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长安城到底是什么样,坊到底是什么样的?

回答
盛世大唐,长安城,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坊”。坊,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街区”或“小区”,它是一种充满秩序与规制的独特城市空间,构成了唐朝长安城最鲜明的肌理。

要说唐朝长安城的样子,那真是集天下之大成,融汇了东西方的风情与智慧。这座城市,与其说是一座都城,不如说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国际都会,一个世界的缩影。

长安城:帝国的骨骼与血脉

首先,从宏观上看,长安城是一座严谨规整的棋盘式城市。整个城市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成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区域,就像棋盘上的格子。这种规划并非偶然,而是深受中国传统都城选址和布局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在借鉴吸收汉长安城以及外国都城(如北魏平城)的经验。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长安城占地面积巨大,周长约36.7公里,城墙内面积近87平方公里。与当时的欧洲城市相比,简直是巨无霸。它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
皇城与宫城: 皇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靠北,是朝廷处理政务的场所,里面有百官的办公机构。再往北,就是金碧辉煌的宫城,包括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这些宫殿错落有致,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外郭城: 占城市绝大部分面积的外郭城,才是普通市民生活的区域。它以朱雀大街为界,东西分为左右两半。整座城池以南北为轴,朱雀大街是这条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仿佛一条巨龙贯穿南北,连接着南方的城门与北方的皇城。
街道宽阔,四通八达: 城内的街道宽阔平直,最宽的朱雀大街甚至有150米宽,可以容纳多辆马车并行。这些街道不仅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城市的重要景观。东西向的街连接东西市,南北向的街连接南市(早期)和皇城,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东西两市: 繁华的商业中心位于城市的西南部,即“西市”。这里是国际性的贸易市场,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和商人。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珠宝等等,琳琅满目。而东市则是国内贸易的主要场所。市场内划分清晰,有专门的行业区域,管理森严,但又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动脉。
水源充足,绿化良好: 长安城内有许多水渠纵横交错,为城市提供了水源,也增加了城市的灵动感。城市中也有不少园林和寺庙,为繁忙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一抹绿意与宁静。

坊:秩序与生活的小宇宙

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坊”上。坊,就是唐朝长安城棋盘式格局中一个个独立的方块。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隔,更是社会管理、居民生活方式的体现。

封闭式管理: 每个坊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四周被高墙围起来。坊墙的作用可不仅仅是美观,而是出于安全和管理的需要。晚上,坊门会关闭,实行宵禁。这使得每个坊都像一个独立的小村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但也限制了人们的自由活动。
街坊结构: 坊的内部通常由几条主要街道纵横穿过,将坊划分为更小的街区,每个街区称为“街”。因此,我们常说“街坊”,就是指坊内的街道和居住区。
居住功能为主: 大部分坊是居民的居住区。根据社会等级和职业的不同,居住的坊也有所区别。比如,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可能居住在靠近皇城或条件更好的坊。普通市民则分布在各个坊。坊内房屋鳞次栉比,但每个坊的布局和规模也有一定差异。
坊内配套: 虽然坊是居民区,但并非完全没有商业和服务。一些坊内也会有小型的市场、店铺、茶馆、寺庙、道观等,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当然,最主要的商业活动还是集中在东西两市。
坊的名称: 坊的名称往往富有诗意或寓意,例如“崇仁坊”、“敦化坊”、“胜业坊”、“永兴坊”等等,这些名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秩序的追求。
坊的变迁与演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安城的坊也有所变迁。一些坊可能因为战争、自然灾害而衰败,也可能因为人口增加而扩建。唐朝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坊的封闭管理也逐渐松弛,坊市的界限开始模糊。

坊与生活:一种独特的节奏

坊的封闭式管理,对唐朝长安人的生活节奏有着深远的影响。

昼出夜归的规律: 坊门夜间关闭,意味着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白天,人们会从坊里出来,到街道、市场、官府等地活动,到了晚上,则需要回到各自的坊内。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规律的“昼出夜归”的节奏。
邻里关系: 封闭的环境也更容易形成紧密的邻里关系。人们在坊内共同生活,相互照应,但也可能因为空间有限而产生一些摩擦。
社会控制的体现: 坊的制度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通过对居住区域的划分和管理,更容易进行户籍登记、税收征管以及维持社会治安。

总而言之,唐朝的长安城是一座严谨、宏伟、繁华且充满活力的国际性大都会。而“坊”,则是这座巨型城市肌体中无数个精密运作的细胞。它既是生活的场所,也是社会秩序的体现,更是理解唐朝人生活方式和城市管理模式的关键。走进坊,就像走进了一个个独立的,却又与整个城市脉搏紧密相连的小宇宙,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生活的细节。它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方块,更是那个辉煌时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兑现诺言,挤个时间来更新一下……2015.04.14

