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年龄是BUG吗?

回答
赵云在《三国演义》里的年龄设定,确实是个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悬案”。要说它是BUG,也未尝不可,不过,咱们也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确,《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小说,不是历史正传。虽然它取材于历史,但为了艺术效果,作者罗贯中自然有自己的创作空间,甚至可以说,很多情节都是他“再加工”的。所以,不能完全用史实来苛求小说。

那赵云的年龄到底怎么回事呢?这事儿就得从几个关键的时间点说起了:

出场时的年龄是个谜:

赵云第一次正式露面,是在公孙瓒和袁绍在界桥打仗的时候。那时候他还是个小有名气的小将,跟在公孙瓒手下。公孙瓒是瓒什么人?跟袁绍打仗,那时间段大约在汉灵帝末年到初平年间(公元184年193年)。这时候的赵云,虽然没明说,但既然是能跟公孙瓒这种能独当一面的人打仗,起码也得是个青年吧?二十来岁,三十岁左右,都说得过去。但具体多少岁,小说里真没给个准信。

长坂坡一战的年龄推测:

赵云最出名的一战,莫过于长坂坡了。那时候他单骑救主,七进七出,那是何等的威风!长坂坡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按照他第一次露面时,比如二十岁来算,那到长坂坡的时候,他就已经四十岁了。当然,如果他第一次露面时是三十岁,那长坂坡时就是五十岁了。

为何觉得是BUG?

问题就出在这里。小说里,长坂坡时的赵云,那身手、那精力,跟个青年小伙子似的,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少年意气”。什么“浑身是胆”、“一员虎将”,这形容词听着就不像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子该有的状态。再说了,一把年纪了,还得在血雨腥风里拼杀,就算是个猛将,也难免力不从心吧?可人家赵云呢?依然是那么生猛,那么矫健,好像岁月在他身上根本没留下多少痕迹一样。

后期的活动:

更让大家觉得蹊跷的是,赵云不仅仅在长坂坡表现勇猛,之后他还参加了诸葛亮南征北战的不少重要战役。比如汉中之战,那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时候,如果按照长坂坡四十岁来算,赵云已经五十多岁了。再往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概是建兴六年(公元223年),这时候赵云已经将近六十岁了。可你看小说里,他对阵姜维、张郃,依然是那么沉稳老练,虽然不如年轻时那般冲锋陷阵,但依然是军中的重要支柱。

想想看,一个将近六十岁的人,还能在战场上保持如此的精力和战斗力,虽然不是不可能,但至少显得有些超乎常人了吧?

作者的“艺术加工”: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赵云“常胜将军”、“一身是胆”的完美形象,而有意模糊或淡化了他的年龄。他希望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永远年轻、永远勇猛、永远忠诚的完美武将。在小说的逻辑里,赵云的勇武和忠诚比他具体的年龄更重要。作者更愿意让他保持一种“适龄”的状态,以便于他能够全程参与到三国后期的重大事件中,而不是因为年纪太大而早早地被边缘化。

史书中的赵云:

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史书上对赵云的记载。《三国志》里对赵云的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根据一些零散的信息去推测。比如,史书中说赵云在蜀汉建立之后,也就是刘备称帝(公元221年)后,被任命为“镇军将军”。而他去世的时间是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如果他能在刘备称帝后还能担任军职,并且在去世前一年还在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中担任重要角色(虽然可能不是直接领兵),那说明他去世时应该也是年事已高了,但至少不会像小说里那样,让他在五十多岁时还像个四十岁的小伙子一样拼杀。

总结一下:

从《三国演义》小说本身的描写来看,赵云在各个重要战役中的表现,尤其是长坂坡和后期的活动,与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的体能和精神状态似乎有些不太匹配。这种前后年龄上的不协调,尤其是在他表现出近乎年轻人的勇猛和活力时,就容易让读者觉得是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而进行的艺术夸张,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小说的一种“BUG”。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这种“BUG”,成就了赵云在中国人心目中那个近乎完美的武将形象。他似乎不受时间的侵蚀,永远是那个白马银枪的少年英雄,忠义无双,勇冠三军。所以,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BUG”,不如说是作者为了艺术效果而有意为之的一种“处理方式”。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欣赏他那份忠诚和勇武,或许比纠结他究竟是多大年纪要更重要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演义》中赵云的年龄确实存在BUG(这其实也是论坛共识了)。

