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代长安城的防御力为什么这么差?

回答
唐朝长安城的防御力,如果用“差”来形容,那未免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长安城在唐朝时期,确实经历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危机,但这并不代表其防御力本身就“差劲”。相反,我们更应该从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城市的防御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的整体军事实力、政治稳定程度以及当时战争的形态息息相关。 简单地说,长安城虽然是都城,但它的命运很大程度上还是被国家的命运所牵动。

一、长安城的地理位置与筑城理念的时代局限

唐朝长安城,按照当时的城市规划理念,是严格按照里坊制修建的,布局规整,街道宽阔,给人一种秩序井然的感觉。它的防御工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城墙: 宏伟高大是必然的。为了抵御当时的攻城器械,如云梯、冲车,城墙必然要修建得足够坚固,有一定的高度和厚度。墙垛、箭楼、敌楼等防御设施也是一应俱全。
城门: 城门是防御的重点,通常会有重兵把守,并配备有瓮城等加强防御的结构。
护城河: 虽然史料中对长安城有没有护城河的记载并非绝对一致,但即便是没有宽阔的护城河,其宽阔的街道和宏大的城池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延缓敌人进攻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时的时代局限性:

主要防御对象: 唐朝初年,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是主要的外部威胁,他们的作战方式以骑射和突袭为主。长安作为远离边境的内陆城市,其城防体系更多的是为了抵御大规模的步兵围攻,而非精锐骑兵的快速突袭。
攻城技术: 虽然有攻城器械,但相较于后世火药武器的出现,当时的攻城技术在面对坚固的城墙时,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规模、长时间的围城消耗战是常态。

所以,从“设计”和“标准”上看,长安城的防御力在当时是足够应对常规威胁的。问题出在“应对异常”的时候。

二、影响长安城防御力的关键因素:内部动荡远超外部威胁

唐朝长安城的所谓“防御力差”,更多地体现在它几次遭受重创,并非是因为城防本身不堪一击,而是因为发生在城内的内部动荡和政治危机,这些因素极大地削弱了其应有的防御能力。

1. 安史之乱中的长安陷落(天宝十五载,公元755年):
原因分析: 这恐怕是长安城防御力最受质疑的时期。安禄山的大军之所以能兵临城下,并非因为长安的城墙有多么脆弱,而是因为边军的腐败和内迁的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唐朝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将大量精锐的边防军调往内地,而负责京师防御的军队本身就存在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防御的崩溃: 当叛军逼近时,当时的朝廷反应迟缓,指挥混乱。玄宗皇帝仓皇西逃,导致了京城防御体系的瘫痪。守城部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挥,士气低落。更重要的是,朝廷内部的分裂和对叛乱的认识不足,使得防御措施未能及时到位,甚至出现了内部的配合问题。 比如,在叛军攻城时,一些官员的怯懦和叛变也加速了城市的失守。
结果: 叛军入城后,虽然城池本身被攻破的情况不明显,但由于皇帝的逃离,军队的溃散,长安实际上是被无序地占据了。虽然士兵在城内也进行了抵抗,但整个防御体系已经瓦解。

2. 泾师之乱与吐蕃围攻(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等多次):
“泾师之变”的本质: 这不是一场外族大规模攻城战,而是由藩镇兵变引发的内部叛乱。由于对盐铁专卖、吐蕃赞普封号等政策的不满,朱泚联合其他藩镇的军队围攻长安。
防御的挑战: 此时的长安面临的是来自内部的叛乱,以及外部与藩镇联合的军事力量。朝廷仍然存在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对局势的判断和应对不够果断。
吐蕃的威胁: 在唐朝中后期,吐蕃的军事威胁是持续存在的。他们曾多次进犯唐朝边境,并在唐朝内部混乱时抓住机会攻打长安。吐蕃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对于不太擅长应对骑兵突袭的长安来说,确实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在几次围攻中,长安城确实遭受了破坏,并有过被吐蕃围困的经历。
防御的暴露: 这些事件暴露出唐朝中后期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对地方藩镇控制力的下降。藩镇的军队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围攻都城,就如同内部的“特种部队”对峙。而且,藩镇的军队装备和战术往往更加适应当时的军事环境。

