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版电视剧《三国》有哪些不合常理的改编?

回答
新版电视剧《三国》在尊重历史和原著《三国演义》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改编,其中一些改编被认为可能存在不合常理之处。以下是一些比较普遍被提及的,并尽量详细地解释:

1. 部分人物性格塑造的过度或扭曲:

曹操的“多情”与“仁厚”: 传统形象中的曹操是乱世枭雄,既有雄才大略,也有奸诈狠辣。新版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的奸诈,尤其是在某些情节中,试图展现他更为复杂和人性化的一面,甚至有些地方显得过于仁厚。
不合常理之处: 比如在一些对待敌对势力将领俘虏的处理上,或是面对一些背叛时,曹操的表现有时显得不够决绝和狠辣,这与他作为一代奸雄的普遍认知有些出入。例如,对吕布的处置,虽然最后还是杀了他,但在过程中展现出的犹豫和对话,似乎在刻意强调曹操的“惜才”而非权衡利弊。这种改编虽然试图塑造更立体的人物,但有时会削弱其原有形象的代表性,让观众觉得不够“曹操”。
刘备的“伪善”感加强: 相较于旧版,新版电视剧在一些情节中似乎更侧重于刘备的“仁义”背后可能隐藏的算计或是一种刻意的表演。
不合常理之处: 有些观众认为,新版刘备在某些场合的“哭”和“仁义”表现,有时显得过于夸张和程式化,缺乏自然流露的真诚,反而给人一种“伪善”的观感。这种改编是为了展现刘备的政治智慧,但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让角色显得油滑,而非真诚的仁德之君。
诸葛亮的“神化”再神化(或某些能力的弱化): 尽管诸葛亮一直被视为智慧的化身,但新版电视剧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试图展现其“凡人”的一面,比如增加其生活化的细节,或是让他偶尔犯错。
不合常理之处: 一方面,在某些需要展现诸葛亮超凡智慧的时刻,例如赤壁之战的借东风,剧本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其“神机妙算”的设定,让其表现得几乎无懈可击。另一方面,在某些情节中,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可能会让诸葛亮在一些策略上显得犹豫不决,或者其计谋的成功显得有些偶然性,这与原著中诸葛亮近乎完美的智谋形象有所偏差。例如,对阵司马懿时,有时诸葛亮的一系列计策,在观众看来可能有些“巧合”才能成功。

2. 情节改编和侧重点的转移:

战争场面的现代化和程式化: 新版《三国》在战争场面的表现上,试图追求宏大和逼真,使用了更多的CG技术。
不合常理之处: 虽然战争场面在视觉上可能更具冲击力,但有时过于强调冷兵器时代的军队队列和冲锋陷阵的“大场面”,反而失去了古代战争那种更具策略性和变幻性的特点。例如,许多战斗场景的推进方式,可能更像是现代战争的“推进战”,而非古代的兵法诡道和心理战。而且,过度依赖CG也可能导致一些动作和效果显得不够真实,反而有“游戏感”。
感情线的增加和侧重: 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新版电视剧可能会增加一些角色的感情戏,或者对原著中较为简略的感情关系进行细化。
不合常理之处: 比如,对貂蝉的描绘,可能会花费更多篇幅展现她与吕布、董卓之间的感情纠葛,甚至与王允的关系也可能被放大。虽然这增加了人物的复杂性,但有时会削弱貂蝉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牺牲品的悲剧色彩,将重心从政治斗争转移到个人情感,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连环计”的核心功能有所偏离。
某些历史事件的简化或模糊处理: 为了推进剧情或避免过于复杂的历史细节,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关系的处理可能被简化或模糊。
不合常理之处: 例如,一些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细节可能会被弱化,转而聚焦于主要人物的个人冲突。这种处理虽然能让剧情更流畅,但可能丢失了三国时期政治复杂性和残酷性的一部分精髓。有时,某些关键人物的出现或消失,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转变,可能显得过于突兀,缺乏足够的铺垫。

3. 细节上的不合常理(可能源于现代思维影响):

