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回答
当然,关于三国,民间流传着不少趣事,其中有些细节,细想起来还真有点出人意料。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不那么广为人知,却挺有意思的三国冷知识,保证说得详详细细,让你觉得像是听老一辈人唠家常一样。

1. 诸葛亮真的会“借东风”吗?或许只是历史的巧合与误读。

提到诸葛亮,人们立刻想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是有的,但“借东风”这个事,其实背后可能并没有那么神奇。当时,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而冬季的江淮地区,按理说是刮西北风的。可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推算出在特定时间,长江中下游会有一个短暂的东南风时段。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就能让火攻奏效。

但这里的“借”字,很有可能被后人理解得过于神化了。更合理的解释是,诸葛亮根据他对天象、地理的精通,以及长期观察到的气候规律,准确地预测到了这个转折点,并利用了这个难得的自然条件。这更像是一种科学的预测和利用,而非什么呼风唤雨的神通。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气象站的时代,能够精确预测到风向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了,无需再加“妖术”。

2. “万事不决问曹操”,可曹操自己有时也犯糊涂。

曹操在三国时期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就算是他,也有脑袋不太好使的时候。比如,在他晚年,他曾想立自己的儿子曹操为继承人,但这个曹操,并不是那个大家都熟悉的曹操,而是曹操的某个儿子,名字叫“曹彰”。曹彰是个勇武之人,但政治头脑相对欠缺。而另一个儿子,曹丕,则更擅长权谋。曹操自己也在犹豫不决,结果最终被杨修等人钻了空子,影响了他的决定,最后是曹丕继承了皇位。

另外,曹操在军事上并非无往不利。比如在征伐乌桓时,他就因为急于求成,差点让大军陷入困境,是他的谋士田畴提醒了他,让他改变了进军路线,最终才得以成功。这些小插曲,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曹操这样的人物,也并非完美无缺。

3. 关羽的“绿帽子”其实是后人的想象。

现在说到关羽,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他那张红脸,以及那顶标志性的绿帽子(冷峻地说,那是绿色的头巾或兜鍪,但习惯上我们说绿帽子了)。但你知道吗?正史里,比如《三国志》,根本就没有记载关羽戴绿帽子这件事。他的形象之所以变成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元代杂剧和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突出关羽的美髯、忠义,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英姿,可能会对他的服饰进行一些艺术加工。而绿色的头巾在当时也并非是特别常见的军服颜色。至于这个形象怎么就深入人心了呢?可能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不断强化,再加上后来戏曲、绘画的演绎,就彻底定格了。

4.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的“心眼小”真是因为诸葛亮?

周瑜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周瑜在《三国演义》里,被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才华的人,最后被诸葛亮“三气而亡”。这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成为了他的经典台词,也让很多人觉得周瑜是个小心眼的人。

但我们从史实来看,周瑜虽然英年早逝(36岁),但他一生光明磊落,胸怀宽广,在东吴地位很高,深受孙权信任。他指挥了赤壁之战大胜曹操,这是他最大的功绩。而《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情节,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计谋,才故意将周瑜描写成一个反面角色。历史上的周瑜,对诸葛亮未必没有欣赏,更可能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而非小说里描绘的那种针锋相对。所以,那句著名的感叹,更像是小说作者为增加戏剧性而为周瑜安上的“人设”。

5.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谚语其实是误传!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很多人都知道,意思是指即使是普通人,人多也能想出好主意。但这个“臭皮匠”其实是后人的演变。在更早的版本里,这句谚语是“三个副皮匠,顶个诸葛亮”。这里的“副皮匠”指的是一种官职,比“皮匠”要高一些,地位也不同。所以,它的本意是说,三个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集思广益,就能胜过一个天才。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副”字被省略,大家只记得“皮匠”了,加上“臭”这个字眼,就变得有点贬低意味,与谚语的初衷有些偏差。所以,下次用的时候,可以想想它最初的含义,那才是真正的智慧结晶。

6. 孙权为什么不称帝?“让”出来的霸业?

