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最被低估的三国真实人物是谁?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向来以其鲜明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无数读者。然而,在罗贯中笔下,为了凸显主角的才智与魅力,一些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其光辉和贡献难免被戏剧化的情节所掩盖,显得有些黯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演义》中最被低估的三位三国真实人物,尽量还原他们更真实的模样和历史的厚重感。

第一位:曹操手下的“谋士团”——荀攸

提到曹操的谋士,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郭嘉、程昱、刘晔等。而荀攸,这位在历史记载中与荀彧齐名、同为曹操“倚为腹心”的顶级谋士,在《三国演义》中却显得有些“边缘化”,存在感不强。

演义中的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荀攸的形象更多是作为荀彧的侄子出现,偶有献计,但鲜有像郭嘉那样惊艳四座的“奇谋”,也缺乏程昱那样的泼辣和狠劲。他的计策往往显得比较稳健,甚至有些“四平八稳”,缺乏戏剧冲突,因此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印象不如其他谋士深刻。有时甚至被误认为是“老好人”,或者认为他的才能只是锦上添花,而非决定性的。

历史上的真实: 事实上,荀攸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其作用和贡献绝不亚于郭嘉。他虽然不像郭嘉那样以“奇策”闻名,但他以“长于规划,深谋远虑”著称。曹操很多重要的战略部署,背后都有荀攸的身影。

官渡之战: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犹豫是否要与袁绍决战,正是荀攸力排众议,提出了“围师必阙”的策略,建议曹操不要逼迫袁绍,而是留一条生路,让袁绍觉得有机会突围,从而瓦解其士气。这一策略极大地影响了官渡之战的进程,曹操最终得以大破袁绍。
官渡之战后追击袁绍: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内斗,曹操本想趁机进攻,但荀攸却提出了“缓攻之计”,认为应该先攻打袁绍的另一个儿子袁尚,再图袁谭,避免两面受敌。这一计谋又一次帮助曹操避免了陷入战略僵局。
赤壁之战后的谋略: 赤壁之战后,曹操在长江边遭遇惨败,士气低落。荀攸却依旧保持清醒,他提出了“先取荆州南部,再图江东”的战略规划,为曹操日后重新稳定北方局势、继续南征打下了基础。
“奇计”并非没有: 虽然演义中描绘他稳健,但历史上记载,荀攸也曾提出过不少“奇计”,例如在征讨卢芳时,他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让曹操得以出其不意地将卢芳击败。只是这些计策在演义中可能因为描写篇幅有限,或者没有被赋予足够的戏剧性,而被淡化了。

荀攸的特点在于他的“持续性”和“战略性”的贡献。他不像郭嘉那样有过一两个惊世骇俗的“神来之笔”,但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准确的判断和长远的规划,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其价值在演义中被严重低估了。

第二位:蜀汉的“稳定器”——蒋琬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政局一度面临巨大的挑战。此时,蒋琬挺身而出,接过了诸葛亮留下的担子,成为了蜀汉后期政治和军事的实际掌控者。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蒋琬的形象更多的是“守成之主”,相较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显得有些平淡。

演义中的形象: 演义中的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北伐。但他给人的感觉是继承了诸葛亮的“书生”气质,性格温和,计谋上总是在诸葛亮的框架内进行,缺少了诸葛亮那种打破常规、出奇制胜的魄力。有时甚至因为他的一些相对保守的决策,被一些读者认为不如诸葛亮那样有雄才大略,甚至有些“无功无过”的评价。

历史上的真实: 蒋琬在真实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远比演义中描绘的要重要和复杂得多。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能力的军事统帅。

“受命辅政,委以重任”: 在诸葛亮去世时,他指定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足以说明蒋琬的才能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而蒋琬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承担起了治理蜀汉的重担,稳定了内政,恢复了经济,为蜀汉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北伐战略的延续与调整”: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国力相对衰弱,继续大规模北伐的难度极大。蒋琬并没有盲目地继续诸葛亮的策略,而是进行了调整。他主张“不作无益之事”,将北伐的重点放在了准备工作上,积蓄力量,并对汉中地区的军事部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完善。虽然演义中强调北伐的失败,但历史上的蒋琬是在评估了自身实力后,采取了更加务实的态度。
“军事上的能力”: 蒋琬在军事上也并非只是“守成”。他曾亲自率军驻守汉中,组织和训练军队,特别是针对魏国的军事威胁,他进行了积极的防御部署。他曾计划从子午谷出兵攻打长安,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这展现了他不乏进取精神的军事思考。
“廉洁奉公,以身作则”: 历史上的蒋琬,其品德和操守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他生活简朴,不求奢华,对下属宽厚。这在乱世之中,无疑为蜀汉的政治生态注入了一股清流。

