道荣、程咬金、李逵。

我们的无双上将,是堂堂冀州牧帐前首席上将,他怎么可能使用非制式的杂牌武器呢。另外,在《潘凤学历考》中已经证明无双上将乃是大儒——卢植的门生,想必也是颇有儒雅风度的。大斧配儒将,然后中军主帅扛着大斧在沙场上砍人,这画面怎么看都不对啊。

综上所述,潘将军的称手兵器绝对不可能是大斧或盘古开天斧。既然不是斧,那会是什么呢?罗老先生和网络历史学家无名氏都是十分严谨的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扯谎瞎说。他们所说的“斧”应该是一个暗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经过本神棍几天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后,终于得知了一个天大的真相——潘将军使用的不是斧而是钺。

在古代斧和钺通常是并称的,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礼兵器;斧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而钺却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更是军权的象征。一国之君在军队将要出征之时,往往会举行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即“假黄钺”——将黄钺授予中军主帅,象征将军被权授予将领。我们的潘将军是冀州的首席上将,在战场上打的是C位。作为冀州的中军主帅,为州牧南征北战,手中没有“钺”那是不可能调动冀州大军的。因此,本神棍在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三国演义》和《潘凤传》中所说的“斧”实际指的就是“钺”。

潘将军跟玄德公、公孙瓒是卢植门下同窗,在他们求学的年代理,卢老先生教会了他们忠君爱国,教会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以匡扶汉室为毕生之志。而当奸贼董卓窃取皇命,汉室倾颓,主上蒙尘之时。此三人书信往来不断,相约共赴汜水关以解天子之难。

根据《凤别传》记载,潘将军接到玄德公和公孙瓒的邀约书信后,立即求见正在左右摇摆的冀州牧韩馥(此人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潘将军见到韩馥后立即慷慨陈词一番:“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望主公大集义兵,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韩馥听后,深为感动,立即放弃了摇摆的态度,号令全军校场集合。韩馥在校场召开誓师大会,并且隆重地为我们的无双上将“假黄钺”。即日,无双上将立即命令大军开拔,直奔汜水关下。

潘凤玉碎考

经过上面的四篇考据文章,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潘将军是一个文武双全、英姿勃发、美貌绝伦、手持重钺的冀州中军主帅。这样一个风度翩翩,又极为重要的C位将领,在《三国演义》中一出场就直接被秒了。罗老先生这样的安排似乎很不合理,出场就挂的结局让我等看官十分错愕。但是经过本神棍严密考据之后,发现潘将军死于一场巨大的阴谋。我终于体会到了罗老先生的良苦用心。他老人家很不忍心将潘将军的死因写出来,怕大家知道真相后伤心过度而控制不住自己,以至于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活。

潘将军是冀州牧韩馥的手下,这个韩馥在东汉末年也算是个人物。他早年在东汉中央做御史中丞(汉朝时为御史大夫的次官,统领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指挥他们监察天下郡国官吏等,对三公、九卿有弹劾之权。),后来董卓入朝之后,眼见东汉中央混乱不堪,便想办法从董卓那里讨来了冀州牧这个官职。于是,他就从中央空降到了冀州牧这个位置。冀州这个地方鱼龙混杂,各路神仙都非常多,韩馥刚开始也是没办法掌控冀州。直到潘将军投靠韩馥帐下后,韩馥依赖无双上将的智慧和勇猛才控制了局面。冀州当地有两首流传十分广的民间顺口溜可以证明潘将军所立下的功劳:

其一:

潘将军,走过南,闯过北;

生命之泉喝过水,骏马弯刀亲过嘴;

西山脚下歼过匪,东边黄河战过鬼;

无双上将潘大腿,平定冀州齐夸美。

其二:

无双上将肯吃苦,上过山打过虎,少林寺里练过武;

左青龙右白虎,敢拿佛祖喂老虎;

