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鲁肃?

回答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像鲁肃这样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 statesman,需要剥离掉那些经过无数次演绎和再创作的传奇色彩,回归到他真实的言行与历史背景之中。鲁肃,字子敬,东吴早期的重要谋臣和将领,他的人生轨迹,他所作出的决策,以及他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留下的印记,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很多人提起鲁肃,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大智若愚”的形象,是那个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抗曹,并在事后劝说孙权留住诸葛亮的关键人物。然而,历史的真实远比演义要复杂和深邃。

从“慷慨侠义”到“长者风范”:早年经历与性格底色

鲁肃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智谋著称的。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早年生活相当豪奢,甚至在家里囤积了大量的粮食,用于接济乡里,赈济灾民。这种“藏富于民”、“乐善好施”的行为,在乱世之中尤为可贵,也展现了他胸怀宽广、不受拘泥的一面。他的这种早年经历,为他日后能够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一个人是否有“担当”,是否有“大局观”,至关重要。鲁肃虽然年轻,却能在这个混乱的局面中看到未来的趋势。他没有像许多人那样选择依附某个强大的势力,而是秉持着“安危在主”的信念,伺机而动。当他看到江东的孙权,特别是孙策在稳定江东后,展现出的雄才大略,鲁肃便选择了归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抉择。

赤壁之战:鲁肃的关键作用与战略眼光

说起鲁肃,赤壁之战几乎是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曹操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刘备集团实力尚弱,孙权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主降派(如张昭等人),认为抵抗无望。此时,鲁肃站了出来。

他并非一味地强调军事上的实力对比,而是从更深层次分析了当时局势。他劝说孙权,强调了江东的地利优势,强调了曹操孤军深入、水土不服的弱点,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孙权集团内部“主战派”的决心和士气。他对孙权说:“操虽有功于前朝,然其子曹丕篡位,失于人心。今军起至江陵,但不知其意如何。今王当且抚军整旅,蓄锐以待,何必忧也。” 他精准地抓住了曹操的致命弱点——人心向背和远道而来带来的后勤补给困难。

更重要的是,在诸葛亮初到东吴,与孙权集团内部以张昭为首的士大夫们进行辩论时,鲁肃扮演了重要的“缓冲”角色。他深知诸葛亮是刘备的倚重之臣,也看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才华,更懂得联合抗曹的重要性。在诸葛亮辩倒众人,孙权即将屈服于张昭的“降曹”言论时,是鲁肃站出来,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以及对张昭等人“但知安乐,不知忧难”的批评,重新点燃了孙权的抗曹决心。

可以说,没有鲁肃的力主抗曹和对诸葛亮的信任,赤壁之战的结果很可能截然不同。他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判断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内部分歧面前,能够坚持原则,并以理服人,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和抗曹的胜利。这足以证明,鲁肃绝非仅仅是演义中那个被描绘成“老好人”的形象,他是一个有担当、有远见、有魄力的战略家。

孙刘联盟中的“润滑剂”与长者风范

赤壁之战后,孙权虽然占据了荆州部分地区,但与刘备集团的合作却并非一帆风顺。在荆州归属问题上,双方一度出现矛盾。此时,鲁肃再次展现了他的长者风范和高超的外交手腕。

他出使荆州,与诸葛亮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单刀赴会”。这次会面,表面上看是鲁肃主动要求荆州归还给刘备,实则是在借机缓和孙刘之间的紧张关系,巩固联盟。鲁肃深知,孙刘联盟是东吴最重要的战略倚仗,一旦联盟破裂,东吴将孤立无援。

他在会面中,对诸葛亮表达了“国家(指孙吴)所以能自守者,非独吴主之明,亦由吾兄(指诸葛亮)之辅也”的肯定,展现了对盟友的尊重。同时,他也在巧妙地提醒诸葛亮,虽然孙吴归还了部分荆州,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并非可以随意欺辱的对象。这种既保持盟友关系,又维护自身利益的策略,体现了鲁肃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与诸葛亮相比,鲁肃的风格更加沉稳厚重,不似诸葛亮那般锋芒毕露,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他与诸葛亮之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更是三国时期一段佳话,体现了不同阵营中智者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合作。

“顾全大局”的政治家

鲁肃的一生,始终将“顾全大局”放在首位。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挺身而出。他能够看到,即使在与刘备集团存在竞争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是共同对抗北方曹操的最重要力量。因此,他能够克制个人或集团的短期利益,以维护长远的战略联盟为重。