说明一下:

添加了第三部分,古今关系。

不知道为什么 知乎竟然把我的IP封了……

————-分割线————————


(原答案2015-03-27)我从三个方面说一下。第一回答题主问的唐代长安城到底是什么样的;第二回答题主所问的坊的问题;第三我补充一下唐朝长安城与今西安明城墙的关系。

1.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应该说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 概况

隋文帝建国第二年(582年),决定放弃汉长安城(具体放弃原因就不多说了),在原汉长安城的东南龙首原兴建新都城。由高颎主持,刘龙和宇文恺负责具体规划、设计和实施。至三年(583年)三月宫城基本建成,正式迁都(前后只有十个月,据史载,其材料都是从汉长安城的旧宫殿上拆下来的)。因为杨坚在北周时被封为大兴公,因此,新城叫大兴城,宫城叫大兴公,主殿叫大兴殿。大兴城建有皇城、宫城、106坊以及两市。

唐朝建国时,基本沿用大兴城,改名长安城,改大兴殿为太极殿(称西内,与东内相对)。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在北城外偏东修建大明宫(又称东内)。因为要在大明宫正门前修路,因此分原翊善坊、来庭坊,增加光宅、永昌二坊,合计108坊。开元二年(714年),把兴庆坊改建为兴庆宫(称南内)。整个唐朝,基本保持隋大兴城的规划原貌,没有做重大的改造。

  • 规划布局

长安城最外的大城叫外郭城。北靠城墙建宫城,宫城南面建有皇城(又称子南城)。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郭城三面包围。城中集中布置了官署社庙,皇城与宫城被横街隔开。长安城外郭城尺寸,史书上记载不同。

东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唐六典》、《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城图题记》
东西18里150步,南北15里175步。--《旧唐书》
东西6665步,南北5575步。--《新唐书》

注:1里300步。

外郭城经社科院考古所实测,为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积84.1平方千米;宫城东西2820.3米,南北1492.1米,面积4.21平方千米(为外郭城的1/20);皇城东西2820.3米,南北1843.6米,面积5.2平方千米。

外郭城四面各开三门,东西、南北各门相对,大道连接,形成六条主干道,称”六街“。在所形成的地块布置里坊,里坊间也有道路,共同组成了长安城复杂的道路网系统(东西横街14条,南北直街11条)。这些道路网把长安城分为130个网格,其中,皇城、宫城占16格;东西市各占

2格(共占4格);后又建兴庆宫、十六宅占2个。剩余108坊,为居住区。

  • 道路系统

南北三街: 朱雀街(中轴线),从正门明德门到宫城正门朱雀门,街宽155米;两边自启夏门、安化门至兴安门、芳林门二街纵观全城(9721米),宽134米。

东西向三街:通化门至开远门大街,宽220米,合300步。为宫殿前广场。春明门至金光门大街,东西主干道,宽120米。延兴门至延平门大街,由于人员稀少(后面我会说),路宽55米。

其余,南北向道路:丹凤门大街宽120步(147米),实测与此相符。其他南北向大街有134、108、68、20米等各不相同;东西向道路:由北向南,第一、二街宽88.2米,第四街75米,第五街到第十三街分别为:120米,44米,40米,45米,55米,55米,45米,59米39米。四周的顺城巷街宽均25米。街道路面均为土筑。道路两侧有排水明沟,宽2.5米,深2米。


2.坊

  • 长安城坊的规模形式主要有五种 :
  1. A区:位于朱雀大街两侧,共18个坊,为350步*350步(515米*515米),约26.7公顷;
  2. B区:位于朱雀大街两侧第二排,共计18个坊,为350步*450步(515米*662米),约34公顷;
  3. C区:位于春光门、金光门大街以南其他区域,共计47个坊,为350步*630步(515米*955米),约49.2公顷;
  4. D区:位于通化门、开远门大街以南,春光门、金光门大街以北,为550步*650步(797米*955米),约76.1公顷;
  5. E区:位于通化门、开远门大街以北,为400步*650步(588米*955米),约52.2公顷。

其他还有一些坊,如光宅、翊善、永昌、来庭、永嘉等,都是由于开辟丹凤门大街和扩建兴庆宫而形成的。

  • 坊内的布局:

坊内有两种布局形式:

  1. 一字横街

A、B区,坊内中间有一字横街,东西两个坊门;这是由于它们位于皇城南面,一方面是因为坊面积小,另一方面由于风水迷信,认为会冲了皇城宫城的气。

2.十字路

C、D、E区在坊里中间有十字路,有四个坊门。并相应的与之命名。

坊里的四周有夯土坊墙,墙基厚度2.5-3米左右,都临近各街沟边,墙高2米左右,每一坊里相当于一个小城(一般居民只能坊内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才能向大街开门)。

坊在日出日落时敲钟打鼓启闭,这就是“晨钟暮鼓”的来历。坊门关闭后,不得在街上行走,每年只有正月15前后才不闭坊门。

3.今西安城墙历史演变

先上一张现在西安城墙区位图

资料引用来自《西安市志》

隋朝:

唐:

唐代后期长安城毁于战火,五代至民初时期,西安城主要沿用唐长安城的皇城部分。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

  正月 李茂贞与朱全忠言和停战。朱全忠迎昭宗回长安,杀宦官800余人。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

  正月 朱全忠劫持昭宗迁都洛阳。拆毁长安宫室、百司公廨、民间房屋,将所得木料由渭水漂流而下运往洛阳。京城成为废墟。强令京师民按户籍迁居洛阳。

  三月 以长安为佑国军。

  是年 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宫城和外郭城,以皇城为长安城,是为“新城”。

五代:

北宋:

五代、宋、金期间:

没有什么大修建。城建方面主要发生一下事件:

蒙古中统四年(1263年)

 六月 京兆府城穆斯林在大河西巷(今学习巷)新建一座清真寺。

蒙古至元十年(1273年)

  是年 安西王忙哥剌加封秦王。在京兆府城东北浐河西岸营建安西王府(遗址在今西安城东北石家街东)。并疏浚龙首东渠,引浐河水自长乐坡西北流入安西王府。

明:

明洪武三年至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长安城皇城和元奉元城基础上扩建而成。一直保留至今的格局。至清初期间,为城墙加砖保护,修建了鼓楼、钟楼、城隍庙等建筑。

主要大事件

洪武十一年(1378年)

是年 西安城垣竣工。周长(中心距)13.79公里,比元奉元城向东、北两面各拓展1/3。设四门:“东长乐、西定远、南永宁、北安远”。四隅有角楼,环城墙上有堞楼98座。

秦王朱樉就藩西安府。

洪武十三年(1380年)

  是年 在元敬时楼旧址重建鼓楼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是年 在鼓楼西迎祥观附近(今北广济街南口东侧)修建钟楼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是年 于东城门内修建都城隍庙。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于西大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五月 巡按御史吉棠等倡建的杜公祠(诗人杜甫的庙堂),在西安城南少陵原边建成。

隆庆二年(1568年)

  三月 初四(公历4月1日),西安府、临潼县地震,“倒塌城池房屋,压伤人口”。

  四月 十九日(公历5月15日),西安府、临潼、高陵、盩厔、鄠县等处地震,“有声如雷,平地起仆不常”,“举城无完室,举室无完人”。

 是年 陕西巡抚张祉开始修葺西安城墙,在顶部和外壁砌砖保护。

万历十年(1582年)

  是年 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长安、咸宁两县负责,迁建钟楼于现址,以适应西安城扩建后城市中心的东移,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钟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格局。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十月 陕西布政使汪可受令咸宁、长安两县,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今西安城南门内东侧书院门街)。

泰昌元年(1620年)

六月 西安东南城墙上文昌阁(魁星楼)修建竣工。

天启六年(1626年)

  是年 德国神甫金尼阁、传教会副会长阳玛诺、教士鲁昭来西安,在糖坊街建立天主堂。

崇祯八年(1635年)

孙传庭修筑西安四关郭城。

崇祯十六年(1643年)

  十一月 十一日,李自成攻西安城,击毁东门正楼、南门箭楼。明军守将王根子开东门迎降。

李自成改西安府为长安府,称西京。征发民工修葺长安城。

清:

在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11 日,潼关失守。13日,李自成焚毁宫室,率余部13万人,撤离西京,经蓝田趋龙驹寨出武关。 19日,清豫亲王多铎率大军进入西安城。

西安城墙没有大的格局变动,主要是修修补补。清末以来,城墙损毁破坏严重,清末拆毁四城门外围月城和闸楼;

主要大事:

顺治六年(1649年)

  是年 拆毁明秦王府。在西安城内东北隅修筑八旗驻防城,是为满城。旧址约当今东大街以北、北大街以东地段,面积约占府城1/3。

顺治十三年(1656年)