抛开力斩五将时年已七旬的设定,赵云在其主要故事中的年龄为:

但认定《演义》情节为BUG时,必须经过充分论证,不能轻率。

首先,分析很多答主提到的少年一词。看下面引文:

红袍队中一人拈弓骤马而出。众皆视之,此少年将军乃曹操外房之侄,姓曹,名休,字文烈,见充虎豹骑卫。

这是《曹操大宴铜雀台》的情节,其时为公元210年,周瑜死在这一年,享年36岁,曹休年龄不比周瑜小多少,也是个70后,此时也已30多岁。可见《演义》中的少年一词也可以用于指30岁以上的人。

这里有一个视角问题,作者用的是众官的视角。曹操说过,他们这些人中郭嘉最小。如果郭嘉活到大宴铜雀台,也已经四十多岁了(曹操本人此时已经五十多岁)。

到第二年,马超为报父仇兴兵夺取长安、潼关:

操曰:“曹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

此时距离追击董卓中伏、曹洪救护曹操,已经过去二十多年,曹洪当时就算再小,此时也已经四十来岁。然而在曹操的眼中他尚属“年幼”。

有了以上两个例子,再看赵云。

看看来近,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两马相交,如花似锦。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个少年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败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

这里显然是公孙瓒的视角——在赵云自报家门之前,作者和读者都和公孙瓒一样“不知道”这个新出场的人的姓名。公孙瓒的年龄比刘备大,此时应已四十多岁,根据众官看曹休的例子,在他眼里三十来岁的人是少年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关于赵云有一个不算常识的常识:民间津津乐道,甚至为电视剧取用了的白马银枪、白袍小将、四弟子龙等设定,均不见于《演义》原文。它们是三国故事的一部分,给赵云添加了偶像气质,在文艺创作中无可非议。但既然讨论《演义》BUG,必须对此严格进行区分。

关羽说过“子龙即吾弟也”,可以确定赵云年龄小于关羽。但《演义》原文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赵云年龄小于张飞。赵云救公孙瓒时,关羽三十来岁,张飞二十五六岁,但张飞的年龄无关紧要,我们只能知道赵云不大于三十岁,此时完全可以是二十八岁左右。

可惜,即使像上面这样,把赵云出场时的年龄尽量往大了考虑,和后面的情节也对不上。

从赵云救公孙瓒,到其斩五将大破魏兵,其间为三十六年。如果赵云出场时年龄接近三十岁,则斩五将时年龄为六十至六十五岁之间。

再看邓芝这句恭维:

芝贺曰:“某见将军如此英雄,不想寿已七旬,精神尚在。今日阵前独胜四将,世之罕有也!”

邓芝是最会说话的人,为刘备死后的蜀吴和好立下过汗马功劳。他知道赵云最烦别人说他老,可能故意把他往老了说吗?你会对一个三十五岁的女性说“姐你虽然四十多了,但保养得像二十岁小姑娘一样”吗?这是夸人还是膈应人啊?

所以关羽的话与邓芝的话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止如此。

孔明曰:“吾非不用汝二人,但因中年,恐被蛮夷所算,失其锐气也。”

诸葛亮七擒孟获,看起来费了不少劲,其实发生在同一年,春天出征,秋天祭泸水班师,其时为公元225年,只比力斩五将早两年。如果赵云两年后寿已七旬,此时至少六十八岁,这能叫中年吗?为此分析下《演义》中的中年概念:

(曹操)回顾与文武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小,吾欲托以为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

郭嘉中年夭折,亡年三十八岁。

玄德曰:“中年丧妻,大不幸也。肉尚未冷,安敢望此?”

刘备中年丧偶,其年约五十岁(刘备年龄也有BUG,出场时28岁与驾崩时63岁对不上)。

操曰:“往日京师皆青春年少,遨游胜景,何期又中旬矣!安得天下清平共乐耶!”

