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您好,我是一名新手编剧,想写一部电视剧剧本,请问先写成小说再改编成剧本容易,还是直接写剧本好一点?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一个新人编剧,有这样的思考说明你对创作过程很认真,这是非常棒的。关于先写成小说再改编成剧本,还是直接写剧本,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劣,没有绝对的“更好”,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创作习惯、故事的类型以及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我尽量详细地为你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选择。

方式一:先写小说,再改编成剧本

优势:

1. 故事的完整性和深度: 小说可以让你在不受篇幅限制的情况下,尽情地去构建一个宏大的世界观、细腻的人物心理、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曲折的故事情节。你可以花大量笔墨去描绘场景、塑造人物的过往、展现他们的内心独白。当故事已经在一个成熟的小说文本中扎根生长后,你对整个故事的把握会更加牢固和全面。

2. 人物的立体饱满: 在小说里,你可以深入挖掘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动机、纠结、成长和变化,甚至可以穿插大量的背景故事,让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可感。观众通过文字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这为剧本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 细节的丰富度: 小说可以包含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环境氛围、人物的穿着打扮、微小的动作表情、甚至是角色的思维碎片。这些细节虽然不一定能全部搬到剧本里,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让创作者在改编时有更多的选择和素材可以挖掘。

4. 检验故事的吸引力: 如果你的小说能够吸引到读者,那么它本身就证明了故事的生命力和市场的潜力。一个成功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往往能自带一部分粉丝基础,这对于剧集的推广是有利的。

5. 为剧本提供“素材库”: 小说就像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在改编成剧本时,你可以从中提取核心情节、人物关系、关键冲突,然后根据电视剧的叙事节奏和表现手法进行二次创作。你不必从零开始构思所有东西,而是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进行“二次加工”。

劣势:

1. 工作量翻倍: 写完一本厚厚的小说,然后再将其改编成符合电视剧格式的剧本,这几乎是两项独立的创作工作。你可能需要将小说中的许多情节进行精简、合并、调整,甚至删除,以便适应电视剧的节奏和篇幅。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2. “改编”的压力: 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文字表现力,而电视剧是视听艺术。一些在小说中极具感染力的内心描写、细腻的情感铺垫,可能很难直接转化为镜头语言。你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画面、声音、演员的表演来传达这些信息,这需要很强的改编能力和对影视语言的理解。

3. 可能过于“文学化”: 有些新人作者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小说的叙事习惯带入剧本创作中,导致剧本的节奏拖沓,或者人物的动机铺垫过多而影响观剧体验。电视剧需要更直接、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推进力。

4. 失去部分原创的“一次性”: 如果你对小说本身就倾注了极大的情感和投入,那么在改编过程中,很多你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字表达被“牺牲”掉,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可惜。

方式二:直接写剧本

优势:

1. 目标明确,效率更高: 你从一开始就以电视剧的叙事逻辑和表现形式来构思故事。这意味着你的创作重心会放在“如何通过画面和对话来讲述故事”,以及如何构建符合电视剧节奏的冲突和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直接写剧本更加直接、高效。

2. 更符合影视创作规律: 剧本有其独特的格式和语言。直接写剧本,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例如如何写好场景描述、如何通过人物对话展现性格和推动情节、如何设置悬念和高潮。你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的编剧功力。

3. 更强的视觉想象力: 编剧需要具备很强的画面感,能够想象出镜头下的世界。直接写剧本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视觉化思考,将文字转化为可拍摄的内容。这有助于你培养更敏锐的视觉表现力。

4. 省去“改编”的中间环节: 如果你对某个故事题材非常有感觉,并且脑子里已经有了清晰的画面感和人物关系,直接将它们转化成剧本格式,可以避免两次创作的精力损耗。

5. 更适合“一气呵成”的故事: 对于一些节奏明快、冲突迭起、人物关系相对直接的故事,直接写剧本可能更能发挥其优势。你可以更专注于情节的推进和戏剧张力的营造。

劣势:

1. 故事的深度和细节可能不足: 直接写剧本,尤其对于新手来说,很容易在构思人物内心、复杂背景等方面有所欠缺。你可能更侧重于情节的推进,而忽略了故事的根基——人物的成长和情感的细腻。

2. 可能缺乏一个“试金石”: 小说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它的成功与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故事的吸引力。而剧本的完成,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剧本打磨、找投资、拍摄、后期等过程才能见到市场反响。直接写剧本,你可能需要更强的自信心去支撑你的故事构思。

3. 需要对影视行业有一定了解: 直接写剧本,你需要对电视剧的叙事模式、观众的观影习惯、制作成本等有一定的认知。否则,你可能写出一些难以拍摄或者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剧本。

那么,作为新手编剧,我应该怎么选?