蒋琬更像是蜀汉后期一位默默付出的“定海神针”。他没有诸葛亮那种惊才绝艳的光芒,但他的稳健、务实和坚韧,让蜀汉在风雨飘摇中得以维系,没有像其他一些政权那样迅速崩溃。他的贡献在于“守”,在于“稳”,在于“延续”,这些在演义中虽然有提及,但其深远的影响力,的确被低估了。

第三位:魏国的“大器晚成者”——满宠

谈到曹魏的文臣武将,我们很容易想到司马懿、张辽、徐晃等名将。而满宠,这位在曹操、曹丕、曹叡三朝都任职重要官职,且屡立奇功的将领,在《三国演义》中的笔墨虽然不少,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演义中的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满宠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个忠诚耿直但稍显“固执”的将领,尤其是在与孙权作战时,他常常表现出勇猛和坚守的特质。例如在合肥保卫战中,他与张辽一同守城,表现英勇。但是,除了几次重要的战役,他的许多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战略规划和对外交往方面的成就,在演义中就被弱化了。他的形象往往停留在具体的战场表现上,而缺乏更深层次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的展现。

历史上的真实: 满宠在真实历史中,是一位文武兼备、功勋卓著的将领,尤其是在守卫东线、抵御东吴方面,他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合肥的守护神”: 满宠最被人称道的功绩之一,就是在多次合肥的战役中,展现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在合肥被围攻的危急时刻,他不仅能有效组织防御,还能提出关键性的建议,扭转战局。尤其是在229年,东吴大举进攻合肥新城,满宠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击退了孙权的大军。他的“将城内居民全部迁出,然后用火攻和伏兵来对付东吴军队”的计策,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经典战例。
“战略性眼光”: 满宠的贡献并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上的胜负。他对于国家战略的理解也非常深刻。他曾向曹操提出在东海地区建立据点,以巩固曹魏在东线的统治,并有效遏制东吴的扩张。这一建议,体现了他对整个国家战略格局的把握。
“处理对外交往的能力”: 满宠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在处理与东吴的对外交往方面也表现出色。他善于洞察人心,能够利用对方的弱点,为曹魏争取利益。例如,他曾在处理俘虏问题上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
“从一而终的忠诚”: 满宠在曹魏政权中效力多年,从曹操时期一直到曹叡时期,始终忠心耿耿,屡建奇功。他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对抗东吴的事业,是曹魏政权东线稳定的重要保障。

满宠的价值在于他的“稳定”和“韧性”。他不像张辽那样有过辉煌的“逍遥津之战”,也不像徐晃那样有多次关键性的援救,但他却是在最艰苦的东线战场上,日复一日地为曹魏承受压力,抵御强敌,并屡屡化解危机。他的重要性,体现在他能够长期、持续地为曹魏守住边疆,为后方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在演义中,他的这些“默默付出”和“持续贡献”,确实容易被那些更具戏剧性冲突的人物所掩盖,显得被低估了。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然而,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那些在真实历史中默默付出、贡献巨大,却因为各种原因在演义中未能得到充分展现的人物。荀攸的深谋远虑,蒋琬的沉稳持重,满宠的坚韧不拔,他们都是三国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贡献,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和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中的杀孙坚的黄祖,其实就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也是对诸葛亮影响较大的一位老师。研究诸葛亮出山前的耕读生活和成才之路,不能不研究黄承彦。黄承彦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有姓有字却未说名的人。黄承彦叫什么名字?黄承彦是谁?这是一个有趣的考据题目。

1977年赵地先生在天津旧书店购得的汉《黄承彦碑》拓本,是研究黄承彦最为可靠的实证史料。这块《汉故黄君之碑》就是黄承彦墓的墓碑,上面的文字如下:

