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代南衙诸卫与北衙禁军是什么关系?三卫五府是属于其中的吗?

回答
唐朝的中央军事体制,是一个既有传承又有革新的复杂体系。我们今天来聊聊唐朝的南衙诸卫与北衙禁军,以及三卫五府它们到底在哪儿,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首先,要理解唐朝的军事制度,得先知道它经历了哪些变化。唐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禁军,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而南衙诸卫和北衙禁军正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衙诸卫(或称“朝廷诸卫”)

南衙诸卫,顾名思义,是唐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军事力量,通常驻扎在朝廷(南牙)附近。它们的前身可以追溯到隋朝的十二卫。到了唐朝,十二卫(即龙、虎、骁、卫、誉、 बाघ、蹯、豹、鹰、锐、长、象等十二卫)成为了中央禁军的主体。

这些卫,就像是中央政府的“亲卫队”和“仪仗队”,职责主要有:

拱卫京师: 保护皇城、宫廷以及中央政府机构的安全。
承担仪仗: 在朝会、祭祀等重大场合,负责仪仗和警卫。
部分执勤: 负责京城内重要的巡逻和治安任务。
参与对外战争: 虽然中央禁军主要负责京城安全,但在有大规模对外战争时,也会抽调部分力量参战,但更多的是由地方的府兵和后来的募兵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

南衙诸卫的兵员来源,在唐初,很大程度上还是承袭了府兵制。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府兵由国家征发,自带武器和口粮,轮流到京城宿卫。这种制度在唐初有效地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同时也保持了军队的战斗力。

北衙禁军(或称“北门禁卫”)

与南衙诸卫不同,北衙禁军的出现,标志着唐朝中央军事力量开始向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北衙”这个称呼,是因为这些军队的营房、官署大都设在皇宫北面的禁苑之内,所以得名。北衙禁军的兴起,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是政治和军事发展的结果。

北衙禁军的特点包括:

职业化兵源: 兵员不再是轮流征发的府兵,而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军人。他们领取朝廷的俸禄,是国家养的“专职士兵”。
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 北衙禁军的指挥权和管理权,往往比南衙诸卫更加集中,更直接地掌握在皇帝手中,是皇帝个人的武装力量。
战斗力相对较强: 由于是长期训练、装备精良的职业军人,北衙禁军在战斗力上往往比轮流宿卫的府兵更具优势。
军事专业性增强: 北衙禁军的设立,也体现了军事管理的专业化,有专门的将领和机构来负责其训练和调动。

北衙禁军的出现,对皇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逐渐削弱了府兵制的根基。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府兵制彻底瓦解,北衙禁军(此时更常被称为“神策军”等)成为了中央军事力量的主体。

南衙诸卫与北衙禁军的关系

简单来说,南衙诸卫和北衙禁军都是唐朝中央的禁卫力量,但它们在性质、兵源和发展趋势上有所不同:

1. 阶段性差异: 在唐朝早期,南衙诸卫(十二卫)是中央禁军的主体,以府兵制为基础。而北衙禁军,虽然其雏形可能在早期就已存在,但其真正发展壮大并成为独立且重要的军事力量,则是在唐玄宗时期及其之后。
2. 职能侧重不同: 南衙诸卫更多地承担京城警卫、仪仗和日常巡逻等职责。而北衙禁军则更侧重于作为皇帝的直属武装力量,是皇帝可以倚重的“精锐”。
3. 权力集中度: 北衙禁军比南衙诸卫更直接地体现了皇权的集中,其指挥和调动往往更加便利和高效。
4. 历史演变: 随着府兵制的衰落和瓦解,北衙禁军逐渐取代了南衙诸卫在中央军事力量中的核心地位。安史之乱是府兵制走向终结的标志性事件,之后中央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驻扎京城的禁军,就越来越以北衙式的职业兵为主。

可以理解为,南衙诸卫是唐朝早期中央军事力量的“基础款”,而北衙禁军是后期发展出的“升级款”,甚至是“总统专机”。

三卫五府是属于其中的吗?

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复杂,因为“三卫五府”这个说法,在唐朝的军事制度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南北衙禁军之外的、更早期或更特殊的中央军事组织,或者可以看作是北衙禁军的某种前身或组成部分。

这里的“三卫”和“五府”,在不同的史料记载中可能略有出入,但通常是指:

三卫: 指的是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这些卫是唐朝早期就存在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宫门和宫廷安全,是皇帝近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十二卫同属南衙系统,但因其直接守护宫廷,地位和职能又有所特殊。可以说,它们是南衙诸卫的一个更侧重于宫廷保护的“精锐”分支。

五府: 这个说法相对不那么普遍,但若要解释,通常可能指的是唐朝在特定时期设立的、隶属于北衙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军事组织。例如,有说法认为“五府”是指左右奉宸府、左右内卫府、左右侍卫府等,这些都是唐玄宗时期为加强中央禁军而设立的,兵员精锐,直接听命于皇帝,属于北衙禁军体系的早期雏形或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奉宸府”和“内卫府”,明确指向了北衙的性质。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十二卫(构成南衙诸卫的主体)是中央禁军的“基础”。
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即“三卫”),可以看作是南衙体系中更靠近皇宫、职责更特殊的“精锐卫队”。
各种以“府”为名的组织(如前述的奉宸府、内卫府等,可能构成“五府”的含义),则更多地与北衙禁军的兴起和发展相关,是北衙力量的早期形态或重要组成。它们是唐朝后期中央军事力量专业化、职业化的体现。

