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后,赵云为何要推倒井边的墙?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身亡后,赵云推倒井边的墙,这一个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情感,也反映了赵云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大局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保护和抢救的本能与失落的痛苦:

最初的本能: 当赵云听到糜夫人落井的声音时,他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救她。尽管他已经尽力奔赶,但还是晚了一步。他冲到井边,亲眼看到糜夫人已经坠入井中,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打击。
绝望的尝试: 赵云在得知糜夫人投井后,他推倒墙的动作,可以看作是他面对无法挽回的悲剧时,一种近乎绝望的尝试。他可能还抱着一丝渺茫的希望,认为通过推倒墙壁,能够更容易地看到井底的情况,或者至少能够破坏井的结构,让救援更容易进行。这是一种在极度悲伤和自责下的本能反应。
救主不救主的遗憾: 赵云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刘备的家眷,尤其是后主刘禅。他未能成功阻止糜夫人的自尽,这让他感到极大的愧疚和自责。推倒墙壁,或许是他将这份未能救主的痛苦,以一种粗暴的方式发泄出来。

2. 掩盖悲剧,避免敌方知晓:

战场的残酷性: 当时赵云正身处曹操大军的重围之中,自身难保,更别提有充足的兵力去打捞井中的遗体。
敌人的威胁: 如果被曹操的士兵发现糜夫人的遗体,这不仅是一个对刘备阵营的士气打击,更可能被曹操用来做文章,或者对其遗体进行侮辱。推倒墙壁,可以快速地掩埋井口,使得糜夫人遗体不至于暴露在敌人的视线和手中,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她的一种保护。
秘密行动的需要: 赵云当时的任务是护送刘禅逃生,他需要在敌军的监视下行动。过多的停留和声张,只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和行动意图。推倒墙壁,是一个相对快速的解决办法,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3. 对刘备的忠诚与责任的体现:

“受托之重”的压力: 赵云是刘备非常信任的将领,刘备将家眷托付给他,这份信任和责任是极其沉重的。糜夫人投井,让赵云感到自己辜负了刘备的托付。
最后的守护: 尽管未能救活糜夫人,但赵云依然在尽力守护她最后的尊严。推倒墙壁,将井掩埋,也是一种对死者的尊重,以及对刘备表达自己尽力而为的态度。即使遭遇不幸,他也在尽力“善后”。
避免进一步的悲剧: 在乱军之中,一旦被敌军发现井中有尸体,可能会引来更多的混乱和危险。推倒墙壁,也是为了尽快平息现场,避免引发更多的麻烦,保证自己和刘禅的安全。

4. 赵云的性格塑造:

刚毅而重情的形象: 赵云虽然以勇猛著称,但他也非常重情义。糜夫人投井,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情感冲击。推倒墙壁,既是他性格中刚毅的一面,也是他内心痛苦和愧疚的爆发。
冷静与果断的结合: 尽管内心痛苦,赵云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冷静。他能够在悲伤之余,迅速做出决定,并且以雷霆手段执行。推倒墙壁,就是他冷静思考后做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决定。
“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背景: 赵云在长坂坡的整个经历都是在极度危险和混乱的环境下进行的。他一边要面对曹操大军的追击,一边要寻找和保护刘禅,一边还要应对突发事件。推倒墙壁是他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为了达成首要目标(保护刘禅)而做出的权衡和选择。

总结来说,赵云推倒井边的墙,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愤怒发泄,而是集多重因素于一身的复杂行为:

他为未能救下糜夫人而感到极度的自责和痛苦。
他要保护糜夫人的遗体不被敌人发现和侮辱。
他要尽快平息现场,避免引起更多的混乱,确保自己和刘禅的安全。
这是他忠诚于刘备,尽力履行职责的体现,即使面对无法挽回的悲剧,他也在努力“善后”。
这更是他作为一个勇猛但重情的将领,在极端环境下复杂情感和理智判断的交织。

这个举动,虽然在当时的描写中只是寥寥几笔,但却深刻地展现了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作为一名忠义之士的担当和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先投井后推墙,而是先推墙再投井。