是年 陕西巡抚陈极新整修西安城墙,疏浚城壕,修复东门正楼和南门箭楼。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是年 于端履门以东城东南隅修筑汉军驻防城,是为南城。乾隆四十五年(1779年)汉军出旗,南城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十一月 藏传佛教喇嘛寺——广仁寺,在西安城西北隅建成。

雍正元年(1723年)

  是年 位于西大街的都城隍庙被火烧毁,川陕总督年羹尧扩充重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是年 陕西巡抚鄂弼修葺西安城墙,疏通护城河。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是年 陕西巡抚毕沅重修西安碑林,并由抚衙直接管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十一月 毕沅开始大规模整修西安城墙。全面修补墙体,加厚外壁砖层,墙顶铺砌青砖,内壁加砌青砖溜水槽,加固城楼、角楼和垛口,疏浚城壕。

民国:

民国期间:

由于时代和思想观念的开放,开始在城墙开门,方便交通。抗日战争时期,在城墙内侧大量挖掘防空洞;40年代末,城墙上敌楼、角楼和魁星楼拆毁殆尽;

民国元年(1912年)

9月24日 陕西都督府下令拆除西安满城西、南两面城墙。

是年 在四府街南端城墙开凿小南门。民国27年(1938年)命名勿幕门。

民国10年(1921年)

 秋 冯玉祥发动士兵拆除明秦王府城墙旧砖,在皇城内修建督军公署。

民国15年(1926年)

10月19日 西安南城门箭楼失火烧毁。

年末,在西安东城门北侧开辟中山门。

民国17年(1928年)

关中大旱,夏、秋歉收。省、市政府以工代赈,在中山门内路北修建民乐园。整修东、西、南、北四大街道路,拆除石条路面,改筑石子土路。拆除东西南北城门外洞及市内街口门楼,以利交通。修筑新市区尚勤、尚俭、尚仁(今解放路)、尚德路。

西城墙北段开辟玉祥门。

民国23年(1934年)

在尚仁路北端开辟中正门(今解放门)以通火车站。

建国后:


新中国后:

1958年“大跃进”期间,拆城墙建街道工厂,拆砖建炼铁炉;

“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在墙体内“深挖洞”;

1983年维修前已是千疮百孔,80%以上墙体受到严重破坏。另外,城河因城区排污严重污染,垃圾污物使河床变高变窄,雨季溢流成灾;环城林带多有违章搭建、杂草丛生。

  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看到《国内动态》发表《我国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遭到严重破坏》后,指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转陕西省人民政府,要求对西安城墙认真保护,及早维修。

1982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倡议义务劳动建设西安“城墙公园”,并和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等有关方面主要负责人讨论。8月,这一倡议在《陕西日报》报道,引起群众和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和热心支持。西安市委、市政府对环城建设的规划和可行性进行认真研究,提出“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城北路”的“四位一体”建设方案,并于1983年1月向省委汇报,2月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主要领导批转有关部门同意决定给予专项拨款支持。

  工程施工组织采取先维修城墙,整治城河,然后进行环城林改造建设和环北路隧道工程。整个工程大体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年4月~1984年3月),完成由东门经南门至西门的南半城(6.06公里)城墙、城河及环城林工程;第二阶段,(1984年3月~1984年9月),完成退水渠(4.5公里)加宽加深改造工程;第三阶段(1984年7月~1985年5月),完成由西门经北门至东门的北半城(8.5公里)城墙、城河及环城林工程;第四阶段(1984年10月~1985年10月),完成引水渠(33公里)工程;第五阶段由1986年开始完成环城北路隧道,以及环城公园园林建设。

  1986年至1990年,完成技术性较强,施工难度较大的专业施工工程项目。包括环城北路火车站地下隧道工程和商场停车场工程,南门月城及闸楼吊桥复原工程,长乐门、安定门、文昌门、建国门、朱雀门和尚德门豁口券洞工程,含光门新建工程,墙顶12座敌楼和1座魁星楼复原工程,隋唐皇城城墙城门发掘保护工程,7座城河坝闸建设工程,5座桥涵维修工程,17座桥涵新建工程(其中有些豁口券洞和桥涵工程于1986年前施工建成),火车站城河隧道工程,同时完成环城林带景点建筑如凉亭、牌楼、廊桥、屋榭等多处。在这段时间内大规模的义务劳动虽已结束,但经常性的义务劳动仍不断进行,1990年春,通过全民义务劳动,在环城林带突击清理垃圾,挖运土方,平整林地,种植了大量花草林木。