他的这种“大局观”,在后来的赤壁之战胜利后的政策上也有体现。虽然他主张强硬对待刘备,但他也深知联盟的重要性,因此在处理荆州问题上,采取了相对缓和的政策。

“民心所向”的观察者

鲁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质,那就是他对“民心”的重视。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民众的福祉往往被忽视。鲁肃不仅在早年赈济灾民,在执政期间,他也关注民生,减轻赋税,发展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东吴积聚了人气和民心,是他能够得到士人和百姓爱戴的原因之一。

他能够看到,一个政权的稳固,不仅仅依赖于军队的强大,更在于能否赢得民心。这种对“民心所向”的理解,也使得他的政策更具长远性和稳定性。

总结

总而言之,鲁肃是一位被历史低估了的杰出政治家和战略家。

战略眼光: 他早期就看清了天下大势,准确判断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懈努力。
政治智慧: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游刃有余,平衡各方关系,尤其是在维护孙刘联盟方面,展现了高超的外交和政治手腕。
军事能力: 作为东吴早期的重要将领,他在赤壁之战等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格魅力: 他为人谦和,待人真诚,能够容纳异见,与诸葛亮等人的真挚友谊也为人称道。
顾全大局: 他始终将国家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如果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慧的象征,那么鲁肃则代表着一种更为沉静、厚重,但同样不可或缺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他不像诸葛亮那样拥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却在历史的关键节点,用自己的智慧和担当,为东吴的崛起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评价鲁肃,我们不应只看到演义中的“子敬抚须”,而应看到一位在乱世中默默奉献,以大局为重,以智慧为武器,为自己的国家和时代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杰出人物。他,是东吴早期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正好写了一篇文,发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上,转发到这里,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在《三国演义》里,鲁肃是一个政治暖男的形象,从联刘抗曹开始就被诸葛亮一路当猴耍,又被周瑜当跟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虽然一直在大家眼前晃来晃去,但存在感实在是弱得不行。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鲁肃可是一代豪侠,本事大得很,跟《演义》中那货简直是两个人。


“凡品”背后的奥秘

《演义》中鲁肃那不多的存在感,基本集中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抗曹一事上,曹操席卷荆州,准备攻打东吴,东吴文臣一律主降,武将一律主战,身为文官的鲁肃却也主战,显得十分与众不同。不过,鲁肃为什么要跟他的文官同僚唱反调,一力主战,《演义》却没说明白。


这是因为《演义》是一本文学书,并不打算详细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甚至会为了文学效果而改窜史实。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曹丕篡位后,东吴使臣赵咨的一番话,道明了个中原因,及其背后的深厚背景。


当时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大军伐吴,孙权为免两面受敌,向曹丕称臣,而曹丕这时刚刚篡汉,自信不足,急需重量级人物来站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曹丕为此甚至放弃了趁势消灭东吴的利好。



这时东吴赵咨出使魏国,正事办妥后,曹丕胸中的八卦之火熊熊燃起,同时也为了考较一下使者,问道:孙权是什么样的主公?(吴王乃何如主也)。赵咨也不含糊,说孙权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并且详细说明了一番:


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凡品”这个词,真的道尽了汉末三国大部分事件背后的奥秘,是那个时代的关键词,显示的是东汉豪族政治的结局。


大家知道,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上古以来的各国贵族世袭为官的制度终结了,不过,他们虽然不能再世袭官位,但在地方上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而且游离在国家控制之外,形成了地方豪族(地方豪族的来源不止这一个,这里不详论)。


秦与西汉前期,不断的打击豪族,到汉武帝时达到最高潮,酷吏政治的腥风血雨之下,不服的豪族基本全灭,剩下的乖乖的来做国家的官,伺候皇帝。西汉后期,不再对地方豪族进行打击和遏制,于是豪族大发展,在东汉成为国家政治的主角。


但是,东汉的豪族又慢慢的分化为两个团体,在乡里聚众滋事、称王称霸的,不过是低端的“土豪”,通过当官等途径把持国家政治的,成为高端的“士大夫”。东汉末年,士大夫之间流行品评人物,比如品这个是“天下俊秀”,品那个是“天下楷模”,得到好的品题即“高品”的人,往往身价暴涨。不过这个品题活动一般只在士大夫圈子里玩,土豪一般是没什么人去品的,所以他们相对于“高品”来说,就是“凡品”,至于平头老百姓,那更是连品都没有。