金字塔上跳过舞,耶稣头上打过鼓。

就在无双上将平定冀州不久之后,袁绍也从京城中跑了出来,来到冀州招募兵马,准备反董。由于袁绍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冀州很多人士都投靠在了袁绍的门下。这样的局势让冀州牧韩馥很不爽,于是将潘将军找来商议。韩馥对潘凤说:“当年天下非袁即董,吾等助袁乎?助董乎?潘凤正色回道:“吾等大汉子民,兴兵为国,何来董氏、袁氏乎?”韩馥听后苦笑不止,后来迫于形势的发展最终加入了袁绍的反董卓联盟。袁绍在冀州的实力迅速坐大,于是就有了取韩馥而代之的想法,但是忌惮无双上将的威名而一直不敢下手。

袁绍也曾经屡次派人拉拢潘将军,无奈潘将军十分感激韩馥的知遇之恩,始终不为所动。袁绍如果得不到冀州就等于没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自己的势力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吞天下,海内一统就只能是幻想了。就在袁绍无比愁困之际,其重要谋士许攸献上了一个铲除无双上将的惊天毒计。

具体计划如下:许攸建议袁绍积极参加讨伐董卓的联军,凭借袁绍的实力和威望能够很轻松的获得盟主地位,然后以盟主的身份要求各路诸侯出兵迎战。在这样的场合里,对潘凤的战马做手脚,让其在战场上殒命。潘凤死后,袁绍以盟主的身份风光大葬他,打消天下人的疑虑。

这个计划定下来之后,袁绍亲自来到冀州牧的府上邀请韩馥一同奔赴汜水关,我们一心匡扶汉室的无双上将也积极劝说韩馥加入反董联军。在袁绍和潘凤的双重劝说下,韩馥最终加入了联盟,次日便将冀州大军随袁绍一起开赴汜水关下。

来到汜水关下,无双上将见到了昔日的同窗玄德公和公孙瓒,三人一见如故把酒言欢。曾经三人因为共同的理想一起在卢植门下求学,现在三人又因匡扶汉室而欢聚一堂,这场面是何等的感人。可惜,我们的潘将军并不知道,这是袁绍设下的一个巨大的阴谋。

次日,华雄骄横的带着铁骑走下关来,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此时袁绍将目光对准了韩馥说道:韩冀州,无双上将可否一战?”韩馥答道:“有何不可,我上将潘凤必将取那华雄狗头。潘凤听令,命你即刻迎战华雄。”无双将军听罢道:“得令,主公我的宝钺早已饥渴难耐了。”此时的许攸立即给牵马小卒递了一个邪恶的眼神,那猥琐小卒立刻心领神会,去牵了一匹廋弱不堪且昨夜喂过巴豆的马。