人物的现代情感表达: 虽然是古代背景,但有时角色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现代的思维模式或情感需求。
不合常理之处: 比如,在表达忠诚、友情或爱情时,角色的言辞有时会显得过于直白和个人主义,而少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讲究君臣之义、兄弟之情的含蓄和规矩。
对某些古老制度或习俗的理解偏差: 对于一些古代的制度、礼仪或习俗,编剧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可能与历史事实存在偏差。
不合常理之处: 例如,在对待战争俘虏、刑罚、或者朝堂上的礼仪等方面,有时为了戏剧效果而进行的改编,可能会与当时的史实相去甚远,让熟悉历史的观众感到不适。

需要强调的是:

“不合常理”是相对的: 什么是“不合常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认知、对原著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历史的理解。一部电视剧为了适应大众传播和戏剧性,必然会有改编。
新版《三国》的优点: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新版《三国》在许多方面也有其创新和优点,例如更忠实于原著的部分情节,对一些配角的精彩刻画,以及在服化道上的用心。

总而言之,新版电视剧《三国》的改编,旨在用现代的视角和技术去诠释这段历史,但某些改编在人物塑造、情节处理和细节表现上,可能未能完全符合一部分观众心中对于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认知,从而被认为是“不合常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是曹丞相,“奉天子以讨不臣”

新三国里面,曹操自己说我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这么不注意影响的吗?

还有那个走错片场的李逵……

user avatar

谢邀。这简直说不尽……从头到尾数不胜数。

新三的bug,在我看来有两大类,

第一种是动脑子改编了,但编的根本不合情理不合逻辑。而这源于体现出主创境界的低下。

正如俗话所说:小人眼中无君子,懦夫眼中无英雄。鲁迅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只要能用这种低下狭隘的阴谋论吸引普通观众眼球,他朱苏进管你什么格局不格局,反正他本来也没有。新版主创有时简直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比如曹操屠徐州时一再批判陶谦的“昏昧”,而对曹操的谋略津津乐道;瞎编的曹丕曹冲一段,要司马懿教曹丕“诬、赖”,而且曹操对这种做法还是肯定的态度,最后在青山绿水和曹丕的大笑中结束这段情节,而且曹操临终前还对曹丕说“了不起”;忠义磊落的关羽张飞居然毫无来由地提醒刘备提防功臣诸葛亮………无法想象这种歪曲龌龊到极致的价值观给观众传播的是什么毒素。如果年轻观众的价值观真照此而行,说这剧祸国殃民都不为过。

比如有人提到的庞统之死。为了区区一个借口,自己送死。这到底是聪明还是傻到家了……


比如曹操要屠徐州,曹仁问他是不是合适,曹操的理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粮食供养那么多的战俘

?????那么平定天下就是要杀光天下??


比如为啥夏侯渊定军山阵亡?那是曹操故意不要他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8872273984339968

所以曹操这么聪明的人,犯任何错都是故意的。


比如给周瑜吕蒙加了一堆低级的宫斗戏码,把孙权老年的猜忌提前到年轻时……

比如孙坚得到玉玺,白展堂……啊不孙策立马跪下来大叫:“恭喜爹可以称帝了!”我倒!这时候汉朝还在,皇帝也在,得了个玉玺就让爹称帝,说这是坑爹或脑残都是轻的……小霸王是比较莽撞但不是弱智啊……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0371258926739456


比如为了表现孙策的骁勇,他说他可以用5000人在3个时辰内攻下荆州……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0377549166714880

孙策你认真的吗……6个小时拿下今天的湖南湖北加河南南部……(东汉荆州的首府是襄阳,根本就不存在“荆州城”这一概念)

比如曹真曹爽父子,我是真是看不懂编剧这里的脑回路啊,朱苏进把名将曹真写成智力低下色厉内荏的酒囊饭袋,却把真正的酒囊饭袋曹爽塑造成精明强干的青年才俊……曹爽要有这么高智力最后能被司马懿忽悠成那样??甚至曹真最后被司马懿一巴掌拍死…更何况,司马懿当着曹爽的面拍死人家爹,最后曹爽还是被司马懿高平陵忽悠……那这曹爽究竟是个啥智力水平呢→_→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