土豪的世界你不懂

而鲁肃就是一个“凡品”。鲁肃出生在淮南,家里非常有钱,但没当过官,也就没人来品他,所以没什么地位。鲁肃身材高大,也跟其他土豪一样,击剑骑射,招揽宾客,后来看见天下将乱,就在山中隐秘地讲习兵法,把这些宾客当部队训练,这样的所作所为,跟造反前的项梁、项羽一模一样,又怎么会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



鲁肃的这种生活,又养成了他豪侠的性情。周瑜带部队路过他家,想借点粮食,当时鲁肃家有两囷米,每囷三千斛(大概几万斤),鲁肃直接送一囷给周瑜,把周瑜感动得不行,两个人当场定交。鲁肃对其他土豪,比如明显不能成事的巢湖郑宝也比较认同,差点投入郑宝麾下。


后来果然天下大乱,鲁肃因为淮河流域是战场,决定带宾客、家小避祸江东,这时因为战乱,人口锐减,人口是各割据势力的宝贵资源,怎能轻易放走,州里派兵来追,鲁肃令部下拉弓搭箭,严阵以待,自己又把盾牌立在阵前,连连发箭,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追兵一看鲁肃这么猛,屁都没放一个就回去了。这哪里还是文官,这都跟锦帆贼甘宁那样的猛男差不多了。


鲁肃过江以后,跟孙策、孙权都谈得很来,是因为老孙家也是土豪出身,大家比较有共同语言,比如在是否忠于汉朝的问题上,鲁肃就表现得很通达。忠于汉朝的收益基本被高品的士大夫垄断了,汉朝的各种资源对士大夫大幅度倾斜,鲁肃这个级别的土豪们顶多吃点残汤剩菜,忠诚心自然有限,所以鲁肃一见孙权,直接就说汉朝药丸,救是救不了的,你不如去打下长江以南,将来自己称帝好了。


这就是有名的“榻上对”,说出了孙权敢想而不敢说的话,孙权从此将鲁肃引为知己,欣赏得不行。无独有偶,另一个重庆来的土豪甘宁,一见孙权也是这个调调:汉朝药丸,你不如打下长江以南,准备自己玩吧。因此甘宁也被欣赏得不行。


在豪侠这一点上,鲁肃跟甘宁也差不多,他两人喜欢的是江湖上豪杰的勾当,对于恪守儒家礼仪的士大夫不太感冒,所以两个人对士大夫的代表张昭都不怎么礼貌,张昭对这两个人也不怎么看得上。



赤壁之战是这样打起来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一点,鲁肃不是什么文官、儒生,而是一个土豪、大侠,他身边还站着甘宁,以及老将程普、黄盖、韩当等一帮土豪(甚至连土豪都不如),这伙人,就是陈寅恪先生归纳的“淮泗军事集团”。这个集团以淮河、泗水流域的人为主干,有些人如甘宁虽然不是淮泗人,但与淮泗人抱团,也被视为这个集团的一分子。




吕思勉先生论及周瑜、鲁肃劝孙权抗曹,认为这是南方的一股傲狠之气不肯屈服,好乱行险而已,但为什么会有这股气,却语焉不详。其实周瑜虽然是士大夫,但跟孙家捆绑太深,把注下在了这里,鲁肃却纯粹是因为土豪的身份,对汉朝不感冒,对汉朝的代表曹操也不感冒。


但士大夫不一样,士大夫既垄断了东汉的政治资源,又从小受到儒家价值观的熏陶,对汉朝正统认同度很高。孙家刚过江的时候,身份是伪帝袁术的部将,江东的士大夫抵抗得那叫一个惨烈,各家各户死伤惨重,被灭门绝户的也不在少数。虽然孙家后来拼命洗白,但再洗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白。


所以淮泗流域的士大夫如刘馥、刘晔早早的投靠了曹操,流寓江东的外地士大夫如华歆、王朗,也弃孙家如弊履,找机会投曹,江东本地的士大夫如顾陆朱张,那说不定是在盼着曹操来解放来着,就连深受孙家信任的张昭,也抵御不了归汉的诱惑,于是大家一力敦促孙权降曹。曹操对这点也心理有数,所以派蒋干去劝降士大夫周瑜,对鲁肃、甘宁这些土豪则完全没想法。