  至1990年,环城建设工程共完成投资额18139万元,其中国家及地方投资15234万元,义务劳动折合投资2905万元。

1953年
修建南郊雁塔路,开通和平门,拓宽和平路,使其成为一条南北主干道。
1954年
5月1日 西安钟楼整修竣工。
10月29日 29日 国务院批准《1953年~1972年西安市总体规划》,确定把西安市建设成轻型的精密机械制造与纺织工业城市。
1957年
西安市城河改造工程开工。
user avatar

5.8更新坊内住宅部分
-----------------------------------------------
曾经也跟楼主有过同样的好奇,楼上几位将唐长安城的整体风貌倒是介绍了不少,但是微观层面却没有提及。
长安城内的坊里住宅的细节是怎样呢?
关于这些,其实都有详尽的考古研究,当年本人也是小有一番考据之后才有所了解,在此给大家分享下。



1. 唐长安城有多大?

呐,这张地图基本描出来了唐长安城的格局,对比现在的西安地图,尺寸大致是现在三环内西安城的一半左右。

图上比例略小可能看不大清,参照最新的西安城区图,唐长安城区基本是以下列道路的延伸交叉出一个轮廓:

  • 唐延路以东(街心就是唐城墙遗址公园嘛)
  • 电子四路、明德二路、曲江池北路以北(也有城墙遗址公园)
  • 兴庆路以西
  • 自强路以南


可见,我大唐长安城雄风如今依旧清晰可辨,以上这些路可以说都是活生生的唐长安环城路哟~
除此之外,上图中挨着唐城墙的永阳坊(今永阳公园)、芙蓉园(今曲江南湖)、兴庆宫(今兴庆公园)、大明宫(今大明宫遗址公园)都可以让我们对唐长安城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

答主住在当年的郭城南墙外,估计那会周围都是糜子地吧……?

在城内,一间里坊之于现在的西安城大概有多大呢?这个其实还蛮好辨别,因为我大西安最牛逼之一,就是市内道路大部分还能找见1300多年前隋唐长安的踪迹。宫城位置至今还在,东西南北几条核心大街仍在使用,加之长安城的规整,摸清门路分分钟变专家!不信来看:

前段时间看到网友讨论延康坊西明寺,发现了这张延康坊位置图(同学,你家脚底下有庙哦):

延康坊在今白庙路周边。唐时坊内有西明寺。西明寺本为隋朝越国公杨素宅,大业中,素子玄感造反被杀后宅第没官。入唐以后为唐太宗爱子魏王李泰宅,高宗显庆三年(658),为祈求孝敬太子李弘早日病愈立为西明寺,寺内有大殿十三座,甚为壮观,内藏大量经典。该寺还以牡丹闻名。


根据上图,参考北侧友谊西路,东侧太白北路,东南角三角转盘对应西何家村,以及地图之外的含光路、朱雀路,本人即可直接在百度地图上描出周边12坊的大致区位,这下就好比出大小了吧,还包含了好几个尺寸的坊:




2.唐长安城的里坊概况

先甩一张唐长安城图镇个场,不过题主既然已经好奇到坊里格局,想必对地图上能看到的这些也小有了解。由于朝廷位于城北,所以王公贵族也大致住在宫城皇城周边的坊,南部百姓居住得更为密集。



如上图,长安城里108坊可以理解为108个小城,有点类似当今配套齐全的小社区,每个坊外有土墙围起,高度不等,要看里面住的什么人了。由于每个坊都有围墙,所以临街商铺这种商业地产也只在坊内有啦,走在城中大道上只能突出一个路宽人多。坊里围墙四面有门,日出时开启,日落时关门。城里有夜禁,坊外主街夜晚不能闲逛,有官兵巡逻,砍死个黑灯瞎火过马路的都只是执行公务。正月十五全城解禁联欢,终于可以打着灯笼串坊~

表面上好像是一天生活只有8个小时,天一黑就得回家宅,搞的像中学住校,其实没这么惨啦。坊外入夜不得有闲杂人等,但关了门的坊内还是可以在晚上自由活动。除了东市西市的大型商业CBD,每个坊内也有基础配套的食肆、店铺,不然曾经养着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怎么运转?所以夜里只要还有店铺开门,您大可在坊内潇洒夜生活:



3.里坊究竟什么样?


