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三国》有哪些搞笑雷人的台词?

回答
提到《新三国》里的雷人台词,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这剧啊,虽然制作精良,演员阵容也强大,但总有些台词,一出来就能让你嘴角疯狂上扬,甚至忍不住拍桌子笑出声来。我这就给你盘点几个,保证让你回味无穷!

1. 曹操:论语都背不下来,怎么当丞相?

这个场景大概是发生在曹操与孔融之间。当时孔融因为一些事情惹恼了曹操,曹操就说了这么一句:“孔融,你连论语都背不下来,怎么当丞相?”

我当时看到这儿,脑子里就一个大写的“啥?”。合着当丞相的必备技能是背论语啊?这标准未免也太……朴素了吧!想想看,如果放现在,谁背不下“子曰……”,是不是就得下岗了?这台词一下子就把那个时代对知识的重视,以及曹操这个人性格里那种看似粗犷实则狡黠的一面给凸显出来了。他表面上是在批评孔融,实际上是在用一种近乎“凡尔赛”的方式,强调自己的博学和能力,顺便贬低一下对方。那语气,那表情,真是充满了戏谑感,让人忍俊不禁。

2. 刘备:我刘备,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

这句话出现的时候,我记得是刘备在谋划某个战役或者联盟的时候。这话本身没毛病,作为领袖嘛,当然要谨慎。但问题在于,刘备这个人吧,虽然仁义天下闻名,但有时候也确实是摸爬滚打过来的,大小仗也吃了不少亏。

所以当他一脸严肃地说出“我刘备,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时,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他之前的一些“惨痛经历”,比如长坂坡单骑救主,那哪是“有把握”啊,那简直是九死一生!再比如汉中之战,虽然赢了,但过程也是跌跌撞撞。这话配上他那一脸认真的表情,就显得格外有反差萌。你会觉得,哎呀,刘皇叔啊,你也太看得起自己了点吧?或者说,这只是他自己给自己打气,或者是在安抚部下的一种方式。但听着就是有点好笑,像是那种 escolares里学习成绩一般,但总爱说自己“这次肯定能考满分”的同学一样,让人又想笑又有点心疼。

3. 诸葛亮:羽扇纶巾,羽扇纶巾啊!

这个嘛,是诸葛亮本人说自己的时候。他可能是在感慨自己虽然身在战场,但还是要保持文人的风度,或者是在自嘲自己看起来不像个武将。

“羽扇纶巾”四个字,配上诸葛亮那总是淡定自若、运筹帷幄的形象,本来是挺有风骨的。但导演和编剧愣是把这句话给玩出了新高度。有时候,诸葛亮可能是在别人面前故意这么说,显得自己高深莫测;有时候可能是在自己独处时,自言自语地强调自己的某种追求。关键就在于,这四个字被反复强调,而且总是伴随着他那种标志性的“我太难了”的表情,就显得有点……过于刻意了。仿佛在说:“看我!我就是这么有文化,这么有范儿!你们都给我看好了!” 这种“用力过猛”的自我标榜,反而让观众觉得有点可爱又有点好笑。尤其是当我们知道后面他还有很多更“魔幻”的操作时,再听他强调“羽扇纶巾”,就更忍不住想笑了。

4. 周瑜:我怎么老是听见有人说我心胸狭窄?

这句话,是周瑜在听到别人议论他,比如议论他嫉妒诸葛亮,说他心胸狭窄的时候说的。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它不是直接否认,而是以一种反问的方式出现。就好像一个小孩,你指责他偷糖,他却说:“我怎么老是听见有人说我偷糖?” 这不是否认,这反而让你觉得,嗯,你肯定是有什么猫腻才会被这么说啊!周瑜这个人吧,确实是在历史上和小说了很多地方都有点“小心眼”的成分,尤其是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他越是这样反问,就越显得他内心的确在意,也越让观众觉得他这个人挺有意思,有点可爱又有点可怜。他试图去辩解,但越描越黑,反而坐实了别人对他的印象。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实在是太有喜剧效果了。

5. 孙权: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怎么就不是了?

