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吕布没有杀过一个有名大将,为什么他却是第一猛将?

回答
《三国演义》中,吕布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名,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细究原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吕布在书中确实没有直接斩杀过哪怕一位真正有名有姓的、能与他抗衡的敌方大将。这似乎与他“第一猛将”的称号有些许出入,但恰恰是这种“没能如愿”的遗憾,反而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猛将形象。

为何吕布“没杀过”有名大将?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策略来分析。

1. 吕布的定位:绝世武力,但非政治棋子。
《三国演义》的叙事主体是围绕着刘备、曹操、孙权这三股政治力量展开的。吕布虽然勇猛无敌,但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勇将”的符号存在,而非一个能够深谋远虑、争夺天下的政治家。他的出现,是为了在早期阶段展现战场上的绝对力量,用来衬托其他角色的成长,同时也为故事增添波澜。
小说中的著名将领,大多被赋予了政治身份和历史使命。如果吕布轻易斩杀这些核心人物,那么故事的后续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可能无法进行。例如,如果吕布在虎牢关一战就杀了关羽、张飞,那刘备集团的崛起之路就彻底堵死了,这不符合小说的整体构架。

2. “斩杀”与“击败”的界限。
吕布在战场上的表现,并非没有“杀伤”。他曾经一人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虽然未能取胜,但其勇猛程度已令人胆寒。他曾冲散曹操的数万大军,在战场上无人能挡。他身上不乏“吓退”、“击溃”敌军的战绩,只是小说没有将“亲手斩杀”作为他辉煌战绩的唯一标准。
小说的描写更侧重于吕布的“个人能力”,而非“战术成果”。他的“猛”体现在他个人的武艺、力量和战场上的威慑力,而不是他是否通过一骑当千的厮杀,完成了多少次“点名”式的斩杀。

3. 为了突出“无敌”的传说。
反而正是因为吕布没有真正“杀死”一个能与他匹敌的有名大将,才更显得他“无敌”。如果他杀死了某位名将,那么这位被杀的将领的“勇猛”就会打折扣,而吕布的“杀人”成就感也会被分散。
《三国演义》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通过其他角色(尤其是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对吕布的恐惧和赞叹,来烘托吕布的“猛”。比如,曹操曾亲自领兵攻打吕布,也对吕布的勇武赞叹不已。刘关张三兄弟联手才勉强挡住吕布,这本身就说明了吕布的超凡实力。
小说并没有将“斩杀”作为衡量猛将的唯一标尺,而是通过“单挑的能力”、“战场上的威慑力”、“敌方的恐惧程度”等多个维度来塑造吕布的“第一猛将”形象。

吕布为何仍是第一猛将?

尽管没有直接斩杀有名大将的“数据”,吕布之所以被誉为第一猛将,原因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战场表现”和“个人实力”:

1.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这是吕布最为经典的战役描写。彼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张飞、刘备三兄弟联手出战,围攻吕布。尽管吕布最终被张飞刺伤,但他一人之力能逼退关、张两位万人敌,并与张飞缠斗数十回合不落下风,其武勇已经达到了登峰造化的地步。
这场战役虽然没有明确的“斩杀”,但吕布的个人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以一敌二,甚至能够压制关羽和张飞,这种个人武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独一无二。

2. 个人武艺的极致展现:
《三国演义》中对吕布的武艺描写,几乎是“神乎其神”的。他“浑身是胆,骑着赤兔马,手持方天画戟”,在战场上如同战神降临。他的动作迅捷、力量巨大,每一次冲锋都势不可挡。
小说中,凡是与吕布交手过的将领,无论勇武如何,都会被他的气势所慑,甚至不敢与之对视。这种心理上的压制,也是他“猛”的重要体现。

3.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传奇光环:
这句话本身就凝结了对吕布武勇的最高赞誉。赤兔马的绝世奔腾,配合吕布的方天画戟,构成了三国战场上最令人胆寒的组合。
吕布不仅仅是武艺高强,他的名声、他所带来的恐惧感,同样是他“猛”的组成部分。当他出现在战场上,敌军往往会士气大跌,而己方则会士气大振。

4. 战场的“收割者”:
虽然没有直接斩杀,但吕布在战争中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收割者”。他能轻易击溃数千甚至上万的敌军,在他面前,一般的士兵如同蝼蚁。他一人冲锋,就能让敌阵混乱,然后由麾下士兵进行收割。这种“效率”虽然不是亲手斩杀,但同样是其强大战斗力的体现。
比如,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与吕布交锋,吕布一人一骑就吓退了曹操数万大军。这虽然不是直接杀人,但其威慑力是毋庸置疑的。

结论:

吕布之所以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并非基于他直接斩杀了多少有名的大将,而是因为他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的 个人武艺的极致、战场上的绝对压制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无敌威名。

小说作者巧妙地避开了让吕布去“斩杀”名将的设定,反而通过“一人敌”和“无人可敌”的描写,将他的勇猛推向了艺术的巅峰。他的“猛”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化的力量体现,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让无数人为之侧目,让历史的走向因他而起波澜。他是一个战场上的“现象级”人物,而这种现象级的存在,比任何一次单纯的“斩杀”都更具震撼力,也更符合“第一猛将”的称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儿子今年5年级,正在读《三国演义》,我也拿这个问题考过他:“为什么吕布被公认为三国第一猛将,而不是关羽,张飞?”