三、其他影响因素:

战争形态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单纯依靠坚固的城墙,在面对大规模、有组织的军事行动时,往往需要更强大的军队素质、指挥能力和整体国力作为支撑。
政治斗争的工具: 都城的位置,尤其是首都长安,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当内部政治不稳定时,掌握兵权的势力很容易利用都城作为争夺权力的筹码。一旦皇帝或者朝廷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即使是再坚固的城墙也难以抵挡。
经济的衰退: 唐朝中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财政收入锐减。这直接影响了军队的维持、武器的更新以及城防设施的修缮。一个经济衰退的帝国,其军事防御能力自然会受到影响。

总结来说,说唐朝长安城的防御力“差”,不如说它的防御能力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内部动荡和政治危机爆发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都城之一,其城防体系在设计和规模上是足以应对当时的常规战争的。然而,当国家机器因为内部原因而出现严重的运转失灵,当中央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当藩镇割据成为常态,都城就更容易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安史之乱和藩镇之乱的发生,并非是城墙本身有多么不堪一击,而是整个国家的军事和政治体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使得都城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

所以,与其说长安城防御力差,不如说它所处的时代,国家内部的动荡和衰弱,才是导致其几次遭遇危机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更复杂的历史命题,需要我们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维度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顾兄说的那个,城池越大越不好守的论断,不对。

例子就是南京城。

南京城自从朱元璋建好,到清朝覆灭,这五百五十多年之间数次被围,可硬碰硬打进去的,就两次,一次是1853年太平军攻入江宁府,一次是1864年清军攻入天京城。

唐代长安城不好守,有个问题就是本身设计就不便于防守。南京城聚宝门那种迷之瓮城,我当初围着南京城墙跑了一天,对着几乎拆没了的太平门,想出的办法也只能是炸塌城墙冲进去。长安城无论在城墙规格还是城门瓮城等设计上,都没有太关注于军事防守。

另一个就是,长安城街衢宽阔且直来直去。这对于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帝都来说增色不少,可放在军事防御上来说,简直就是噩梦。直来直去的宽阔街道,意味着只要我随意攻破一座城门,就可以迅速内外夹击攻下其他城门,然后城池就易手了。

例子还是南京。

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是从太平门进去的。可在攻破太平门之前,太平军已经拿下了仪凤门。可问题在于,南京城池内部街道的曲折,成功阻挡住了攻入城内的太平军们,他们甚至没办法在仪凤门内侧打出一片立足之地——可若是打的是长安,那就简单多了,沿着大街往前冲,就是另一个城门。

事实上,中国古代城池还确实有这么一个两门不相对的习惯,就是不把东西或者南北对应的城门用一条笔直大街连起来,往往会错一条街。南京城不是,北京城也不是,元大都也不是,独长安城如此。

除此之外,长安城外围没有贴城防御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1864年南京为例,清军在直接攻击南京城墙之前,啃了好几个月的钟山天保城,天保城陷落之后又啃距离太平门不过三里地的地堡城,地堡城失陷之后才得以直接攻击太平门。北京城同样如此,想攻击德胜门安定门,得先拿下北边五里地远的北土城防线。而长安城地势开阔,几乎没有这样的外围防御点,自然在丢失大外围的几个州县之后,只能选择背城一战,或者登城固守。

你都登城固守了,那不就是盘里的肉了么?

user avatar

把长安城墙修的再大实际意义并不大,长安城或者说整个关中所有城市的城墙就是秦之四塞,扼守东面防御来自中原地区敌人的潼关,扼守东南来自江汉平原敌人的武关,扼守西北来自陇右敌人的萧关,扼守来自四川敌人的大散关。

长安城的东门就是潼关,打下潼关就等于占领了长安。历代统治者不仅仅是唐实际上并没有在关中同叛军作战的打算,刘邦进入关中,秦王子婴直接开城投降,安禄山叛军一破潼关,玄宗直接跑路。