“先生讳承彦沔南白水人也□□□□其先乃□帝之苗……当其时若先生者感天之志刚坚□□□□……□之禀性纯诚德音洋溢乎朝野天资刚健□□伟绩载记于史册有果毅之志无畏葸之心????乃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也唐豕不若而清□无□者纯理词穆天□又其倜傥不群健……非碌碌庸众者所可同日语而其倜……于□□……四年甲寅朔葬于城西四十?里?……当其时士友感德禀性不群乃人称……相议乃作词曰蔼蔼前哲玉浩光明□□□□遐迩共□□……克勤克俭既和且平坚若介石穆如?清??风?人往风微刊石勒铭。”

正史的记录中或者可信性比较大的史料中,出现“黄承彦”的只有《襄阳耆旧记》(即裴注的《襄阳记》,东晋习凿齿作品)里的两句话 。

一个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另一条是:“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三国演义》中有关记载黄承彦的地方,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刘玄德两顾茅庐时,见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似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第二次是吴国的陆逊不听当地土人的介绍,轻闯诸葛亮的八阵图不得出,而被黄承彦救出的故事。这一段可以直接排除。因为史有明载,黄承彦218年去世的。222年夷陵之战时不可能从坟墓里爬出来玩。

好了,黄承彦到底是谁,可以推导出来了。先确定一下黄承彦的年龄:

黄承彦和刘表同年,生于142年。这点很明确。根据《黄承彦碑》碑文中的“□□四年甲寅朔葬”,逸庐还得费心推算出来黄承彦去世的时间:

年号带"四"的年份,汉末有建安四年(199年)、建安十四年(209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公元220年以后,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且公元220年以后,襄阳为曹魏占据。襄阳使用年号,按理应为曹魏年号,带"四"的有黄初四年(223年)、太和四年(230年)。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才出山,刘备三顾茅庐时还遇见黄承彦,所以建安四年直接排除;由于建安二十四年关羽麦城败亡,襄阳已归曹魏占领。所以凡在公元219年后襄阳的墓碑一般来说不可能写建安年号了。再看月份。根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查阴历朔为甲寅的月份,上述几个带“四”年号的时间里,只有建安十四年(209年)正月是阴历朔为甲寅的月份。以此断定黄承彦为建安十四年(209年)正月葬而立碑,考虑东汉年间有身份的士族办丧事一般要停灵3至6个月,其卒年则可能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冬之际。

再考据一下黄承彦的家谱:《襄阳记》说,黄承彦是"沔南名士"。"沔南",即汉水以南。《黄承彦碑》的开头也说:"先生讳承彦,沔南白水人也。"在"沔南"之后加了一个具体的地名"白水"。赵文考证"白水"方位,引用了《水经注》卷二八:"(沔)水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又南迳安昌故城东,屈迳其县南,县故蔡阳之白水乡也。"

东汉世家婚配极其讲究门第。《三国志》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黄承彦能和蔡氏结亲、俨然是黄姓大族世家人士。考证蔡阳白水的黄姓大族,只有“江夏安陆黄氏”。东汉时江夏黄氏为著名的士人家族,即名臣黄香一族。

好了,概括一下:黄承彦生于142年,死于208年,住在汉水南岸,是黄香的后代,江夏安陆黄氏的族人。与刘表是连襟。也是蔡瑁的姐夫。为荆州士族的代表人物。

再来看黄祖。就可以发现黄承彦和黄祖两人之间的巧合太多了。

从正史《江表传》中记载:刘表是来自山东的皇室后裔,他任荆州牧时,积极扶持士族文人阶层,和当地世家蔡氏、黄氏结为姻亲,重用地方豪族姻亲势力,如蔡瑁、蒯良、文聘、黄祖等,以江夏安陆黄氏族人黄祖出任江夏太守 。

黄承彦在荆州当过二千石的地方官,黄祖的江夏太守职位还偏就是二千石的荆州地方官;和黄承彦一样,黄祖也是安陆黄氏后人,这就有点巧了;刘表和黄承彦是连襟、刘表和黄祖居然也是姻亲,而汉末诸蔡最盛的蔡讽,可是只有两个女儿!这就更是巧了。