他说:“关键不在于杀了多少人,而是只有吕布才配享受被群殴的待遇”。OK,这个回答我给满分。

就以《三国演义》本身的逻辑,单挑是正常交战的一种方式,群殴不是,如果相反,那么无数场“单挑”就变得极其无厘头。

华雄一个人耀武扬威,为什么会让十八路诸侯头疼?这么多诸侯,难道不能找出十个八个武将上去群殴华雄?累都能累死他。

颜良一个人耀武扬威,曹操为什么不让手底下这么多名将直接上去群殴他?颜良再牛逼,能1个打10个?Why not?

演义背后的潜台词就是:群殴可耻,单挑光荣,单挑是男人与男人间正真的战斗,任何群殴或者干扰单挑的行为,都为人所不耻,都会严重降低武将的声誉直至严重影响军队的士气。

所以你看到纪灵屎都快要被关羽打出来了,也只能喊“少歇”,而不是叫荀正等一干手下上来帮忙。

所以你看到黄忠和关羽眉来眼去地厮杀,韩玄再不满意也没有叫魏延上去帮忙夹攻。

所以曹性在别人单挑时偷偷放冷箭,结果死的很难看且没人同情,徒为笑柄。

如果不讨论兵将混战及某些特例,这个单挑逻辑基本贯穿于《演义》的始终,然而全书只有一个人不受此逻辑的约束——对了就是吕布。

吕布独享“被群殴”的超级待遇,只要吕布出马,那么群殴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能群殴吕布不但不可耻,而且非常光荣,我们眼高绝顶的关二爷对此表示认可,少有单挑战绩的刘备说我可以吹一辈子,曹老板说:“吕布非一人可敌”的道理我理解的比你们透彻。

演义潜台词:吕布是一个超越战争基本法则的怪胎,这足矣说明问题。关张许典当不当背景板,都不算重要了。

——————————————————————————————————

换一重角度,《三国演义》想塑造一个虽然本领逆天,无敌天下,但是不忠不义,最后功败身死,遗臭万年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吕布,用以反衬关羽,表达武将忠义为本,本领其次的思想观念。

——————————————————————————————————

补充一些材料,以此回复所有关心此话题的乎友:

“单挑基本法”看来为多数人所接受。那么《演义》里有没有违反(或疑似违反)”基本法”的案例呢?还是有的。我们就以书中的原文,试着具体分析一下。当然,被分析的也都是超一流武将,不然入不了此榜单。

一、关羽

“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一:没有明写这是有回合数的单挑,所以兵将混战的可能性很大。第二:前文曹操已经定下了要活捉关羽的计策。“却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其归路,然后说之可也。”。徐晃、许褚的目的就是截其归路,并不是殊死相斗,后面还有夏侯惇垫底,犯不着和做困兽之斗的关羽拼命,所以发挥了多少战斗力存疑。

二、赵云,疑似有两处:

”见张郃、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这是全书赵云的高光时刻之一。张郃、徐晃原本是在和黄忠的兵将混战,局势占优,赵云突然的杀入,打乱了局势,两人被赵云的勇武吓倒,不敢迎敌,主动败退。赵云大概想给对方一个群殴自己的机会,奈何敌将不给力。此处属于非典型单挑战例,因为不是正常的叫阵,实际也根本没打起来。

赵云大怒,挺枪纵马,单搦韩德交战。长子韩瑛,跃马来迎;战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死于马下。次子韩瑶见之,纵马挥刀来战。赵云施逞旧日虎威,抖擞精神迎战。瑶抵敌不住。三子韩琼,急挺方天戟骤马前来夹攻。云全然不惧,枪法不乱。四子韩琪,见二兄战云不下,也纵马抡两口日月刀而来,围住赵云。云在中央独战三将。少时,韩琪中枪落马,韩阵中偏将急出救去。云拖枪便走。韩琼按戟,急取弓箭射之,连放三箭,皆被云用枪拨落。琼大怒,仍绰方天戟纵马赶来;却被云一箭射中面门,落马而死,韩瑶纵马举宝刀便砍赵云。云弃枪于地,闪过宝刀,生擒韩瑶归阵,复纵马取枪杀过阵来。韩德见四子皆丧于赵云之手,肝胆皆裂,先走入阵去。”——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这个确实犯法了,所以很多《演义》的武评把赵云排到第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年近70的赵云,居然还能享受吕布一般的待遇,此时曹军依然把老赵云当做当世第一人对待,可见赵云的威慑力有多大。唯一欠缺的就是背景板弱了一点。

三、马超

超大怒,挥剑直入,大喝曰:“群贼焉敢谋害我!”众皆大惊。超一剑望韩遂面门剁去,遂慌以手迎之,左手早被砍落。五将挥刀齐出。超纵步出帐外,五将围绕混杀。超独挥宝剑,力敌五将。剑光明处,鲜血溅飞:砍翻马玩,剁倒梁兴,三将各自逃生。超复入帐中来杀韩遂时,已被左右救去。——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马超也是全书前三名的有力争夺者,有“勇不下吕布之称”。且看这一段以一敌五,还把五将杀的丢盔卸甲,是演义最经典的步战战例之一。和关羽汜水关一人一剑灭尽200多个刀斧手的表现相比,不逊色多少。

但可惜这是步战,不是阵战更不是骑战,而且1个人主动去围殴5个人,这个只要自愿就行,严格意义上也不算违反基本法。

四、文鸯

“只文鸯单人独马,冲开魏兵,望南而走。背后数百员魏将,抖擞精神,骤马追来;将至乐嘉桥边,看看赶上。鸯忽然勒回马大喝一声,直冲入魏将阵中来;钢鞭起处,纷纷落马,各各倒退。鸯复缓缓而行。魏将聚在一处,惊讶曰:“此人尚敢退我等之众耶!可并力追之!”于是魏将百员,复来追赶。鸯勃然大怒曰:“鼠辈何不惜命也!”提鞭拨马,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复回马缓辔而行。魏将连追四五番,皆被文鸯一人杀退。”——第一百一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文鸯是后期硕果仅存的勇将之一,这段被百员武将追杀居然视若无物,还能轻松反杀的描写,突出了文鸯的超级勇武,颇有赵云之风,是全书后期不多的描写勇将高光时刻的场景。