而对鲁肃这些土豪来说,降曹就未必是利好了。鲁肃对孙权说“我回去还能做下曹从事,将来能当州郡长官“,那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从这往后走就是九品中正制,士大夫垄断高官,土豪只能做些打下手的职位,按鲁肃的出身,当个武猛从事差不多了,治中、别驾那些州里的高官基本上是没戏的,还不如在孙权这里博个高官显爵。


孙权也是土豪,心里更是这么想啦,只是没人支持,被士大夫们逼得说不出话,现在发现手下有一帮土豪跟自己想法差不多,底气顿生,再加上至关重要的周瑜的支持,就敢对士大夫们砍桌子,说再有言降曹者斩了。


于是,赤壁之战就这样成了定局。战胜之后,孙权带领诸将,以极高的规格迎接鲁肃,自己也下马等候,还问鲁肃:怎么样,规格够高,给你面子吧?鲁肃豪气顿生,说还不够,等你当了皇帝,用安车来迎接我,让我享受一下高级士大夫的待遇,那才有面子。称帝的目标,现在终于不用时刻藏着掖着了,孙权豪性大发,也乐得不行。这叫英雄惜英雄,土豪识土豪。



超越土豪的土豪

不过,鲁肃如果只是这样一个凡事讲打的土豪,那跟甘宁他们就没啥区别了,跟文官的形象完全不沾边,《演义》为什么会把他写成一个文官呢?那是因为,他不但敢打,还知道收。《射雕》里面洪七公教郭靖使亢龙有悔,说打出去一分力,得留着十分力,才能收放自如。能收比敢打更需要勇气,能克制住自己的勇气。


这就牵涉到另一桩公案借荆州了。赤壁之战后,周瑜与刘备合作,花一年多时间,艰难攻克南郡。刘备向孙权讨南郡,但江东没什么人鸟他,唯有鲁肃劝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一起抗曹。


这件事比较难以理解,而事后刘备夺益州、取汉中,有了自己的地盘,却怎么也不肯归还南郡,最后孙权只好自己去取,两边大打出手,费心费力。孙权后来跟陆逊聊天,也说“榻上对”和力主抗曹,是鲁肃的大功,但借荆州给刘备,是他失策之处。这么看起来,鲁肃是出了一个昏招。


但这真未必是一个昏招,那时东吴的状况可并不怎么好。就在周瑜打南郡的同时,孙权在合肥铩羽而归,可见东吴的实力有限,何况南边还有几十万山越,时不时来犯个境杀个人,扩张过快的话,崩盘也不是没可能。


更重要的是,鲁肃深知曹操占据中原菁华之地,战争潜力十分恐怖,唯有孙刘携手共进,才有战胜曹操的可能,让刘备承担荆州方面曹军的压力,东吴专心经营淮南,对东吴来说不失为一个稳妥的选择。刘备那边的诸葛亮也深明此理,所以赤壁之战前就跟鲁肃一起运作孙刘联盟,而在鲁肃死后,诸葛亮特意为他发哀,就是感觉此后孙刘联盟要维持不下去了。



事情的演变也一如鲁肃的预料,刘备夺取益州后,又攻克汉中,紧接着关羽围攻襄阳、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担心樊城陷落,几乎打算迁都邺城。曹操在孙刘的打击下,终于渐见颓势了。


周瑜虽然一直想灭了刘备,攻略巴蜀汉中,与曹操中分天下,跟鲁肃的想法不一样,但临终时却推荐鲁肃自代。这说明他承认鲁肃的方针至少也是一种选择,自己死后,东吴走这条路也不是不可以。


鲁肃对自己的眼光也比较自信,所以面对吕蒙这样段位较低的土豪,容易豪情满满,自信过度,不料吕蒙也慢慢的跟上来了,还时不时的刺他一下。这或许就是鲁肃游离于固有圈子之外的代价。



一代豪侠的落幕

但是,鲁肃这种豪侠的性子,能料大势,料不了细节。他哪里知道孙权折腾那么多年,连个合肥都攻不下,淮南攻略彻底破产呢?鲁肃又是一个乔峰一样的光明磊落的豪侠,对鬼蜮伎俩不太在行,他哪里知道刘备、关羽会在荆州问题上耍无赖,连诸葛亮都说不上话呢?鲁肃比东吴其他土豪站得高看得远,他又哪里料得到这些以前的同志们包括孙权在内,会不理解他、针对他呢?



