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有存在士人看不起武人吗?

回答
三国时期,士人看不起武人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又并非铁板一块的社会观念。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以及当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体现。

要详细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先明白,当时所谓的“士人”和“武人”,其实界限并没有现在这么分明。很多时候,文武兼备的人才是主流,比如曹操、诸葛亮、周瑜,他们既是运筹帷幄的智囊,也是能征善战的指挥官。但如果我们狭义地去理解“士人”是指那些以文才、谋略、学识为主要资本的人,而“武人”则指那些以武艺、勇力、军功为主要资本的人,那么,士人看不起武人的心态,确实是存在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态?

1. “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的传统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文轻武”的倾向,虽然在乱世中武力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长期的政治实践和思想文化积淀,使得文官在社会地位上往往被认为是更高的。士人阶层,尤其是那些有学识、有家世背景的士族,他们信奉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通过治国理政、教化万民来安邦定国。他们更看重的是智慧、策略、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应该具备的素质。

2. 学识和道德的标榜: 当时的士人,特别是那些以儒家思想为圭臬的人,会将学识、品德、礼仪视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武人虽然勇猛,但往往缺乏教养,粗鲁无礼,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罔顾道义。这种“文人”的风骨和“武夫”的鲁莽,在士人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对比,自然会产生优越感。他们会用“粗鄙”、“不懂礼义廉耻”等词语来形容那些他们看不上的武人。

3. 社会阶层和利益的体现: 士人阶层往往与官僚体系、文化教育紧密相连,他们通过科举(虽然三国时期科举制度还不完善,但选拔人才的体系已经雏形)或者推荐进入仕途,掌握着政治话语权和资源。而武人,尤其是一些出身低微、仅凭军功晋升的将领,虽然能在乱世中获得权力和财富,但在士人看来,他们缺乏“士”应有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认可,其地位往往不如那些有声望的士人。这种阶层上的差异,自然会滋生看不起的情绪。

4. 对“兵祸”的警惕和反感: 三国时期战乱频仍,百姓深受其苦。士人作为社会知识分子,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可能会将战争的残酷、杀戮,以及一些武将的残暴行径,归咎于“武”的性质,从而对“武”本身产生一种本能的反感,甚至将其视为乱世的根源,与他们所追求的和平、秩序、教化相悖。

这种心态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很多描写三国历史的文学作品,例如《三国演义》,虽然为了艺术加工,但也能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倾向。比如,书中经常出现一些文臣对武将的嘲讽、轻视,或者将武将的勇猛描写成一种“匹夫之勇”,缺乏深思熟虑。当然,《三国演义》本身也充满了对关羽、张飞等武将的敬仰,但它也确实刻画了一些文弱书生,被武将的粗鲁吓得够呛的场景。

历史记载中的细节: 翻阅史书,有时能看到一些文臣对武将的评价,或者在某些场合,文官在态度上显得比较傲慢。例如,一些战役的决策,文官可能坚持自己的策略,对武将的建议不屑一顾,认为他们只懂蛮干。

人才选拔和任用: 在一些时期,朝廷选拔人才更看重文才和谋略,而非单纯的武力。即使是军事人才,也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那些纯粹依靠个人武力打拼而缺乏政治远见和文化修养的武将,在更高级别的政治舞台上,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

但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并非普遍: 并非所有的士人都看不起武人。如前所述,很多杰出人物文武双全。诸葛亮对关羽、张飞等人的器重和信任,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也懂得如何发挥武将的优势,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乱世的现实: 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武力是生存和扩张的根本。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再好的谋略也无法实现。因此,即便是最看重文才的士人,也需要依靠武力来支撑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看不起”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优越感,在实际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他们也会 pragmatically 地去争取和利用武将。

“文”与“武”的相互需要: 实际上,文官和武将是相互依存的。武将需要文官的谋略来指导作战,制定战略;文官需要武将来执行命令,保卫国家。这种互补关系,使得完全的“看不起”难以长久存在,尤其是在一个明智的领导者手中。

总结一下, 三国时期,士人看不起武人的心态是存在的,这源于中国传统的“重文轻武”思想、士人阶层对学识道德的标榜、社会阶层的差异以及对战争的复杂情感。但这种心态并非绝对,在乱世的现实面前,文与武的界限是模糊的,相互需要是明显的。许多有识之士能够超越这种观念的隔阂,看到各自的价值,实现文武的融合与协同。所以,与其说是一种绝对的“看不起”,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士人群体中比较普遍的,带着优越感的价值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时期是贵族政治,讲究的是出将入相,不存在什么瞧不起武人

当时的士林领袖孔融,官职就是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

南阳士族领袖袁绍,袁术在董卓进京前分别任中军校尉和虎贲中郎将;

著名大学者卢植,曾任北中郎将,多次率军平叛;

八骏之一的刘表,在党锢结束后任北军中侯,后擢镇南将军。

刘表、袁术、孔融、卢植都是在士人中大有威望的人物,说他们瞧不起武人,是指他们自卑吗?