可惜上一段描写文鸯和邓艾50合平手,上限就这样被限定死了。后一段被曹军依仗优势兵力追杀,也不属于典型的阵前单挑行为。

结论:除威慑力超高的赵云有一战例较为明显之外,其他案例都是疑似而不确实。看来在基本法面前,吕布的“三国第一人”的地位牢不可破。

——————————————————————————————

扯一句题外话,电影《特洛伊》里,“战神”阿克琉斯纵横四海,大杀四方,从未遇到敌手,是当时公认的天下第一。片中,阿克琉斯单枪匹马来找赫克托尔单挑,将对手杀死后绕城三圈,让敌人彻底胆寒。

此子英雄无敌,可比吕布乎?哈哈,感觉比吕布还是差了点气势,依然只能在单挑的范围内耍威风。赫克托尔如果怯战而拒绝单挑,就会颜面扫地,可见多数人认为他们两人的实力还是在一个层面上。

user avatar

是不是第一猛将不敢说,因为猛将的定义有待于商榷,但是无论按照什么标准,只要不添加品德的因素,吕布必然是名列前茅的。

吕布在史书中的评价是: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

「虓虎之勇」本身就是很高的评价。虽然正史中没有三英战吕布,但是李傕郭汜也是董卓君的悍将,吕布和郭汜在史书中就表演了一场单挑: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这是一场的确公平的单挑,吕布「以矛刺中汜」,幸亏郭汜被救回,不然没准吕布还真的就因为刺死郭汜,而解了长安之危。

后来吕布投靠袁绍,袁绍让吕布讨伐黑山贼张燕。张燕当时势力很大:

燕精兵万馀,骑数千。

吕布的打法也很直接:

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阵,遂破燕军。

吕布以统帅之尊,和自己的亲近将领亲自作为阵眼冲锋陷阵,轻飘飘四个字「遂破燕军」,背后其实显示的就是吕布惊人的实力。要知道张燕盘踞黑山多年,当年汉室实力犹在的时候,尚且不能平,但是袁绍靠着吕布就把张燕打败了。

后来吕布看出袁绍不能容他,于是离开了袁绍,袁绍派人追杀吕布,结果:

绍令衆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当时的袁绍手下,很多也都是天下精锐。颜良文丑勇冠三军,高览张郃世之名将,当然——追杀吕布的确实未必是这些名将,但是即便是其他的袁绍部将,因为害怕吕布而「莫敢逼近」,这种气场几近西楚霸王,有几个大将在史书中享受过?

在后来,吕布和陈宫联合,偷袭了兖州。曹操慌了赶紧回撤,一路上还和身边人煞有其事的分析:

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

恩,说的挺是那么回事的,不料吕布一力降十会,就非常朴实的「打」!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

然后就轮到喜闻乐见的曹操时刻了:

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任你有千般谋略,万般机变,再怎么嘲笑「无能为也」,真到了战阵之上,还是比不过吕布的三个字「我能打」。如果不是接下来的兖州大饥荒,曹操有袁绍救济,吕布实力受损严重,到底谁才是兖州之主,还真的两说。

大饥荒给曹操续了命,吕布在曹操和袁绍的打击下,投奔刘备。后来趁着刘备征袁术的时候,占了徐州,让刘备反屯小沛。接下来就是吕布一生的高光时刻了:

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于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鬬,但喜解鬬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鬬。”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袁术大起三万兵,纪灵为大将讨伐刘备,吕布施施然带兵来帮刘备,带了多少呢?带了1000步兵,200骑兵。然后「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叁万大军啊,这要是打光荣三国志,直接围起来活捉吕布还差不多。然而历史上,吕布就是有这个震慑力,纪灵还真就害怕吕布和刘备合兵。辕门一箭,可谓是:

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辕门射戟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3364956827439104

下一个能够近似做到这一步的,就要等到几百年之后的唐朝薛仁贵征西「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了。

当然,这基本也是吕布最后的辉煌了。得到了袁绍支援的曹操实力大增,又有刘备为助,吕布终究还是游移于陈宫、诸将和妻子的言语之间不能决断,屡失战机,走上了白门楼的穷途末路。

说到个人道德,吕布并没有太多可取之处,甚至可能比之普通人都有所不如,骂一声「三姓家奴」也不冤枉。但是吕布的存在是一种单纯的对原始力量的信仰。他至少展示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只要你足够的强大——就是单纯的个体意义上的强大,可以没有后台,可以没有阴谋诡计,可以不需要纵横捭阖的算计,可以不需要巧舌如簧的辩才…… 匹马单枪走天涯,依然能够闯荡出一番天地,和「殊绝孙吴」的曹操,和「枭雄之姿」的刘备掰手腕互有胜负。

真的猛士,永远能够在战场上展露锋芒。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把吕布拔高成第一猛将已经非常良心了。像什么说唐和兴唐里把李元霸写成隋唐第一好汉,大致相当于三国演义里把曹熊写成三国第一猛将。秦琼尉迟恭按史料记载就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两员猛将,但在说唐和兴唐里排在十几名开外,而排在前面的几乎全是一群虚构的或者历史上打酱油的角色,这就相当于编一堆潘凤、邢道荣、刘三刀这样的角色来把关羽张飞摁着打。如果不是因为说唐和兴唐里这群人全部死于非命,我都怀疑他们的名字来自作者的亲戚。