孙权是三国时期少有的能够稳坐君主之位几十年的人,他奠定了东吴的基业,但直到曹丕称帝后很久,他才在群臣的“劝进”下称帝,建立了吴国。很多人觉得奇怪,既然他有实力,为何不早点称帝?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孙权深知东吴的根基,虽然强盛,但与曹魏和蜀汉相比,实力仍然有差距。他更倾向于一种稳定的、依附于汉室的地位,避免直接与曹魏全面对抗。其次,他的统治非常依赖老臣的支持,而这些老臣很多都对汉室忠心耿耿,直接称帝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所以,他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直到时机成熟,并且成为唯一的选择时,才顺势而为。这与其说是“不称帝”,不如说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政治策略。

7. 吕布的“并州狼骑”真的那么厉害吗?

吕布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他的骑兵部队“并州狼骑”也名声在外。这支军队以凶悍、精锐著称,在战场上常常能以少胜多。关于并州狼骑的战斗力,正史中也有记载,他们确实是一支令人生畏的部队。但“天下无敌”之类的说法,更多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夸张。

要知道,并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源地,民风彪悍,擅长骑射。吕布作为并州人,招揽和训练这支部队也是顺理成章。他们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有所表现,也与吕布本人的勇武和战术有关。但同时,也要看到吕布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军事实力的局限性,他最终还是败在了曹操和刘备联手之下。所以,并州狼骑很强,但“天下无敌”则有些夸大了。

8. 赵云真的七进七出救阿斗吗?

赵云是刘备阵营中忠诚勇武的代表,长坂坡单骑救主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说他“七进七出”,怀抱阿斗,如入无人之境。这个故事听着确实壮烈,但从实际作战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万军丛中七进七出,还能毫发无伤地救出婴儿,难度是极大的。

历史上的赵云确实在长坂坡有过英勇的表现,他保护了刘备的妻小,并且完成了任务。但“七进七出”这样的细节,很可能也是后人的文学加工,为了突出赵云的勇猛和忠诚。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很多历史人物的故事,经过代代相传,都会被加上一些“色彩”,让故事更加生动。

这些冷知识,可能在大的历史叙事中并不起眼,但它们却能让我们从更鲜活、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三国时期的那些人物和事件。有时候,历史的魅力就在于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节,它们比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更能触动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刘皇叔的冷八卦吧。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回,刘备一出场,就亮出了自己汉室宗亲的招牌:“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这个细节,是符合正史记载的。《三国志刘备传》里写的明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刘备的先祖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的兄弟。刘胜这个人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唯一特别值得称道的,就是一辈子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儿子多,血脉散布得广,所以宣称是他的后代,从概率上说很安全,根本不怕查证。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打起这块汉室宗亲的牌子,在中原到处游荡,谁见了都得给点面子,曝得大名。到了第二十回,刘备随曹操前往许都,跟汉献帝叙旧,自报家门:“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直接引了《三国志》的记载。


但罗贯中再往下写,就有点不对劲了:”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这个“刘皇叔”,大大地有问题。


罗贯中是个细节控,他为了让这段情节显得更真实,在书中添加了一段细节,把从汉景帝到刘备中间每一代的名字都补了进来:


“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如果他不添加这段细节,读者也许打个马虎眼,含糊过去就算了。但既然罗贯中这么认真,提供了如此详细的谱系,我们不妨就来算上一算。


先看汉献帝这边的世系传承。以高祖刘邦为第一代的话,第二代是惠帝、文帝,第三代是景帝,第四代是武帝,等等等等,这是西汉的帝王世系。东汉帝王世系里,光武帝刘秀是景帝一支,景帝是第三代,刘发第四代,刘买第五代,刘外第六代,刘回第七代,刘钦第八代,刘秀恰为第九代。


从刘秀这里继续数,明帝是高祖十世孙,章帝第十一代,殇帝第十二代,安帝第十三代,顺帝、桓帝同为十四代,灵帝十五代,到了汉献帝刘协,正是高祖传下来第十六世孙、景帝的第十四世孙。

那么我们回头检视一下罗贯中给刘备排的这个世系。景帝第一代,刘胜第二代,然后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建、刘哀、刘宪、刘舒、刘谊、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然后是刘备。


