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东西?

回答
《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木牛流马”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两种巧妙的运输工具,它们被认为是诸葛亮智慧的象征,也是古代机械制造的杰出代表。虽然书中对它们的描述带有文学色彩和神秘感,但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世的推测,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它们的功能和可能的构造。

一、 “木牛流马”的记载来源与历史背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其中关于“木牛流马”的描述,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在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确实有提到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用于运输粮草。书中记载:“亮又制作木牛、流马,于道路运输,皆可运米二十馀斛,载行十馀里而八九不费力。”

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诸葛亮在北伐曹魏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蜀汉远离中原,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当时的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牲畜,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诸葛亮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发明了木牛流马。

二、 “木牛流马”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书中和史书中对木牛流马的描述各有侧重,但我们可以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一些推测出的不同点:

1. 木牛 (Mùniú Wooden Ox):

名称来源: 名字中的“牛”字暗示了它可能是模仿牛的外形,或者具备牛的某些能力,比如拉动重物。
功能: 主要用于运输粮草,尤其是米和粮食。史书说“可运米二十馀斛”,一斛大约是现在的100斤,所以一头木牛可以运输2000斤左右的粮食。
特点推测:
动力来源: 最普遍的说法是,木牛是一种利用人力驱动的机械装置。可能是一种带有轮子和传动装置的独轮车或四轮车,由人推、拉或踩踏来提供动力。
结构: 可能有“前有牵挽,后有仰覆”,意思是前面有可以拉动的把手或绳子,后面有可以调节升降的结构。
“木牛”的巧妙之处: 书中描述木牛的特点是“方腹曲牙,六足四轮”,并且有精巧的机关控制,可以根据地形自主前进、后退,甚至在没有人推的情况下也能前进一段距离。这种描述可能夸大了其自主性,但核心在于其机械设计的巧妙,能够减少人力消耗。
特殊构造: 书中还提到“每岁征行,常中饱私囊,皆令木牛牛马载,至则满之。此但依山为形,随形而制,不假人力,不假天威”,这可能是对木牛能够根据地形“随形而制”的一种夸张说法,也暗示了其设计的适应性。
关于“牛”的联想: 有些推测认为“木牛”的设计可能类似于一个“木制的牛”,有一个可以承载粮食的腹部,并且有可以活动的“腿”或轮子来支撑和移动。

2. 流马 (Liúmǎ Flowing Horse / Moving Horse):

名称来源: “流马”可能意味着它能够顺畅地移动,或者其结构能够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地工作。
功能: 同样用于运输粮草,但其用途可能比木牛更广泛一些。
特点推测:
动力来源: 史书说“载行十馀里而八九不费力”,同样是依靠机械和人力驱动。
结构: 相较于木牛,关于流马的描述较少,但通常认为它也是一种运输车辆。
与木牛的区别:
可能更轻便: 有人推测流马可能比木牛更轻便,更适合在崎岖的山路上使用。
可能更自动化: “流马”的名字可能暗示了它在某种程度上比木牛更加“自动”,例如可以利用坡道或重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滑行。
轮子数量: 有些说法认为流马可能是四轮的,而木牛可能是六轮的,但这一点并没有确切的史料支持。
“流马”的联想: “流马”也可能被想象成一种带有流线型外观,能够顺畅滑行的机械。

三、 “木牛流马”的运作原理(后世推测):

由于书中和史书中对“木牛流马”的描述都比较模糊,具体的运作原理成为了后世猜测的焦点。以下是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推测:

轮轴与杠杆: 最基本的一点是,木牛流马肯定利用了轮轴和杠杆原理来减少摩擦和提高效率。
齿轮传动: 许多推测认为,木牛流马内部可能包含了精密的齿轮传动系统,通过人力输入,经过齿轮放大或改变动力方向,从而实现高效运输。例如,通过踩踏踏板带动齿轮,再通过齿轮带动车轮旋转。
曲柄连杆: 一些研究者认为,木牛流马可能采用了曲柄连杆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或者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以实现更复杂的运动模式。
重力与坡度: 可能还利用了重力势能,在下坡时,其结构能够自动滑行,减少了人力。
载重与平衡: 精巧的机关设计可能还包括了载重和平衡系统,确保在满载时也能稳定行驶。
特殊的“机关”: 书中提到的“六足四轮”和“前有牵挽,后有仰覆”等描述,让一些人猜测其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轮式车辆,而是有更多活动的部件,甚至能够适应不平坦的地形。例如,一些人认为“六足”可能是一种可以收放的支撑结构,或者是一种多轮组的设计,用来提高通过性。