其实在三国演义的前身也就是三国志平话里也有类似的角色,刘备入蜀时张任手下有个铁臂将军张益,先是打败了赵云,然后又和张飞打了三天,交战一千多个回合不分胜负。

赵云不得紫乌城。张飞问军师为何。军师曰:“城里有川将,自言铁臂将军张益,其锋不可当,败了赵云。”军师引军紫乌城,张益出马。军师着美言说张益,不从,与张飞交马战,三日不分胜败,约战千百余合。前后一月,不得紫乌城。

这个张益的原型也许是蜀将张翼或者干脆是作者瞎编的,和他打平的张飞是书中仅次于黄忠的高手(我也不知道为啥这里面把黄忠写成最强),然后这么个突然冒出来的高手在投降刘备后又直接下线,再也没出来过。

历史改编作品为了情节戏剧性通常会对部分人物设定进行改动,武力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相比之下,三国演义的改动还不算离谱,拔高的主要是华雄颜良文丑这种做陪衬的,以及张任严颜这种自带剧情的,都是史书上留了名字的人,而且在刻画上也算有始有终,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主角们更加光彩照人而非喧宾夺主。对历史武将的削弱也在接受范围内,关羽虽然不能独步天下依然逼格满满,张辽文鸯不如史书上那么强悍但也留够了面子,可能数曹仁麴义这几个戏份不太重要的角色惨了点。

吕布这个角色在历史上就是一员猛将,而且武艺过人,既有飞将的称号,也有在万军中冲阵以及辕门射戟的表现,而且他还让曹操和刘备两大主角阵营都吃过瘪,将他刻画为第一猛将再合适不过。与之类似的是马超,他作为后期加入主角团的一员,曾在潼关之战打得曹操颇为狼狈,且一度身在刘备的对立阵营,也是很适合用来拔高的角色。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一众历史评书里流传这么广,和其剧情以及人物塑造的合理性是分不开的。作者了解历史,也了解写作,既保证剧情好看,又在大体框架和人物形象上符合历史,所以不会像平话里那样去瞎编一个战斗力爆表的铁臂将军张益出来。

user avatar

单纯要说演义的话,演义给吕布加了很多戏,虎牢关一个打三个,濮阳一个打六个,单挑的话那就没输过。按照这种写法,吕布当然是三国第一。但是很多人因为不满意演义的这种写法,故意贬低吕布(比如经常被提起的厕所梗),也不客观。演义突出吕布的武力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就是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大佬都在吕布手下栽过。

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遂进军攻之。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

曹操在战略上藐视吕布,这当然是对的,但他一开始在战术上也藐视吕布,结果就吃了大亏。虽然曹操学乖后反手打爆了吕布,但作为他军事生涯少有的大败,这种从火中仓皇逃窜的形象就被人记下来了,三国演义还安排了张松出来专门提这茬洗刷他。

当然,刘备就更惨了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敦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

刘备和吕布正面打了两次,第一次吕布亲自出马,打得刘备投了曹操。第二次吕布还没亲自出马,刘备是和高顺打的,又有夏侯惇的援军,结果还是没打赢。

当然,当时曹操和刘备的实力还并不强,吕布又都是偷袭在先,这种胜负结果也不能说明曹操和刘备的能力弱于吕布。然而曹刘毕竟是三国演义前期的两大主角,其传记在三国志里面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要是说这两个都曾输给了一个弱逼,最后要联起手来才把这个弱逼彻底消灭,那实在是……。所以三国演义为了要反衬曹刘之强,给吕布一定程度的加戏也是在所难免的。

更何况,吕布在汉末诸侯中,也算是公认的一流势力,孙权是怎么说的?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孙权自己都把吕布和二袁、刘表、曹操、自己并立,作为汉末最强大的几大势力。吕布能混到大诸侯的地位,除去陈宫的谋划外,本人的勇武是他能够立足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吕布具体的勇武事迹大家只怕早就烂熟于心,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所谓的“第一猛将”的名头,是三国演义给吕布的。然而演义要这么写,却也并不是毫无凭据的。

user avatar

因为必须承认你西蜀是汉室唯一正统,否则就是三观不正不爱国。因此,必须得出推论:关羽、张飞天下无敌,否则就是三观不正不爱国。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解释“三英战吕布”呢?两个天下无敌,加一个蓝血皇叔在身后偷袭摸鱼,都没能拿下反面角色“天下公敌董卓的干儿子三性家奴小奉先”。这个绝对三观不正不爱国啊。所以就“三国第一猛酱”了。

user avatar

吕布:来,退兵吧,咱单挑

郭汜:傻逼吧,谁怕谁是,逼乎大佬说了,吕布是吹出来的!呔!

被吕布一矛刺中。

郭汜:傻逼知乎!



纪灵:主公让我发步骑三万打刘备,吕布竟带着一千两百人拦住我,根据逼乎大佬的说法,这孙子不会打仗,也不是什么猛将,我根本不怕他!

吕布:别打了!