哥舒翰将兵八万与贼将崔乾祐战于灵宝(函谷关)西原,官军大败,死者十六七。其日,李光弼与贼将史思明战于常山东嘉山,大破之,斩获数万计。辛卯,哥舒翰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以左右数十骑执之降贼,关门不守,京师大骇,河东、华阴、上洛等郡皆委城而走。甲午,将谋幸蜀。 旧唐书 玄宗本纪

潼关函谷关一丢,整个关中就开始逃难了。

唐代在都城长安的规划上并没有建造瓮城,并且开城门八座

这种城市规划那那都是缺口,那那都是叛军进攻好方位,这种规划的城池还是别守算了,跑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长安不守的话守那?去守大散关和萧关,要想收复关中,必须占据这两个关隘。大散关一旦被拿下,叛军就可以拿下汉中,汉中被拿下,四川也就不远了,顺便提一句,四川和关中类似,如果敌军攻入川中,成都也是一捅就爆。拿下潼关,长安就完全暴露在敌军面前了,如果援军要救援长安,那么就只有从四川和甘肃调兵和叛军在关中野战,要是野战不过,关中就会被叛军控制,关中被拿下之后,防线就收缩到大散关萧关,如果叛军占据大散关武关萧关,连两省援军都没了

金兵进攻汴京宋庭征召各地军队勤王,山东山西河北是主战场出不了兵,战争地点在河南,河南位于中原,四通八达各省军队都能赶到勤王。汉地18省,没了四省,还有14省援军。如果徽钦二宗不作死的,汴京守卫战可能变成一场漂亮的中心开花战例,金军必下汴京,各省援军不断抵达中原与金军交战,金军久攻汴京不下,汴京军民死守,金军有生力量不断被消耗,最后金军支撑不住,求和。


金军攻宋主要分两路军,东路军和西路军,东路军由金兀术率领从河北出发,西路军由粘罕率领从以前的辽西京大同出发,北京和开封同属于华北平原,地势一马平川,只有一条黄河天险可守,等金军过河的时候突然袭击,这样金军就过不了河了,结果宋军在金军渡河的时候不动如山,汴京的最后一条屏障也没了,金军铁浮屠横冲直撞很容易就打到了开封,对开封进行围城,粘罕被堵在了太原。这是第一次汴京之围,第一次金军围城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上一段说的,宋金开始议和。金军要求割让军事重镇太原府,中山府,河间府,金军退了之后,三镇交割迟迟不能进行,宋庭派西路军救援太原,失败,西路军由于经常和西夏打仗是宋庭的精锐部队,西路军也没了,太原失陷

金军开始第二次伐宋,和第一次伐宋不同的是,这次太原被攻克,打下晋南渡过黄河就是洛阳。金兀术和粘罕开始攻陷汴京周围的城市,各路援军被堵在路上,汴京变成了一座孤城。这时候城池的作用才显现出来了,汴京是座坚城,内有人口一百多万,里面水源粮食充足,坚守城池守个一两年不是问题,到时候情况说不定就变了,张巡守睢阳,都守了那么久。偏偏徽钦二宗要作死,派什么六甲神兵去跟金军作战,最终汴京外城失陷,不久后汴京就被攻破了。城池的作用在汴京守卫战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岳飞:"国家都汴,恃河北以为固。苟冯据要冲,峙列重镇,一城受围,则诸城或挠或救,金人不能窥河南,而京师根本之地固矣。

失去燕云十六州之后,宋和辽金之间的国界就是太原和黄河。失去大同之后,晋北无险可守,一打仗,晋北就没了。失去北京之后,华北无险可守,一打仗,轻轻松松就打到黄河边上了。

