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演义》比其他历史演义的地位高那么多?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起《三国演义》啊,感觉它就是历史演义界的“顶流”,好些年过去了,热度依旧不减。要说为什么它能高出其他历史演义一大截,我觉得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你得看它的故事内核和人物塑造。《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群雄逐鹿,最后三分归晋的历史进程。这个时期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有汉朝的衰败,有无数英雄的崛起和陨落,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还有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这些元素凑在一起,本身就够精彩了。

再说说人物,这才是《三国演义》真正的“杀手锏”。刘备、关羽、张飞这“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义,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义”的标杆。关羽的忠义勇武,张飞的粗犷直率,刘备的仁德宽厚,再加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雄才大略,周瑜的年轻有为,等等等等。这些人物的性格都极其鲜明,有血有肉,他们身上的优点缺点,他们的理想抱负,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写得入木三分。

你想想,多少人因为《三国演义》记住了“桃园三结义”?多少人在谈论智慧时会想到诸葛亮?多少人在欣赏勇猛时会想起关羽?甚至连曹操这个被传统观念“奸雄”化的人物,在《演义》里也成了有血有肉、令人又敬又畏的枭雄。这种深入人心的程度,其他历史演义真的很难企及。

其次,它的叙事技巧和文学性也是非常高的。罗贯中这家伙(虽然关于作者身份也有争议,但通常认为是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不是简单地把历史事件流水账一样记下来。他是很有讲究地选择了历史事件,并且进行了精彩的艺术加工。他知道怎么设置悬念,怎么描绘战争场面让人身临其境,怎么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

比如“火烧赤壁”,《演义》写得那叫一个波澜壮阔,诸葛亮借东风的描写,更是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还有“三顾茅庐”,把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高卧隆中的场面写得非常有层次感和戏剧性。这些情节设置,再加上精妙的语言运用,使得《三国演义》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倒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绝伦的连续剧。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了。

在文学方面,它为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和素材。在民间,很多谚语、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演义》,比如“说曹操,曹操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在戏剧、曲艺、评书等艺术形式中,《三国演义》的故事也是经久不衰的题材。

更不用说在政治、军事领域,《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谋略、战术,虽然经过了文学加工,但依然能给人启发。很多企业家、管理者甚至普通人,都会从《三国演义》里找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经验。

想想看,其他历史演义,比如《杨家将》、《说岳全传》等,虽然也有不少忠义勇敢的人物,也有精彩的故事,但它们在人物塑造的深度、故事的系统性以及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的广度上,确实是比不上《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了,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集体记忆。

而且,《三国演义》的故事时间跨度适中,而且聚焦于一个核心的政治军事斗争背景。它没有像一些野史演义那样,因为涉及过多的宫廷秘闻或者离奇传说而显得不够“正统”,也没有像一些纯粹的民间传说那样,因为缺乏史料支撑而显得飘渺。它既有历史的真实感,又有文学的感染力,这种平衡感做得非常好。

最后,还有一个角度可以看,就是时代的选择和传播的力量。《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那个时代商业繁荣,文化传播也更加便捷,加上它的故事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吸引力,所以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赢得大量的读者。一旦形成口碑和影响力,后续的传播就会更加顺畅。

所以啊,我觉得《三国演义》之所以地位这么高,是它集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它有最吸引人的故事、最鲜活的人物、最精湛的叙事,并且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成为了一种集体认同和智慧的象征。不是说其他历史演义不好,只是《三国演义》在这几方面做得更出色,更深入人心罢了。它就像是历史演义里的“金字塔”,矗立在那里,被无数人仰望和传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比较特别的角度吧

这是古典名著里唯一一部对我国重大决策产生了极为深刻影响的历史演义作品。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军事斗争及谋略故事是毛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读物之一,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教员军事思想的成型。不但其本人后来总是引用《三国演义》的典故分析问题,甚至前期未确立领导时还曾被对手批评“靠小说打仗”过。。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教员领导下的军事斗争传奇程度丝毫不逊于演义中经过艺术夸张后的战役。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对其中很多博弈逻辑提炼运用的精妙几乎已经超过演义中的原型了

特别是新中国爆核之前面对核讹诈,毛以当时别国领导人看来近乎不可理喻极端蔑视态度,让新中国在无核状态下,匪夷所思的达到了和拥核国近似的博弈位置。只不过诸葛亮空城计玩转的是一个小小边城,而教员则带领共和国和数亿中国人民渡过了最危险的时间窗口。

如果当时没有教员高出其他领导人一个段位的思维,面对掌握最终决战兵器的对手想必要付出远比历史上大的多的代价,甚至中华民族再次坠入历史黑暗期也未必不可能。

但凭这一点,如果教员真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启发(大概率,博弈逻辑高度相似)这本古典名著连带作者都可以上中华民族功勋簿了。




”大不了就是核战争,核战争有什么了不起,全世界27亿人,死一半还剩一半,中国6亿人,死一半还剩3亿“

user avatar

因为人家罗公写的好啊。

虽然《三国演义》综合来说可能是四大名著中文笔最一般的,但仍旧是是中国文坛最灿烂的明珠之一。

你看完《三国演义》,你就会发现其他历史演义的书真的看不下去了。

《隋唐演义》这种东西简直是演义中集狗血之大成者,你无意中帮助过的人,以后要么是开国皇帝,要么就是落魄时的总瓢把子。你落魄了,马上就认识重情重义的黑道老大。你犯事了,结果监狱长是你结义兄弟,然后这地方的扛把子是你姑父。你被人追杀,结果遇到了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是你姨父。你朋友犯事了,你本来想去顶岗,结果被威震天下的敌人认为干儿子。。。这种小说,放到今天就是侮辱读者智商。