总而言之,唐朝的中央军事力量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南衙诸卫代表了早期以府兵为基础的中央禁军,而北衙禁军则代表了后期以职业兵为主导、更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禁卫力量。而“三卫五府”的说法,则指向了在这一体系演变过程中,那些更具特殊性或处于早期阶段的军事组织,它们在各自的时期,都在拱卫皇权、维护中央稳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六卫中的十二卫不但负责保卫皇帝,还管辖中央和地方军府,但剩下的监门千牛四卫却不管任何军府。监门主要负责防守皇宫诸门,千牛则专门负责皇帝的贴身保卫

至于为何分左右,这就像隋唐分化相权一样,把军权进行进一步分割,使各个将领互相牵制,实际上除了监门千牛四卫,其他十二卫做的事都一样。就是负责管理天下官兵,并保护皇帝

而十二卫管辖的军府分为内府(中央)及外府(地方,全名叫折冲府),三卫(亲卫府,勋卫府,翊卫府)就是中央的军府。在十二卫中,只有左右卫三卫齐备,其他十卫只有翊卫府(简称翊府),没有亲卫府(简称亲府)和勋卫府(简称勋府)。

三卫平时进行训练,保护皇帝安全。三卫之间的区别在于组成人员不同。三卫中,亲府的组成人员最为显贵,都是高级官员的子孙,具体是什么人?这个百度可以百度到,不做介绍。勋卫和翊卫的组成人员按父祖身份递减。总之,三卫官兵基本由官员子弟组成

三卫的最高长官都是中郎将。亲府有亲府中郎将,勋府有勋府中郎将,翊府有翊府中郎将。

至于北衙禁军,实际上南北衙的制度由来已久。汉朝就分为南北军。南军由丞相管,北军由皇帝直接管。所以当年周勃发动政变必须牢靠掌握北军。至于为何禁军要设在北边,我想是因为皇帝的居住区都在皇宫北部。如果掌握皇帝住地就可以更秘密迅速地发动政变。而十二卫军队都在南边。唐朝太极宫从南至北有三朝五门,也就是说军队必须攻下五座门,穿越三个大区域。才能到达皇帝寝宫。这得经过多激烈的战斗啊。所以如果皇帝掌握了皇宫北部,并在此派驻一支绝对忠心的军队,那就可以在很大限度上避免宫廷政变了。

而且唐朝皇宫北门玄武门以北有一大片皇家园林,是个屯兵训练的好地方。也比较秘密。而皇宫南面的十二卫,与各个衙门相邻,人多嘴杂,无法满足皇帝秘密调动军队的要求。

从唐高祖设立北门禁军开始,北衙禁军的地位越来越高了。唐高宗时期,北衙禁军被称为左右羽林军,唐玄宗时期又增加了龙武军,唐肃宗时增加神武军,唐代宗时增加神策军,唐德宗时增加神威军,至此北衙十军全部形成。