我的建议是,先思考你的故事本身更适合哪种载体,以及你个人的创作优势在哪里。

如果你的故事是一个拥有宏大世界观、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思想探讨,并且你很享受在文字中构建细腻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细节,那么先写小说,再改编成剧本,可能是一个更稳妥的选择。 这样你可以先将故事打磨到一个足够扎实的地步,再考虑如何将其“翻译”成影视语言。你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邀请一些对影视感兴趣的朋友给你提建议,看看你的故事是否具有影视改编的潜力。

如果你脑子里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画面感,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在你脑海中就如同电影镜头一样流畅,并且你对电视剧的叙事节奏和结构非常敏感,那么直接写剧本可能更适合你。 你可以直接将这些画面和想法用剧本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更进一步的思考:

你是否擅长写作? 如果你本身是一个文字表达能力很强,并且享受用文字构建世界的人,那么写小说可能是你的舒适区。
你对影视行业的了解有多少? 如果你对电视剧的制作流程和观众喜好有一定了解,那么直接写剧本会让你更具优势。
你故事的“视觉化”潜力有多大? 有些故事靠“说”和“想”就能讲得很好,但有些故事则必须靠“看”和“听”来呈现。判断你故事的视觉表现力是关键。

一个折中的方法:写“故事梗概”或“故事大纲”

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我都会建议你先写一个详细的故事梗概或故事大纲。这就像是一份详细的蓝图,里面包含:

故事的核心主题: 你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什么?
主要人物设定: 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性格、核心动机、人物弧光(成长变化)。
故事梗概: 从开端到结局的整个故事流程。
主要情节线: 主线和支线故事的发展。
关键冲突和转折点: 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
世界观设定(如果需要的话):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

这份大纲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检查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即使你打算直接写剧本,一份详尽的大纲也能让你事半功倍,避免在创作过程中迷失方向。甚至,你可以将这份大纲作为一部分“素材”,然后尝试用剧本格式来呈现核心情节,看看感觉如何。

总结一下我的建议:

作为新手,最重要的是开始创作,并且在创作中学习。

如果你对故事的深度和人物内心的挖掘非常看重,并且享受文字表达的乐趣,可以先写一篇短篇小说或中篇小说,将其打磨好。 然后,再尝试将其改编成剧本。这个过程会让你对故事的理解更加透彻。
如果你脑海中已经有了非常强烈的画面感,并且迫切希望将其呈现在屏幕上,同时你对剧本格式和叙事技巧有学习的动力,可以直接写剧本。 别怕犯错,从一次次的尝试中你才能学到最多的东西。

不妨问问自己,当你想到这个故事时,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人物内心的独白,还是一个具体的场景,抑或是一场激烈的冲突?这将帮助你找到最适合你的起点。

祝你创作顺利!期待你的好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一下我编剧朋友李伶伶吧,她创作电视剧《翠兰的爱情》的经历!

《翠兰的爱情》是2014年河北卫视收视冠军,全片无明星,却夺取了年度收视第一名。

《翠兰的爱情》原来只是刊登在原创小小说杂志《天池小小说》里的千字小小说,电视剧《李小龙》《天下粮仓》《大宋提刑官》的制片人俞胜利老师,被邀请创作一部农村电视剧,他苦于当时大部分作家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写出的剧本不理想的时候,看到这部千字小小说,俞老师找到了感觉。

俞老师通过天池主编黄灵香找到了李伶伶的电话,李伶伶当时已经患渐进性肌无力,身体和霍金相似,手指基本只有三个能正常工作,每天只能用电脑写五百字左右便会头痛。

李伶伶自己之前从没有写过剧本,基本从事的都是千字左右的小小说创作,又听说电视剧动辄数十万字的工程量,所以李伶伶直接拒绝了俞胜利。

俞胜利老师见李伶伶没有被自己名头吸引,反而坚定了自己职业判断,便反复打电话沟通后,才知道李伶伶的身体状况。

俞胜利和李伶伶在没见过面的情况下,取得了创作内容上的一致,但是怎么写剧本上却发生困难,因为李伶伶身边没有职业编剧,这样就没办法请教专业人士。而俞胜利也没有让李伶伶按照传统编剧的创作模式去写剧本。