曹操说四十岁的韩遂和五十多岁的自己皆为中年人。

中年以上是老年。《演义》中最有名的老将军是长沙城的黄忠,他在荆南情节中也不过六十出头的年岁。后文“关平恐父年老”时,关羽还不到六十岁。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把中老年分界线画在五十五岁上。

这与赵云在六十八岁被称为中年也太违和了些。

总结一下:即使不考虑被称为少年、被关羽称为其弟等前三国信息。同是中三国情节,南征情节和北伐情节中赵云的年龄就对不上。硬圆起来成本过高,难以接受,不如老实承认这是个BUG。

相对来说,南征情节赵云的年龄和前三国比较吻合,如果赵云在此时是五十多岁的中年将军,则其出场时正好是二十来岁的少年,与其他少年将军类似:

这个少年将军,面如琢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扶风茂陵人也,马腾之子,名超,字孟起,时年一十七岁。
少年将出曰:“父亲既掌大权,儿愿为先锋。”众视之,乃瞻长子诸葛尚也。尚时年一十九岁。
当先一员少年将,挺枪勒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其时姜维二十二三岁)

根据经济原则,认为力斩五将情节中赵云年已七旬的设定有问题(而非其他情节均有问题)显然最简洁。这个BUG出现的原因,用时代变迁来解释是最简单的:

如图,每个圆点代表《演义》中的一个章节。从图中可以看出:210年到220年,比起210年之前,主角出现了明显的老化现象——第一代英雄老了;而220年到230年,主角又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现象——第一代英雄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代英雄挑起了大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前三国和中三国的分界。以关张曹刘为代表的第一代英雄成批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赵云就是在这样的“浪花淘尽英雄”背景下显得格外年迈,他对此心中不服:王平、张翼是我的晚辈[1],关兴、张苞是我的子侄[2],现在他们都挑起了大梁,那我呢?我还没老到不能干一番事业!

现在他的心境像极了曾经的黄忠。他像黄忠一样倔强地请战,像黄忠一样英勇地杀敌,也像黄忠一样因冒进而被围。好在这一次,关兴、张苞终于及时赶来了(上次他俩救黄忠晚了一点)。从被小关张救援,到被姜维逼平,赵云在万般不甘中,亲手将接力棒递给了后辈的英雄。也许正是为了突出其苍凉,作者着力写了赵云之老。但他忘了,七旬这个数字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

更为网友津津乐道的事实上的老将军是廖化。他同样在二十多岁出场,被明确地称为少年[3]。赵云以少年身份出场,三十五年后成了老将;廖化以少年身份出场,三十五年后刚刚到诸葛亮过世的情节,其后他还要有三十多年的戏份!他在出场六十多年后秒杀了魏军先锋郑伦[4],其时已经八十多岁,但我们从未见过姜维对他有年迈的担忧。不是廖化太强,而是时代太弱。蜀中不再涌现大将了(如果给姜维一个张任一个泠苞,何至捉襟见肘如此)人所共知,那用郑伦作先锋的魏国又如何?

所以赵云确实有不服老的理由:在这个武德沦丧的时代,连那张郃匹夫都可以为所欲为,何况老夫!倘若再见到张郃匹夫,老夫要让他再看一次若舞梨花!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