安史之乱,靖难之役,蒙古灭金,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些道理。

当北京也先受到围攻的时候,明廷坚守城池,各省援军不断赶到,援军有16省(少的是山西和河北,当时也先同时进攻北京和大同),浙江军都来了,敌我的兵力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最后于谦一举击败来犯敌军。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是自南向北打,围住北京城,援军要么是真赶不来,要么是划水,要么是不想赶来,北京城就这样被破了

国都守卫战中最重要的是援军,城池只是起辅助因素。都打到国都了,守城将士要是能够野战的过敌军也就不会被打到这了,守城将士只有固守,如果没有援军,一直被围,就是再坚固的城池也会被攻破的。君士坦丁堡比西安城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是君士坦丁十一世只有一座城,他从一开始就输了,只是能撑多久的问题。城池的防御力是影响守城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user avatar

唐长安城地盘太大,人口太多。唐朝长安城市辖区人口达到两百万人,城墙内就超过一百万。唐朝前期以后常态下关中的粮食供给就一直不能完全自足,需要依赖大运河转运至渭河,战时只会更加严重。相比而言明清北京城面积要小,人口自然也少。明代时北京城人口刚抵七十万(万历年间),清代中期超过百万,但是那时全国人口已经逾亿。唐时长安城周围驻军虽在全国算多,比如神策军曾达到十五至十八万,但是城市面积达到可怕的84平方公里,是北京的一倍半,又处于平原之上,防守起来战线拉长之后兵力就分散了。况且本来神策军所负责的驻防范围则不仅仅是长安城,而是整个关中京畿地区,兵力分散就更加严重。因此可想而知,在战时这么多人口可不是一般小城在守城战时能够安分凝聚的。市民人口大于部队数量,又没吃的……

城筑得太大的一个后果就是战时防守很难组织,守备军队人数要够,调动要快,其成本远比在关中四塞的四个关卡进行防守要高。因此广义上的长安就是整个关中组成的京畿地区。恰好关中四个方向均有险可守,东门潼关,西门散关,北门萧关,南门武关,就天然形成了一个城防体系。所以实际上整个关中地区是一座大“城”,历朝历代也是对关中整体进行规划的。而长安城本身则更像是整个关中的“皇城”或者说“内城”了。从这个角度讲,不光长安,任何一座古代城市一旦外城被突破,内城防守的失败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另外一点就是潼关距离长安城的距离非常合理,探哨快马加鞭一两天可到,而大部队行进则需要四五天或更慢,这就给了城内足够的周转时间逃跑。所以基本上只要潼关一败长安城内的组织就撤了然后开门投降,反正也打不赢,连打都没怎么打过。

相比来说,汉长安城的规模要合理得多(见后图),因此每逢乱世还尚可一战。实际上汉长安城才是古代史上以同一座城郭矗立时间最长的城池,自西汉刘邦筑城到隋代废弃,这座城池被使用了超过九百年,也说明西汉建城之合理。明清西安城更小,但因为城高墙厚,在民国时期尚有二虎守长安一战,也能说明其防御能力。

唐长安城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在当时是大大超前于中古时期的时代发展的。在一千年的跨度上都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城。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现代西安市的主城区规模才将将覆盖了当年唐长安城的城墙范围。对于一千年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这座伟大的城市更像是帝国时代游戏中奇迹建筑般的存在。她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一座都城,甚至是一座城市,是中华帝国所创建的文明处于最巅峰时期的象征,是统一大帝国恢宏气度的体现。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长安城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是远超过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一座城市的原因吧。

因为她确实太美了。


user avatar

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规律而言,越是大规模的雄城大邑越难以长时间坚守,因为越庞大的城市里会有越多的非军事人口,他们会消耗大量粮食,而且组织困难,会导致城池内部秩序混乱。其次大城市的规模会带来更加漫长的防线,更多的潜在防御漏洞。最后,要形成大型城市,势必要选择平川地形,大河左近,这就为防守增加了难度。