废物曹真和精明曹爽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8872450975494144 司马懿拍死曹真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8872600993157120


孙权拘禁了诸葛瑾全家,这咋办呢?且看张飞给出的方法……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5401013606105088


如果说第一种虽然让人比较无语,但起码还是主创动了脑子的,

那么第二种就真的显示出主创非常粗糙的 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这和水平无关,纯粹是态度问题……


比如王允一共活了55,开头一上来就是60大寿这算怎么回事……


当然,能不吃不喝9天的人,随便多活个五六年也没啥……


比如曹操说袁绍“天下九州他独占了四个”,

成片改为“天下州郡”,靠谱了些。

但稍微细看陈建斌的嘴型,就能发现说的还是“九州”………一句话的戏份,重拍一下这么难吗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8873741151969280


比如官渡之战时,曹植给曹操说他和嵇康孔融等宾客一起写诗文……

????曹植192-232,嵇康224-263,官渡之战是200年,这时候嵇康还没生出来呢………曹植也才是八九岁的小孩………2009年左右的时候百度也很普及了吧,这种东西不难查啊……


比如为了引出陈琳,让曹丕对曹操说什么“冀州这个地方先后出过四大名士,孔融,陈琳,嵇康”(看这样子魏晋时期的文人朱苏进可能就知道个孔融和嵇康……)。成片说的话虽然改成了“包括陈琳等等”,貌似合理了一点,但字幕忘了改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8874421723856896


比如荀彧说,从长安到洛阳,必须要经过芒砀山…………


比如你诸葛亮去凭吊周瑜,拿的祭文为什么是曹操的遗诏……这种道具让人怎么相信演员的情绪能够投入……


比如刘备入川发生在214年,汉末战乱起于184年黄巾起义,中间经历了30年。诸葛亮开口:已近百年……


比如说司马懿是什么冀州的第一大家族……司马师司马昭到底谁是老大一会儿一个说法……另外,司马懿(yi四声)的名字,全剧除了旁白,没有一个人念对,全部念成二声。



没有要求主创对汉末的官制、地理、文化等方面有多么深入的研究,但这种查百度或者字典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此连篇累牍地出现,那只能说明主创对名著对观众太没有责任心了……

当然,毕竟是比罗贯中还懂三国的编剧……(也是康熙王朝、郑和下西洋、江山风雨情、让子弹飞的编剧)


所以差距不只是水平,更多的是态度。央视的四大名著有缺陷,但人家态度很认真,西游记拍车迟国的“破烂流丢一口钟”没有弄懂真意,一开始放了一口真的破钟,后来观众指出应该是破旧僧衣,剧组马上重拍;三国演义出师表一开始读成“益州罢弊”,专门找来唐国强重新配音为“益州疲弊”。

水平,有时候并不是首要的差距。


——————————

朱苏进访谈摘录【朱苏进:我要让《三国》枝繁叶茂_三联生活周刊】lifeweek.com.cn/2008/06

这个经典在15年前被人家拍摄过,这属于重拍。大多数老百姓在那个时候第一次看了《三国演义》,在很多人心目中会形成一种初恋般的情怀,哪怕它是一个丑丫头,何况人家还不错。

张飞这样的人岂能说说而已,所以诸葛亮下山后对他说:翼德,你欠我一座草庐。张飞说:你助我哥哥打天下,得天下以后我给你盖一座800里大的草庐。这样符不符合他的个性?

老版的台词半文半白的,我是一种故意的白。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大凡文人谋士都是出口成章,大凡武士出身说话都掷地有声。但超一流人物比如曹操,他有时出口成章,有时发出的声音像禽兽一样。好的台词是不看屏幕也能听得津津有味,还有好的台词一句话就能把一个人定在那儿,不看他也知道是谁说的。

《三国演义》里也讲得很清楚,罗贯中基本上是一个失意的文人,他有皇家的远房血统,有一点待价沽名。写书的时候也是在乱世,那时候他非常渴望圣君,这个圣君必须是按照天道来的,不是逆贼。而这个圣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这帮文人是他最得力的大臣,像司马懿,像诸葛亮。从小说来讲是非常低劣的小说,从故事上来讲是伟大的故事。


