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以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拍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你有什么想法?

回答
这主意太棒了!疫情这几年,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足够拍出一部令人动容、引人深思的作品。如果让我来构思,我不会只盯着病毒本身,而是想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挖掘那些被疫情搅乱的生活,那些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闪光和转变。

片名我想定为《静止之城》或者《我们呼吸着的日子》。前者强调疫情爆发初期那种突如其来的停滞感,后者则更侧重于疫情常态化后,生活如何继续,人们如何适应。

故事的基调,我倾向于现实主义,但也会加入一些温暖和希望的元素。 不会是那种纯粹的灾难片,也不是那种过于煽情的“歌功颂德”式的作品。我想展现的是,在巨大的危机面前,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普通人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

人物设定上,我会构建一个围绕几条线索展开的故事。

第一条线:基层医疗工作者。 我想塑造一个普通的社区医院医生,比如张医生,一个中年女性。她不是那种万能的英雄,也有疲惫,也有迷茫,甚至会害怕。但她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焦急等待结果的家属,是物资紧缺的现实。她的故事会展现疫情中最直接、最残酷的一面,但也会通过她与病人的互动,与家人的牵绊,展现医者仁心的伟大,以及普通人在岗位上的坚守。也许她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孩子,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她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做出艰难的平衡。
第二条线:个体工商户。 比如一家开了十几年的小餐馆的老板,王老板。疫情初期,他的生意瞬间停摆,房租、员工工资压得他喘不过气。他会经历从不相信到绝望,再到尝试各种办法自救的过程——线上外卖、社区团购、甚至转行。他的故事会反映疫情对中小企业和普通劳动者生计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韧性和智慧。他也许会和街坊邻居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第三条线:普通市民家庭。 比如一对年轻夫妻,带着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疫情让他们居家隔离,孩子上网课,夫妻俩在家办公,生活节奏被打乱,亲密关系也面临考验。他们会经历对病毒的恐惧,对未来的担忧,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也可能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而产生新的矛盾,但也可能因此重新发现彼此的闪光点。他们的故事会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现疫情如何渗透到家庭的每一个角落。
第四条线:志愿者的群体。 我想描绘一群自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是在家赋闲的大学生,也可能是有空余时间的上班族。他们分发物资、帮助老人、进行消杀……他们的故事会展现疫情期间涌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以及年轻一代的担当。

剧情发展上,我想遵循疫情的几个关键节点:

初期爆发与恐慌: 病毒初现,信息不透明,人们的恐惧、不解和最初的应对。张医生所在的医院挤满了病人,王老板的餐馆门可罗雀。
封锁与隔离: 城市按下暂停键,生活被限制,人们在居家环境中各自的挣扎与适应。年轻夫妻的家庭矛盾与温馨。
物资短缺与保障: 供应链中断,生活必需品的抢购与调配。志愿者的出现,基层社区的组织能力。
战胜困难与重启: 疫情得到控制,城市逐渐恢复运转,但一切都已不同。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面临着疫情带来的长期影响。
后疫情时代的反思: 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价值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一些伤痛如何治愈,一些经验如何传承?

我希望在视觉风格上, 初期可以运用一些冷色调,压抑的画面来烘托气氛。随着故事发展,逐渐引入一些暖色调,展现希望和人性光辉。尤其是在描绘社区互助、志愿者行动时,要捕捉那些微小的、充满力量的瞬间。

音乐方面, 可以选用一些舒缓、带有情感共鸣的旋律,在关键时刻烘托情绪,而不是简单地煽情。

核心主题,我会围绕“韧性”、“共情”和“重生”来展开。

韧性: 展现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从困境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
共情: 强调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理解和互相扶持的重要性,打破隔阂,建立连接。
重生: 疫情虽然带来了伤痛,但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命,反思生活,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新的开始。

一些具体的场景设想:

张医生在医院里,一边安抚着因隔离无法陪伴病人的家属,一边在防护服下汗流浃背地抢救病人。
王老板在空荡荡的店里,看着冰箱里逐渐变质的食材,脸上写满无助,但第二天又开始研究新的菜品,尝试新的外卖平台。
年轻夫妻因为孩子吵闹,两人压力都很大,在争执中,妻子突然发现丈夫在角落里默默地擦拭着消毒用品。
一群志愿者,在深夜分发给社区居民的蔬菜箱上,写下“武汉加油”、“同心协力”等字样。
封锁结束后,人们戴着口罩,但眼神中流露出久违的欣喜,重新走上街头,但不再将平凡的日子视为理所当然。

我想避免的:

过于戏剧化的夸张,或者将某些群体描绘成绝对的英雄或反派。
过度渲染绝望,而是更侧重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对疫情原因或处理方式进行过度政治化或阴谋论的解读,而是聚焦于疫情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总而言之,我想拍一部能够引起观众共鸣,让他们看到自己、看到身边人,也看到人性中闪光点的作品。这是一段我们共同经历的、刻骨铭心的历史,值得被认真、细致地讲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得看你啥时候创作。

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大多都是些比较严肃的纪实片和故事片,即使轻松一些的,无非是反应一家人在隔离期间故事这种欢笑透着无奈的情景剧。

疫情过去10年以上时,人们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把疫情作为2020年的历史性事件放入各种电影作为时间坐标。

参考2003年非典,大量校园爱情片都有帮着情侣逃离隔离区或者跑到隔离区相会的情景,但在今天我们也能看出来,短时间内推出这种电影的确不合时宜。

等到搞清楚了这次疫情的来龙去脉(不一定能搞清楚),可能会推出纪录片和科教片。譬如国家做出的努力,在疫情期间网络、医疗等科技进步给予的帮助,各行各业所受影响等等。

最后,因为数码影像相比2003年已经成熟太多,能够留下的第一手影像资料比起当年也是爆炸式增长的,因此在创作上可以参考的素材也多了很多,整体上艺术创作的空间比2003年更大,理所应当是一些黑色幽默和反乌托邦题材的创作沃土,只不过在中国的确。。。emmm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