这张图好像在楼上出现过,那就说点不一样的,你所看到的各种绕口令片区名,正是长安市民对坊内地块的描述,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找不到家。

里坊就这么粗放地画几个道道就分完了?不,讲到房地产当然少不了“有钱任性”环节。

客官不知来我们坊看哪个楼盘呢?各家院子的地可不一样喔~

举个例子:

这么大个院子,没人要就建庙咯~

说到建庙,慈恩寺独占半坊,看来早就能建亚洲最大喷泉了……

杨国忠跟高仙芝一个坊,房子还比人家大一倍…… 这里可以提下公务员分房,从王公贵族开始,到宰相将军各品官员,分房的规律基本就是按官级地位,在坊内等分等分再等分。长安城隋代建成之初,地方诸王势力强大,例如隋蜀王杨秀宅,独占归义坊一坊之地,约有55公顷,也就比紫禁城小一圈。不过到了唐高宗之后抑制诸王权力,就没人敢占整坊了。虽然官宅小了,但是拥有至少一隅(1/16坊)可解锁坊墙独自开门成就~(基本是三品以上)

注意上图大宅中间掺杂的小网格,长安城老百姓的安居置业房和朝廷重臣一个院,感觉也是分外和谐,来个细节:

由小院落的布局,又可以引申出下一个问题:


4.坊内住宅是什么样子?

中产阶级住宅

《示儿》 韩愈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
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
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
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
山鸟旦夕鸣,有类涧谷居。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
恩封高平君,子孙从朝裾。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
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问客之所为,峨冠讲唐虞。
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
又问谁与频,莫与张樊如。来过亦无事,考评道精粗。
跹跹媚学子,墙屏日有徒。以能问不能,其蔽岂可祛。
嗟我不修饰,事与庸人俱。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
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大部分同志估计像我一样,一眼就把昌黎先生的这首长诗给划过去了,但是不考虑其中的情操,要是说这首诗记录了当时唐代中层官员的住宅概况时,你会不会再回看一眼呢?(会会会)

作《示儿》当年,韩愈49岁,任太子右庶子(正四品下),居住在靖安坊,据资料看大概是在长安大学和小寨赛格那附近,考古工作者也是根据多方文献出了个推测示意图,大概是这样:

这份地产大概占靖安坊的1/32。

嗯,想着若有所思的你,仿佛看见了初见这张图时的自己……还是就着这张小图脑补下啦~

这片来自莫高窟的唐代壁画虽然看着感觉近视加了200度,但是两张对比着看还是清楚了不少。

介于大家这么感兴趣,再补个描摹莫高窟壁画的插图:


由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以及唐代大量描绘长安生活的史料、诗歌等记载,面向非达官显贵的中产阶级的坊内房源大概有以下几个特征:
1.住宅门口有马厩,位于院外侧边,不影响院内卫生;
2.院子普遍分有前后两组院落,前院为外宅,用于会客,是男主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后院为内宅,用于生活起居,是女主人的主要活动场所;
3.后院内宅左右常有侧厢房,也叫“耳房”;院墙内侧还可以选装回廊、曲室;
4.院内有一定的造景考究,或是植树,或是景观石等等;
5.院子普遍会留出不少空间或做菜园或果园。


平民百姓的住宅

如上一部分的平康坊北里三曲宅院所画,老百姓的住宅是中产阶级住宅的简化版,陕博里的一些文物就很清楚的给了参考:

以上是两套唐三彩陶制庭院模型,院子简化一下,里面养鸡养鸭,堂室分前后两间,侧边或是回廊或是耳房,简直是唐代经济适用房标准户型沙盘……

关于经适房户型面积,唐代宅地分配制度有这样的记载:

凡天下百姓给园宅地者,良口三人已下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五口给一亩,五口加一亩,其口分、永业不与焉。

大致就是户型以亩为单位,家里3-5口人的话就大致分一亩,三代同堂再带仆役若干的话,可分得2-5亩的大户型。
一亩地地可以建一个有3间正房的小四合院,包括带有一间门房的前院。此外不得加盖,唐律规定庶人家正房只能有三间,门房一间,所以盖完房余下的地就搞菜园啦。(这么一想,我大汉民族的的种菜绝技果然是由来已久:汉族有哪些民族天赋?少数民族又分别有什么其他天赋? - 英俊的陈双獒的回答

庶民三间房看似户型精简,其实是有赠送面积的哦~

杜牧的《樊川文集》上有这么一段:

某启,某幼孤贫,安仁旧第,至于开元末,有屋三十间而已。去元和末,酬娼息钱,为他人有,因此移去。八年中,凡十徒其居,奴婢寒饿,衰老者死,少壮者当面逃去,不可呵制。

所以说,三间房大概是只准你有三间客厅主卧,侧边厢房回廊小仓库等,只要带屋檐的都另算,大概是20余室3厅,阳台若干……总之再多房也就是在那几亩地里码开。

再补个推测示意图:



达官显贵的住宅
就像我们看待当今巨富的豪宅一样,那争奇斗艳大家就着那个时代随便想想就好,更何况我大唐这么鼎盛浮夸的一个朝代。且不说占地多少倾,房屋多华丽,比如长宁公主家,里面就有私人鞠场,没事在自家院子踢蹴鞠打马球什么的;还有家里“山池别苑,山谷蔚蔽,势若自然”等等。

有一个比较高冷的,出自对玄宗手下户部员外兼御史王栱家自雨亭的记载:

至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赐死,县官簿录太平坊宅,数日不能遍。宅内有自雨亭,従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

也是够奢……





---------------------------------------------------

PS:不知道题主是否在西安,有兴趣可以来小雁塔所在的西安博物院地下一层,看下这个唐长安城微缩景观(门票免费,用身份证换就行喔),做的还是蛮精致,基本上还原了唐长安城的景观。


PPS:有兴趣来西安体验盛唐遗风的小伙伴们请注意,这里有些独家建议:去西安的哪些景点能看到当年唐长安的痕迹? - 林康的回答


---------------------------------------------------------------------
(中间令人惊奇的考据平面图出自 贺从容编著《古都西安》,未注明图片均来自百度搜索,侵删)

回头估计还可以最后更一点关于东西市的内容



温馨提示:一亩约合522平方米
现行亩是基于一公顷(10000平方米)的1/15计算的,在1875年米才成为国际通用单位。有文献(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经过推算认为应该是522平方米。

感谢 @Will Wood 指正


----------------------------------------------
又写了一篇浅显易懂的汉长安城干货:



------------------------------------------------------------

答题后的这些年,我们还在继续学习、发表关于唐长安历史的故事,但却一直苦于没有书本之外的更直观资料作为参照。

没错,我说的是唐长安城地图,市面上能看到的都是书本里的简略小插图。在城建上,唐长安城还有很多大小遗迹在西安城区内有迹可循,但大多缺乏保护或者埋没在了钢筋水泥之下。因此我们通过严谨查阅资料,重新绘制设计了一套《古今长安图鉴》地图。

图中清晰标记了唐长安城108坊和2018年以来西安市最新城市路网的对照,以及诸多寺庙道观、名人宅邸。


为了便于承载更多信息、达到更好的古今参照,我们还设计了隐藏地图的探索版

(随图附赠紫光灯照射效果)