这位,易老师虽然问题不少,但你也别这么黑啊

user avatar

我觉得新三国很强大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犯错效率,即使让我故意写一个错漏百出的剧本,我也达不到新三国那样的程度。

例如里面有句台词:徐州城是中原第一雄关。只有十个字,但这句话犯了至少四个错。第一,当时没有徐州城。第二,徐州不算中原。第三,徐州没有雄关。第四,徐州并不险要。如果出个题让我编一句台词并在十个字以内犯四个错,我可能会想很久,但这种台词在朱编剧那里简直信手拈来。

还是地理上的例子。剧情在曹操赤壁败退后,说曹操只剩下青冀幽并四州,然后部下突然来报,说马腾进攻许昌了。我如果是曹操,会回他一句:关我屁事,许昌在豫州。这段剧情就好比抗日战争时,部下慌慌张张地报告委员长,说大事不好,日军进攻延安了。你说委员长这时会怎么想?

还有诸葛亮北伐那里,司马懿提出划渭水为界和诸葛亮和谈,我要是诸葛亮肯定立马答应啊,这种划法等于直接把关中大片腹地包括长安都送给了蜀汉,当场还于旧都。到时不止获得大片领土,说不定曹叡一气之下还会把司马懿砍了,简直爽歪歪。

可以说,新三国犯的错都是最基础的,编剧如果不是故意写成这样(概率极低),就是他真的不懂这些常识。对历史一窍不通还可以当历史剧的编剧,也算是国情了。

user avatar

其他我觉得都还好,哪怕弱智点,满分十分的话还有一两分合理,我还勉强能忍,最不能忍的就是曹操死的时候,汉献帝还在那坐着那,谥号曹操武皇帝……

上图

73集曹操死,这是74集曹丕继承魏王的时候。

user avatar

由于这部剧既不是三国志,也不是三国演义,所以什么人物剧情跟两者有冲突的应该都不算问题。我这里就说下这部剧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三顾茅庐

这一点有人提到了,他提的是张飞居然真的放火了。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起火了,诸葛亮还在睡觉,小童去救火居然被刘备拦下了!!!

张飞还只是逼诸葛亮起床,刘备这是痛下杀手啊!!! 小童被拦了也不叫,眼睁睁看着诸葛亮被烧!!

然后刘备还夸诸葛亮,意思是不愧是高人,被火烧都不跑。编剧是不是对高人有什么误解啊?什么价值观啊?诸葛亮要是未出茅庐被火烧死了,那不是高高高人了?

最后诸葛亮起床了,火居然自己灭了?我已经无法吐槽这不到五分钟的戏了,知乎有哪位大神能把这个剧情圆过来么?


二、有一个桥段是,程昱很纳闷,为什么曹操不肯认错呢?荀彧就笑着跟他解释,领导嘛,知错改错不认错。

首先,作为曹操首席谋士,荀彧这水平也就杨修了,程昱还不如杨修!领导心思能乱说的?很明显,这是为了向观众解释,但是观众需要你解释这个么?这部剧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观众当傻子,加了许多解释桥段,画蛇添足。

同理还有后面,诸葛亮智激周瑜以后,非要让鲁肃去确认下诸葛亮早就知道小乔是周瑜的老婆。这个有确认的必要么?三国演义几百年了没去问,观众未必不清楚诸葛亮其实早就知道?

无论是国画还是小说,都非常讲究留白,给读者发散的空间。很明显,新三国的编剧不仅不懂留白,还把原本留白了的地方画黑了。

其次,曹操作为一个一统北方的霸主,心思就这么简单?所谓的领导艺术,不认错就行了么?