排到刘备这里,是高祖第二十一世孙,景帝十九世孙。


人家汉献帝刘协是景帝十四世孙,你刘备是景帝十九世孙,前后差着五辈儿呢。别说皇叔了,你当人家玄孙都不够格,得叫来孙……


罗贯中本来是嫌三国志说的太模糊,有心替刘备正正汉室宗亲的名分。想不到编得激情过剩,笔下一打滑,刘备瞬间矮下去好几辈,真是太冤了。


不过罗贯中还算是好的,之前的《全相三国志平话》里头,汉献帝第一次见 刘备,这么写道:

“献帝见先主面如满月,两耳垂肩,貌类汉景帝。又问:“玄德祖宗何人?”先主:“本祖十六代孙,中山靖王之后,先君汉灵帝,因十常侍弄权,落于百姓之家。帝惊,宣宗正府宰相,检祖宗部。有国舅董成奏帝曰:“刘备,汉之宗室。”帝大喜,即加玄德豫州牧左将军汉皇叔。”


按这个说法,刘备是灵帝下一辈,倒确实符合本祖十六代孙的描述,可问题是刘协也是灵帝儿子,你们怎么就论起叔侄了呢……

user avatar

威胁曹魏基业的始终是孙刘,朝外是孙权、刘备,朝内是孙资、刘放。朝内孙刘更是曹魏灭亡的直接推手。

孙资、刘放均孝廉出身,刘放更是汉宗室。二人于汉末先后投靠曹操,因能力出众、一路升迁。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两人任秘书郎,曹丕代汉后,分别任中书监、中书令,该位置一直坐到正始七年(246年)年老致仕,二人在曹魏核心位置上典掌机要33年,“并管喉舌,权闻当时”。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睿病危,本已安排托孤大臣,但托孤大臣与孙刘二人有仇怨,二人趁机鼓动曹睿更改遗诏,刘放甚至亲自跳上病榻握着曹睿的手修改遗诏,诏令曹爽、司马懿为托孤大臣。

后来曹爽骄横跋扈、恣意妄为,严重侵害了皇室尊严和政权基础,司马懿一家更是弑帝篡权,直接灭了曹魏。

究其根本,曹魏的灭亡还是因为那纸遗诏,还是因为孙刘。


孙资、刘放在《三国志》有合传。补充一下《三国志》上没记的小知识。

孙资的五世孙叫孙盛,是东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大量参考引用的《魏氏春秋》《晋阳秋》,就是孙盛的著作。孙资的八世孙叫孙康,就是那个“孙康映雪”的孙康,他是孙氏“映雪堂”的始祖,也是孙姓重要先祖。

刘放是汉室宗亲,是汉武帝子燕剌王的后裔。汉室宗亲掌握着曹魏核心机要,回手又搞死曹魏,诡异不?刘放的世系为:汉武帝刘彻—燕剌王刘旦—广阳顷王刘建—西乡顷侯刘容—……—刘放。1974年北京市丰台区发掘了大葆台汉墓,经鉴定是广阳顷王刘建的墓葬,算是刘放家的祖坟了,20211214中央10的《大葆台汉墓探秘》解说了发掘过程,博物馆现在免费开放,可以一看。燕剌王刘旦的墓葬,专家估计在石景山。

user avatar

有天看着历史地图发呆,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中国有没有跟智利版图一样的朝代?

换言之,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地图形状最扁?

于是我用谭图算了一下,结果是曹魏。

像素点宽2063,高652,比例3.16:1

那么还有其他备选么?有

中央大契丹国,宽1925,高851,比例2.26:1

北魏,宽1286,高587,比例2.21:1

我刚准备将这仨作为前三甲发布呢,电光火石之间突然想到另一个!

十六国后秦,像素1406:548,比例2.57:1,跃居第二

那这个思路一打开,顿时焕然一新。

沮渠蒙逊的北凉,像素宽245,高645,比例1:2.63

前凉、后凉一致,像素宽3832,高1539,比例2.49:1,西凉丢了张掖武威,所以东西有所收缩,像素宽3534,比例2.30:1。

刚想收手呢,突然发现了一个漏网之鱼——北燕

比例1:2.50

当然,这种活动如果考虑非标准图的话,怎么能少得了伪齐呢?

