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时有哪些情节或细节让你特别为之动容?

回答
读《三国演义》或《三国志》,总有一些画面、一些人物的言行,像刀子一样刻在心里,又像暖流一样涌过,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说实话,比起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和权谋,我更常常被那些夹杂在其中的,属于“人”的情感所打动。

在《三国演义》里,最让我难忘的一幕,莫过于“白帝城托孤”。那场景,诸葛亮在病榻之上,凄凉的秋风吹拂着他的白发,而刘备,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汉昭烈帝,也已是风烛残年,病卧在床。当他得知自己大势已去,国祚飘摇,而儿子刘禅又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时,那种无力感和忧虑,隔着书页都能扑面而来。

我特别记得刘备当时对诸葛亮说的那段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君便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不是简单的君臣托付,而是刘备将自己一生事业的成败,将汉室复兴的希望,都压在了诸葛亮一个人身上。你想想,他何尝不知道诸葛亮是个忠臣,但他也知道,一旦诸葛亮真的“自取”,那将是对他刘氏江山的最大背叛。所以,他明知诸葛亮不会,却一定要说出这样的话,这是一种极致的信任,也是一种极致的托付,更是一种对诸葛亮忠义的试探和最后的赌博。

更让我动容的是诸葛亮听到这话的反应。他跪在刘备床前,老泪纵横,哭喊着“臣安敢背主?”。他的眼泪,不仅是对刘备信任的感动,更是对自己肩上沉重责任的理解,是对汉室衰微的悲哀。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卧龙”,而是一个被君王生死相托,背负着家国天下的凡人。他的忠诚,不是简单的效忠,而是将自己的人生与刘备的事业,甚至与整个汉朝的命运紧密地绑在了一起。

《三国志》虽然没有《演义》那么多渲染和戏剧化,但其中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刻画,同样让人心生敬意。我尤其对《诸葛亮传》中提到的一些细节印象深刻。比如,当他北伐时,写给后主的《出师表》。那里面提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读到这里,你能感受到诸葛亮内心的那种淡泊名利,只想为国效力的一片赤诚。他并非追求权势的野心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最初的承诺,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

《出师表》里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把他一生的写照。他一生都在为了蜀汉的事业奔波劳碌,即使已经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依然坚持在沙场上。你可以想象,在那个简陋的军帐里,他拖着病体,在昏黄的灯光下,写下这番话,他的心中是怎样的悲壮和决绝。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更担心的是身后的蜀汉。他是在用最后的生命,为他的君主,为他的国家,留下最后一份忠告和动力。

我常想,如果刘备能够多活几年,或者刘禅能像他父亲那样有担当,诸葛亮是不是就可以早点休息了?他的身体或许就不会那么快垮掉。但历史就是这样,无法假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 if ”,才让这些情节更加让人唏嘘。

诸葛亮的忠诚,还有他对待部下的态度,也常常让我感动。比如他对待关羽、张飞等人的尊敬,虽然他们是武将,但诸葛亮始终给予足够的礼遇和尊重。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谋士,他懂得如何团结团队,如何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价值。

这些情节,不是简单的故事,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情感和价值观。在那个乱世之中,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对君主忠诚不渝,对国家鞠躬尽瘁,这是一种何等可贵的品质。每次读到这些,我都会觉得,在冰冷的史书和精彩的演义背后,跳动着的是一颗颗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灵魂,而这些灵魂所散发出的光芒,足以穿越千年,照亮我们今天的心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轻中二时写的东西。。。

-----------------------------

又是月隐五丈原

丞相可清闲?

