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鲁迅说人们不憎道士,进而提到懂了这个道理就懂了中国大半?

回答
鲁迅这句话,看似在说“道士”,实则以道士为引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心态。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鲁迅一贯的批判视角。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鲁迅说的“人们不憎道士”是什么意思?

这并非说中国人特别喜欢道士,或者对道士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恰恰相反,鲁迅在这里是在反语,是在说人们对道士并没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更谈不上“憎恶”。 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道教的“无害”与“寄托”: 相较于历史上那些政治色彩浓厚、曾经有过煽动性甚至制造过社会动荡的宗教或民间信仰(比如太平道、拜上帝会),道教在很多时候呈现出一种相对温和、不涉足政治的姿态。它更多地是与个人的精神世界、生死需求、生活慰藉联系在一起。人们去道观,求个平安,抽个签,烧柱香,寄托一种希望,或者寻求心灵的慰藉。这种行为本身,对社会秩序没有直接的威胁。它更多地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消费”,而不是集体性的“政治行动”。

2. 道教的“融入”与“模糊”: 道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早已不是一个独立、泾渭分明的存在。它与佛教、儒家思想,甚至民间各种神祇、鬼魂信仰,都存在着高度的融合和界限模糊。很多时候,人们拜神,不一定分得清是佛是道,是圣贤还是鬼怪。这种“大杂烩”式的信仰,使得道教本身,也就不那么容易成为一个被单独拎出来批判或攻击的对象。它融入了世俗生活,成为一种“背景”或“选项”,而非“焦点”。

3. “实用主义”与“功利性”: 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对于信仰往往带有一种很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我拜你,是因为你能给我带来好运,治好我的病,保佑我平安。如果这种“效验”不显,人们自然也就不那么“信”了,但也不至于“恨”。因为道士本身,或者说他所代表的“神灵”或“道法”,并没有直接伤害到他们。这种“不灵就不信”的态度,也让人们不会对道士产生根深蒂固的憎恨。

4. “无感”与“麻木”: 更深一层,鲁迅可能是在暗示一种“无感”或“麻木”。当社会出现很多不公、压迫、荒谬的时候,人们会去憎恨那些直接造成这些问题的人和事。而道士,在很多时候,并不处于这个“直接矛盾”的中心。即使道士本身在某些层面也可能象征着某种旧习俗、迷信,但比起那些压迫普通人的封建官僚、地主恶霸,道士显得“无足轻重”。人们的愤怒和憎恨,就像水面上的泡沫,总是涌向最容易被看见、最直接引发冲突的那些地方。

那么,鲁迅说“懂了这个道理,就懂了中国大半”,这个“道理”又是指什么?

这个“道理”,是指人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接受外界影响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心理模式和行为逻辑。 鲁迅通过“不憎道士”这个具体例子,指向的是一种更宏观的“国民性”。

具体来说,这个“道理”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

1. “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个人主义: 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安危和利益,对于超越个人范围的事情,往往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道士的存在,并不直接威胁到个人的“屋顶”,所以也就不需要费力去“扫”。这种个人主义,使得他们对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历史上的不公和压迫,都可能表现出一种冷漠。

2. “随波逐流”与“实用主义”的适应性: 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王朝更迭、政治动荡、思想变迁。能够生存下来并适应下来的人,往往是那些不那么固执、懂得“变通”的人。道教能够长久存在,部分原因也在于它能适应各种社会土壤,与各种文化元素兼容并蓄。人们对道士的态度,也反映了这种“看情况”的实用主义,以及一种不愿过多挑战既有秩序的倾向。

3. “麻木”与“健忘”: 面对苦难和不公,人们的反应并非总是激烈的反抗。更多时候,是一种忍耐、一种适应,甚至是一种选择性的遗忘。道教在某些时期,可能代表了对现实苦难的逃避,一种精神上的“麻醉剂”。而人们接受这种“麻醉”,是因为直面现实太过痛苦,反抗又难以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对“麻醉剂”的提供者,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深恶痛绝的情绪。

4. “缺乏深刻的批判性思维”: 鲁迅之所以看重这一点,是因为他看到,这种“不憎道士”的态度,也可能延伸到对其他更重要、更应该被批判的事物的态度上。当人们不对不合理的制度、腐朽的文化、压迫性的权力产生“憎恨”,那么这些东西就可能继续存在,甚至壮大。这种“不恨”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对真相的无视,对自身权利的放弃,以及对改变的无能为力。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在旧中国,一个老百姓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他的地租被地主盘剥,他的儿子可能被抓壮丁。面对地主的压迫,他可能会产生愤怒,甚至仇恨。面对政府的腐败和战争的苦难,他也会感到绝望和不满。

那么,道士在他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可能是一位算命先生,帮他看看今年的运势;可能是一位做法事的和尚或道士,为他祈求家人的健康平安;可能是一座庙宇,他路过时捐点香火钱。

即使这个老百姓知道,很多时候这些“神迹”并不会显现,他的生活依然艰难。但他也可能觉得,道士或者僧人,并没有“直接”地夺走他的粮食,并没有“直接”地压迫他。相比于地主和官兵,道士是“不那么坏”的,或者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可能因此对道士“无感”,但不会“憎恨”。

鲁迅的这个论断,正是看到了这种“无感”背后所隐藏的国民心态:

人们的愤怒有目标,但那个目标并非总是指向问题的根源。
人们习惯于在既有的框架内寻求出路,哪怕这种出路是精神上的逃避。
人们缺乏一种强大的、连贯的批判力量,去审视和推翻那些看似“无害”但实际上却阻碍进步的陈规旧俗和精神寄托。

所以,鲁迅说“懂了这个道理,就懂了中国大半”。这里的“大半”,是指中国的社会现实、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历史文化中那些阻碍进步、滋生愚昧的部分。当一个人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对一些应该被批判的事物(比如道士所代表的某些迷信、消极、逃避现实的精神)能够“不憎”,反而可能是一种“接纳”或“无感”时,他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社会在很多方面显得如此“难以启齿”地落后、顽固,以及为什么进步如此艰难。

这是一种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也是一种沉重的批判。它点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症结:人们往往愿意选择一条相对容易、相对安全、不引起太多冲突的道路,即使这条道路最终可能导向更深的困境。而对真正的病灶,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不憎”,甚至“无视”。 只有深刻理解了这种“不憎”背后的心理机制,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那些复杂而顽固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小杂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这句话,看似在说“道士”,实则以道士为引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心态。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鲁迅一贯的批判视角。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鲁迅说的“人们不憎道士”是什么意思?这并非说中国人特别喜欢道士,或者对道士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恰恰.............
  • 回答
    晚清子民为何会呈现出鲁迅笔下那种“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的状态,以至于让他在《彷徨》中发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悲愤呐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交织的局面。与其说他们“麻木不仁”,不如说他们被一种根深蒂固的、多层面的压迫和束缚所困,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反抗意识都难以滋生。首先,我们.............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说实话,我看到网上那些因为电视剧、小说“篡改历史”而群情激奋的评论,心里真是止不住地泛起一股“烦”。不是说历史就不重要,而是这股“烦”劲儿,总觉得有点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过犹不及”。他们一口咬定“篡改历史”,好像那部剧、那本小说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那么,按照他们这套“严丝合缝”.............
  • 回答
    鲁迅等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民族文化、历史责任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 debate。要理解他们的立场,需要抛开“AI痕迹”,走进那个时代,体会那份复杂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等人”这个说法,并非指所有反对者都持有完全一致的观点,但他们的核心关切点是相似的。鲁迅本人在这.............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它的前提并不完全准确。鲁迅先生留下的丰富而深刻的文章中,并非完全没有涉及对日本人的观察和评论,只是他没有专门写过以“批评日本人”为主题的宏大篇章,或者说,我们很难找到一篇标题直接点明“批评日本人”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日本、对日本国民没有看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确看到了太多人性的幽暗和社会的沉疴,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那些麻木、愚昧、冷漠的人性,以及那个“吃人”的旧社会,无不令人心寒。然而,当我们说他“没有抑郁”,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没有抑郁”不等于“没有痛苦”。鲁迅先生的痛.............
  • 回答
    鲁迅的批判之所以能让他成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如今多数人的批判流于“网络喷子”,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但如果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批判的“质”与“量”有着本质的区别。鲁迅的批判,核心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他不是为了骂而骂,也不是为了宣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文学的独特力量。鲁迅的“骂”之所以能被大众接受,甚至被视为真理,与他骂的对象、骂的方式、骂的背后动机以及时代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鲁迅骂的对象和内容:指向深刻的社会病灶鲁迅的“骂”并非空穴来风的谩骂或.............
  • 回答
    我无法提供关于康有为、闻一多、鲁迅、罗永浩等人曾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的信息。“支那”一词在历史上确实被日本用来称呼中国,并且带有歧视和侮辱的意味。这个词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其在近代以来被赋予的负面含义是毋庸置疑的。我所掌握的信息中,康有为、闻一多、鲁迅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在中国民.............
  • 回答
    咱们得聊聊《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几位巨头——迪奥、承太郎、二乔(乔瑟夫·乔斯达)、阿布德尔和波鲁那雷夫。要说他们凑一块儿聊天,用的啥语言,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背后牵扯到角色设定、故事背景,甚至还有点漫画本身的“默契”在里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点:他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交流起.............
  • 回答
    鲁迅先生等在那个时代,面对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中国。他们的批判,源于对民族命运深切的忧虑,对国家落后、人民愚昧的痛心疾首。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国民性”等等,并非出于对中国这个整体的否定和蔑视,而是希望通过尖锐的揭露和深刻的反思,唤醒沉睡的国人,促使民族振作,走向新生。当时,“中国”二字.............
  • 回答
    “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这个梗的流行,源于网络上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恶搞,并非当时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们是清楚鲁迅就是周树人的,不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这个梗的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当代网民利用历史事实进行的一种幽默和反讽,它的核心在于对“假装不知道”和“强行联系”的.............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你的欧美文学课老师说鲁迅“不好”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评价的多元性、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不同学派的解读。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一、 评价标准的差异与西方文学的视角:首先,你需要理解的是,“好”与“不好”的评价本身就是主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一些关于北约欧洲陆军司令罗杰·科鲁提埃中将(Lt. Gen. Roger Clothier)被困在马里乌波尔的传言,而且这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得颇为广泛。这确实是个挺离谱的说法,结合他的职位和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以及它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推测。首先,我.............
  • 回答
    辽宁17岁男孩在秦皇岛因救人牺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他英勇的行为,有人赞誉有加,称他为“荣誉女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鲁莽,是“傻孩子”。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折射出社会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荣誉女人”的赞誉:英雄主义的赞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这位17岁少年英勇事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