唐玄宗就是靠政变上台,又靠政变巩固自己地位的。他在这方面当然不会手软。事实上不光是兴庆宫,他走到哪里,他的私人卫队就跟到哪里。不光是私人卫队,连他身边的小班子也跟着走。他经常去的华清宫,就有专门给宰相大臣办公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的中央军事体制,是一个既有传承又有革新的复杂体系。我们今天来聊聊唐朝的南衙诸卫与北衙禁军,以及三卫五府它们到底在哪儿,又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唐朝的军事制度,得先知道它经历了哪些变化。唐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禁军,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而南衙诸卫和北衙禁军正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
  • 回答
    上海惠南镇、航头、周浦、唐镇等地,究竟该怎么定位,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拿它们和一些号称“五六线好的城市”相比时,会觉得差距似乎不止一点点。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首先,地理位置和行政归属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惠南、航头、周浦、唐镇,它们都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划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体制的延续性、合法性以及王朝核心权力的稳定性。 为什么王莽、赵构的行为导致了历史朝代的明确分野,而武则天虽然也是改朝换代,却被归入同一个“唐”的框架下呢?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朝代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
  • 回答
    唐代马的胸前没有固定叫做“红球”的装饰物。您所说的“红球”可能指的是唐代马匹装饰中的一种,但它有更具体和准确的名称,并且其形态和作用也有一定的解释。最接近您描述的可能是“挽具”中的一部分,特别是用于盛装或仪仗场合的马匹的装饰。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1. “红球”可能指的是“拍兽”(pāi shòu).............
  • 回答
    唐代有冰裂纹,但需要明确的是,唐代的“冰裂纹”主要指瓷器釉面的开片(或称裂纹),这是一种特定的装饰工艺,而非像宋代汝窑那样以形成天然冰裂纹作为其核心艺术特色。为了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什么是冰裂纹?在陶瓷领域,冰裂纹通常指的是一种釉面在烧制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网络状细小裂.............
  • 回答
    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与东汉后期州牧在职能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把握中国历史上这两个重要转折时期的政治格局至关重要。一、 职能的相似之处:两者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在特定区域内掌握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并对该区域的军事、民政乃至司法拥有显著的管辖权。 这种集权式的地方官制.............
  • 回答
    唐朝长安城的防御力,如果用“差”来形容,那未免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长安城在唐朝时期,确实经历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危机,但这并不代表其防御力本身就“差劲”。相反,我们更应该从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城市的防御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的整体军事实力.............
  • 回答
    唐朝覆灭,那曾经叱咤风云的皇族后裔,并非销声匿迹,只是他们的身影,如同褪色的壁画,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去向也变得复杂而多元。想要细致地描绘他们的踪迹,需要我们拨开纷繁的史料,去寻访那些零星的记载,去感受那时代的变迁。一、乱世中的分流:散落与隐居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烽火烧遍大地,各地的藩镇割据也愈演.............
  • 回答
    在唐朝官制体系中,“使持节X州诸军事”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了相当多的信息,能勾勒出一位在地方拥有极高军事指挥权的人物形象。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官职名称,而是由几个关键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官职描述。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首先,我们来看“使持节”。在古代官制中,“持节”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性和象.............
  • 回答
    唐代宗,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接过烂摊子的皇帝,说实话,留给后世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掌舵的船长,尽管尽力了,但船终究没能回到最平稳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新唐书》将他评价为“中材之主”,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考量。而杜甫那句将刘禅比作他,更是引人深思,甚至有些尖刻了。咱们先从.............
  • 回答
    唐代宗的庙号“代宗”,这里的“代”字,确实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代替”的意思,而是带有更深的历史和政治意味的。要理解这个“代”字,咱们得从唐朝宗法制度和庙号的选取惯例说起,尤其是它背后的那份沉甸甸的“承袭正统”和“弥补遗憾”。首先,我们得知道,皇帝的庙号可不是随便起的,里面有讲究。庙号是皇帝死后,.............
  • 回答
    唐代皇宫里,突然凭空出现一把手枪,这绝对是个石破天惊的大事件。想象一下,李唐盛世,繁花似锦,但武器依然是刀剑弓弩。突然间,一个闪耀着金属光泽、结构精巧的“铁盒子”出现在某个御林军将领手中,这得是何等的惊骇?首先,这把手枪本身就是一个谜团。它没有子弹,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唐朝人眼中无价之宝的科技结晶。第.............
  • 回答
    唐朝藩镇割据的顽疾,若想探究其能否通过类似“推恩令”的策略来缓解,甚至根治,我们得先透彻理解“推恩令”的精髓,再审视唐朝藩镇问题的根源和特点。“推恩令”的本质与逻辑:“推恩令”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法令。其核心逻辑在于: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只能传给.............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时代,也同样充满了刀光剑影与权力更迭。说起宫廷政变,这绝非一两次的零星事件,而是贯穿整个唐朝近三百年的重要脉络,上演了数不清的夺权、篡位、复辟的戏码。要细数唐朝的“宫廷政变”,那真是一个庞杂的话题,因为“政变”的定义广义上可以包含从皇帝被废黜、权力被篡夺,到皇子、公主.............
  • 回答
    唐代直刀,又称唐刀,是中国冷兵器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辉煌篇章。它以其精湛的工艺、优良的性能和独特的造型,在唐朝战场上叱咤风云,甚至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军事文化。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唐代直刀的制作技艺和辉煌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模糊,最终走向了“失传”。要说清为何唐代直刀会“失传”,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
  • 回答
    唐朝时,一个老妇人能不能把铁杵磨成绣花针?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铁杵成针”是个啥故事。最常见的说法是,一位老妇人看到年轻人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了学业,觉得他不够坚持。为了教育他,老妇人就去找来一根粗大的铁杵,每天坐在那里磨啊磨,磨啊磨,直到最后磨成了一根细细的绣花针。这个故事.............
  • 回答
    中国唐代建筑与日本古建筑,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其早期建筑风格便是仿照唐制,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它们在细节、理念乃至精神气质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就像一对兄弟,虽然血脉相连,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貌。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聊聊这些.............
  • 回答
    关于唐代“挽弓当挽强”与明代明军装备的“软弓长箭”之间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弓箭技术、军事战术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先进”或“落后”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唐代的“挽弓当挽强”:力量与荣耀的象征“挽弓当挽强”这句谚语出自《诗经·鲁颂·泮水》,其本意是说做事.............
  • 回答
    唐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州份划分确实比中原地区更为细致,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民族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方治理的实际需求中去。一、 地域辽阔与地理复杂性的制约首先,唐朝的广西,也就是当时的核心区域通常被称为“岭南道”,其地理环境非常复杂。 它并.............
  • 回答
    在中国人起名字这件事上,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姿态和流向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翻看唐代以前的史书,你会发现,很多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名字都格外简练,往往就是一个字。可一旦跨过唐朝,再往后看,两字的名字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占据了主流。这其中的变化,可不是偶然,背后藏着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