四、 “木牛流马”的意义与影响:

提高运输效率: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极大地提高了粮草的运输效率,为蜀汉的北伐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节省人力物力: 相比于传统的运输方式,木牛流马能够显著节省人力和牲畜,降低了运输成本。
智慧的象征: “木牛流马”成为了诸葛亮聪明才智的代名词,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启发后世: 木牛流马的设计理念,对后世的机械制造和运输工具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更高效运输方式的探索。

五、 现代复原与争议:

历代都有对“木牛流马”进行复原的尝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清代的一些学者根据史书记载和推测进行的复原,以及现代一些机械爱好者和研究者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进行的模型制作。

然而,由于原始资料的缺乏和描述的模糊性,关于木牛流马的确切构造和工作原理至今仍存在争议。不同的复原模型在结构和功能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总结:

《三国演义》中的“木牛流马”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机械发明,它并非是真正拥有生命力的生物,而是诸葛亮利用机械原理和巧妙设计,创造出的高效运输工具。它们最核心的功能是利用人力和精巧的机械结构,大幅提高粮草的运输效率,解决了后勤难题。虽然具体的构造细节已无法完全考证,但它们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它们可能是一种带有传动装置和轮子的机械车,能够减少人力消耗,并具有一定的地形适应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最大的可能性是罗贯中为了神话诸葛亮而写出来的科幻玩意。

现如今号称复原木牛流马的都是扯淡。把那些玩意拉到蜀道走一圈立马报废。没一个能抗住蜀中道路嚯嚯的。

很多人说的独轮车其实也不靠谱。蜀中的道路最大问题是石块路,土壤少。古人铺路是石土结合。没有土壤的路一般都碎石林立,独轮车在这种路上平地还好,上坡下坡就是灾难。淮海战役是在华北大平原打的。能靠独轮车推出来,在差不多二千年前的蜀中那样道路环境下考一个轮子是压根不行的。二轮车都比独轮车靠谱。

实际上诸葛亮能和司马懿拼消耗,最靠谱的答案应该是诸葛亮有基建狂魔的潜力,擅长组织人力修建靠谱的道路。想致富先修路。没路你就是把汽车丢过去也不好使。有路二个轮子就可以跑的飞快。

user avatar

首先要清楚的一点就是,木牛流马绝对不可能是太精细的物件,诸葛亮发明这两样不是为了玩的,而是要大批量生产军用的,蜀中资源本来就吃紧,制造这些后勤设备的成本肯定是被压的一低再低,不可能有游戏里那样炫酷的外形,而且那么便利的东西,又曾经举全国之力大规模生产过,不可能在民间完全失传,民国时就有学者对其考证,一种说法就是木牛乃是当时四川矿工们所用的“木牛车”,流马则是一种叫“快马子”的窄长小船,下面展开讨论

先说木牛,楼上的答案说过,木牛流马是独轮车的变种,这种说法比较普遍,性能上来说也跟史书记载相近,山东淄博市博物馆曾经以此原理还原过木牛

这就是

@刘远山

答案中提到的木牛,但没有传说中转牛舌就可以钉在地上不动,让敌方无法拿走的神奇功能

史书上又说木牛为“方腹”,“转者为牛足”,这又明显是在说木牛是四轮车,过山地时用特殊机关来刹车,也有人以此还原过,我感觉有点过于精密,成本高又不容易修理

这个《装饰》杂志做的专栏节目还原的木牛应该是最贴近史书描述的了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的争议比较大,木牛的容量是“一岁粮”差不多是200~300公斤左右,流马则是“方囊两枚,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宋之前一斛=10斗=10升,一升米现在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6.25*46=287.5公斤,容量比木牛稍大,而与“木牛大异,无脚无足,却载板方囊两枚”