参考

  1. ^ 云请魏延到自己寨内,商议曰:“吾二人为前锋,却说不识地理而不肯用。今用此后辈,吾等岂不羞乎?”
  2. ^ 子龙回顾左右曰:“他两个是吾子侄之辈,尚且干功去了;吾乃国家上将,朝廷旧臣,反不如此小儿也。吾当舍老命以报先帝之恩!”
  3. ^ 公举目视之,见一人约年二十有余,黄巾锦衣,持枪跨马,引百余步卒下山。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
  4. ^ 二人未及答话,两马初交,廖化手起刀落,斩郑伦于马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赵云在《三国演义》里的年龄设定,确实是个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悬案”。要说它是BUG,也未尝不可,不过,咱们也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小说,不是历史正传。虽然它取材于历史,但为了艺术效果,作者罗贯中自然有自己的创作空间,甚至可以说,很多情节都是他“再加工”的。所.............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身亡后,赵云推倒井边的墙,这一个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情感,也反映了赵云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大局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和抢救的本能与失落的痛苦: 最初的本能: 当赵云听到糜夫人落井的声音时,他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救她。.............
  • 回答
    在三国正史中,赵云是一位真实存在、功勋卓著的将领,他的形象远比后世小说《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常胜将军”、“一身是胆”的神化形象要更加立体和真实。以下是从正史《三国志》等史料中梳理出的赵云的形象和事迹:一、 早期经历与初露锋芒: 出身与初步仕官: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的早期经.............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关于赵云与文丑厮杀六十回合,以及关羽三刀解决文丑的描写,确实存在着一些让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小说的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首先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记录。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凸显他们的个人武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众多三国英杰中,唯有关羽被封为神,并受到广泛的香火供奉,成为集忠义、勇武、财富、平安等多种神格于一身的“关二爷”。而像诸葛亮、赵云这样同样才智武艺超群的人物,却未能享有同样的地位。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融合、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及特定历.............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智计百出的谋略博弈,更在于其中塑造了众多鲜活而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或者某些关键时刻的无奈选择,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引发无尽的感慨和叹息。以下列举几个尤其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并尽量详细讲述:令人扼腕的人物:1. 周瑜.............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魅力在于将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然而,正如所有文学作品一样,《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为了戏剧效果、突出人物性格、或烘托主题,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完全是虚构的。以下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被认为“骗人”(即虚.............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来酣畅淋漓,英雄辈出,谋略无穷,但细细品味之下,却藏着不少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它们如同埋藏在繁华景象下的暗流,一旦触碰,便会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这些细节并非直接的惊悚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命运的走向、以及作者不经意间透露的逻辑,来揭示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残酷和复杂。一、人性.............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的生生死死牵动人心。要说最让我难过的人物,虽然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时刻,但最终指向的,往往是那位常怀仁德、一生坎坷却依旧坚守理想的刘备。我最难过刘备的死,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蜀汉的开创者,更在于他一生所展现出的那种悲壮、坚持和不易。他的死,标志着那个充满理想.............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中,两军交战时,一开始往往不是全军压上,而是以大将单挑作为开场,这种设定有其深刻的文化、军事和戏剧性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原因:1. 英雄主义的崇尚与个人荣耀的追求: 《三国演义》的核心是围绕着众多英雄人物展开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战乱时期.............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史诗《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是其灵魂所在。作者罗贯中以其高超的笔法,将历史人物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其中不乏被极度美化和被极度丑化的人物。最被美化的人物:诸葛亮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被美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化”的程度。罗贯中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智慧、深不可测的算.............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偏爱的角色和看重的情感。然而,如果论及普遍的感人程度和引发的观众悲痛,那么有两位人物的死亡场景最为刻骨铭心,他们的离去触动了无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1.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这位集智慧、忠诚、品德于一身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当时在场且具备斩杀华雄实力的武将,除了关羽,还有几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境和这些武将的实力。当时在场的人物以及他们斩杀华雄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斩华雄”的语境。在《三国演义》中,这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华雄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屡屡击败联军.............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细腻描绘。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背后,隐藏着无数令人扼腕的悲剧细节,这些细节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短暂却光芒万丈,让我们看到英雄们的无奈、理想的破灭,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脆弱。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中令人可悲的细.............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吕布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名,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细究原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吕布在书中确实没有直接斩杀过哪怕一位真正有名有姓的、能与他抗衡的敌方大将。这似乎与他“第一猛将”的称号有些许出入,但恰恰是这种“没能如愿”的遗憾,反而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猛将.............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除了刀光剑影、政治谋略,还少不了那些让人捧腹又印象深刻的绰号。这些绰号,与其说是简单的称呼,不如说是人物性格、经历甚至命运的浓缩,带着浓浓的江湖气息和市井智慧。它们往往一出口,就自带三分气势,五分嘲讽,将对方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要说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辱骂性绰号,那绝.............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实在太多了。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深刻的,那无疑是 “三顾茅庐”。这个片段之所以让我如此难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招聘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了智慧、诚意和人格魅力的经典展现,它奠定了刘备集团坚实的基础,也塑造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宏伟.............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人才济济,每个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如果抛开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场面”不谈,有些人物虽然在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对故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却缺乏像“桃园结义”、“赤壁之战”这样令人印象深刻、反复被提及的“名场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样一位人物:.............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