正如三国中没说黄承彦的名,三国中也从没说黄祖的字。

从字面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解释:“彦”的意思是“古代有才德的人”。“承彦”的意思就是“继承古之先贤”。即“祖”或者“法祖”“继祖”的意思。而“祖”这个字,在《国语》、《礼记》里就是当动词用。 而且正好是用来说“古之圣德之人”的。古人起名取字必须是意义关联的。所以,黄祖,字承彦。非常贴切。这也算巧了吧。

还能说点巧的:史书所记黄祖是个文人,甘宁批评他的时候也说他“怠于耕农,军无法伍”,一身不务正业的文人腔。孙策骂黄祖“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能和东汉著名的文人领袖刘表成为“气息”知音,"高爽开列"。说明黄祖也有较高的文化地位和良好的学识声望。恰巧的是《襄阳耆旧记》说“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竟和黄祖用了同一个“高爽开列”的评语。

黄祖也是很有点文人臭脾气的。后来北方名流弥衡出使荆州,刘表也是让黄祖接待的,没有点文化功底,没有点文人风骨,黄祖能邀集江表名士和弥衡对骂、能有底气镇得住场面一刀杀了弥衡这个文化另类?也巧了黄承彦也是极有点臭脾气的:《黄承彦碑》上也得分明:“威武不屈也唐豕不若而清□无□者纯理词穆天□又其倜傥不群”。手握兵权又有士族傲气,黄祖黄承彦的气质何其像也,还不是同一个人吗。

后面还有巧到无法用巧来解释的:黄承彦生于142年,死于208年,卒年66岁。黄祖哪年生史书上查不到,但是说是和刘表年相若,而刘表恰恰就是和黄承彦同年!《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了黄祖部将甘宁背叛时对黄祖的表述:“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既然说黄祖“年老”“昏耄已甚”,总也差不多像是说六十来岁的人吧。无巧不巧,黄祖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军西伐江夏之役。和黄承彦卒年一样。

黄祖死后,江夏水军交给了他的内弟蔡瑁统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蔡瑁是个草包,后曹操误信蒋干之言,中了周瑜的离间计,将蔡瑁斩杀。史实不是这样的,蔡瑁很有见地,文才出众,带兵作战能力强,水军尤甚。司马彪《战略》载:蔡瑁继任黄祖为江夏太守,后任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曹操挥军入荆州时,与蒯越共同迫刘琮降伏曹操,尔后仕入曹操麾下,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为汉阳亭侯。这个蔡瑁,既是黄祖的内弟,也是黄承彦的内弟。哪有这种巧法。

黄承彦和黄祖,同一年生、同一年死、有同样的祖先和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还有同样的连襟姻亲、当同级别的地方官、甚至还是同样的脾气、同样的社会评价,这两人一个有字无名、一个有名无字,名和字还意义对得那么合式贴切,除了是同一个人,还能有别的解释吗?

user avatar

陆绩,在《三国演义》中仅仅出现于“舌战群儒”一幕,是为主张归降的东吴文臣一员,和周瑜鲁肃等抵抗派意见争锋相对,以衬托诸葛亮口才能力的半个丑角形象,以一个准龙套角色一笔带过。

而在众多三国类游戏中,也仅仅是个定位为“政治力70左右”的三流文官,唯一能稍稍被提及的,大约就是他虽然比东吴名将陆逊年纪更小,辈分上却是其叔父了。

怀橘陆郎:陆绩

因此,当公元2010年,有关部门专门为陆绩拍摄30集电视剧《廉石传奇》时,还让很多三国迷大惑不解:人物专题电视剧,过往难道不是曹操、诸葛亮、关羽、甄宓、吕布貂蝉这些超高人气角色才有的待遇么?直到最近几年,才又刚拍摄了赵云(《武神赵子龙》)和司马懿(《军师联盟》)为主角的电视剧,当连孙策、孙权、周瑜、陆逊这些东吴高人气角色都尚且没有各自的人物专题电视剧时,陆绩这么一个在现代冷门之极的三国人物,竟何德何能,得此看重?