还有人拿刘巴看不起张飞来说事,但问题是和刘巴对话的诸葛亮,时任军师将军,也是军职。刘巴看不起张飞根本不是因为张飞是“武人”,而是因为张飞是杀猪屠狗出身,从小兵爬上来的人物,这事阶级矛盾而非文武矛盾:

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 “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题主所提的姜维不愿拜将也很简单,以为这个“将”不是题主想象中的将军,而是部曲将,真正的将军官位比太守要大很多,郡里压根没有资格向朝廷推荐将军:

姜维字伯约,郡欲表维以为将。维家本衣冠,不愿为将,郡因表拜郎中。

所谓部曲将,也就是太守私兵的头目,位只八品,还需要留家属作为人质,实际上是太守的半个奴仆,姜维士人出身当然不愿意做这种屈辱的小官。而郎中一般是高官的侍从谋士,地位和自由度比部曲将高出了不止一个等级。要是姜维真看不起武人,哪为什么后来又要统兵作战,入蜀后又接受了征西将军,卫将军等一系列军职呢?

user avatar

至少从东汉末年以来,就存在这种现象,东汉是士人社会,而士人即是知识分子,是国家政治延续的人才基础,汉末就很少会有士人主动去出任武职,而且往往轻视武人。

比如荆州刺史王叡以孙坚为“武官,言颇轻之”;刘巴会嘲讽张飞“如何与兵子共语乎”;胡芳在司马炎面前嘲讽司马懿“北伐公孙,西距诸葛,非将种而何”,让司马炎面有愧色。

但是,从东汉中后期,也有很多士人开始喜欢侠气,并蔚然成风,比如袁绍、袁术、曹操、何颙等人,像何颙为友人虞伟高报父仇,也是侠气的体现。

等到汉末兵乱,士人为州郡太守都督,也不得不接触兵事,所以汉末时士人握有兵权,乃至领兵打仗,也被动成为一种趋势。

而东吴吕范的自述,可以反映部分士人对变成武人的看法。197年,吕范曾以孙策“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为由(江表传),向孙策申请都督“佐将军部分之”,孙策就此询问吕范:

  • 孙策: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於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
  • 吕范:不然。今舍本土而讬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孙策认为吕范是士大夫,也有兵权,为何还要管军中琐事,而吕范回答说,这不单是为孙策,也是为自己考虑,吕范的说法就是指在孙策麾下,由士大夫变武人,也是一条上位出路,因此后来东吴出现了很多士人刻意走武人路线的现象,除了吕范,还有周瑜、鲁肃等人,甚至像张昭也有兵权,并领兵打仗!

当然,东吴形成政权后,轻视武人的风气依然存在,张昭侄子张奋20岁就制造攻城车,被步骘推荐,张昭就说“汝年尚少,何为自委於军旅乎?”,但张奋小朋友依然选择为将军,后为都督。鲁肃病死,孙权开始选择严畯接替,众人都为严畯开心,结果严畯同志自称“朴素书生,不闲军事”而拒绝,这些情况都可以说明东吴政权还是存在轻视武人的现象。