俞胜利建议李伶伶先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写36部小小说,只是每集都有固定的男女主角。

于是李伶伶在每天只能写五百字的情况下,用了十个月时间,写了36部千字小小说。

李伶伶第一次写剧本,所以带入了自己感情,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中,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对于爱情的理解与期待。

然后俞胜利就这36部小小说,和李伶伶进行了内容上的沟通,两边达成一致后,决定进入剧本创作。

然后俞胜利发去几个剧本模板,让李伶伶按照剧本模板去改就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原则就一个。

所有场景用可视化语言描写

然后李伶伶进入了长达一年多的创作,由于没有条条框框压制,所以创作进展按照李伶伶的节奏来进行。

下面是俞胜利老师和李伶伶的手机短信沟通内容。

第一集:

你第一次写剧本,写成这样,还行,让我对以后的剧集有期待。

这集的主要问题是,不够感动,人物之间的情感不够浓。看完后,觉得没有大纲感人。

第一集要有非常抓人的事件或情节。就像搞对象,这是要给对方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对方才愿意往下接触,否则,观众跑了,你后面的故事再精彩也白搭!

第二集:

这集比第一集好点。

地域化的方言少用为好。因为电视剧是给全国人民看的,北方的方言,南方人会听不懂。当全国有一半观众都听不懂你的方言时,你这个剧的收视率还能上去吗?

优秀的电视剧本有七个要点:

事件,人物,冲突,对话,情节,细节,故事结构。把这七点都写到位,就是精品。对话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硬指标!要高度重视。

第五集:

事件冲突都很饱满合理,又不失翠兰的矜持和聪慧。第10场最好将马成的心理描写,改成和马军的对话。否则,不用对话说出来,观众怎么知道马成的心思?

第六集:

水准和第五集相当。这个故事有文艺气质,翠兰身上应该有现代农村那种知识女性的味道。这样的味道,目前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没有,我们会占人物个性稀少的优势。

第七集:

一、翠兰想去给马艳道歉的独白太多,一两句话就行,多了也发假。如果想要这么多独白,可以先有个铺垫,比如对着陈文的照片说等合理的办法来解决。

二、马艳欠翠兰的情太大(第五集里马艳女儿在河套边玩时不小心掉水里了,幸亏翠兰及时把她救出,算是救了她一命),所以马艳不该那么和翠兰过不去,应该换件别的事。你在写这个情节时,不能忘了与前面情节的逻辑吻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编剧要“严丝合缝”。

这次关于两人沟通部分内容,想看全部内容请移步俞胜利老师微信公众号“俞胜利“

这次原文链接。

《翠兰的爱情》在剧本完成后,立即进入了拍摄,因为农村题材的限制,全片没有任何明星出演,但是却让全国收视排行36的河北卫视,在当年靠《翠兰的爱情》进入全国第六。

《翠兰的爱情》的成功告诉我们,在剧本创作上面,创作的动力与热情,是大于剧本创作技巧,不是说技巧不重要,技巧是辅助编剧创作的工具而已。

很多新人创做剧本的时候,很容易被各种理论所限制,其实入门很简单,就是找到一个最舒适的方式,让自己进入创作状态。

有人习惯先写百字大纲,然后在进入千字大纲。也有人连大纲都不写,但是也写出好剧本。

建议大家写剧本都时候把编剧技巧通通忘掉,或者不要想,先想自己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然后把故事写到纸上,大概描述一下故事内容。然后想一部电影,一部符合你感觉的电影,然后根据这部电影去安排故事结构。把大概结构用纸写下来也行,记在脑子也行,总之做到心里大概有数就行,没有具体模式。

如果你确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的话,直接写也行,作为新人,一切都以结果算的,就是一个成品剧本。

上网百度一下剧本格式,到处都有剧本模板,按照格式去写,格式很简单,一个要求,就是一切都必须是可视化语言。

动手吧!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李伶伶原文《翠兰的爱情》收录李伶伶小小说合集《羊事》里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和俞胜利老师的公众号一起来看。

《羊事》链接在这里

如果想找灵感的话可以去《天池小小说》里看看,那里基本有全国最好的原创小小说给你灵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