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龙珠Z》《龙珠 超》的画风差异为何如此之大,以这两部作品为例的话,新老番相比都发生了什么技术革新?

回答
《龙珠Z》和《龙珠超》作为同一系列的两个重要篇章,其画风的巨大差异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反映了动画制作技术和时代审美的深刻变革。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种差异以及技术革新:

《龙珠Z》与《龙珠超》画风差异的根源: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制作年代的巨大跨度(《龙珠Z》主要在19891996年播出,《龙珠超》在20152018年播出),这期间动画制作技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时代背景也发生了改变。

1. 线条和轮廓:

龙珠Z:
特点: 线条粗犷、硬朗,充满力量感。角色轮廓清晰,肌肉线条的表现非常突出,给人一种扎实、厚重的感觉。阴影的运用相对简单,多以硬朗的边缘和块状阴影为主,强调身体的体积感和力量。
技术体现: 主要依赖于传统手绘赛璐珞动画技术。每一帧动画都需要手工绘制,赛璐珞片上印刷线条和颜色。这种技术虽然耗时耗力,但赋予了画面独特的质感和手绘的温度。
龙珠超:
特点: 线条变得更为细腻、圆润,甚至有些“光滑”。角色的面部表情更丰富,也更趋向于柔和化。肌肉线条虽然依然存在,但不再像Z那样强调粗犷的棱角,而是更注重肌肉的流线感和动态感。阴影的处理更加细腻,常常使用渐变色和柔和的阴影过渡,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技术体现: 主要得益于数字动画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基础的绘制过程可能仍然是手绘原画,但后续的上色、描线(数字描线)、背景处理、合成等环节都大量采用了电脑软件。数字技术使得线条可以更精细化,阴影过渡更自然,色彩饱和度更高,并且方便进行特效叠加。

2. 色彩和饱和度:

龙珠Z:
特点: 色彩相对朴实,饱和度适中。虽然有鲜艳的颜色,但整体上给人一种更“经典”的感觉。早期作品的色彩甚至略显单薄。
技术体现: 早期赛璐珞动画的上色过程是手工绘制,色彩的调配和均匀度受限于当时的颜料和工艺。
龙珠超:
特点: 色彩极为鲜艳、饱和度极高,尤其是角色服装和能量特效。这使得画面非常醒目和具有视觉冲击力。光泽感和高光处理也更加明显,营造出一种闪耀、动感的视觉效果。
技术体现: 数字上色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色彩的表现力。电脑软件可以实现更精准的色彩调配、更丰富的色彩层次以及更强的饱和度。同时,数字合成也使得光影和高光的叠加效果更加自然和逼真。

3. 人物设计和比例:

龙珠Z:
特点: 早期如悟空、贝吉塔等角色的身体比例略显敦实,肌肉感更强。随着剧情推进和战斗升级,身体比例逐渐拉长,但依然保留着较为硬朗的风格。面部表情相对简洁直接,但通过夸张的嘴部和眼睛可以准确传达情绪。
技术体现: 手绘动画的限制,对于人物的细微表情和微妙的身体比例变化,需要更多依赖原画师的功力。
龙珠超:
特点: 人物比例整体变得更为修长、苗条,尤其是脸部轮廓更加尖锐、精致。眼睛也变得更大,更圆,瞳孔颜色也更加丰富。这使得角色看起来更具“现代感”和“美型”,更符合当代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表情也更加细腻和多样化,可以呈现更多层次的情感。
技术体现: 数字绘画和人体比例的现代化理解。现代动画更倾向于塑造符合当下审美的“美型”角色,数字工具也为实现更精细、更具表现力的人物面部和身体线条提供了便利。

4. 动画流畅度和动作表现:

龙珠Z:
特点: 尽管是手绘动画,但《龙珠Z》在动作场面上依然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关键战斗场景中,作画崩坏的情况相对较少(尽管也有)。为了表现力量感和速度,常常使用拉长的肢体、快速的移动轨迹和强烈的冲击效果。
技术体现: 依靠大量精心绘制的原画和关键帧。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中间帧的绘制会更加简化。
龙珠超:
特点: 《龙珠超》在动画流畅度和动作设计上有着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一些高潮战斗场景中。打斗动作更连贯、更有冲击力,特效的使用也更为华丽。然而,也存在一些场景的作画不稳定(所谓的“作画崩坏”)的情况,这在早期播出时曾引起争议。
技术体现:
计算机图形学(CG)的融合: 《龙珠超》在某些场景,尤其是宏大的战斗场面和复杂的能量特效时,会大量运用CG技术。CG可以实现更复杂的镜头运动、更逼真的爆炸和光效,以及更流畅的角色动作模拟。
关键帧/中间帧的优化: 数字动画技术使得中间帧的绘制和调整更加便捷,可以通过软件辅助生成,从而提高整体动画的流畅度,但也可能在部分简化处理的场景中出现问题。
特效制作的升级: 现代动画的特效制作更加成熟和多样化,可以呈现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能量波、爆炸和空间扭曲等效果。