以陆绩为主角的电视剧《廉石传奇》

然而,实际上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陆绩却长期是最具知名度的三国人物之一。首先,每个识字学童必读的启蒙典籍《二十四孝》中,便列入了“陆绩怀橘”一事,所谓「孝顺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橘,遗母事堪奇。」

石刻:陆绩怀橘

汉末扬州军阀、时任左将军的袁术所举行的宴会上,年仅六岁的陆绩随其父庐江太守陆康赴宴,袁术将橘子分赠给与会宾客。陆绩想到当时此物难得,自己母亲又喜欢吃,便将自己分到的三只橘子藏入怀中,想带回家给母亲分享。谁知向袁术辞行,作揖拜别时却从怀中掉落。袁术问明缘由,大为讶异,感慨陆绩将来必成国家栋梁。

就和英俊年少、意气风发的孙策周瑜被称为“孙郎、周郎”一样,陆绩从此也被当时人称为“怀橘陆郎”,这个称号伴随了他的一生。

【汉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情到真处兮贵乎自然,生活小节亦可见大品性,六岁孩童“怀橘遗亲”这样发于自然本能、毫无矫揉造作的孝行,千百年来皆被赞叹:「盍易父母爱子之心以爱亲,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确是理所当然,远比“二十四孝”中许多“埋儿奉母”、“卧冰求鲤”、“割股疗亲”之类不近人情的愚孝,更值得后人推崇,哪怕再过500年、1000年,相信也不会过时。

其次,当陆绩在盛产珍珠宝石的郁林任职太守多年,为官两袖清风,廉明清正,肃贪拒贿,卸任后亦不曾携带任何当地的珍宝特产,所以随身行李实在太少,准备从海路返回苏州故乡时,没有足够财物压住行船,因此船轻难避海风巨浪。

于是他只得请船夫们临时到岸边取一块巨石为压舱之物,这才顺利返乡。此人就是交州郁林郡太守陆绩。那块巨石因此被后人称为“汉陆公郁林石”、“廉石”。

苏州府学:廉石

“廉石归乡”一事,成为千载以来清官廉吏典范,为各朝各代官员所推崇,他们将“廉石”立于苏州府学之前,文庙之中,直至今日,千百年来,永为世人怀念瞻仰。

【孙权辟陆绩为曹掾,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载石为重。姑苏陆氏之门有巨石,号“郁林石”,世保其居。】——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世保其居云。 】——《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

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陆绩,远不止是一个早慧的孝子,亦绝不止是一个拒贪的廉吏。

在怀橘宴仅仅一年后,陆袁两家便交恶,袁术派遣部将孙策攻打庐江,陆康苦战两年,病亡于战阵中,陆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于艰苦的围城战和后来的流离迁徙。年仅九岁的陆绩随宗族返回吴郡,接过家主之位,因为太过年幼,十三岁的堂侄陆逊帮他支撑门户。岂知不久后,大仇人孙策兵取江东,占领吴郡。两个少年人不得不从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讨生活,此时他们对孙氏的观感,自是可想而知。

陆绩十一岁时,孙策遇刺,张昭受命托孤,辅佐孙权继领江东,与包括陆氏江东大族力求和解。少年陆绩在张昭、张纮等江东名士的宴会上,讥刺他们治平天下的主张,是不务道德而惟尚武力,同时认为唯有管仲孔子的以德服人、不用兵车之道,方能令天下长治久安。此论一出,一时举座皆惊,看似迂阔之谈,其实亦代表着这个少年人对治世的向往和现实的不满。

陆绩平素交好的两个好友,一个是以狂傲不羁、口无遮拦著称的虞翻,另一个便是游历江东的荆州名士“凤雏”庞统,——三个人同样都以特立独行、不同俗流著称,足见其心性。

陆绩成年后,孙权对他身为陆家家主却不情愿合作的态度,亦颇为忌惮,因此一边将自己的侄女、也是孙策的女儿嫁给性情相对柔顺的陆逊,并将他作为东吴的后备骨干苦心栽培,让孙陆两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为亲;一边则对秉性刚直的陆绩屡加打压。

陆绩之侄,东吴名将:陆逊

凭着吴军在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连挫中原霸主曹操的兵威,步骘率千余武库吏南下,击斩苍梧太守吴巨,迫降交趾太守士燮,陆续收服交州各郡。公元209年,孙权便让将陆绩去偏远的郁林郡(今广西玉林)为太守。汉末当时,郁林之地形同蛮荒,远未得到开发,不但气候酷热,而且环境恶劣,疫痢流行,江南人士到此地任职,可谓形同流放,九死一生。