我们的潘将军骑这匹病怏怏的马,头也不会地冲向了沙场。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的核心,也触及到了读者心中对于这部小说的情感和解读。如果非要说“灵魂人物”,那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三国演义》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多线条的人物群像,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相互作用。不过,如果我们要寻找那个最能贯穿全书,最能牵动情节发展,最能引发读者共鸣和.............
  • 回答
    读《三国演义》,常常会有一个奇妙的念头在心头萦绕:这位罗贯中先生,他笔下的众多英雄豪杰,究竟有哪一个,能让他本人投射出几分自己的影子?不是说要找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而是从性格、经历,甚至是他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价值观里,能窥见一丝作者的模样。经过细细琢磨,我总觉得,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绝对是值得细细道来的。要说《三国演义》里的“第一高手”,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十有八九就是那“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奉先。吕布的武力,在演义中可以说是被描绘到了极致。想当年,虎牢关前,曹操百万大军围困,刘备、关羽、张飞三英联手,尚且能与吕布斗得.............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慧化身,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机妙算。然而,如果仔细梳理《三国演义》中他从出山到去世的历程,我们或许会发现,他的能力并非一个直线型的上升或者停滞不前,而是一个复杂且带有递进色彩的演变过程,其中夹杂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个人心境的起伏以及客.............
  • 回答
    说起“小霸王”,《水浒传》里的周通和《三国演义》里的孙策,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也展现了“霸王”二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先说说周通,这位梁山好汉,他的“小霸王”名号,更像是他早期在桃花山“占山为王”时给自己脸上贴的金。周通这人,说白了,有点江湖气,有点仗势欺人的小毛病。他年轻,冲动,行事也比较.............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庞德:忠勇悲壮的末路英雄庞德,《三国演义》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以其忠诚、勇猛和悲壮的结局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爱好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并非历史上的核心人物,但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被塑造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末路英雄”,其形象丰满,情感充沛,足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 忠诚的化身:对曹魏的尽职.............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头那可是仁义的代表,是匡扶汉室的明君胚子。这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头,那更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要是真较起真来,把《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跟史书里头记载的那个刘备一对比,嘿,那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这小说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有啥不一样。《三国演义》里的.............
  • 回答
    (我,孔秀,是这函谷关的把守者,平日里也算是尽忠职守,不敢有半分懈怠。怎奈今日,竟遇到了这等硬茬!)“来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关将军?”我拱手问道,心中已是警铃大作。倒不是我怕了关羽,而是这函谷关乃是朝廷重地,规矩森严,无凭无证,擅闯关卡,那是何等罪名?我孔秀若因此连累了全家,岂不冤枉?关羽果真点了点头,.............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唉,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寒。我吕伯奢,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只想在乡野安度晚年,谁曾想竟会遭此横祸。想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风头无两,我也只是想尽地主之谊,招待一下这位青年才俊。谁知他心狠手辣,竟因一时的猜疑,想要灭我满门!若非我那几个儿子鬼迷心窍,这事儿也断不会闹到这个地步。这“逃过一劫”嘛,.............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除了刀光剑影、政治谋略,还少不了那些让人捧腹又印象深刻的绰号。这些绰号,与其说是简单的称呼,不如说是人物性格、经历甚至命运的浓缩,带着浓浓的江湖气息和市井智慧。它们往往一出口,就自带三分气势,五分嘲讽,将对方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要说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辱骂性绰号,那绝.............
  • 回答
    《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木牛流马”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两种巧妙的运输工具,它们被认为是诸葛亮智慧的象征,也是古代机械制造的杰出代表。虽然书中对它们的描述带有文学色彩和神秘感,但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世的推测,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它们的功能和可能的构造。一、 “木牛流马”的记载来源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赵云在《三国演义》里的年龄设定,确实是个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悬案”。要说它是BUG,也未尝不可,不过,咱们也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小说,不是历史正传。虽然它取材于历史,但为了艺术效果,作者罗贯中自然有自己的创作空间,甚至可以说,很多情节都是他“再加工”的。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句话的注音及其背后的含义。一、 注音解析首先,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注音: 吾 (wú)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我”的意思,发音为第二声(阳平)。 它属于声母 w,韵母 u,声调为阳平。 为 (wèi) 在这里,“.............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在94版《三国演义》(孙彦军饰刘备)和新版《三国演义》(于和伟饰刘备)中,两位演员对刘备形象的诠释各有侧重,需从原著精神、表演风格、时代背景等多角度分析,以判断谁更符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文学形象。 一、原著中刘备的形象核心《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1. 仁德与野心并存:表面仁善(.............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偏爱的角色和看重的情感。然而,如果论及普遍的感人程度和引发的观众悲痛,那么有两位人物的死亡场景最为刻骨铭心,他们的离去触动了无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1.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这位集智慧、忠诚、品德于一身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恢弘巨著中,刘备的坐骑“的卢”马,其“妨主”的描写,绝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对人物命运的铺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的卢”的来历、它的“妨主”传说,以及它在刘备人生轨迹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的卢”马的非凡来历与“妨主”的诅咒《三国演义》开篇就为“.............
  • 回答
    要将《三国演义》中巅峰时期的关羽,与明朝朱元璋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将拿来比较,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咱们得先说说关羽,这位“万世人极”,在“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下,一刀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他不仅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那份忠义无双,几乎成了后世忠臣的典范。.............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火烧赤壁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更是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这部小说的故事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它的原型就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的真实事件之中。追溯火烧赤壁的原型,我们必须回到公元208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