无脚无足,名字中又带个“流”字,可以确定木牛不是木橇就是木船,川陕地区冬季不长,冰雪不多。所以流马应该是运输小艇,《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次行军路途中蜀军乃是傍水行军,途径嘉陵江,渭水,斜谷水等等,不可能不用船,所以流马应该是运输小艇,现在川人依然在使用的“快马子”,形象与其比较相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木牛流马”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两种巧妙的运输工具,它们被认为是诸葛亮智慧的象征,也是古代机械制造的杰出代表。虽然书中对它们的描述带有文学色彩和神秘感,但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世的推测,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它们的功能和可能的构造。一、 “木牛流马”的记载来源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智计百出的谋略博弈,更在于其中塑造了众多鲜活而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或者某些关键时刻的无奈选择,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引发无尽的感慨和叹息。以下列举几个尤其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并尽量详细讲述:令人扼腕的人物:1. 周瑜.............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魅力在于将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然而,正如所有文学作品一样,《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为了戏剧效果、突出人物性格、或烘托主题,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完全是虚构的。以下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被认为“骗人”(即虚.............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来酣畅淋漓,英雄辈出,谋略无穷,但细细品味之下,却藏着不少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它们如同埋藏在繁华景象下的暗流,一旦触碰,便会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这些细节并非直接的惊悚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命运的走向、以及作者不经意间透露的逻辑,来揭示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残酷和复杂。一、人性.............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的生生死死牵动人心。要说最让我难过的人物,虽然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时刻,但最终指向的,往往是那位常怀仁德、一生坎坷却依旧坚守理想的刘备。我最难过刘备的死,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蜀汉的开创者,更在于他一生所展现出的那种悲壮、坚持和不易。他的死,标志着那个充满理想.............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中,两军交战时,一开始往往不是全军压上,而是以大将单挑作为开场,这种设定有其深刻的文化、军事和戏剧性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原因:1. 英雄主义的崇尚与个人荣耀的追求: 《三国演义》的核心是围绕着众多英雄人物展开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战乱时期.............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史诗《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是其灵魂所在。作者罗贯中以其高超的笔法,将历史人物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其中不乏被极度美化和被极度丑化的人物。最被美化的人物:诸葛亮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被美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化”的程度。罗贯中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智慧、深不可测的算.............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偏爱的角色和看重的情感。然而,如果论及普遍的感人程度和引发的观众悲痛,那么有两位人物的死亡场景最为刻骨铭心,他们的离去触动了无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1.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这位集智慧、忠诚、品德于一身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当时在场且具备斩杀华雄实力的武将,除了关羽,还有几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境和这些武将的实力。当时在场的人物以及他们斩杀华雄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斩华雄”的语境。在《三国演义》中,这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华雄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屡屡击败联军.............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细腻描绘。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背后,隐藏着无数令人扼腕的悲剧细节,这些细节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短暂却光芒万丈,让我们看到英雄们的无奈、理想的破灭,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脆弱。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中令人可悲的细.............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吕布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名,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细究原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吕布在书中确实没有直接斩杀过哪怕一位真正有名有姓的、能与他抗衡的敌方大将。这似乎与他“第一猛将”的称号有些许出入,但恰恰是这种“没能如愿”的遗憾,反而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猛将.............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除了刀光剑影、政治谋略,还少不了那些让人捧腹又印象深刻的绰号。这些绰号,与其说是简单的称呼,不如说是人物性格、经历甚至命运的浓缩,带着浓浓的江湖气息和市井智慧。它们往往一出口,就自带三分气势,五分嘲讽,将对方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要说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辱骂性绰号,那绝.............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实在太多了。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深刻的,那无疑是 “三顾茅庐”。这个片段之所以让我如此难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招聘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了智慧、诚意和人格魅力的经典展现,它奠定了刘备集团坚实的基础,也塑造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宏伟.............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人才济济,每个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如果抛开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场面”不谈,有些人物虽然在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对故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却缺乏像“桃园结义”、“赤壁之战”这样令人印象深刻、反复被提及的“名场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样一位人物:.............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关于赵云与文丑厮杀六十回合,以及关羽三刀解决文丑的描写,确实存在着一些让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小说的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首先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记录。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凸显他们的个人武勇.............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身亡后,赵云推倒井边的墙,这一个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情感,也反映了赵云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大局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和抢救的本能与失落的痛苦: 最初的本能: 当赵云听到糜夫人落井的声音时,他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救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的核心,也触及到了读者心中对于这部小说的情感和解读。如果非要说“灵魂人物”,那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三国演义》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多线条的人物群像,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相互作用。不过,如果我们要寻找那个最能贯穿全书,最能牵动情节发展,最能引发读者共鸣和.............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说部中,关羽斩杀华雄的情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正是这场酣畅淋漓的战斗,让关羽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初期就一战成名,奠定了他“万人敌”的名号。那么,关羽是如何有如此十足的把握,能够确信自己能斩杀华雄的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诸侯们面对华.............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恢弘巨著中,刘备的坐骑“的卢”马,其“妨主”的描写,绝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对人物命运的铺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的卢”的来历、它的“妨主”传说,以及它在刘备人生轨迹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的卢”马的非凡来历与“妨主”的诅咒《三国演义》开篇就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