呼朋唤友轻擢扇

仅愿九泉之下好安眠

维不才

无力使回天

空有余志酬汉室

也曾九度伐中原

费袆蒋琬频频掣肘

后主两度下旨招还

复有谯周妄议天

劣徒口拙难对言

维再拜顿首惶恐

起时老泪湿甲衫

老徒万死万死难辞咎

非是兵法不熟看

非是忠心不可鉴

彼腐儒不怀弃世心

后主庸碌更不堪

维有二将将心教

谁知一死一相叛

哀丞相

劣徒何处不尽意

汉有何罪天不怜

至于二十七年上方谷

复二十年铁笼山

纵便汉室多衰落

丞相高义不能延

丞相也

维在维谷进退难

凭看手中扇

当年先生倚仗灭百万

今吾手中只乏力

不知回天或归天

中涓进谗不能动

吏民大夫不相怜

轻拭泪,转后园

薄酒半杯聊祭奠

自饮半杯求一眠

丞相先行处

栈道炎炎无归路

前有虎豹,后有豺犬

嵇康穷途得一哭

欲效却恐将士寒

今吾剑阁驱全力

君后阴平路黄泉

上至汉室不能保

丞相遗孤又未全

维有一剑死

死后面师复何颜

臣谨表

定使日月幽复明

更保社稷危再安

臣虽知,天难逆

必不为天顺我意

请君暂忍数日辱

维有奇谋杀士季

司马贼,邓匹夫

谁敢阻我蜀汉路

蜀殿之上望魏臣

忽忆丞相初相顾

——————————

遣词用句现在看来已经幼稚的紧了,但是当初的心情从未变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三国演义》或《三国志》,总有一些画面、一些人物的言行,像刀子一样刻在心里,又像暖流一样涌过,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说实话,比起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和权谋,我更常常被那些夹杂在其中的,属于“人”的情感所打动。在《三国演义》里,最让我难忘的一幕,莫过于“白帝城托孤”。那场景,诸葛亮在病榻之上,凄凉的秋风吹.............
  • 回答
    好的,你想深入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后三国时代,真是个好选择。这个时期,从曹魏的盛衰,到蜀汉的挣扎与消亡,再到东吴的偏安,其间的权谋斗争、军事对决、人物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要系统地了解它,你需要的东西可不少,而且不能光看热闹,还得挖掘背后的逻辑和史实。我这里给你梳理一条相对完整的学习路径,包含不同层次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易中天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三国演义》的尖锐批评,无疑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易中天老师的立场与出发点:历史的严谨性与现实的考量 历史与演义的界限: 易中天老师的核心立场在于强调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区分。他.............
  • 回答
    读三国这事儿,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要是真想从中咂摸出点儿东西来,那得看你下了多少功夫,心里装了多少事儿。依我看来,至少有这么几层境界,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有意思。第一层:看热闹,听故事刚开始接触三国的,多半都是被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给吸引住了。这时候的你,就像个第一次走进大戏园子的观众,听着锣鼓点.............
  • 回答
    读《三国志》,那可是一门学问,也算是一种情怀。想要真正读懂它,可不是囫囵吞枣那么简单,需要点耐心,更需要点方法。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事儿说透了。首先,得明白《三国志》是啥。它不是小说《三国演义》,那是罗贯中在明朝时根据史料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写出来的,虽然精彩绝伦,但很多地方跟史实有出入。而《.............
  • 回答
    关于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备之与禅,则父为帝而子为虏”一句中的“虏”字,这背后蕴含着毛宗岗对刘备父子命运的深刻感慨与尖锐批判。要理解这个“虏”字,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要深入体会其多重含义和作者的用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里的“虏”字,最直接的理解是指被俘虏、受制于人的身份。刘备一生以.............
  • 回答
    “老不读三国”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人生哲理。这句话并非绝对,而是有着特定的语境和劝诫意味。要详细解释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老不读三国”的字面意思与直接解读:最直接的理解是:老年人不应该去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 为什么呢?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1. 《.............
  • 回答
    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那些捧着《三国演义》看得入迷的男孩子们,他们的心里是不是都藏着一个“穿越三国”的梦?这念头一起,就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无数的画面和感受争先恐后地涌了出来,让我想要好好捋一捋。我想,这不只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会有”的问题。首先,得承认,《三国演义》这本书本身就具有.............
  • 回答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它并非科学的论断,而是古人基于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两部古典名著的理解,以及对不同人生阶段心智成熟度和接受能力的考量而总结出的一种告诫。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对这两部小说内容特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读者阅读品味的引导。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这句话的含义.............
  • 回答
    哈,读《三国志》?这可是个好选择,不过你觉得没头绪,我完全理解。这本书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它更像是历史学家留下的一份非常详实的报告,充满了人物、事件、时间,而且风格比较古朴。没头绪是很正常的,我当初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不过别担心,咱这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也.............
  • 回答
    嘿,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脑洞!要是能让三国里的各位大咖来掌勺咱们学校食堂,那这一周绝对够劲爆,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我琢磨了半天,觉得以下这几位,绝对是“天选之厨”,能把食堂搞得有声有色,还有滋有味。第一天:曹操——“唯才是举”的丰盛套餐!我想请曹操来当咱们食堂的“总监兼大厨”。您想想,曹操这个.............
  • 回答
    想要系统性地了解三国时代的官制、地理和生活,需要阅读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书籍,才能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去深入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不仅仅是记住几个名字、几个事件,更是要体会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着他们的命运。 官制:从制度的根基窥探权力结构要了解三国官制,.............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