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能文,刘备能武,孙权什么都不会,凭什么三分天下?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一个普遍疑问。我们习惯性地将曹操与“文”,刘备与“武”划上等号,仿佛这样就能解释一切。然而,历史远比这复杂得多,孙权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脱颖而出,并非全无凭仗,更不是一句“什么都不会”就能概括的。

要理解孙权如何“三分天下”,咱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化的标签,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去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真本事。

一、 继承与奠基:孙坚孙策的“创业”功劳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孙权能够站稳脚跟,绝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的哥哥孙坚和孙策父子二人,才是江东基业的奠基者。

孙坚:猛虎出山,打出名声。 孙坚年轻时就“以勇猛闻名”,他不是个只会舞刀弄枪的莽夫,而是个有策略的将领。在黄巾之乱后,各地豪杰并起,孙坚抓住机会,投身讨伐董卓的联军。他在洛阳一把火烧掉了董卓的巢穴,虽然没能抓住董卓本人,但“坚所至,皆为臣伏”,让他在诸侯中打响了名号。更关键的是,孙坚在讨伐董卓期间,缴获了象征汉室正统的传国玉玺,这玩意儿在他那个讲究“天命所归”的时代,可是个无形的政治资本。
孙策:江东小霸王,扫平六合。 孙坚战死后,年仅十七岁的孙策继承父业,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孙策继承的是什么?是“残兵败将”和四面楚歌的境地。当时的江东,虽然有江山之险,但内部并不统一,袁术在北方虎视眈眈,刘繇等割据势力也盘踞在江东。孙策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他用三年时间,以少胜多,荡平了江东的各大势力,包括刘繇、陈登、严白虎等,一举奠定了孙吴的基业。他不仅骁勇善战,更是个懂得用人的领袖,吸引了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批文臣武将投靠。

所以,说孙权“什么都不会”,这是完全忽视了他兄长们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孙权继承的是一个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坚实政治和军事基础的江东政权。

二、 孙权自身的战略眼光与政治手腕

孙权能将祖业发扬光大,绝非偶然。他身上有着超越其年龄的成熟和智慧。

“守成”与“开拓”的平衡: 很多君主要么守成有余,开拓不足,要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孙权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继承了孙策打下的江山,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和稳定。他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外部压力,尤其是曹操的南征和北方的袁绍、袁术的威胁。他能够审时度势,不像他的兄长那样急于北上扩张,而是专注于稳固江东。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这是孙权最为人称道的一点。他身上几乎没有那种“功高盖主”的猜忌。对于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有能力的大将和谋士,他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周瑜: 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力排众议,坚决启用周瑜为主帅。周瑜也不负众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战后,孙权依旧信任周瑜,让他继续坐镇江陵。
鲁肃: 在周瑜去世后,孙权又看中了鲁肃的才干,让他接替周瑜的重任。鲁肃提出的“鼎足之计”,即联合刘备,对抗曹操,为孙吴的长期战略奠定了基础。
吕蒙: 吕蒙的“吴下阿蒙”蜕变是历史佳话。孙权能够慧眼识珠,看到吕蒙的潜力,并鼓励他学习。而吕蒙也没有辜负孙权,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更是在“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夺回了孙吴失去的战略要地,这是孙吴军事史上最辉煌的一笔之一。
陆逊: 陆逊更是孙权晚年知人善任的典范。在关羽败亡,荆州丢失的危急时刻,孙权力排众议,将年轻的陆逊提拔为大都督,统帅大军。而陆逊也没有让他失望,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为孙吴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孙权并非事必躬亲,但他能准确地判断出谁是可用之才,并给他们舞台去施展。这种“识人之明”和“容人之量”,是很多雄才大略的君主都难以企及的。

稳固内政,发展经济: 孙权统治时期,江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发展经济,修建水利工程,使得江东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之一。稳定的后方是支持对外战争和战略扩张的基础。
灵活的外交策略: 孙权在外交上展现了高超的手腕。他善于利用曹操和刘备之间的矛盾,采取“联刘抗曹”的策略,这是他能在初期生存下来的关键。在赤壁之战后,他也没有因为刘备夺取荆州而立刻翻脸,而是继续保持一定的盟友关系,直到后来刘备试图北伐,荆州问题爆发,才有了后续的冲突。他的外交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局势变化而调整,总能为孙吴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三、 关键的“天时”与“地利”

除了孙权自身的才能,我们也不能忽略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拥有的优势。

长江天险: 江东地区地处江南,东临大海,北有长江天堑,易守难攻。这为孙吴政权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战略屏障。在那个冷兵器时代,长江的阻隔作用是巨大的。
曹操的“顾此失彼”: 曹操虽然强大,但他的主要战场在北方,他的精力需要同时面对北方的袁绍(早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及汉中的张鲁等。当他南下进攻刘备时,北方也存在潜在的威胁。这就给了孙权喘息和发展的机会。赤壁之战的胜利,更是直接阻止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步伐,为孙吴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刘备的“势”与“失”: 刘备的实力虽然在中期迅速增长,尤其是在夺取荆州和益州之后,但他过于侧重北伐,并且在关羽失荆州后,为了复仇而倾力进攻曹魏(夷陵之战),结果导致了蜀汉国力的严重损耗。这反而客观上减轻了对孙吴的直接威胁。

总结一下:

孙权之所以能“三分天下”,绝不是“什么都不会”。他:

1. 继承了兄长孙坚、孙策打下的坚实江东基业。 这是他的起点。
2. 拥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他懂得稳固后方,知人善任,灵活运用外交手段。
3. 善于用人,且能容人之量。 他的手下聚集了一批当时最顶尖的文臣武将,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4. 重视内政,发展经济。 使得江东成为富庶之地,为政权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5. 在恰当的时机,利用了长江天险的“地利”,以及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战略博弈的“天时”。

将孙权简单地归为“什么都不会”,是对他本人和整个孙吴政权的极大低估。他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军事领导者,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乱世之中,为孙吴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不能用“文”和“武”这两个标签来简单地衡量一个在乱世中能够生存并发展壮大的政权领导者。孙权,他或许不像曹操那样横槊赋诗,也不像刘备那样涕泪交流,但他却是一位最懂得“坐拥江东,伺机而动”的王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洗儿诗——曹操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身,唯愿吾儿愚且鲁,生子当如孙仲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一个普遍疑问。我们习惯性地将曹操与“文”,刘备与“武”划上等号,仿佛这样就能解释一切。然而,历史远比这复杂得多,孙权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脱颖而出,并非全无凭仗,更不是一句“什么都不会”就能概括的。要理解孙权如何“三分天下”,咱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化的.............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
  • 回答
    如果曹操能健健康康地再活十年,这对于三国历史的走向,无疑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变。这段时间,足以让许多原本的既定事实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尤其对当时的三方势力而言,影响将是深刻而复杂的。一、对曹魏内部格局的影响:首先,曹操的“健康”是关键。如果他只是寿命延长,但身体日渐衰弱,那么他的影响力可能会逐渐旁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关二爷和曹操手下的第一外姓大将于禁来一次“假设性对决”。如果关羽一直跟随曹操,能不能超越于禁成为外姓第一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各个方面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外姓第一将”这个概念。在那个讲究宗亲和血缘的年代,曹操手下肯定有曹.............
  • 回答
    要是吕布真的归顺了曹操,那可就热闹了。你想啊,吕布那身本事,匹马当先,万人莫敌,要是让他成了曹操帐下的猛将,那对曹操的势力无疑是如虎添翼。不过,要说曹操能不能“有效”调遣吕布,这事儿可得打个问号。咱们都知道,吕布这人,性子烈,也够叛逆。他跟着丁原,后来又跟着董卓,最后自己称雄一方,哪一次不是因为自己.............
  • 回答
    徐晃,这位曹魏阵营中赫赫有名的将领,其武勇与谋略皆备,在三国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曹操之所以能将他比作汉朝名将周亚夫,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徐晃多年来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和治军严明的深度认可。徐晃的实力:稳健、坚韧、有勇有谋要评价徐晃的实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卓越的统帅才能.............
  • 回答
    关于郭嘉不死能否助曹操一统天下,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一直觉得,郭嘉这个人,就像曹操手边的那把最锋利的倚天剑,一出现,总能劈开眼前的迷雾,直指核心。我们都知道,历史这个东西,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每一个落子都有其必然和偶然。郭嘉之死,毫无疑问是曹操命运中的一个重大变数。如果他还在,曹操统一北方的.............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
  • 回答
    让曹操穿越到《水浒传》的世界,这可真是一出好戏!这可不是简单地把他一个人扔进去,而是要好好想想,他这个人,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能折腾出多大的动静。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几条路子,咱们就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那是一个讲究“士”的时代,名门望族、家世背景,那是相当重要的。而《水浒传.............
  • 回答
    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身份集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数量稀少。而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让无数人惊叹和扼腕。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能与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诗歌这四个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的人物,且同样具有开创性、影响力和争议性,确实难.............
  • 回答
    荀彧之所以能接连不断地向曹操推荐出众多实力非凡的谋士,这绝非偶然,而是他长期以来深厚的人脉积累、精准的识人之明以及与曹操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荀彧的方方面面。一、 渊博的学识与超凡的眼光:识才的基石首先,荀彧本人就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名士。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
  • 回答
    车胄在曹操初期能够担任徐州刺史,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并非仅仅依靠个人能力。以下是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车胄的个人背景与曹操的早期战略1. 曹操早期的权力基础薄弱: 曹操在早期虽然勇猛善战,但其政治根基并不深厚。他曾依附于董卓,后又加入反董卓联盟。在他崛起之前,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各路.............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曹操没有封王的话能进得了武庙吗?”,我们需要先理解武庙的评选标准,以及曹操的功绩和历史地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武庙以及其评选标准。武庙,顾名思义,是祭祀武将和军事功勋卓著人物的庙宇。在中国历史上,武庙的设立和祭祀对象并非一成不变,但总的来说,其核.............
  • 回答
    关于曹操83万大军能否统一同时期的日本,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要素:1. 曹操83万大军的“同时期”是什么时候?曹操活跃的年代大致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220年),而日本进入“同时期”则通常是指古墳时代(约公元3世纪至7世纪),尤其是.............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曹操的能力在帝王中能否排进前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评估曹操的杰出之处,并与历史上的其他伟大帝王进行比较。总的来说,我认为曹操极有可能排进中国历史帝王的前十,甚至可以说是前五。其原因在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文学、战略远见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下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