赵云推墙掩埋、使糜夫人入土为安的细节,《三国志平话》中就有了:

夫人言毕,南至墙下,辞了赵云、阿斗,于墙下身死。
赵云推倒墙,盖其尸。


但平话中只说了糜夫人自杀之处在墙下,并未交待自杀方式。

通行本中的糜夫人死于投井的说法,是到嘉靖本才改出来的。

在更早的版本中,糜夫人是撞墙而死[1],叶逢春本中保留了这一内容:

糜氏弃阿斗于地下。遂将头撞墙而死。
赵云就推土墙而掩之。


先撞得脑浆迸裂,再被土墙压得血肉模糊,这对一位美丽的女性来说,太残忍了。

所以改写者要尽量地将糜夫人之死改得优雅体面,具有诗意。


改为投井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它在逻辑上合理,有墙的地方,即百姓生活居住的地方,有井是合情合理的,并不牵强。

投井发生在一个瞬间,同样让赵云不及救援。


更重要的是,这能将糜夫人的死状与读者的感官拉开距离。

同时能让赵云的推墙成为一种不失尊敬的掩埋。

那倒下的土墙,再也不会伤害到糜夫人了。

这是改写者对糜夫人的温柔。糜夫人配得上这样的温柔。


面对赵云,她不像甘夫人那样嚎哭,更不像孙夫人那样呵斥,尽管她真正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身受重伤、自知无幸的她,心里却在为丈夫的半生漂泊感到心疼。

夫人曰:妾今幸得见将军,此子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的父亲飘流半生,止有这点骨肉。将军可护持此子,交他见父一面。妾死无恨矣。

她的伤让她失去了逃命能力,她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让赵云留下她,带着阿斗突围。


忠于职守的赵云怎么可能这么做?

但这个困境如果持续下去,最后三个人一个都活不了。

赵云的道德义务和糜夫人的理性分析,就这样陷入僵持。

再僵持下去,曹军大军到来,三个人都会死。


赵云急得不顾君臣尊卑,而对糜夫人大喝。

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不肯上马。
四边喊声大举。
云大喝曰:如此不听吾言!