领导的目的,是为了手下安心给自己做事。对于不如自己的,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掩盖自己的错误,达到保持威信的目的。但是对于聪明人,肯定是要坦诚相待的(参考许攸投靠)。这段里很明显程昱已经知道曹操错了,曹操硬着嘴巴不承认,有什么效果么?还不是造成了程昱不满?(当然,这一段里程昱总想要曹操认错也是脑袋被驴踢了)

综上所述,这一段就是本身很2,但是编剧觉得很妙,然后还特意解释了一下。就像给了坨屎给你吃,还要告诉你怎么吃更好消化。

三、主次不分

博望坡作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仗,直接被上屋抽屉盖了过去。

不知道怎么吐槽了。

四、曹真的问题

曹真被黑得简直了,我只能说侮辱的是曹魏政权的智商,这种低能儿的下三滥,居然能当大将军。

三国演义虽然黑曹真,但也只是比不过诸葛亮跟司马懿,没什么丢人的,而且最后主动把位子让给司马懿堪称高风亮节。

这里面倒好了,白痴无能,还嫉贤妒能,成了个丑角。曹操就培养了个这个东西出来?编剧还好意思夸曹操?

user avatar

新三国里有太多硬伤,内部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但是有一段架空设计,我认为极见朱大编剧的深厚功力。诸葛亮和司马懿历史上从未面对面聊过,新三国实现了这一三国迷们梦寐以求的剧情设计,功高至伟。


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这个著名场景:

先是远景镜头,三国后期最著名的两位大佬已经面对面,背后是他们的悍将雄兵。

大家看这个设置是何等的精妙:两个大佬距离如此的近,离背后军阵也异常近。武侯仍然坐着他的车,但是带了两个推车的侍卫,为什么呢?因为仲达骑的是匹快马,要是仲达一时激动想把武侯掳走呢那可不得了,所以佩服武侯的深谋远虑(有人会质疑司马懿有那个武力值吗,这个后面我们再表)

俩人甫一见面互相客气了一下。


然后,不怕死的司马懿居然主动舍弃快马凑近坐到诸葛亮身边(原谅我截图看起来向对诸葛亮投降)

然后诸葛亮就开始拉拢司马懿了:要不是我,你能有机会出任大都督吗?

这句话明贬实褒句句诛心,点明你司马懿本不被曹睿信任,只因曹真不足与我匹敌,曹睿才不得不用你,你才是你家伪政权里有能力和我对抗之人,可谓一语道破司马懿的心事,也是对司马懿能力的肯定。

司马懿被触动了,从此说话时眼神长期不敢直视诸葛亮,这是明显的心怯。

然后司马懿为了掩饰心虚就开怼了:诸葛亮你一耕夫而已,上不知天数,下不知大势。本该偏安一隅,保境安民。


这是一句政治极不正确的话,你居然劝说对方保境安民?鼓励人家继续割据西川?可见司马懿的心已经乱了。

一席话似乎把诸葛亮说激动了,这里注意一个细节:诸葛亮先是叹了一口气,这应该是上岁数的人坐久了调整一下呼吸,然后呢,诸葛亮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受先帝托孤之重,岂能不倾心竭力讨伐逆贼?

这是诸葛亮继续拉拢司马懿,两次叹气,是让司马懿明白:这破工作我也知道不好干,我也发愁。

司马懿这时候又说了句政治不正确的话:你我都是五十岁的人了,天命不永,不如各自引兵班师,各享天年。

曹睿派你来统帅大军解决诸葛亮,你却和他说咱都老头了,折腾什么呀,各回各家抱着老婆孩子逍遥自在多好。

诸葛亮见司马懿总说丧气话,判断司马懿已经心动,说出了终极邀约条件:仲达你不如投我阵营,我奖你一辆四轮车。

司马懿(纳尼?说了半天,你伪政权就这么点诚意?)

冢虎之怒现在正式开始:你以为你诸葛亮了不起呀?我样样都不惧你!


诸葛亮:那你摆个阵给老子看看!

司马懿应该是事先和自己人打过招呼,否则单看这么一个啥也不说手势一挥的意思,就算是亲儿子司马昭也会以为这是让全军冲锋。

然后魏军开始尘土飞扬了,这时候导演怕我等凡夫俗子不如坐在地上的两位大神看的清楚明白,给了俯瞰视角让观众明白这种乱跑真的是在布阵。

司马懿:匹夫你也摆个阵给我看!