陆绩就职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怀着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跋山涉水巡视各县,体察民情,面对百业待兴之地,他身体力行和民众一起修建城池,挖掘水井,改善水质,减轻当地疫病。他亲手打的一口水井,被当地民众至今称为“陆公井”“怀橘井”,该地也被称为“怀橘坊”,“橘井名区”,至今牌楼尚存。

广西郁林怀橘坊:

陆绩在理政之余,作为当时的知名学者,更将先进的华夏文化传播到广西,史载他以诗书礼乐教化当地的青年民众,因此从者云集,使翰墨典章得以传播于鄙域,形成了后来独具一格的“布山文化”。他的小女儿就出生于郁林,被取名为“陆郁生”,更体现了这位太守和当地民众同甘共苦、风雨共渡的胸怀。

交州当地,虽说地处蛮荒,民风未化,但另一方面,珍珠、翡翠、琉璃、玳瑁、犀角、象牙、香料等奇珍异宝,特产的香蕉、椰子、龙眼等热带水果和各种珍稀药材,却是物产丰盛,史载士燮每年都要大量向孙权进贡,从不间断,亦成为孙权对曹魏外交中的重要物资。因此,从两汉到东吴,但凡能安然过了瘴气这关的交州官员,没有哪个不是赚得金山银山,满载而归,更因为天高皇帝远,他们的横征暴敛,也累次激起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

【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瑇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

而陆绩在郁林多年,不但清正廉洁,素丝无染,而且养惜民力,轻徭薄赋,因此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到了公元217年,陆绩终于卸任,准备从海路返回吴郡时,他随身除了几箱书籍,再无他物可带。船夫大喊:「出海的大帆船,吃水这么轻,怎么抵御大风大浪?」于是陆绩就差船夫在当地搬起一块巨石压舱,这才顺利从广西沿着海岸线,一路航行回到了吴郡华亭故乡(今嘉兴平湖)。

此事同时在郁林和吴郡传为佳话,也令陆绩之美誉千古流芳。陆绩取石之地,位于今广西贵港市南江村,被称为“廉石大埲”,遗迹留存于今。后人有诗赞云:

【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

而陆绩返乡后,居东海之滨的九峰之麓,借龙湫山夜观天象,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其著述为两汉时期天文学和历算学集大成者。可惜因为观测天象和著述立说,劳累过度,之前在交州近十年,久历瘴气疫病和水土不服埋下的隐疾发作,因此不过两年,即英年早逝,终年仅三十二岁。

陆绩生有二子一女,他的长子陆宏,后任会稽南郡都尉。次子陆睿,后任长水校尉。他在郁林所生的女儿陆郁生,十三岁时嫁给吴郡张氏的张白。岂知小夫妻只不过相处三个月,张白的兄长张温得罪孙权获罪,张白受牵连被流放,客死异乡。

陆绩之女:陆郁生

陆郁生“抗声昭节,义形于色,冠盖交横,誓而不许”,拒绝向当局的淫威屈服,和其母一起守节终身。她们母女奉祀“郁林太守陆绩”和“处士张白”两人牌位,被东吴士人赞誉为“义姑”,后来陆绩故居被女尼入主,称为“怀橘庵”,以怀念陆绩怀橘之事,至今遗存。龙湫山东侧的西长山上,有陆氏母女与怀桔庵历代尼姑住持的墓葬群。

怀橘庵中东南侧还有一口水井,一千八百多年来泉水终年不涸,正是用陆绩当年那块压仓的郁林石锻凿井栏的,所以这口井名曰‘廉井’。庭院深深,空隙间植草漫长。每月初一、十五,仍不时有人来此上香,悼念那位天不假年的清官陆绩,香火延绵不息。

嘉兴平湖怀橘庵:廉石井

陆绩去世时,恰在汉朝灭亡前一年,他虽仕官江东孙氏十余载,临终仍以汉臣自命,期待天下一统,遗言:「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呜呼悲隔!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

恰恰就在六十年后,西晋大军南下,攻灭东吴政权,华夏车书重新一统,可谓冥冥中自有天意。

因《三国演义》及其相关影视游戏的影响,军阀以百姓为鱼肉逐鹿争锋,智士以欺诈为本能成就功名,仿佛便是汉末时代天经地义的道理。然则真实历史中确实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希望着维持两汉四百年法统,早日恢复秩序、平定乱世;如若不能,至少也能安定一方,救民水火,为这样的本心才决然投入到乱世污浊中。