纪灵:好哒!

user avatar

话说某些喷子连问题日志都不看就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可发一笑。

可见,脑子是奢侈品,非必需品。一笑。

————————————————————————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赵翼的《廿二史劄记》中有一篇《关张之勇》专论此事。

开宗明义:【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

录全文如下:

【袁绍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曹操使张辽、关羽救延。羽望见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绍将莫能当者。

当阳之役,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以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

二公之勇,见于传记者止此。而当其时无有不震其威名者。

魏程昱曰“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魏志昱传)

刘奕劝曹操乘取汉中之势进取蜀,曰“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矣!”(魏志奕传)

此魏人之服其勇也。

周瑜密疏孙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吴志瑜传)

此吴人之服其勇也。

不特此也。

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晋书遐传)

符秦遣阎负殊使于张元靓,夸其本国将帅有王飞、邓羌者,关张之流,万人之敌。

秃发辱檀求人才于宋敞,敞曰“梁崧、赵昌,武同飞、羽。”

李庠膂力过人,赵廞器之曰“李元序,一时之关张也。”(皆晋书载记)

宋檀道济有勇力,时以比关羽、张飞。(宋书道济传)

鲁爽反,沈庆之使薛安都攻之。安都望见爽,即跃马大呼直刺之,应手而倒。时人谓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南史安都传)

齐垣历生拳勇独出,时人以比关羽、张飞。(齐书文惠太子传)

魏杨大眼骁果,世以为关张弗之过也。(魏书大眼传)

崔延伯讨莫折念生,既胜,萧宝寅曰“崔公,古之关张也。”(魏书延伯传)

陈吴明彻北伐高齐尉,破胡等十万众,来拒有西域人,矢无虚发,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即出阵,掷铣杀之。(陈书摩诃传)

以上皆见于各史者。

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至于吕布?两晋南北朝就没几个人能想起这茬,张辽的出镜率都比这位老上司高。

历代武庙,关张都是六十四将中常客,吕布踪迹全无。

哪怕到了演义前身的《三国志平话》,虽然有了三英战吕布桥段,但无非凑个热闹,张飞隔三差五虐吕布才是保留节目。

直到《三国演义》出世,为了给三人组设计个前期小BOSS,大幅提升吕布的武力,删除了虎牢关张飞单挑败吕布,又把小沛数次打飞吕布改成了百合平手。

如此改动,就小说创作角度当然是极好,但副作用就是把吕奉先吹上了风口,成了所谓天下第一。

因此,吕布固然是汉末勇将之一,但头把金交椅却是罗贯中送的,《三国演义》封的,压根没历史什么事。

user avatar

为何吕布没杀过一个名将。

因为三国演义中大家知道吕布厉害后,名将就不和吕布玩一对一了。蜀三英,曹六将。

user avatar

从吕布手下活着出来是有名大将的入门门槛

你就这么想吧,吕布要脑子没脑子,要宗族没宗族,投靠一个反叛一个,遍地惹仇家

最后还是让曹操刘备合起来才收拾掉的,之前就靠着自己这点打架的本事横行霸道居然成了诸侯

纵观历史上,也只有项羽在这方面压吕布一头(纯靠武勇称霸)

至于张飞能跟吕布55开都拿出来吹一下来证明吕布不是三国第一猛将

(你这还不是变相说明吕布厉害吗

user avatar

真巧,最近一直查关于吕布的资料,我来尝试回答一下。

首先,吕布天下第一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三国演义》,当然,这并不能掩盖他牛逼哄哄的事实。真实的历史上,是极少有斗将的,大部分都是冲锋,杀人,一通完事。换句话说,就是正面刚,不要怂。

而吕布是汉末少有的优秀的骑兵统帅。《三国志》有提到,他想要投降曹操,给出的条件是:我帮你统帅骑兵打天下。而曹操对此是有意动的,因为他知道吕布真没有吹牛。那个时候的第一大诸侯是袁绍,曹操压力也是很大的。

当然了,说吕布免不了说丁原和董卓。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丁原是武猛都尉,执金吾,奉何进的命令去并州募兵。而董卓才是并州牧,只是屯兵河东。董卓拉拢吕布有利诱,但是并不是没有威逼。

要知道丁原的兵种大部分是并州人,而且没有补给。有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点是:吕布杀丁原后,顺势掌控了并州军。我想并州军大都不是傻子,如果吕布是彻底的背叛,那么并州军怎么会不生乱(有一个对比是董卓死后,西凉军队的反应),要知道八健将在吕布背叛之前,基本上都不是他麾下。也就是说,这一次的背叛,极有可能是并州军对丁原不满,甚至这是一次集体性的背叛,而吕布也是被推出来。

而吕布投董卓,也并未得到重用,把杀鲜卑的飞将变成保镖,守偏门,可见董卓更多的是对吕布并州军的忌惮。那时候虽说诸侯混战,名义上还是大汉为尊,也就是说跟着董老板混有前途,但是董老板已经暗示甚至明示不给他前途了。那么,吕布还有啥办法,杀了董老板,自己做老板。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当然,王允的不配合让西凉又乱了,需要知道的是,长安先是被赤眉军折腾过一次没缓过来,然后又被董卓折腾一次,更加凋零。所以吕布打不过李、郭可能让人看起来很惊诧,但其实是必然的结果。那个时候的长安是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怎么打。打不过,就只能跑了,跑到了袁绍那。

当时的袁绍才刚了公孙瓒,又拿下青州,并州雁门关外被胡人盘踞,又穷。吕布没办法,只能是去袁绍,跟着他混。不过袁绍也防着他。毕竟吕布虽然都是事出有因弑主,但是其余人也怕啊。

值得一提的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这句话,是他在平黑山贼的时候传来的。不是说他个人多猛,而是吕布野战几乎无敌。如果吕布不勇猛,后来张邈,陈宫也不会迎吕布为兖州牧了。