诸葛亮怕后面军阵看不见他,特意从车上走下来挥扇子(导演良苦用心),蜀汉军阵开始尘土飞扬。

然后诸葛亮向司马懿立了个flag:你要是能破我的阵,我就回到汉中永不复出。




司马懿又心动了,他不再故作淡定,站起来问了一句诸葛亮:当真?然后回到魏军中布置战斗任务,结果诸葛亮临时变阵,第一拨进攻的魏军惨败。

诸葛亮又把三个魏军将领扒掉衣服送回来羞辱司马懿。



冢虎大怒,导演很好的展示了有多愤怒:司马仲达亲自冲锋了!!!(所以既然仲达有这武力值,刚才离着那么近怎么不把诸葛亮挟持走呢?真是君子)

然后镜头一转,诸葛亮已经站在高岗上,下属禀报他魏军已败退,姜维请求批准他追杀司马懿。

这时候诸葛亮缓缓托出:我军已经粮尽。

将领们都懵逼了。

诸葛亮:我怕扰乱军心。


这一幕到此告一段落。


整个看下来,这场架空双雄会,先是两人坦诚相待,诸葛亮一直尝试拉拢司马懿,最后因为价码没谈拢,两人针锋相对,司马懿被辱,恼羞成怒亲自率军决战。而诸葛亮在明知粮草已尽,求得决战机会并取得胜利时没乘胜追击一举奠定大势,什么叫英雄相惜?这就是英雄相惜。


最后说一句心里话:朱苏进呀朱苏进,双雄会被你搞成这副小儿打闹的模样,你能再多恶心恶心我们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以前关于新三国写过一篇回答,新三国烂肯定是事实的,老实说我本来以为这个题目我答了也是炒剩饭,但我仔细审题之后发现这个题目出的还不错。


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合常理的改编?


我知道很多人给扭三纠错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跳出来说你行你上啊、什么吹毛求疵啊、什么其实是演员的锅啊等等的,我已经无力吐槽了。


在此,就这个问题,我只说一点,我可以当做这部剧是一部架空的历史剧,也就是说他自己编织了一个世界观,并且自己对其保持认同,如果这样的话也是完全可以的,这种情况下倒也确实没必要再去拿《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去“吹毛求疵”的挑错了(这是做出过太多让步在尽力帮扭三挽尊的说法),因此这部剧里面所违反的需要一定门槛的地理、历史方面的专业性错误我们将其一概剔除,以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基础的合格受众的视角,在充分尊重它的各种花样百出的剧情和剧本设计的前提下,我们就关注一点内容,看它自己凭空创作出的东西是否符合常识,前后是否能够自圆其说,毕竟一个自己想象和构思出来的东西,你要是能够将它完整、细致、全面的呈现并且描述出来,这也意味着它会是一个不错的智力成果,是应该得到别人的充分理解和尊重的。


然而,就我以上给出的最低标准来看,扭三依然是极不合格的,以能否做到自圆其说的标准来看,仅举一例,益州究竟是有四十一县还是四十一州的这种前后矛盾的台词设计压根就是云山雾罩扯不清楚的,这种例子当然还有许多;但除此之外还能在台词上出现各种违反基本常识的错误,那就真的是不可原谅了,毕竟劳动人民可以没文化,但他们的智商也绝非你拿一个漏洞百出的常识性的错误能够侮辱的。


下面祭出一张我精心截取的神图进行论证



恩,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烂熟于心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提到西城多半是快到诸葛亮即将要施展空城计的关头了,当然,就是没听过评书没看过小说也没关系,不影响你们理解接下来的内容。


西城城垣高不过三尺……


城垣,即城墙之意;西城是一座屯放军粮的小城,但即便如此这种屯粮之地也应该是要有基本的军事功能的。重点是,朋友们,你们谁见过三尺不到的城墙吗?我想这可能不叫城墙,这叫篱笆……


按汉制一尺约为23cm,诸葛亮身长八尺,身高在184cm。那么按照换算,三尺就是69cm,也就是说西城城墙的高度还不到70cm……


我另外再提供一个比较模板,朋友们应该更容易理解。看过武侠小说的都应该听到过那句【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这句话本身的来源是汉末的太史慈的临终遗言,当然这不是重点,三尺之剑,一把剑的长度目测也就几十公分,那么我们还可以拿剑的长度去衡量另一个参照物,同样是武侠小说里面也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堂堂七尺男儿】,这里的七尺男儿形容的是古代成年男子的普遍身高,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男性的身高大约等于两把剑叠加的高度多一点是很合理的,那么相应的,拿人做参照物比对西城的城墙高度,效果简直立竿见影:大家有见过高度还不到你大腿位置的城墙不?