宽782,高334,比例2.34:1

所以,中国历史政权狭长度排名应该是曹魏>北凉>后秦>北燕>前凉=后凉>伪齐>西凉>辽>北魏


【彩蛋】最方正的版图

南宋:长宽比1.07:1

user avatar

这位同学再邀请我,我真的要来不及写了……

最简单地说,如果一个孩子只读过《三国演义》,那么,当他翻开《世说新语》以后,满满的都是冷知识了。基于世说的我就不讲了。再列五个,考考大家知道几个。

1

有个人,黄巾之乱他在打,讨伐董卓他在打,官渡之战他在打,北征乌丸他在打,赤壁之战他在打,西凉举义他在打,汉中攻防他还在打,诸葛第一次北伐他在打,第二第三次北伐他竟然还在打,终于,第四次北伐,他被干掉了。

黄泉之下,面对三国群英,他大概要说:“比我猛的人,也许很多,但这个全勤奖,难道还有人跟我争么?” 这个人是张郃。《三国志》中,或许没有了;但《三国演义》里有,这个人从黄巾之乱打到蜀汉灭亡,他叫廖化(感谢

@金泽

的评论)。

2

很多事情的起源都被追溯到三国,馒头啦,算盘啦,都是乱讲的。有一件事情恐怕真是三国时候行出来的:中国人用洋文名字。

比如《爱情公寓》里Lisa Rong,Peter Zhu什么的,听着很洋气。那是因为大家没有文化。什么皮特啊,希腊文就是石头的意思。大家见过佟石头吧,这才是真的Peter。

三国时的沛国谯县出过很多人,比如曹操,还有他一家门。但还有个小生,这人了不得,给自己搞了个洋文名字,还是梵文的呢。但是当时大家还不会写天城文,还是要拿汉字写,就写成“华佗”。听着很洋气吧,那是我们没文化。有文化的人一看,这不就是梵文“药”的意思嘛……

这个有文化的人就是陈寅恪。就这样,华佗开创了中国人取洋文名字的先河。

3

我们今天大家都没文化,读过的书少。以前人就不一样了。有一本大家经常读的书里有这样一行:

骚曹操糟

这什么意思啊?曹操原来很骚?这就糟了?看看书名吧:《韵镜》,考察各种风流韵事的魔镜?可惜不是。这是一本韵书。这四个字要说明的是,他们虽然声母不一样,但韵母是一样的(且都是一等韵):


当然,古人读起来是按照精清从心邪的字母顺序的,即“糟操曹骚”。但曹操二字并列是逃不过读者的眼睛了。苍天有眼!这种欺负汉室的人,就是韵书都不放过他。

4

继续说篡汉。

司马氏对曹家很够意思,所以,一定要把篡汉的屎盆子扣在自己脸上。他们坚信,自己取代了汉朝。于是,刘氏对晋朝的复仇就开始了。

司马炎搞出了个晋朝,没过多少年,被刘聪灭了。

司马睿说,行,你狠,我到南方去继续搞我的晋朝,没传多少代,被刘裕灭了。

后来有个人,他不信邪,他说,“我还要建立晋朝,这回我让契丹人来帮我”——他叫石敬瑭。只有十一年,被刘知远取代了。这次,真的恢复汉室了——那是公元947年。所以诸葛亮是伟大的预言家,他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但是后汉只存在了四年,就让位给后周了。说到底,这后汉就是上天派来复仇的。你信么?反正我是信了。

5

看一看这两个字:“華”,“葉”,像么?还好吧,简体字,一个念“华”,一个念“叶”……

华雄,其实叫叶雄。

这庶几是没有问题的。《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胡三省注作:“都尉叶雄”。吴金华老师说:叶讹作华,当在南宋以后(v.

depthis.ccu.edu.tw/doc/

)。现在可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了:关羽杀了华雄——这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呢?