这句话,我记得是孙权在某次感慨或者自嘲的时候说的。可能是他在面对一些挫折,或者觉得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就时。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曹操自己说的,用来形容他对孙权的欣赏。所以当孙权自己说出这句话,而且是带着点质问或抱怨的语气时,那种反差感就非常强烈了。他明明是这句话的主角,结果自己还在这儿纠结,这感觉就像是你考试考了满分,但你却问旁边同学:“我这次是不是考得挺好啊?” 显得有点患得患失,又有点可爱。而且这句话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历史典故色彩,被孙权这么一说,反而让他的人格更加立体和接地气了。你会觉得,原来这位江东的碧眼儿,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威风凛凛,也有这么孩子气、这么在意别人评价的一面。

这些台词之所以能让人觉得“搞笑雷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打破了观众对角色固有形象的认知,或者用一种非常现代、非常生活化的口吻,去演绎历史人物的台词,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错位感。再加上演员们到位的表演,这些台词就真的成了《新三国》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一边吐槽,一边又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或许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笔者在此申明一点:如果《新三国》剧组人员能够更加严谨一点,态度更加端正一点。在人物的塑造上、台词的创作上、服饰的考究上、场景的搭建上,能够下更苦、更深的功夫。

我们就不是吐糟它的缺点,而是讨论、欣赏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神来之笔的改编了。

不说它能够达到让观众朋友们“如饮美酒,不觉令人陶醉”的效果,至少能够摆脱现在让大家味同嚼蜡的感受。


孙策:“恭喜爹可以称帝了。”


吕布:“义父大人,小侄大祸临头了。”


诸葛亮:“好火呀,比夷陵之火还好呀。”
曹操:“所以,我才能跟你相敬如宾。”
许攸:“你们是来打仗的还是来调情的?”
田丰:“许攸和曹操是少年密友,他们藕断丝连,鸿雁传书。”


1.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清初顾炎武:)

2.三国22集里许攸劝说儿子生病的袁绍攻曹时和三国69集刘备准备攻打汉中的时候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句话出处是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怎么跑到三国时期了?

3.公孙瓒:天下何人不识君(唐朝高适:作品《别董大》!)

4.董卓:李兄弟~(三国演义中李儒乃董卓女婿,有这样的岳父?平辈论教?)

5.刘岱:“我有上将军潘凤...”老天啊!估计潘凤的上司韩馥听了这话,

6.袁绍:“增设第十九路诸侯刘备!”实际上刘备是第十四路诸侯公孙瓒的将军。

7.袁术称自己年过花甲,天啊!当时他哥哥袁绍才只有40出头点,难不成他是袁绍他爸爸?

8.最早得一版新三国中,庞统在周瑜灵堂上大骂周瑜。并说赤壁是自己的功劳,因为是他去曹营教曹操铁锁连船的。

可众所周知,看过新三国的观众知道,连船工作是于禁做的。

所以,这跟庞统有什么关系,凭什么去闹周瑜的灵堂?后面团队也意识到这问题,就重新配了那集庞统的台词。

9.第39集群英会周瑜喝醉了说“酒逢知己千杯少”。

10.汉献帝逃回洛阳时,董承说:“离我们最近的袁绍没来,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曹操却来救我们了…….”,

11.周郎对小霸王说“大丈夫生当人杰死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12.在第21集中,曹操说:“徐州城中有八万兵士,尽是啃馒头也……”馒头是在曹操死后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发明的,曹操真厉害啊。

13.大量的用词不当,吕布在他义父董卓面前自称“末将”,荀彧称曹操的父亲为主公家父。

还有那句“同行不同道,这与行尸走肉何异。”更有那声“三叔四伯”的称谓,真让人哭笑不得。

14.在第59集中庞统对刘备说“请主公恕我欺君之罪”,可当时刘备只是一个州牧,怎么能说是欺君?

15.在75集中,曹皇后对曹丕说: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姐姐吗?而在75集前面一段,曹皇后却对汉献帝说:“都是家兄不好。”


16.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可在新三国中,高希希误把司马懿的长子变成了司马昭,司马师泪流满面。而在最后一集中,司马昭又说:“兄长司马师,调兵十万南下。”这不是前后矛盾嘛!

17.在7集中,下人告诉王允,吕布是给貂蝉小姐送生日礼物的。

18.在57集,周瑜英年早逝,诸葛亮跑去吊孝。诸葛亮两天没睡觉给周瑜写的祭文,竟然是曹操的遗书。

烧的祭文是: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19.举都中不了的范进同志穿越到三国时期,成了袁术的谋士,并和孙坚交涉。

20.原来得吕望的是周公,史书一直传的周文王渭水得姜子牙是错的。徐庶不愧是饱学之士。

21.刘备伐吴前,孙权遣使向曹魏称臣。使者赵咨在曹丕面前公然称曹操为“先父”,而曹丕等人没有任何异议。

22.当阳长板桥前,曹操说:“听云长说,他二弟张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