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有一个成语叫【三寸不烂之舌】,人舌头的长度也就三寸长,一尺为十寸,三尺也就是十个三寸,大家可以很无聊的拿手大概比一下自己舌头的长度,然后乘以十作为高度对照,也能得到一个极其相近的结果。


讲道理,就这种城墙,司马懿的大军就是真怕诸葛亮搞鬼,我让士兵一人一泡尿来个水淹七军泡烂它行不行?


觉得看到此处智商受到奇耻大辱的请点赞支持一下,蟹蟹!

user avatar

新三国这部电视,几乎是赤裸裸地显示了中国编剧的下限。

此前的很多答案都说了这部电视剧的一些错误。其实那些具体的错误并不算什么,就是老三国中,这种硬伤也是很多的(比如那面蜀字大旗),就是三国演义小说里,错误也很多(比如千里走单骑的迷之走位)。

但是,新三国这部电视剧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编剧的胸襟和格局。这部电视剧的格调之底,简直是low穿了地平线。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整部剧里每个地方都满满充斥着的阴谋论。

阴谋论这个东西啊,真是那些lowB们的最爱。这些lowB们无论的看史书,还是读小说,就热衷于从字里行间找出各种阴谋来,比如白帝托孤时,刘备帐后埋伏着的五百刀斧手。因为在这些人心中,实在无法理解人世间居然会有肝胆相照、生死相托这种事情。所以遇到这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情节,就只能在那核桃般大小的脑仁里想象出各种阴谋和算计来了。

比如新三国中孙策之死的这个情节。

毛宗岗评曹刘孙三家,称“不愿同生,但愿同死”的桃园弟兄之外,曹氏有“宁可无洪,不可无公”之弟,孙氏有“你不如我,我不如你”之兄,故此天下终为三家所分,非偶然也。这段话,正好说明了《三国演义》的主旨:这部小说就是一部英雄演义啊,他述说的正是这种堪比金石的兄弟情义和可贯日月的英雄豪情。虽然整部小说都充斥着各种权谋算计,但这些权谋都是在为刻画这种英雄气而存在的。所以,读完整部小说,那些权谋算计、金戈铁马都可能忘却,但那股英雄气却将永远回荡在读者心中。——所以老三国的片尾曲就说“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然而我们看新三国的改编。

孙策临死,要传位给孙权,程普开口要召回周瑜,让周瑜“主持江东大计”。孙策牌位前,江东群臣跪在大乔面前,要让孙策儿子即位,请大乔垂帘听政。周瑜回来奔丧,孙权第一件事情是假模假式地要把兵符交给周瑜,请周瑜即位。

——看到这里,请问一声观众都看到了一些什么?

那种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英雄气呢?

没有,一点都没有。就剩下了这点蝇营狗苟。

能把一部英雄传奇编成这个样子,编剧的格局估计也就只有苍蝇屎那么大了。

所以说,新三国这部电视剧非常坏,坏就坏在它格局的低下上。

知识不够其实不要紧,可以学习的。但格局一旦低了,神仙来了都没有用。

============================

PS:有人问么是英雄气。

英雄气,就是桃园结义的肝胆,是千里走单骑的忠义,是髀肉复生的气短,是隆中高卧的散淡,是长坂坡前的血战,是华容道上的挣扎,是青梅煮酒的惺惺相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鞠躬尽瘁,是赤壁矶前的大火,是五丈原上的秋风。

就拿孙策之死的这个情节来说,英雄气就是孙策对弟弟的托付,对周瑜的相知,是张昭的老成谋国,是周瑜的肝胆相报。——那都是多么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结果直接被编剧编成了蝇营狗苟,简直令人反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