这个……没有学过一点语言哲学,讨论起来还不太容易。

user avatar

说一对三国时期的奇葩君臣,孙权与张昭

众所周知自打赤壁后,张昭的软骨头般的主降小尾巴暴露后,孙权同志就开始漫漫吐槽路,有事没事就要吐槽张昭一下

有一天孙权设了个丞相的位置,问大臣们,你们说谁适合当这个第一任丞相啊,群臣毫不犹豫说张昭啊,孙权说丞相太累了,可别累着我们张大爷,张大爷不喜欢苦嘞。于是选了孙劭当丞相

后来孙劭挂了,孙权又问大家,你们说谁来当这第二任丞相咧。群臣说张昭啊(张昭人缘确实不是吹得),孙权说丞相事务太繁琐,可别苦着我们张大爷,张大爷不喜欢繁嘞。于是选了顾雍当丞相

孙权称帝后,群臣祝贺孙氏企业终于上市了,张老爷子被当时的气氛感动,拿起酒杯,正准备给孙权赋诗一首,孙权立刻吐了句天下名槽:别,我不敢听您说话,要是赤壁听您老那句,我现在估计在要饭咧。(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这不还不是高潮,这二位的闹剧在孙权处理公孙渊的事情上达到了巅峰。

公孙渊是辽东的一个小霸王,他派了手下向孙权称臣,其实就是想找个保护伞。孙权很嗨皮,想封公孙渊为燕王,张老爷子不甘寂寞的跑出来说,公孙渊就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这种人绝对不能对他那么好,这话错没?当然没错,公孙渊的一生就是反复的一生。当既然是你张老爷子自己蹦出来,那孙权的点就不是公孙渊了,孙权就跟张老爷子在大堂上你一言我一句的互相吐槽起来,最后孙权急眼了,说:老爷子你过来啊,江东的士大夫现在入宫才拜我,出了个宫就拜你,这我忍了就忍了,但你屡次这么公开顶我,什么意思!(吴主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常恐失计!”)

张昭看气氛不对,立马说:我知道你不会听我的,但我为什么还每次冒死顶你,说你不爱听的话呢,我想到了你妈吴太后临终时候,叫我无论如何一定要尽心辅佐你,所以我就是死也要说上两句忠言。

这一说到亲娘,孙权的泪点一下被击中了,两个人据说是抱头痛哭,群臣们看到也是感动的一塌糊涂。

哭完后,孙权一抹眼泪,封公孙渊为燕王。

好嘛,大伙儿算是白哭了。张昭一气之下称病回家了。

你以为这个故事结束了?好戏还没来咧

孙权看老头儿玩倔,心想你还拽上了,来人给我把他家门用泥糊起来。

你以为这就是高潮?当然不是

倔老头儿在家听着门外叮叮乓乓的,叫人一看,说门给孙权糊上了,老头大怒,做了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事情,大喝一声:来人,把门从里面给我糊上!

一堵大门,两面糊泥,绝唱江湖~

然而江湖的风依然不会停止,孙权听说倔老头把门从里面又封起来了,心知如果不干个更大的,还镇不住老头了。

于是,孙权放火烧门。。。

同志们,孙权当时也年过半百了,也是个老头了。俩老头这么互掐,终于有人受不了了,就是张昭的儿子们。

这帮小家伙很明事理,心想老爷子是托孤重臣,有本钱这么玩,但你这百年之后,我们怎么办。众人赶忙把老头子架起来,快马加鞭的送到吴王宫,参加朝会。这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这就是一对相亲相爱又相恨的倆老头

user avatar

我说的,应该都没人说过。

我说的故事,都是有史料出处的,不是胡说八道,就算有脑补情节,也是合情合理地。


董逃歌

在汉灵帝中平年间,在雒阳城流传一首儿歌: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绝董逃,心摧伤董逃。

等到初平年间,董卓执政时,在长安城内又有人传唱这首儿歌。

董卓听到后,思想活动很激烈:这“董逃”是什么东东?

最后怎么就“日夜绝”,怎么就“心催伤”了?

这明显是在嘲讽我嘛!

在这个时局还传唱这首歌,是那些不服我的人诅咒我被关东那帮混蛋打得到处逃窜是吧?