赵云急,糜夫人更急。

曹军马上就到谁都知道,但听赵云的话,三人一起逃生,可能吗。


既然我活着,赵云就不会肯放弃我,那我就死吧。

这一刻,这位温柔的女性,展现出了皇叔夫人的气概。

像周仓在麦城自刎一样的决绝和壮丽。

让阿斗深陷险境的道德难题,被她完全破解。


贤哉糜氏,内助刘君。
言辞不失,进退有伦。
心如金石,志似松筠。
身虽归土,名不污尘。
千载之上,德配湘君。


所以,作者怎么可能忍心让她暴尸。

早在平话中,就有了赵云推墙的举动。

后来的改写者更加不忍,于是把撞墙改成了投井。



美丽的女性,像水一样的女性。

温柔,坚韧,外表柔弱,内心却无比强大的女性。

尘归尘,土归土,泉归泉,水归水。

她没有死去,她只是回家了。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

参考

  1. ^ 见李伟实、张宗伟、周文业先生的论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身亡后,赵云推倒井边的墙,这一个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情感,也反映了赵云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大局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和抢救的本能与失落的痛苦: 最初的本能: 当赵云听到糜夫人落井的声音时,他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救她。.............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智计百出的谋略博弈,更在于其中塑造了众多鲜活而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或者某些关键时刻的无奈选择,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引发无尽的感慨和叹息。以下列举几个尤其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并尽量详细讲述:令人扼腕的人物:1. 周瑜.............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魅力在于将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然而,正如所有文学作品一样,《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为了戏剧效果、突出人物性格、或烘托主题,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完全是虚构的。以下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被认为“骗人”(即虚.............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来酣畅淋漓,英雄辈出,谋略无穷,但细细品味之下,却藏着不少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它们如同埋藏在繁华景象下的暗流,一旦触碰,便会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这些细节并非直接的惊悚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命运的走向、以及作者不经意间透露的逻辑,来揭示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残酷和复杂。一、人性.............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的生生死死牵动人心。要说最让我难过的人物,虽然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时刻,但最终指向的,往往是那位常怀仁德、一生坎坷却依旧坚守理想的刘备。我最难过刘备的死,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蜀汉的开创者,更在于他一生所展现出的那种悲壮、坚持和不易。他的死,标志着那个充满理想.............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中,两军交战时,一开始往往不是全军压上,而是以大将单挑作为开场,这种设定有其深刻的文化、军事和戏剧性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原因:1. 英雄主义的崇尚与个人荣耀的追求: 《三国演义》的核心是围绕着众多英雄人物展开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战乱时期.............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史诗《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是其灵魂所在。作者罗贯中以其高超的笔法,将历史人物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其中不乏被极度美化和被极度丑化的人物。最被美化的人物:诸葛亮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被美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化”的程度。罗贯中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智慧、深不可测的算.............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偏爱的角色和看重的情感。然而,如果论及普遍的感人程度和引发的观众悲痛,那么有两位人物的死亡场景最为刻骨铭心,他们的离去触动了无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1.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这位集智慧、忠诚、品德于一身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当时在场且具备斩杀华雄实力的武将,除了关羽,还有几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境和这些武将的实力。当时在场的人物以及他们斩杀华雄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斩华雄”的语境。在《三国演义》中,这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华雄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屡屡击败联军.............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细腻描绘。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背后,隐藏着无数令人扼腕的悲剧细节,这些细节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短暂却光芒万丈,让我们看到英雄们的无奈、理想的破灭,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脆弱。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中令人可悲的细.............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吕布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名,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细究原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吕布在书中确实没有直接斩杀过哪怕一位真正有名有姓的、能与他抗衡的敌方大将。这似乎与他“第一猛将”的称号有些许出入,但恰恰是这种“没能如愿”的遗憾,反而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猛将.............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除了刀光剑影、政治谋略,还少不了那些让人捧腹又印象深刻的绰号。这些绰号,与其说是简单的称呼,不如说是人物性格、经历甚至命运的浓缩,带着浓浓的江湖气息和市井智慧。它们往往一出口,就自带三分气势,五分嘲讽,将对方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要说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辱骂性绰号,那绝.............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实在太多了。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深刻的,那无疑是 “三顾茅庐”。这个片段之所以让我如此难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招聘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了智慧、诚意和人格魅力的经典展现,它奠定了刘备集团坚实的基础,也塑造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宏伟.............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人才济济,每个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如果抛开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场面”不谈,有些人物虽然在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对故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却缺乏像“桃园结义”、“赤壁之战”这样令人印象深刻、反复被提及的“名场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样一位人物:.............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关于赵云与文丑厮杀六十回合,以及关羽三刀解决文丑的描写,确实存在着一些让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小说的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首先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记录。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凸显他们的个人武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的核心,也触及到了读者心中对于这部小说的情感和解读。如果非要说“灵魂人物”,那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三国演义》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多线条的人物群像,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相互作用。不过,如果我们要寻找那个最能贯穿全书,最能牵动情节发展,最能引发读者共鸣和.............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说部中,关羽斩杀华雄的情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正是这场酣畅淋漓的战斗,让关羽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初期就一战成名,奠定了他“万人敌”的名号。那么,关羽是如何有如此十足的把握,能够确信自己能斩杀华雄的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诸侯们面对华.............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恢弘巨著中,刘备的坐骑“的卢”马,其“妨主”的描写,绝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对人物命运的铺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的卢”的来历、它的“妨主”传说,以及它在刘备人生轨迹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的卢”马的非凡来历与“妨主”的诅咒《三国演义》开篇就为“.............
  • 回答
    三国演义:经典十一将之外的武力巅峰对决《三国演义》中的武将群像,早已深入人心。我们熟知“五虎上将”、“八健将”,但除了这些赫赫有名的顶尖高手,三国乱世中还涌现出无数勇冠三军、匹马当先的绝世猛将。今天,我们就抛开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来一场“经典十一将”之外的武力排名对决,深入剖析那些同样足以载入史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