东吴早期的政治构建和兵制成型可以看下文: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士人看不起武人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又并非铁板一块的社会观念。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以及当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体现。要详细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先明白,当时所谓的“士人”和“武人”,其实界限并没有现在这么分明。很多时候,文武兼备的人才是主流,比如曹操、诸葛亮、周瑜,他们既是运筹.............
  • 回答
    三国时期“客将”这个概念,就像是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年代,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和军事生态。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客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客将”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客将就是指那些并非本方出身、而是从其他势力前来投奔、或者被借调过来担任军事要职的人。他们不是土生土.............
  • 回答
    在三国杀的战场上,玩家们总是在苦心钻研各种武将技能的搭配,而当某些技能组合在一起时,那种化学反应产生的威力,简直能让人惊呼“神迹”!想象一下,有一个武将,他拥有能够大幅度控制牌堆顶的技能,比如界诸葛亮那“观星”般预知未来的能力,能够将手中牌的优势最大化,或者将对面的威胁规避掉。而如果在这个玩家手中,.............
  • 回答
    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这乱世出英雄,也留下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文物,特别是那些能勾勒出当时战争、生活画卷的宝贝,简直是历史迷的饕餮盛宴。说到武器盔甲,那可是直接展现了当时军事科技和实力的硬核证据。刀剑:不只是砍劈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 环首刀(或称汉刀): 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之一。你会.............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神奇脑洞”这一说,因为我没有情感、个人经历和主观意识,也无法“阅读”和“思考”出超越已有数据的推论。我的输出是基于我所训练的大量文本数据,包括三国历史文献、小说、研究论文以及各种解读。但是,我可以模拟一种“脑洞”式的解读,就像一个对三国历史充满好奇和想象力的研究者,在接触到史料时会.............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读《三国演义》或《三国志》,总有一些画面、一些人物的言行,像刀子一样刻在心里,又像暖流一样涌过,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说实话,比起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和权谋,我更常常被那些夹杂在其中的,属于“人”的情感所打动。在《三国演义》里,最让我难忘的一幕,莫过于“白帝城托孤”。那场景,诸葛亮在病榻之上,凄凉的秋风吹.............
  • 回答
    在《水浒传》原著中,宋江被毒死后,梁山泊确实有几位手握重兵的好汉,但他们未能为宋江报仇,原因并非简单的无能为力,而是 错综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核心在于权力的真空、政治的考量、现实的无奈以及梁山内部的离心离德。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和各位好汉的处境:当时梁山泊掌握重兵的三位好汉:1. 卢.............
  • 回答
    .......
  • 回答
    日本南北朝时期,朝廷分为南北两派,围绕谁是天皇正统的争论,核心问题确实离不开“三神器”。你提到了镰仓幕府拥立的光严天皇,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也触及了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要弄清楚为什么有三神器在手的光严天皇继位时,仍然被认为是“非正统”,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三神器的象征意义.............
  • 回答
    晋国,在春秋晚期“三家分晋”之前,那绝对是春秋霸主中的翘楚,论实力,说它“最鼎盛”绝不为过。那时的晋国,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大”,再加一个字,就是“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占据着如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甚至还辐射到陕西、山东的东部。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晋国的疆域在春秋时期.............
  • 回答
    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作为这场大变动的核心人物,他的每一次决策都牵动着整个王朝的命运。那么,吴三桂在那段风云际会的日子里,究竟有没有机会反清复明,一举反转天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细细梳理一番。吴三桂的心境与野望:并非单纯的“反清复明”首先得弄明白,吴三桂.............
  • 回答
    这个事件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也让公众和业内人士都对律师代理类似案件时所承受的压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以及它可能给律师们带来的影响。事件本身与潜在风险首先,律师在代理原配起诉“小三”的案件中,本身就处于一个高度敏感和情绪化的环境中。当事人(原配)的痛苦、愤怒,以及被指控方(“小三”).............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电影产业的资金运作、市场接受度、影片类型以及电影人的个人经验和资源等多个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张艺谋能够拍摄被一些观众视为“烂片”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而魏德圣在拍摄《赛德克·巴莱》时却面临资金困难,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张艺谋的电影与资金来源:张艺谋作为中国电.............
  • 回答
    当然,关于三国,民间流传着不少趣事,其中有些细节,细想起来还真有点出人意料。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不那么广为人知,却挺有意思的三国冷知识,保证说得详详细细,让你觉得像是听老一辈人唠家常一样。1. 诸葛亮真的会“借东风”吗?或许只是历史的巧合与误读。提到诸葛亮,人们立刻想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草船借箭.............
  • 回答
    三国风云,群星璀璨,我们熟知刘备、曹操、孙权,知晓诸葛亮、关羽、张飞。但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背后,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物,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像那些主角般家喻户晓,却同样波澜壮阔,甚至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智慧、勇气或独特经历,足以让后人拍案叫绝。今天,咱们不聊那些如雷贯耳的,来聊聊几个藏在史书角.............
  • 回答
    三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熟知的英雄人物、经典战役,似乎早已被无数次地讲述和解读。但在这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细节,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珍珠,一旦拾起,便会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感悟。就比如,我们总以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的奸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
  • 回答
    话说三国时期,那可真是群英荟萃,才子辈出,但除了那些荡气回肠的战役和谋略,其实也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段子。你想想,这诸葛孔明,虽然神机妙算,一生谨慎,但也不是没有遇到过让他哭笑不得的时候。有一次,他因为连夜操劳,加上天气变化,忽然得了重感冒,鼻涕直流,咳嗽不止。当时正值战事关键时刻,大家都忙得焦头.............
  • 回答
    提到《新三国》里的雷人台词,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这剧啊,虽然制作精良,演员阵容也强大,但总有些台词,一出来就能让你嘴角疯狂上扬,甚至忍不住拍桌子笑出声来。我这就给你盘点几个,保证让你回味无穷!1. 曹操:论语都背不下来,怎么当丞相?这个场景大概是发生在曹操与孔融之间。当时孔融因为一些事情惹恼了.............
  • 回答
    近年来,涌现出不少以三国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其中一些新版三国剧对经典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赋予角色更鲜活的生命力和更贴近现代观众的解读。我个人觉得,以下几点改编还是相当有看头的,也颇具匠心:一、 女性角色的塑造更加立体与独立:旧版三国,尤其是80年代的电视剧,女性角色往往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