当然,吕布当兖州牧更多的还是被利用,那个时候是因为曹操杀了名士边让,对世家动了手,曹操不听话自然要换个听话的来。而吕布也是厉害,打下整个兖州,只给曹操三个县。讲真的,那时候曹操都想要直接投降袁绍得了。要不是后来曹操开了挂(也和吕布没有整合好资源有关系),天下早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了。

要注意一点,吕布的并州军其实是没有什么补充的,不论是钱,粮,人,基本上都是越打越少的(有存疑)。所以我们会看到吕布开场牛逼,最后划水。其实也是和他没办法稳定下来有关系。没有地盘,没有补充再牛也没有用,所以后来吕布会被曹操三败,甚至被县人李进打败,没办法,兵太少,而且名声又没了,基本上算是虎落平阳了。

所以我也觉得吕布投降曹操说的话,也有一个潜台词就是:我的兵少才输了。当然,这个只是猜想。

而在那个时候,一个寒门,一个武人能做到这样的成就,他不牛逼谁牛逼。汉末两个屌丝逆袭的故事,一是何进当大将军,二是吕布成为温侯。

可惜了,身死魂湮灭。

一家之言,可能有些偏颇,利益相关: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正在连载小说《汉末有武名吕布》。请多支持。

user avatar

现代人扯这么多蛋干嘛?当时人说了算。

当时人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就是说当时普遍认为吕布第一。这不比现代人瞎逼逼靠谱吗?

先说武艺

现代评价一个军人的实力,一般用军事技能的考评结果来评价。总不可能真打吧。而古人一般用骑射来评价一个人的武艺,先说骑术,吕布被称为飞将,公认的顶级骑兵将领,骑术是三国最强的之一,不过分吧。再说射术,辕门射戟,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谢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虽然不知道射的几米标靶,标靶大小,但能让一群久经战场的名将“皆惊”说射术也是最强的之一,不过分吧。以上足够证明吕布的武艺超群。

再说单挑

三国正史记载里唯一大将单挑,吕布挑郭汜赢了(出自英雄记,别看名字像野史,作者是建安七子王粲,可以看作正史)。古代大将单挑极少!别看打伤的是郭汜并不知名。要知道郭汜是当时占据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出战,主帅在优势兵力下单挑,在世界史上也是极罕见的。只能说郭汜武艺高强,而且有绝对的自信。事实上郭汜正史中绝对是一流名将。当时的侍中刘艾认为郭汜用兵作战的能力在孙坚之上。郭汜还杀死过曾经打败曹操和孙坚的徐荣。打败了马腾、韩遂联军。与李傕发生冲突后,郭汜以数百兵击败李傕数万人。“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虽有内应的因素,但也足见其勇猛。就这货的战绩在前期排名绝对前五。而且整个古代杀有名大将都是很难的事,杀将是和武力有关,但更多是看运气成分,不能说因为杀不到猛将武艺就不强。

再说打仗

古人虽然单挑不多,但军官带头冲锋是经常的事,这也能说明问题。吕布打张燕,“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你说说数十骑攻击万人,其中包括一千匹马(马中可能有一定的驮马,不过几百战马相信总是有的)这个武力猛不猛?

吕布杀董卓,董卓待卫“乃陈兵夹道,自垒及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匝”,董卓本人也是武艺高强的名将。虽然突刺杀了董卓,但吕布他们只有十余人,董卓警卫部队就有几个带头要杀吕布。吕布一口气杀了三个,震慑了成百上千的待卫“不敢动”。这绝对是够猛吧。

吕布被袁绍猜忌,袁绍派出人追上了吕布,结果只敢目送,不敢上前。

吕布打袁术只有步兵三千人,四百骑兵,就正面怼袁术几万大军。

正因为吕布太强大,别人凭什么要送人头?“不敢动”或避走这才是天下第一的正确对待方式,别人都有机会才上去围殴,战绩就不好看。吕布打的大部分仗,要么对方逃了,要么以少敌多。对比其它武将,比如徐晃打关羽,徐晃兵少,又是新败新军,曹老板只要求徐晃等主力就行。结果徐晃为救曹仁,上去就爆锤关羽。如果对手换成吕布他敢吗?(只谈勇气,徐晃是十二营加上本部,一营一千人左右,总兵力二万人,而关羽总有个三四万人吧,考虑到当时的通讯条件,徐晃不可能知道东吴的进展,就这样徐晃还是敢于主动发动的进攻。)

再说成就

吕布出身低微,品德负分,忠诚在杀了两个上司后负分,智力稍有点,必竟当过主薄,也用计坑过曹操,刘备。不过在三国各种心机婊的面前,还是完全不够看。就凭着带头冲锋(历史有记载吕布带头冲锋,其实带头冲锋也是骑兵常用的战术,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一元帅缪拉就喜欢冲锋,),冲锋了二十多年没死,硬是凭武力值成为一方诸候,还打哭过刘备和曹操。只是吃了智谋不足的亏。最后死,也是死在曹刘两大巨头亲自出动,全明星围殴的情况下。这武力值够不够排第一!

说说下属

张辽,三国正史第一档的名将,阵斩蹋顿、诛文丑(这里有异议,但不影响对张辽的评价)。也是六十四名将之一。吕布虽不是六十四名将,但明显是因为吕布智力不够。论起来吕布被杀的时候,张辽,高顺、陈宫都求死。这在三国是其实并不多见,比如关羽就降了曹,第二次是孙权没给关羽机会。这说明吕布军团对吕布很忠诚的,但为什么顶级和优秀的武将张辽等人会死忠于吕布呢?要知道吕布因为智力,品德都不行,比如“卿背妻,爱诸将妇”,还给高顺穿过小鞋。只能解释为吕布的武力值让张辽、高顺等猛人服气,也间接说明吕布的武力有多高了。

最后说说厕所梗和八卦

原文: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閤外,同声大呼攻閤,閤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

吕布晚上赤手空拳,旁边还睡着妹子(貂蝉??)。突然有人谋反。难道这样能出去打吗?