除此之外,配合地图内容,我们已经写了多篇内容来介绍图中的各大知名地标,以及唐长安城的历史细节


感兴趣了可以了解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盛世大唐,长安城,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坊”。坊,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街区”或“小区”,它是一种充满秩序与规制的独特城市空间,构成了唐朝长安城最鲜明的肌理。要说唐朝长安城的样子,那真是集天下之大成,融汇了东西方的风情与智慧。.............
  • 回答
    话说大唐盛世,皇帝旨意已下,唐三藏奉命前往西天取经。不同于往昔,这回的西天之路,起点依然是那繁华的长安城,但沿途所遇,却已非我们熟知的妖魔鬼怪。第一难:信号屏蔽下的迷失唐僧师徒一行,刚出长安城,就被一处方圆百里的“信号屏蔽区”给困住了。孙悟空火眼金睛,却辨不清方向;猪八戒拿出手机,却是一个信号也没有.............
  • 回答
    河南凭借《唐宫夜宴》和“七夕奇妙游”等一系列现象级文旅产品,成功将曾经的“唐都”洛阳打造成为一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文化IP。这无疑给同为唐朝都城的长安(今西安)带来了新的思考:在当下文化复兴的大潮中,拥有同样深厚唐朝底蕴的长安,又该如何突破重围,玩出属于自己的新花样?洛阳的“唐韵”新解:沉浸、互动与年.............
  • 回答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句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句,确实常常引发人们对其中意象的解读。尤其“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句,常常让人联想到神秘莫测的水中生物。那么,这句话是否能说明鱼龙到了唐朝还没有灭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鱼龙”的意象解读:首先,.............
  • 回答
    泾源兵变攻占长安?这绝对是一个误传,或者说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历史说法。首先,泾源兵变发生在唐朝的泾州(大致是今天的甘肃泾川一带),是由当地驻军发起的一次叛乱。这支军队是边防部队,数量也远没有到五千之众,更谈不上“地方军”可以独立攻打都城。更关键的是,泾源兵变从未攻占过唐朝都城长安。如果您听到的说法是这.............
  • 回答
    唐朝的新年,可不是咱们现在手机扫码拜年、饺子外卖那么简单。那是一个仪式感十足、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尤其是在都城长安,那股子“年味儿”,简直能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年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的年味儿,可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才一下子上来的。大概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这座宏伟的帝都就开始进.............
  • 回答
    唐朝长安城的防御力,如果用“差”来形容,那未免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长安城在唐朝时期,确实经历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危机,但这并不代表其防御力本身就“差劲”。相反,我们更应该从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城市的防御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的整体军事实力.............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城市规划以及时间流逝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详细解释为何汉长安城遗址相对保存完好,而唐长安城则被现代建筑大量覆盖,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细致地审视这两座伟大都城的命运。汉长安城遗址:时代的“自然”选择与相对的“幸运”汉长安城,作为西汉和部分东汉的都城,其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它.............
  • 回答
    隋大兴城,这座曾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辉煌篇章,它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确实与后来的唐长安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有其独特的之处。要说它是否像唐长安城那样“分两个县管辖”,答案是不完全相同,但存在非常重要的相似性,且这种相似性体现在了它更早期的行政设置上,为唐长安城的格局奠定了基础。咱们得从头说起,.............
  • 回答
    唐朝之后,长安确实经历了从万国来朝的国际都会到逐渐衰落的转折,最终虽然依旧是重要的城市,但那种独步天下的“帝都”气象已然不在。将长安称为“废都”可能有些绝对,但其地位的下降和功能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我们来细说一下这其中的原因。一、政治中心的转移:王朝更迭的必然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五代十国的分.............
  • 回答
    唐朝的首都,这可真是一个能让不少网友聊上半天的话题!“两京”网友的争论,其实也挺有道理的,因为唐朝确实对长安和洛阳都非常重视,它们都曾是京城,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简单来说,唐朝的首都在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长安,但洛阳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东都”角色,甚至在某些时期成为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咱们一个个来捋捋,这.............
  • 回答
    唐朝的国都历来都是围绕着“长安”与“洛阳”这两个城市展开的,但两者在不同时期以及大唐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有着微妙的差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纵深处去挖掘。长安,大唐的“正宫”与“心脏”首先,毫无疑问,长安是唐朝最主要、最核心的首都。 从唐朝建立伊始,太宗李世民便将长安定为国都,并且在此.............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和《反恐24小时》在核心设定和叙事节奏上,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不禁将其视为唐朝版的“反恐24小时”。这种对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两者在时间限制、人物设定、剧情推进和危机处理等多个层面的共通性。时间紧迫:24小时的生死时速最直接的联系,无疑是那令人窒息的24小时。 《反恐.............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历史人物在影视化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观众期待下被塑造和解读。明朝马皇后和唐朝长孙皇后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差异,确实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以及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都有密切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马皇.............
  • 回答
    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唐太宗长孙皇后,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她们的丈夫都是开创盛世的君主。然而,在后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独孤皇后似乎总比长孙皇后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名气大小”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政治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
  • 回答
    唐朝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其长林门并非指代具体哪一扇门户,而是指代东宫的一处重要区域或建筑群。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长林门”置于唐朝皇宫建筑的宏观视野下进行考量,并结合史料的记载来推断其具体所指。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皇宫,尤其是作为太子居所的东宫,其建筑布局是有规制的。虽然现存的唐朝皇宫(即大明宫、太.............
  • 回答
    历史与艺术的碰撞:唐朝吧官微举报《长歌行》“抹黑盛唐”事件深度解读近期,一则关于“唐朝吧官微举报《长歌行》抹黑盛唐”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起事件将历史爱好者与影视观众的视角交汇,也触及了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性之间微妙的平衡。深入探究此事,需要我们理解唐朝吧作为历史文化社群的立场,以及《.............
  • 回答
    唐灭高句丽后,之所以将高句丽王室成员,如宝藏王及后嗣,派回安东都护府任职,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统治策略以及对新占领区稳定的深层需求。这并非简单的恩赐,而是唐朝统治者深思熟虑后的一项重要政治安排。首先,安抚与收编,减少阻力是关键。高句丽作为一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强大王国,拥有其自身的民.............
  • 回答
    李正己家族割据山东六十年,唐朝最强藩镇是如何炼成的?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而在众多割据势力中,山东地区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家族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三代六十余年的统治,成为了当时唐朝最强大、最令人忌惮的藩镇之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理解李正己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西游记》时会有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虽然能力超群,降妖伏魔是把好手,但论起相貌,却一个比一个“接地气”,唯独唐僧,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引得妖精们垂涎三尺,恨不得把他直接吃了炼成“长生不老药”。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