中国历史上以城市而非军事堡垒为背景的史诗级防御作战,很少是围绕名城大邑发生的,常常都是睢阳、昆阳、镇江、高邮、襄樊之类的小城市(别觉得襄阳是什么大城市,荆襄之地的核心城市是荆州(江陵)、鄂州(武汉三镇),而襄阳和樊城一南一北夹汉水为城,要点在于汉水水运和二城之间的互相支援,其实襄阳和樊城都不算大,根据《襄阳守城录》记载,襄阳城周长九宋里出头,而被赵光义平毁之后新建的宋太原周长都有十一里,开封周长达到50里,可见其小),而真正围绕省级行政单位首府的大城市发生的防御作战,比较著名的胜利就是安史之乱时期的李光弼太原之战,明朝朱高炽北平之战和于谦北京之战,都属于典型的个例。

中国古代城池一般都是类似核桃的状况,防御设施围绕城墙构建,一旦城墙被攻破,基本上就是胜负已定,很少有守方能在城墙被攻破、敌军大举入城的情况下靠着巷战把敌军打出去,除非是攻防处于绝对的数量劣势当中。攻城方比守城方数量劣势本来就少见,还能破城,可见守方是有多烂。没错,我说的就是北宋开封……

而太原和北京本来就是建立在军事目的上的城市,其城池从基本设计上就是为军事用途服务。看看老照片上北京城墙那森然林立的马面,你就能理解到底为什么也先太师会在这样一座大城市面前碰一鼻子灰。

事实上,并不是墙低就是问题,宋朝有一句军事谚语:“墙贵低,门贵多,若无反击,势难坚守”,古典时代的华夏武人们才不会像明末的菜鸡们那样傻站在城墙上等着人来打,背城阵战是基本素质,防守反击是基本要求,城内的军队随时准备着出城反击。

一座为了军事目的构建的城池,通常不宜过大,如果能占据自然天险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就只好靠城市的设施来弥补:

城墙不应过高,应当曲折坚厚;马面长且密,马面上起城楼;城墙外有羊马墙遮挡,多道壕沟环绕;城门小而多,有瓮城保护,一般而言内瓮城优于外瓮城;城墙后有高台,架设各种器械,不仅城外有护城河,城墙后缘还有内壕以防止挖地道偷袭;如果城池有水门,还要在水门内外沿着河道修筑夹河甬道,如果临近大河,还要修筑甬道和堡垒确保城池与渡口的联系等等……

这一切的军事设施都会严重阻碍一座城市的民生用途,而一座大城市,数以十万计的百姓繁衍生息,进进出出,生意买卖,这些设施显然在承平时代是不可能维持的,但是一旦战争突然爆发,这些东西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补全的。

其实即便是太原和北京,也不乏像个鸡蛋一样被一戳就碎的时候,唐初东突厥汗国的牙账就扎在定襄,太原分分钟就是前线战场,这个李唐起家之地也结结实实的在唐突两军手里易手过几次,宋初赵二那个废渣都靠着宋军战力硬啃下了太原,居然傻逼一样的把这座被称为天下肩背的雄城彻底平毁,当然了,我之前说过,守城之战,小城好守,事实上北宋末年女真名帅宗翰以围点打援之法围困并州(新太原)而宋将王禀率军守城长达二百五十多天时间,也证明了确实小城池比大城更容易坚守。北京就不说了,在明清之前的时代,这地方从来就是前线,三面临敌,异族的铁蹄随时都会打到幽州城下,总的来说幽州城的防御作战还是败多胜少。

很显然,唐长安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而且,由于李唐王朝在开国的一百三十年中所展示出的赫赫武威,以至于唐人根本不在乎长安的城防,唐初颉利可汗率大兵饮马渭水,李世民拉出唐军主力与突厥大军隔河对峙,完全没有准备守城的意思,颉利拿不准能不能击败二凤,于是只好勒索了一笔钱财,退兵离开,自此之后一百多年,长安就完全不知道外敌两个字怎么写,帝国的军队在远在万里之外的战场上追亡逐北,以至于唐人也没有动力去修筑长安的城防,这座城市的价值在于炫耀大唐帝国的威仪、满足长安百姓的生活需要、容纳东来西往的各国商贾……于是我们看到,唐长安城墙低矮平直,道路作棋盘状四通八达,没有瓮城,又多水门,总之就是完全没有考虑军事需要。