5. 场景和背景:

龙珠Z:
特点: 背景描绘相对简洁,更侧重于衬托人物和战斗。色彩运用也较为写实和写意结合。
技术体现: 手绘背景,颜色的选择和绘制方式决定了整体风格。
龙珠超:
特点: 背景画面更加精细,色彩更加丰富和绚丽。尤其是在一些宇宙场景或特殊环境的描绘上,细节处理更到位,整体视觉效果更具空间感和层次感。
技术体现: 数字绘画和CG背景的应用。高分辨率的贴图、3D建模的辅助,以及更精细的色彩叠加和光影处理,使得背景更加生动和具有视觉冲击力。

新老番相比,都发生了什么技术革新?

以《龙珠Z》和《龙珠超》为例,新老番相比,动画制作技术革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从赛璐珞到数字动画的转变:

赛璐珞动画 (Cel Animation):
工作流程: 手绘原画 > 转描(将原画画在透明赛璐珞片上) > 上色(用颜料涂在赛璐珞片背面) > 背景绘制 > 合成(将赛璐珞片叠在背景上拍摄)。
优点: 具有独特的“手绘感”和质感,色彩有特殊的厚重感。
缺点: 成本高,耗时耗力,后期修改困难,容易出现色彩偏差,特效表现力受限。
数字动画 (Digital Animation):
工作流程: 手绘原画 > 数字扫描或直接数字绘画 > 数字描线(Clean Line) > 数字上色(上色软件) > 数字背景绘制/合成(2D/3D) > 数字合成(特效叠加、镜头运动模拟) > 数字剪辑与输出。
优点:
效率和成本: 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降低了部分成本(如胶片消耗)。
色彩和细节: 可以实现更精细的色彩调配、更丰富的色彩层次、更强的饱和度,以及更逼真的光影效果。
修改便利: 后期修改和调整变得非常容易。
特效整合: 方便地整合各种2D/3D特效,如爆炸、光线、粒子效果等,极大地增强了视觉表现力。
镜头运动: 可以更自由地模拟相机镜头运动,增加画面的动感。
CG融合: 允许将3D CG模型和动画无缝地融入2D画面中,实现更复杂的场景和动作设计。

2. CG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在《龙珠Z》时代,CG技术在动画中的应用非常有限且初级,主要是一些简单的3D模型,如宇宙飞船或场景辅助。
《龙珠超》则显著地将CG技术融入到制作流程中,尤其是在:
人物动作: 一些复杂的战斗动作或角色模型会使用CG来辅助制作,以保证动作的流畅性和一致性。
环境与特效: 宏大的场景、破坏效果、能量波的动态表现等,常常会用到CG技术来呈现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合成的强化: CG技术的进步使得2D与3D元素的合成更加自然和无缝。

3. 绘画软件和硬件的升级:

手绘时代依赖的是铅笔、墨水、颜料和赛璐珞片。
数字时代则依赖于:
绘画软件: 如Photoshop、Clip Studio Paint、After Effects等,这些软件提供了强大的绘画、上色、合成和特效制作功能。
图形输入设备: 如数位板(WACOM等)和触控屏,允许艺术家在数字环境中进行更自然的绘画创作。
高性能计算机: 用于处理大量的数字素材和复杂的渲染任务。

4. 分镜和演出表现的进化:

虽然《龙珠Z》以其精彩的分镜和演出著称,但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演出方式更加多样化。
《龙珠超》可以通过更复杂的镜头切换、更精细的画面缩放和移动(类似电影的“推拉摇移”效果)、以及与CG特效的无缝结合,创造出更具电影感和沉浸感的视觉体验。

总结:

《龙珠Z》的画风是那个时代手绘赛璐珞动画的巅峰代表之一,其粗犷、硬朗的线条和力量感是其标志。而《龙珠超》则代表了当今数字动画制作的主流技术和审美趋势,其细腻、流畅的线条,鲜艳的色彩,以及CG技术的融合,使其画面更具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这种画风的差异,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也反映了动画产业从传统手工艺向数字化、流程化、多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观众的审美偏好也在随着时代进步而改变,这也促使着动画创作者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虽然画风有所变化,但《龙珠》系列的核心魅力——热血的战斗、友情、努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依然被传承了下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入21世纪,动画的作画更加依赖电脑了。

举个例子:




虽然画风各自不同,但以上三个动画,是用类似的技术制作的,阴影的处理方式和对比度都有一种迷之相似。

题主你再回想一下龙珠Z,和头文字D第一季的画风,是不是完全没有这种油亮油亮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