这其中当然包括大众熟悉的荀彧、诸葛亮、赵云;亦包括大众所不熟悉的许多人,陆绩就是其中之一。论生平功业,他不过一偏远郡守;论家喻户晓程度,更远难比许多著名勇将或谋士。

可是比起那些仅为成就个人野心功名的好武弄险之辈,还是陆绩这样真正身体力行先哲修身治国之道、息息心念黎民苍生哀苦的人,其不朽人格、无瑕品行、皎洁操守,更值得后人敬仰。

就如太史公曾言:「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或如后世北宋张载之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user avatar

庞统吧,因为演义里在落凤坡死得太惨,以至于要跟诸葛亮硬比地位时,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是法正甚至李严。其实论地位,庞统入蜀前的武职也是军师中郎将,跟诸葛亮一样。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三国志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换句话说,庞统是在围攻雒城一年的过程中才中箭阵亡,此前刘备的行动不光是计取涪城,还打了N多次野战。刘璝、冷苞、张任、邓贤、李严等一大票蜀中名将都被刘备连续大败或者收降,然后刘备才包围了雒城,而这段时间,庞统都还在刘备军中。

甚至很有可能张任还死在庞统之前,因为历史上张任是出城迎战时被活捉的,而这一战大概率发生在围攻之前:

《益部耆旧杂记》: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

演义中的死法和历史中的死法差别显然还是很大的,演义是中了张任埋伏,正史中,一定要说也是刘循(手下士兵)杀的,而且没有任何中了敌人谋略导致丧命的记载,应该就是个意外。

俗话说,将军难免阵前亡(庞统是中郎将),率兵(也符合庞统担任武职)攻城被神射手狙中、或者中了流箭这种事更是很难保证一定不会发生,比方说狮心王理查都是攻城被射死的,对于一个将官而言,战死沙场也算是死得其所。演义就不一样了,经常见人吐槽说庞统一个谋士(而且演义里还是顶尖级的谋士)本应让敌人中计,竟然反而还中了别人的计被弄死之类的,当然,演义主要也是为了渲染天命之类的悲情。