安史之乱之后,唐廷虽然不复盛唐武威,但是经历了中唐的中兴之后,长安的安全基本上还是有保证的,吐蕃入寇那次那是出了内鬼,泾原兵变干脆发生在长安城内,所以也不算是城防的问题。等到了晚唐,唐廷中央的军事实力被黄巢彻底扫干净之后,有没有城防也没有意义了,那时候就算把唐廷放到钓鱼城去,照样被各路强藩玩弄。

——————————————分割线————————————————

好啦,发完了脾气就把答案改回来。我真的是想不明白一些人的脑洞。

第一,鄂州是不是武汉三镇的前身?

第二,武汉三镇是不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充当着荆襄地区中心城市的角色?

第三,这是一篇讨论城市军事防御难度的答案,只是在一句括号里的补充话语里提到荆襄地区的中心城市,把江陵漏了。

然后那位同志上蹿下跳兴高采烈,终于抓住别人错误了,然后费了一缸的唾沫,一个正常人面对这种问题说一句“元代以前荆襄地区的核心城市是江陵”就完了,而这位同志到底有多无聊呢?请各位去观摩一下他的表演。

我倒是没删评论,你也别举报啊?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长安城的防御力,如果用“差”来形容,那未免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长安城在唐朝时期,确实经历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危机,但这并不代表其防御力本身就“差劲”。相反,我们更应该从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城市的防御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的整体军事实力.............
  • 回答
    泾源兵变攻占长安?这绝对是一个误传,或者说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历史说法。首先,泾源兵变发生在唐朝的泾州(大致是今天的甘肃泾川一带),是由当地驻军发起的一次叛乱。这支军队是边防部队,数量也远没有到五千之众,更谈不上“地方军”可以独立攻打都城。更关键的是,泾源兵变从未攻占过唐朝都城长安。如果您听到的说法是这.............
  • 回答
    盛世大唐,长安城,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坊”。坊,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街区”或“小区”,它是一种充满秩序与规制的独特城市空间,构成了唐朝长安城最鲜明的肌理。要说唐朝长安城的样子,那真是集天下之大成,融汇了东西方的风情与智慧。.............
  • 回答
    唐朝的新年,可不是咱们现在手机扫码拜年、饺子外卖那么简单。那是一个仪式感十足、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尤其是在都城长安,那股子“年味儿”,简直能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年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的年味儿,可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才一下子上来的。大概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这座宏伟的帝都就开始进.............
  • 回答
    河南凭借《唐宫夜宴》和“七夕奇妙游”等一系列现象级文旅产品,成功将曾经的“唐都”洛阳打造成为一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文化IP。这无疑给同为唐朝都城的长安(今西安)带来了新的思考:在当下文化复兴的大潮中,拥有同样深厚唐朝底蕴的长安,又该如何突破重围,玩出属于自己的新花样?洛阳的“唐韵”新解:沉浸、互动与年.............
  • 回答
    唐朝的首都,这可真是一个能让不少网友聊上半天的话题!“两京”网友的争论,其实也挺有道理的,因为唐朝确实对长安和洛阳都非常重视,它们都曾是京城,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简单来说,唐朝的首都在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长安,但洛阳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东都”角色,甚至在某些时期成为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咱们一个个来捋捋,这.............
  • 回答
    唐朝的国都历来都是围绕着“长安”与“洛阳”这两个城市展开的,但两者在不同时期以及大唐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有着微妙的差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纵深处去挖掘。长安,大唐的“正宫”与“心脏”首先,毫无疑问,长安是唐朝最主要、最核心的首都。 从唐朝建立伊始,太宗李世民便将长安定为国都,并且在此.............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和《反恐24小时》在核心设定和叙事节奏上,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不禁将其视为唐朝版的“反恐24小时”。这种对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者在时间限制、人物设定、剧情推进和危机处理等多个层面的共通性。时间紧迫:24小时的生死时速最直接的联系,无疑是那令人窒息的24小时。 《反恐.............
  • 回答
    话说大唐盛世,皇帝旨意已下,唐三藏奉命前往西天取经。不同于往昔,这回的西天之路,起点依然是那繁华的长安城,但沿途所遇,却已非我们熟知的妖魔鬼怪。第一难:信号屏蔽下的迷失唐僧师徒一行,刚出长安城,就被一处方圆百里的“信号屏蔽区”给困住了。孙悟空火眼金睛,却辨不清方向;猪八戒拿出手机,却是一个信号也没有.............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历史人物在影视化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观众期待下被塑造和解读。明朝马皇后和唐朝长孙皇后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差异,确实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以及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都有密切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马皇.............