于是悲剧发生了,刘备夺益州后耍赖,孙权不能容忍,两军在荆州对峙,大战一触即发。鲁肃虽然单刀赴会,豪气干云地责备关羽,尽显豪侠风范,最终把事情摆平,但孙权的信任从此转移到吕蒙身上,鲁肃没什么出场机会了。


鲁肃的军事才能少年时就有所表现,后来又能得到周瑜肯定,守夏口时“威恩大行”,但前期没多少仗可打,后期孙权又主要靠吕蒙指挥,所以没太多表现机会。但就其经历看,与同出于土豪阶层的甘宁等人应该差相仿佛,不会差,否则周瑜不会荐他自代。


两年之后,鲁肃病故。东吴随即战略转向,终于袭取荆州,斩杀关羽,与刘备决裂。孙刘之间大战经年,元气大伤,此后虽然恢复联盟,但心怀鬼胎,不能通力合作,终于被占据中原的魏晋逐一消灭。


王船山先生读《通鉴》至此,论曰:


欲合孙氏于昭烈以共图中原者,鲁肃也;欲合昭烈于孙氏以共拒曹操者,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终身而不易。子敬以借荆资先主,被仲谋之责而不辞;诸葛欲谏先主之东伐,难于尽谏,而歎法正之死。盖吴则周瑜、吕蒙乱子敬之谋,蜀则关羽、张飞破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其不内溃以折入于曹操也不能。则鲁、葛定交合力以与操争存亡,一时之大计无有出于此者。