演义里的”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那句话的确是抬高,不过庞统与诸葛亮齐名(甚至齐位)却是事实,所以在演义重点描写诸葛亮的情况下,庞统因此得点便宜也是正常。但是有了落凤坡一败,小说里的庞统似乎真的配不上与诸葛亮齐名。而历史上的庞统不仅入蜀前地位堪比诸葛亮(似乎比小说里的副军师还要更高一些),入川战役有功无过,死后也得到了陈寿的高度评价(陈寿本人将他比做荀彧,而“先主言则流涕”在曹操那边则是荀攸的待遇)。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向来以其鲜明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无数读者。然而,在罗贯中笔下,为了凸显主角的才智与魅力,一些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其光辉和贡献难免被戏剧化的情节所掩盖,显得有些黯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演义》中最被低估的三位三国真实人物,尽量还原他们更真实的模样和历史.............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史诗《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是其灵魂所在。作者罗贯中以其高超的笔法,将历史人物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其中不乏被极度美化和被极度丑化的人物。最被美化的人物:诸葛亮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被美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化”的程度。罗贯中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智慧、深不可测的算.............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罗贯中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得最多的一个人,我认为是诸葛亮。《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绘,可以说是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半神半人”的形象,集智慧、忠诚、仁德、神算于一身,近乎完美。这种塑造远远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畴,使得诸葛亮成为了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角色,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人物之一。我们.............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让我心酸的画面有很多,但如果说最让我难以释怀的,那一定是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面对烛火的那个夜晚,以及他临死前对姜维的托付。那是一种混合着无尽悲凉、壮志未酬和对后世深深忧虑的极致心酸。画面是这样的:时值仲秋,五丈原的夜晚寒意袭人。 军帐内,往日里神采奕奕、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此刻却形容.............
  • 回答
    《三国演义》这本奇书,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读时惊叹其波澜壮阔,再读时才品出其中滋味。要说最震撼我的一个人,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也不是那个雄霸一方的曹操,更不是那个仁义无双的刘备。而是那个看似粗莽,实则义薄云天、勇冠三军的——关羽。我被关羽震撼,首先源于他那股“义”字当头、舍生取义的气魄。还记得.............
  • 回答
    .......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纷争中,要说谁最倒霉,这事儿可就得掰扯掰扯了。当然,倒霉这词儿也得分怎么说,是命不好,还是被坑了,亦或是英雄末路?我觉得,能同时沾上这几样,还让人心头一颤的,那非 吕布 莫属。咱们先不说他那响彻云霄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单说他这一生,活脱脱就是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血泪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三国,那可真是多少人心中的一片江湖啊。要说最喜欢哪个国家,我心里那杆秤总是不由自主地倾向了蜀汉。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蜀汉最弱,地盘小,人才也似乎没魏国和吴国那么鼎盛。但恰恰是这种“弱”,才让蜀汉的故事更显悲壮和动人。它像是在逆境中燃烧的烈火,虽终有熄灭之时,但那瞬间的.............
  • 回答
    在三国风云变幻的舞台上,要说谁最不可能一统天下,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刘备、曹操、孙权这三巨头之外的人物。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即便是这三位,也各有各的难处。不过,若要挑一个“最”不可能的,那还得从一些角度极其受限的势力和人物来看。咱们先撇开那些根本没机会真正崛起,只能算作诸侯割据中“凑个热闹”的角.............
  • 回答
    三国风云,波诡云谲,英雄辈出。要说“最厉害”之人,这见仁见智,因为“厉害”二字,涵盖的面太广,可以指武勇、智谋、政治手腕、甚至是气魄和格局。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位最能概括“厉害”二字,那我想,曹操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是曹操?一、 乱世奸雄的“天命所归”首先,曹操的厉害,在于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洞察力和.............
  • 回答
    三国这片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涌现出太多令人难忘的人物。要说谁的离去最让我心痛,那绝非其他人,正是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诸葛亮。提起诸葛亮,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他那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形象。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诚与坚韧的象征。自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他便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蜀汉的兴.............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我仔细想了想,还真挺难选的。三国里那些金句实在太多了,就像满天繁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光芒。不过,如果非要挑一句,我大概会选那句:“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过人之胆,而色厉内荏者,不可为也。”这句话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是刘备在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势,表达自己为何不如曹操时,诸.............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本波澜壮阔的史诗中,计谋如同璀璨的星辰,数不胜数,颗颗闪耀。然而,若要论及哪一条计谋最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那么“火烧赤壁”绝对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极致较量,是改变三国格局的关键一笔。赤壁之战前,曹操挟百万之众南下,气势汹汹,势如破竹。.............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要说谁最了解曹操,这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奸诈狡猾,又兼具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要评价谁最了解他,不能仅仅看他身边亲近的人,更要看谁能洞察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在他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时候。如果非要从众多角色中挑选一个,那.............
  • 回答
    .......
  • 回答
    1994年版《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史诗级的电视剧,汇聚了众多优秀的演员,他们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要说“最传神”的角色,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对角色的理解。但从普遍的观众反馈、评论以及角色塑造的成功程度来看,以下几位可以说是公认的、贡献了最传神表演.............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实在太多了。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深刻的,那无疑是 “三顾茅庐”。这个片段之所以让我如此难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招聘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了智慧、诚意和人格魅力的经典展现,它奠定了刘备集团坚实的基础,也塑造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宏伟.............
  • 回答
    读《三国演义》,常常会有一个奇妙的念头在心头萦绕:这位罗贯中先生,他笔下的众多英雄豪杰,究竟有哪一个,能让他本人投射出几分自己的影子?不是说要找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而是从性格、经历,甚至是他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价值观里,能窥见一丝作者的模样。经过细细琢磨,我总觉得,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最.............
  • 回答
    《三国演义》里让人扼腕叹息的猛将不少,但若论最遗憾,我心中总会浮现出关羽的名字。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些人不服,毕竟关羽是“武圣”,是桃园结义的“二哥”,是忠义的化身,是后世千古传颂的英雄。他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单刀赴会……哪一样不是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但恰恰是这些辉煌,衬托出他最后的结局.............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的生生死死牵动人心。要说最让我难过的人物,虽然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时刻,但最终指向的,往往是那位常怀仁德、一生坎坷却依旧坚守理想的刘备。我最难过刘备的死,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蜀汉的开创者,更在于他一生所展现出的那种悲壮、坚持和不易。他的死,标志着那个充满理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