于是,董卓指使司隶校尉刘嚣四处抓捕传唱这首儿歌的人,据说有数千人因此丧命。

董卓顺便跟刘嚣说:刘司隶,你写公文汇报案情的时候,都不要提这首歌的歌名,要提也行,就叫“董安歌”。领会精神!就酱。

曹操好人

兴平二年末,汉献帝刘协东归时,在曹阳涧(曹阳,亭,有涧)被李傕的追兵追上,王师大败。

这一战后,据说献帝逃至前面的陕县时,虎贲兵不足百人。总之,就是好惨。

建安元年九月,曹操迎献帝入许后。

【脑补剧情】大概是宗正刘艾在补写《献帝纪》时写到这件事,完稿后要先给曹操过目一审。

曹公一看:嗯?“天子败于曹阳”,这句话怎么感觉怪怪的。

这书要是传出去,有人借题发挥肿摸办?(因为东汉时讖纬盛行)

于是,曹操上书朝廷:要求把“曹阳”改名为“好阳”。

这里的潜台词是:我曹操就是一个好人啊。

忽然我想到了一个素质巅峰。 @成刚

曹操求人

曹操在建安初,相对来说,还是很低调的,因为袁绍袁大哥比他强。

有一次,太史令王立跟宗正刘艾说:“我夜观天象,觉得大汉的气数将尽,在并州、冀州一带将会有兴起替代之人。”

这个王立是个大嘴巴,又多次跟皇帝刘协说:“陛下,据老夫推算,代替汉的应该是魏,能安定天下的人应该姓曹,目前来说,朝廷大政委任给曹公吧。”

曹操听说后,有点崩溃。派人去跟王立传话:“我知道老王你忠于朝廷,但是天道深远,有些话你就少说两句好吗?”