看看吕布怎么做的。溷上有人不明白意思,是猪圈上的意思,当时一般把厕所建在猪圈上,所以就是厕所。排壁绝不是翻墙钻洞的意思,而是推的意思,下文还有“直排顺门入”诸葛亮《梁父吟》“力能排南山。”都是“推”的意思。

被围的情况下,赤手空拳的吕布居然把墙推倒了(排壁出),吕布住的房子,可不会是豆腐渣工程,带妹走。(直牵妇)。要知道刘备,张飞,关羽,赵云,马超,袁绍父子这些英雄都有把女眷留给敌人的黑历史。曹操甚至儿子都不要了。吕布一次直牵妇,一次安排庞舒救老婆。就凭这点,我想多数女性都会认可吕布是第一猛将吧。

吕布的貂蝉,虽姓名不详,但原型肯定是大美女,算三国前五的美女没什么问题吧。吕布“爱诸将妇”则大概率是杜氏,三国正史也算前五的美女吧。得到两个三国前五的美女。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三国第一“猛将”吧!

总结一下

上面几个维度吕布都可以争个三国第一,所以综合说起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的古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并认为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了

但是因为吕布战略混乱,智力有限,品德上一堆毛病,容易招黑。再加上后人的角度不同,可能很难认可吕布第一。事实上,后面大多数文学创作,特别是放飞自我型的,都在拨高张飞,关羽,赵云,马超等人,比如评话中吕布就被张飞虐。而相对尊重历史的,明显参考三国志的文学创作,总是设定吕布为三国第一猛将。

所以评选三国历史第一猛将的话,吕布绝对是最有资格的那一个。

user avatar

吕布,吕奉先。不论是单兵作战还是大兵团作战,战斗力都确实一流。

吕布之强,强在出身,他来自汉末三大优质兵源地之一的并州(今山西)。

并州男儿在当时,战斗力极强,一点也不逊色于凉州兵和幽州兵,个顶个的能打。而这群猛男能公认吕布做他们的老大,说明吕布是真的能打,这一点不可否认。

而吕布作为并州集团公认的扛把子,不但是猛将一枚,更是混成了诸侯之一。这种出身一般,从兵士做起,最后能混成一方封疆大吏的,全三国也就四个人:刘备、孙坚、吕布,再勉强加一个公孙瓒。

吕布的一生,也算是值了。

吕布的老板,从丁原换到董卓,从董卓换到王允,又从王允换到袁绍,从袁绍到在兖州称雄,最后投靠刘备,最后还能称霸徐州,坐镇一方,和曹操拉锯了两三年才被消灭。这十年间,虽说是反反复复,但也的确越挫越勇,不单单是运气问题。

核心在于他手下有一群跟着他从并州出来的死忠之士,这是他屹立十年而不倒的原因。

这群死忠之士中,以张辽、高顺、成廉、魏越、郝萌、曹性、侯成、宋宪、魏续、许汜、王楷、薛兰、李封、吴资、侯谐、秦宜禄、高雅、赵庶、李邹为核心骨干(绝大多数是并州班底)。

正是靠了这战斗力极强的班底,吕布才能自并州入洛阳、自洛阳入长安,又自长安杀回关东,来去自如,还能在关东战汝颍、灭张燕,在兖州打的曹操差点放弃人生投靠袁绍,最后还能在弹尽粮绝之际,在徐州死扛那么久。

这样的核心团队,在三国也是超一流的了。

但吕布值得称道的也仅此两点而已,他优点太明显,缺点也太明显,最终限制了他在更高的水平上和曹操、刘备这样一流的英雄竞争。

最致命的,吕布有武略而无文韬,团队内部又没有培养出高水平的文职干部,缺乏超一流的谋士,所以一直没有明确的战略发展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混了个身死国灭的凄惨下场。

吕布能打,这是肯定的,不然旗下猛将如云,为什么对他那么服气?但吕布不会用人,只能做个孤胆英雄,白白浪费了手下那么多的猛男,耽误了他们的大好人生。

比如张辽,跟着吕布小十年,一直混不出来,但自从投降了曹操,却南征北战,成为了“五子良将”之首,位列曹魏东南战区总司令,前将军(中央军委委员),食邑三千六百户。成为百世传颂的三国第一流名将。