将鲁肃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评价极高。


身为豪侠而又超越了豪侠,超越了豪侠却依然豪侠,智勇兼备,文武双全,战略眼光上尤其无人能及,这就是鲁肃的一生,与好人卡专业户、政治暖男、白痴之类的形象基本上没什么关系。鲁肃的遗腹子鲁淑,在孙皓时代曾经统帅十万大军打到过豫州境内,这是孙权想办而没办成的事,也给鲁肃的豪侠生涯添上了一个耀眼的收尾。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像鲁肃这样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 statesman,需要剥离掉那些经过无数次演绎和再创作的传奇色彩,回归到他真实的言行与历史背景之中。鲁肃,字子敬,东吴早期的重要谋臣和将领,他的人生轨迹,他所作出的决策,以及他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留下的印记,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很多人.............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说起霍格沃茨的看门人和猎场管理员,鲁伯特·海格,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就是——“可靠”。他可能长得像个巨怪,声音也如同雷鸣,但骨子里,他是个心肠比谁都软的,霍格沃茨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从哈利第一次踏进霍格沃茨大门,看到那个比门框还要宽上一半的巨人,就注定了他会在哈利的人生里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 回答
    评价鲁迅,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像是面对一座巍峨的山峰,你很难用几句话就概括它的全部。鲁迅先生,他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最锐利的一把解剖刀,也是最深沉的疗伤者。他是一座思想的宝库,也是一面批判的镜子。鲁迅的思想极其丰富和复杂。他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又带着自己独.............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动物习性的观察,不如说是他深刻洞察人性和社会现实后,所凝练出的犀利比喻。这句话的生命力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关于个体与群体、精神与世俗、独立与依附的本质性张力。首先,我们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猛兽”,如狮子、老虎,它们拥有强大的力量、敏锐的感官和.............
  • 回答
    评价鲁迅的文学水平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容器、时代的镜子和民族灵魂的拷问。要详细评价鲁迅的文学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1.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文学的灵魂这是评价鲁迅文学水平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维度。 深刻的时代洞察与社会批判: 鲁迅身处中国社会剧.............
  • 回答
    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如同一座难以忽视的山峰,矗立在文学、思想、社会批判的各个领域。评价他,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伟大”或“深刻”就能涵盖的。要真正理解鲁迅,我们得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走进他那个时代,感受他文字的温度,体会他思想的重量。首先,从他的作品来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一点毋.............
  • 回答
    鲁伊·科斯塔,这个名字在葡萄牙足球史上,尤其是在那段辉煌的黄金年代,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仅是一名技术精湛的中场球员,更是一位集视野、创造力和领导力于一身的指挥官,是那支葡萄牙黄金一代最闪耀的几颗明星之一。要评价鲁伊·科斯塔,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与菲戈、保莱塔、鲁伊·科斯塔等.............
  • 回答
    “鲁迅孙子”火上热搜,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要说这事儿怎么就一下子蹿上了热搜,说白了,就是抓住了大家伙儿的眼球,还带着点儿“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鲁迅是谁?那可是咱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思想界的巨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名字,他的作品,本身就自带流量,自带话题。而“孙子”这个.............
  • 回答
    评价鲁哈尼连任伊朗总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他执政期间的成就与挑战,以及此次连任对伊朗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鲁哈尼首次执政的背景与主要议题:鲁哈尼在2013年首次当选总统,当时伊朗正面临严峻的国内和国际挑战。国内经济因制裁而举步维艰,通货膨胀高企,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上,.............
  • 回答
    鲁迅对待朱安的态度,以及他与许广平结婚这件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要评价这件事,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鲁迅的人生轨迹,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情感世界。与朱安的婚姻:一段包办婚姻的羁绊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包办婚姻的产物。鲁迅出生在晚清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他.............
  • 回答
    鲁弗斯·斯克林杰,这个名字在魔法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注定是要被复杂和争议所镌刻的。他并非那种一开始就站在聚光灯下的英雄,也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获得所有人心认可的领导者。斯克林杰的形象,更像是一位身处泥沼,却拼尽全力想要将魔法世界拉出深渊的政治家。他的上位,是在一个极为黑暗的时期。伏地魔的回归,使得魔法部如.............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论断,实则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理解他人情感和与世界连接时的复杂体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几分疏离和无奈。它描绘了一种个体化的感受,仿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围城里,而别人的喜怒哀乐,虽然可以被感知,却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这种“不相通.............
  • 回答
    评价鲁迅的《故事新编》,得从它诞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深度这几个层面来看。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故事集,它蕴含着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深切反思。时代背景与创作初衷:在“吃人”的传统里寻找救赎的火种《故事新编》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这是中国社会发.............
  • 回答
    啊,沙鲁啊,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说实话,要评价他,就像是在一边品味一道带着点奇特风味的菜肴,一边还得忍受它偶尔冒出来的刺鼻气味。他绝对是《龙珠Z》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反派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首先,从他的 起源 说起。沙鲁可不是那种天上掉下来的纯粹恶魔,他更像是一个“集合体”,一个由弗利.............
  • 回答
    《大秦赋》这部剧,可以说是近些年古装权谋史诗类作品里,相当有分量的一部了。它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背后强大的卡司阵容——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这几位名字单独拎出来,都是在圈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实力派,各自都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而当他们齐聚一堂,共同演绎秦始皇统一六国.............
  • 回答
    谈谈《叛逆的鲁鲁修》中的中华联邦:是异想天开还是辱华意图?《叛逆的鲁鲁修》这部动画,以其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极具魅力的角色,吸引了全球无数粉丝。其中,一个名为“中华联邦”的势力,在剧情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并非真实历史上的中国,而是一个架空的政治实体,融合了东方神秘主义、家长式统治以及一些.............
  • 回答
    萨尔曼·鲁西迪,一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复杂的文化碰撞以及激烈的思想论战。要评价这样一位作家,绝非易事,他像一块打磨了无数年的宝石,折射出多样的光芒,也吸引着不同的目光。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鲁西迪无疑是一位技艺高超、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叙事大师。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娴熟运用。.............
  • 回答
    评价鲁迅,这是一项既令人振奋又充满挑战的任务。说他“全方面”,其实也难免挂一漏万,因为鲁迅先生的生命轨迹和思想深度,早已超出了任何简单的标签。但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试着去拼凑一个更立体的鲁迅。思想巨人与文化脊梁:这是鲁迅最核心的身份。他并非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一位肩负民族命运.............
  • 回答
    2019年亚冠小组赛最后一轮,山东鲁能主场迎战鹿岛鹿角,最终以1:2的比分憾负对手,未能小组出线。这场比赛,鲁能的表现确实让人唏嘘,可以说,整场比赛他们都在努力,但总感觉差那么一点点,或者说,关键时刻的把握能力,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让他们付出了代价。上半场:开局不错,但未能形成实质性优势比赛伊始,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