就说这三个故事。

最后宣传一下本人的三国故事专栏。

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 - 知乎专栏

里面有很多小故事,都是前人都未曾注意到的细节。

user avatar

说一个大家可能不太感兴趣的冷知识吧——三国时期是瘟疫大爆发的时期,我们看到的三国纷纷扰扰,实际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瘟疫。正好Kaiser答案中第一个说三国时期比现在冷。这个“冷”迁延影响巨深巨远。在此不惮浅薄,展开说明。
看过正史《三国志》都知道这样的记载:《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北还。”;《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而曹操南征赤壁军中大疫并非孤例。
实际上从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至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这一百年内史书有记载的大瘟疫有几十次之多。仅东汉末年三国初的三十年内,有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之多。曹植《说疫气》“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族而丧。”而璀璨文坛的建安七子有四子在此时也死于瘟疫。后来“七子之冠冕”王璨也得瘟疫死了。如七子士大夫之冠冕,高门重楼,仍不免于瘟疫眷顾。华夏大地上千万蝼蚁之民,其情景若何,可以想见。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东汉末年发生了这么多次大规模瘟疫。
因为冷啊。
在殷商的甲骨文里已经有了对瘟疫的记载,记录人们去用龟壳占卜,祈祷瘟疫不再流行。从公元前674至公元1949年的2600年内,史书记载的程度不等的瘟疫有772次,每四年就有一次。历史上远去大漠,北击匈奴的霍去病,就因为“匈奴闻汉军来,使巫埋羊牛,于汉军所出诸道及水源上,以诅汉军。”军中爆发了瘟疫,凯旋之后英年早逝,这一次的瘟疫应当是霍乱。 法定的39种传染病,其中尤烈者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均在历史上肆虐过。
而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中古时期的中国,其实质上是采用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组织方式。郡县制的行政机构建制只到县这一级,而往下则是乡村的地方自治。每个乡村就像一个圆环,中华大地就像无数个圆环,而这种社会组织最大限度的阻碍了瘟疫的传播。 但是到了汉安帝时期,Winter is coming.一切都不一样了。
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记载,东汉末期,我国正处于气候大寒的小间冰期。全面气温都较之以往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而从长城以北直至江淮之间,中华大地就像和个巨大的草履虫一样,其身体的一部分鞭毛感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开始了它的应激反应。
先是少数民族纷纷要求内附,对,你没有看错,他们不是来不定期抢掠,被征伐就远遁大漠了。伴随着温度线的南移,牛羊和人大量的冻死,草场线在南推,异鬼在长城之外横行,用冰冷带走生命。而这个时候,越过长城去,活下来,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你看五胡乱华的匈奴、羯、氐、羌、鲜卑,前四个都是内附的民族,最后过了小间冰期,鲜卑拓跋才从大兴安岭,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来加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而这个时候,辽阔的北方也已经不再适合农业耕作了,在此彼时北方主要种植小米,因为产量低所以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土壤肥力的下降加上寒冷的巨大打击,少数民族的内附,这里已经养育不了多少子民了。怎么办,走,向南方去,开发我们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好江南。
这是汉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对江南开发。其开发范围包含了整个长江沿线,云贵地区,古交州北部部分地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一下彼时的交州有多大。不是说这些地方以前没人住,是北方佬的大量南涌提高了土地开发强度和土地价值。这也是吴蜀国之后面临的侨民与土民的矛盾来源。
实际上这个应激反应从安帝末年就开始了,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补齐了瘟疫传播的最后一个要素,于是瘟疫就不可抑制的横行在华夏大地上,“死者不可胜计”,“丁尽户绝”“户绝村灭”。 哪是什么封建社会一兴一灭的范式,这人间地狱的两百年,只不过是华夏大地子民对于气候变化的反馈,被瘟疫趁火打了劫。
顺便提一下,今人据张仲景《伤寒论》中对症状的描述,推断东汉末年爆发的瘟疫是流行性出血热。而张仲景出于朴素的思想,鉴于当时气候寒冷的现状,从《黄帝内经》“素问”篇“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灵感勃发写出的伤寒论,竟能愚昧至今,被巫术中医奉为医圣继续害人,诚为可叹,我们看看这个被王叔和冠了个长沙太守职位的张仲景在彼时的情景: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呵呵
而要到下一次瘟疫大爆发的时候,才有人对传染病提出一点对路的看法。明末自万历开始至崇祯末,全国性的大瘟疫再次爆发。这次是鼠疫,其惨烈如黑死病时期的欧洲。时医者吴有性著《瘟疫论》云:“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虽然还是有浓浓的巫术味道,但至少说到了鼠疫的致病源和传播方式。
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1400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关于三国,民间流传着不少趣事,其中有些细节,细想起来还真有点出人意料。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不那么广为人知,却挺有意思的三国冷知识,保证说得详详细细,让你觉得像是听老一辈人唠家常一样。1. 诸葛亮真的会“借东风”吗?或许只是历史的巧合与误读。提到诸葛亮,人们立刻想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草船借箭.............
  • 回答
    .......
  • 回答
    好的,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既有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也不乏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冷笑话和冷段子。下面我为你收集了一些,并尽量详细讲述: 1. 关于诸葛亮的“风”笑话: 诸葛亮为什么总是挥着羽扇?答案: 因为他怕冷,需要扇扇风把自己吹暖和点。详细阐述:这个笑话的梗在于,大家对诸葛亮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神机妙算,.............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Total War: Three Kingdoms)是一款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策略战争游戏,结合了历史、策略和沉浸式玩法。以下是关于该游戏的有趣视频类型及其详细内容分析,涵盖游戏攻略、实况、评论、MOD等内容: 1. 游戏攻略类视频这类视频主要帮助玩家快速掌握游戏机制,适合新手或对.............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这款游戏,在发行多年后,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活跃的Mod社区。这些Mod不仅修复了游戏中的一些不足,更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拓展了游戏的可玩性,提供了无数新奇的体验。要说“有趣优秀”的Mod,那可就多了去了,而且每个玩家的口味也不同,但我可以给你推荐几个我认为.............