看看人家曹操多会用人,再看看吕布,高下立判。

在我心中,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真正的三国第一牛人,还得是人家曹老板啊。

所以,出来混社会,只做孤胆英雄,又有多大出息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吕布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名,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细究原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吕布在书中确实没有直接斩杀过哪怕一位真正有名有姓的、能与他抗衡的敌方大将。这似乎与他“第一猛将”的称号有些许出入,但恰恰是这种“没能如愿”的遗憾,反而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猛将.............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在描述吕布兵败被杀的结局时,倒是留下了这么一个“留白”,让貂蝉这位关键的女性角色,在吕布生命终结之后,身影便如风一般消散了。小说里,吕布在下邳城被曹操围困,最终兵败身死。关于貂蝉,书中最后一次明确提到她,是在吕布被擒后,对曹操说:“明公今得我,天下无敌矣!”。这话.............
  • 回答
    要是吕布真的归顺了曹操,那可就热闹了。你想啊,吕布那身本事,匹马当先,万人莫敌,要是让他成了曹操帐下的猛将,那对曹操的势力无疑是如虎添翼。不过,要说曹操能不能“有效”调遣吕布,这事儿可得打个问号。咱们都知道,吕布这人,性子烈,也够叛逆。他跟着丁原,后来又跟着董卓,最后自己称雄一方,哪一次不是因为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绝对是值得细细道来的。要说《三国演义》里的“第一高手”,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十有八九就是那“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奉先。吕布的武力,在演义中可以说是被描绘到了极致。想当年,虎牢关前,曹操百万大军围困,刘备、关羽、张飞三英联手,尚且能与吕布斗得.............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吕布的结局无疑是令人扼腕的。这位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绝世猛将,在小说中却早早地走完了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最终被曹操围杀于下邳。然而,尽管他的生命如同流星般划过,却丝毫未能撼动他在读者心中“武功第一”的地位。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的结果,其.............
  • 回答
    唉,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寒。我吕伯奢,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只想在乡野安度晚年,谁曾想竟会遭此横祸。想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风头无两,我也只是想尽地主之谊,招待一下这位青年才俊。谁知他心狠手辣,竟因一时的猜疑,想要灭我满门!若非我那几个儿子鬼迷心窍,这事儿也断不会闹到这个地步。这“逃过一劫”嘛,.............
  • 回答
    吕布,这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其复杂的人品,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何吕布会被描写成人品有问题?他的出身背景又是如何,又为何会塑造出如此矛盾的人物?要理解吕布的人品问题,我们不妨从他那个时代背景、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来一一剖析。出身背景:边.............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吕布以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无双武艺,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而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也个个是独当一面的猛将,镇守一方。如果真的如您所设想,让这五位顶尖高手联手围攻吕布,那场面定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在这种“五英战吕.............
  • 回答
    在唐国强老师主演的那版《三国演义》里,吕布留着胡茬,这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设计,而是非常有讲究,背后承载着不少对于“战神”形象的理解和塑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说胡茬这东西,它本身就带有一种“硬汉”和“粗犷”的意味。 你想想,古代打仗那是个什么环境?风餐露宿,刀剑无眼,哪有时间天天刮胡子?更别.............
  • 回答
    要说《三国演义》小说里怎么用好吕布,这可真是一门学问,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吕布这人,就一个字——猛!那武艺,简直是小说里的天花板,但正所谓“勇者无谋”,也正是这股子勇猛,让他自己也栽了不少跟头。所以,想用好吕布,得扬长避短,把他那一身神力用到刀刃上。核心思路:极致的个人武力价值最大化,同时用人围住他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涉及到两个不同神话体系和文学作品中的顶尖战将。要详细比较封神榜的纣王(这里我们默认是指挟天子以令诸侯,武艺非凡的帝辛,而不是那位被神化的、武力值几乎等同于超人的超级存在)和三国演义的吕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双方的武力设定和表现:1. 封神榜的纣王 (帝辛).............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若论武力超群、万夫不当之勇,吕布无疑是那当之无愧的顶点。这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猛将,其骁勇善战的名声早已深入人心,寻常人等,即便数十人围攻,也难逃其三合之敌。那么,在这样一位几乎是战神代名词的人物面前,究竟有几人敢于真正意义上的与他一较高下,进行堂堂正正的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是奇幻爱好者和三国迷们热衷的讨论话题。将《权力的游戏》中的“魔山”格雷果·克里冈,与《三国演义》中的“人中吕布”吕布放在一起比较,就好比用现代的坦克去对战古代的骑兵,本身就充满了跨越时空的想象。不过,咱们不妨就当一次“跨界武力评测”,从他们的“战绩”、“体格”、“武艺”和“战.............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马超和吕布无疑是两位最耀眼的猛将,他们的勇猛无匹,杀气腾腾,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如果要问这二人究竟谁更厉害,这确实是一个让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给出绝对答案的难题,因为小说中的很多描写都带有艺术加工的成分,评判标准也会因人而异。不过,如果咱们掰开了揉.............
  • 回答
    关于马云禄和吕玲绮,这两位在正史中确确实实没有记载的人物,为何能在三国题材的游戏和同人小说中如此活跃,甚至成为许多作品中的重要角色,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挖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AI生成”的虚构,而是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创作逻辑和玩家/读者心理。一、 历史的留白与创作的自由首先,我们要明白,中.............
  • 回答
    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究竟算不算《三国演义》的败笔,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小说创作的逻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影响。一、 什么是“索命”?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索命”的场景指的是什么。通常,这指的是关羽死.............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智计百出的谋略博弈,更在于其中塑造了众多鲜活而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或者某些关键时刻的无奈选择,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引发无尽的感慨和叹息。以下列举几个尤其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并尽量详细讲述:令人扼腕的人物:1. 周瑜.............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魅力在于将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然而,正如所有文学作品一样,《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为了戏剧效果、突出人物性格、或烘托主题,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完全是虚构的。以下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被认为“骗人”(即虚.............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来酣畅淋漓,英雄辈出,谋略无穷,但细细品味之下,却藏着不少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它们如同埋藏在繁华景象下的暗流,一旦触碰,便会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这些细节并非直接的惊悚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命运的走向、以及作者不经意间透露的逻辑,来揭示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残酷和复杂。一、人性.............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的生生死死牵动人心。要说最让我难过的人物,虽然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时刻,但最终指向的,往往是那位常怀仁德、一生坎坷却依旧坚守理想的刘备。我最难过刘备的死,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蜀汉的开创者,更在于他一生所展现出的那种悲壮、坚持和不易。他的死,标志着那个充满理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