  • 回答
    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唐太宗长孙皇后,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她们的丈夫都是开创盛世的君主。然而,在后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独孤皇后似乎总比长孙皇后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名气大小”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政治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
  • 回答
    唐朝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其长林门并非指代具体哪一扇门户,而是指代东宫的一处重要区域或建筑群。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长林门”置于唐朝皇宫建筑的宏观视野下进行考量,并结合史料的记载来推断其具体所指。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皇宫,尤其是作为太子居所的东宫,其建筑布局是有规制的。虽然现存的唐朝皇宫(即大明宫、太.............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武士刀和切刃唐刀的特点。这两种刀都属于冷兵器,以其锋利的刀刃著称。而您提到的“刀背全力打击头部”,这就意味着我们忽略了刀刃的切割能力,而关注的是刀背的钝击效果。对于“盔甲士兵”而言,这里的“盔甲”是关键。不同时期的盔甲材质和防.............
  • 回答
    关于唐僧为何不直接让孙悟空的金箍棒变长送到西天取经这件事,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在读《西游记》时会有的疑问,也挺有意思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不能光看孙悟空的“法宝”有多厉害,还得结合故事的整体设定、人物性格以及更深层次的寓意。首先,咱们得明白金箍棒的性质和用途。这玩意儿虽然能大能.............
  • 回答
    唐灭高句丽后,之所以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如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统治策略以及对新占领区稳定的深层需求。这并非简单的恩赐,而是唐朝统治者深思熟虑后的一项重要政治安排。首先,安抚与收编,减少阻力是关键。高句丽作为一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强大王国,拥有其自身的民.............
  • 回答
    李正己家族割据山东六十年,唐朝最强藩镇是如何炼成的?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而在众多割据势力中,山东地区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家族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三代六十余年的统治,成为了当时唐朝最强大、最令人忌惮的藩镇之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理解李正己家.............
  • 回答
    秦、隋、元这三个朝代,都实现了华夏大地的统一,却为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昙花一现般短命,而他们之后的汉、唐、明,却能开创出相对长久的辉煌?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制度设计、统治策略、社会基础和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秦朝:速成与透支的代价秦朝的迅速统一,确实是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城市规划以及时间流逝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详细解释为何汉长安城遗址相对保存完好,而唐长安城则被现代建筑大量覆盖,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细致地审视这两座伟大都城的命运。汉长安城遗址:时代的“自然”选择与相对的“幸运”汉长安城,作为西汉和部分东汉的都城,其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它.............
  • 回答
    隋大兴城,这座曾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辉煌篇章,它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确实与后来的唐长安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有其独特的之处。要说它是否像唐长安城那样“分两个县管辖”,答案是不完全相同,但存在非常重要的相似性,且这种相似性体现在了它更早期的行政设置上,为唐长安城的格局奠定了基础。咱们得从头说起,.............
  • 回答
    唐朝之后,长安确实经历了从万国来朝的国际都会到逐渐衰落的转折,最终虽然依旧是重要的城市,但那种独步天下的“帝都”气象已然不在。将长安称为“废都”可能有些绝对,但其地位的下降和功能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我们来细说一下这其中的原因。一、政治中心的转移:王朝更迭的必然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五代十国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