  • 回答
    说起毛宗岗评《三国》,那可真是个宝藏,里面的点评那是相当精彩,又毒又透彻,让《三国演义》这本书活色生香了不少。他老人家的点评,你别看是古人写的,但那股子“梗”劲儿,放在今天咱们也照样能get到。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一、 对人物的“一针见血”,简直像在看现代脱口秀毛宗岗评《三国》最绝.............
  • 回答
    三国志游戏系列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策略玩法吸引了无数玩家。除了遵循史实的主线剧本,光荣(KOEI TECMO)也经常推出一些有趣的官方空想剧本,这些剧本通过改变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为玩家带来了全新的游戏体验和无限的可能。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三国志游戏中常见的、经典的以及一些特别有趣的官方空想.............
  • 回答
    在《古剑奇谭三》的世界里,隐藏着不少叫人会心一笑的细节,它们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不经意间就被发现,然后让人觉得这个游戏真的很有心。比如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各个城镇里,那些NPC们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站在原地,而是有着自己的小生活?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位老奶奶在门口慢悠悠地踱步,偶尔还会停下来看看天,仿.............
  •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三国志 14》这款游戏里那些让人回味无穷、津津乐道的细节,保证跟你聊得接地气,没有机器人的生硬感。1. “主义”的魔力与背叛的艺术玩《三国志 14》,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套“主义”系统了。刚开始玩可能觉得就是个标签,但随着游戏深入,你会发现这东西简直就是剧本杀的活化石。 .............
  • 回答
    近年来,涌现出不少以三国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其中一些新版三国剧对经典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赋予角色更鲜活的生命力和更贴近现代观众的解读。我个人觉得,以下几点改编还是相当有看头的,也颇具匠心:一、 女性角色的塑造更加立体与独立:旧版三国,尤其是80年代的电视剧,女性角色往往扮.............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为您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三国诗词,并尽量用生动细致的语言,让它们跃然纸上,仿佛穿越时空,与您一同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英雄豪杰、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虽然它以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但文学艺术也并未因此沉寂。诗词作为一种情感抒发的载体,在那个时代同样绽放着独特的.............
  • 回答
    在《三国志11》波澜壮阔的三国画卷中,那些雄踞一方、但又不算顶尖的“中小势力”,往往能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和挑战。它们不像曹操、刘备那样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也不似孙权那样扼守江东,却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鲜明的势力特色,以及那些不太被玩家熟知的武将组合,酝酿出无数精彩的策略博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各个.............
  • 回答
    咱中国这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站“天和”核心舱里打起了乒乓球,这事儿听着就带劲!在地球上我们司空见惯的运动,到了失重环境,那可真是大变样了,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这其中的差别和有趣的物理现象,能聊上一大堆。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那个“零重力”或者说“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无论我们.............
  • 回答
    三国风云,群星璀璨,我们熟知刘备、曹操、孙权,知晓诸葛亮、关羽、张飞。但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背后,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物,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像那些主角般家喻户晓,却同样波澜壮阔,甚至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智慧、勇气或独特经历,足以让后人拍案叫绝。今天,咱们不聊那些如雷贯耳的,来聊聊几个藏在史书角.............
  • 回答
    .......
  • 回答
    提到《新三国》里的雷人台词,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这剧啊,虽然制作精良,演员阵容也强大,但总有些台词,一出来就能让你嘴角疯狂上扬,甚至忍不住拍桌子笑出声来。我这就给你盘点几个,保证让你回味无穷!1. 曹操:论语都背不下来,怎么当丞相?这个场景大概是发生在曹操与孔融之间。当时孔融因为一些事情惹恼了.............
  • 回答
    新版电视剧《三国》在尊重历史和原著《三国演义》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改编,其中一些改编被认为可能存在不合常理之处。以下是一些比较普遍被提及的,并尽量详细地解释:1. 部分人物性格塑造的过度或扭曲: 曹操的“多情”与“仁厚”: 传统形象中的曹操是乱世枭雄,既有雄才大略,也有奸诈狠辣。新版电视剧在一.............
  • 回答
    87版《红楼梦》和94版《三国演义》都是那个时代非常优秀的电视剧,但即使是经典,也难免会有一些让观众觉得“不太对味”的选角。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两部剧里,那些被一些观众认为“失当”的选角,尽量说得详细点,也说说为啥会有这种感觉。87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的选角,总体来说是深入人心的,很多演员演.............
  • 回答
    冷兵器战争:近身肉搏的残酷真相与三国时期的奇思妙想当我们谈论“冷兵器战争”,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往往是披坚执锐的士兵们在狭窄的战场上,挥舞刀剑、长矛,进行着贴身搏斗的场景。这种“近身肉搏”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却是片面的。冷兵器战争的本质,确实是依靠人力和物理力量的直接对抗,但它的表现形.............
  • 回答
    三国末期,那是一段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权谋斗争最为激烈、最令人回味的时期。除去那些脍炙人口的战役和叱咤风云的枭雄,在这乱世的暗影之下,隐藏着无数血腥、残酷的权力角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秘辛,让大家看得真切些。曹魏:继承人危机下的暗流涌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大位,但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