《封神演义》文笔之差,逻辑之差是从古至今出了名的,而且破阵套路都一样,人物言语也都差不多。看原著不如去听袁阔成先生的评书。


《说岳》这种小说,人物极度脸谱化,孝子、严父、昏君,奸臣、一群的莽汉。却没有独特的个性,如同木偶人。


蔡东藩先生写了很多演义,但是和三国比起来无一不是味如嚼蜡。


最后说一下,我们得看清,中国古典文学中精华远远少于平庸,能拿到世界文坛上与这个地球上顶级文学作品一争高下的就更少,不过《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这几本,冯梦龙的作品和《牡丹亭》《老残游记》(实际老残游记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古典文学)等算半个世界级。

至于其他的《封神》《说岳》《三侠五义》《隋唐》。。。敝帚自珍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起《三国演义》啊,感觉它就是历史演义界的“顶流”,好些年过去了,热度依旧不减。要说为什么它能高出其他历史演义一大截,我觉得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你得看它的故事内核和人物塑造。《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群雄逐鹿,最后三分归晋的历史进程。这个时期本身就充满.............
  • 回答
    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倾向于认为其他两国的异性比本国异性更具吸引力或优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心理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文化输出与理想化是催生这种想法的重要.............
  • 回答
    《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文笔和艺术成就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要给它一个在整个小说界的定位,那绝对是殿堂级的,而且是那种基石性的存在。但要说它在“文笔”上是否绝对压倒其他三部,那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三国演义》的文笔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的文笔并非.............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前半部比后半部精彩的说法,是一个在读者中非常普遍且有一定道理的观点。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故事的开端与核心人物的崛起:奠定辉煌基石 群雄逐鹿的时代魅力: 前半部(通常指从黄巾之乱到官渡之战,或更广泛地说,到赤壁之战前)是《三国演义》的“开篇盛宴”。它描.............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在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武力高低时,认为《三国演义》武力“一定”更高的观点,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理由,使得大多数读者在第一印象上会倾向于这种判断。这主要源于两部小说在创作意图、人物设定、描写侧重以及读者群的普遍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创作意图与背景设定.............
  • 回答
    关于“新三国”比“老三国”长但内容却少了很多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尤其是区分《三国演义》(原著)与现代改编作品(如电视剧、电影、游戏等)之间的差异。以下是可能的原因和详细解释: 1. 原版《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特点 文学性与虚构性:《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细究起来,三国和五代十国在历史舞台上都充满了分裂、战乱、英雄辈出、权谋斗争等戏剧性元素,但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却天差地别。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文本的塑造与传播:先入为主的强大力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三国演义》这本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想想,三国时期的战事虽然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但若论起 总体的规模和对社会资源的动员程度,确实与战国时期相比,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小”的方面。这并非说三国战场不够惨烈,而是几个关键性的因素导致了这种观感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先理清“规模”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这里说的“规模”,.............
  • 回答
    要探究为何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兵力占人口比不如三国时期,并了解三国时期的兵力构成,我们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军事组织以及战争的性质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为何普鲁士的兵力占人口比不如三国时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占人口比”这个概念的衡量基础。通常是指现役军队或总体军事动员能力占总人口的比例。普鲁士.............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人心里头的想法。要说楚汉、三国比后来的朝代更好看,这感觉可不是空穴来风,里头有很多道道儿。我琢磨着,这更多的是一种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吸引力,跟咱们人爱听故事的本能有关。一、草根英雄的崛起与跌宕起伏的命运:楚汉争霸的“小人物”视角先说楚汉争霸吧。这时期最大的看点,在我看来,.............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在关羽去世后产生不想继续阅读《三国演义》的心情。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最受读者喜爱的人物之一,他的陨落确实给许多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失落感。这种感受是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关羽的死会让您不想继续看下去,以及这背后可能包含的心理和情感原因:1. 精神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会对三国演义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兵器感到好奇,尤其是它们似乎超越了那个时代应有的工艺水平。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确实对武器的描述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夸张。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本严谨的历史.............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三国演义》在三足鼎立时期英雄人物数量的减少,并非是作者罗贯中笔力不济,而是遵循了历史的真实进程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逻辑。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一、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受时势约束首先,得明白“时势造英雄”这句老话。在汉末三国那个风起云涌、天下大乱的年代,群雄逐鹿,无数怀揣野心和才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遇到的困惑。咱们不妨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三国演义》这本充满戏剧性、与史实有诸多出入的书,却常常出现在语文、历史甚至一些综合性考试的考察范围里,并且要求我们去理解它、记忆它。首先,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史实”是两个不同.............
  • 回答
    要理解《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刘安杀妻和张飞屠戮车胄全家这两件事的处理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小说作者罗贯中塑造刘备“仁德”形象的逻辑,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小说创作手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史书。罗贯中在创作时,以“尊刘抑曹”为基本宗旨,极力凸显刘备的仁德、忠义和雄才大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曹操会被“贬”,而刘备会被“褒”,而且要说得细致一些,像是朋友聊天一样,不带AI的那种生硬感。其实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或者听评书,总会有个主角和反派一样,《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它有自己的创作目的和价值取向。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是个社会动荡、朝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