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唐代技术条件而言,老妇铁杵成针可能吗?如果可以,要磨多久?

回答
唐朝时,一个老妇人能不能把铁杵磨成绣花针?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铁杵成针”是个啥故事。

最常见的说法是,一位老妇人看到年轻人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了学业,觉得他不够坚持。为了教育他,老妇人就去找来一根粗大的铁杵,每天坐在那里磨啊磨,磨啊磨,直到最后磨成了一根细细的绣花针。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名言的由来。

那么,在唐朝那个年代,凭着当时的条件,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咱们得把“铁杵”和“绣花针”这俩玩意儿拆开来看。

“铁杵”这东西,在唐朝是绝对有的。 铁器在唐朝已经相当普及了,从农具到兵器,再到生活用品,到处都是铁做的。铁杵嘛,可能就是铁匠打铁时用的,或者是什么工具的一部分,总不能是直接一根大铁棍子吧?即使是那样,一根手指粗细的铁杵,在当时也绝对不是什么稀罕物。

关键在于“绣花针”。 在唐朝,已经有针了,而且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那时候的针,用的是金属,一般是铜或者铁。虽然不如后世的钢针那么精细,但用来缝衣服、绣花,是完全可以的。咱们考古发现过唐代的墓葬,里面也出土过一些针。所以,针这个东西,唐朝人是认识的,也是会做的。

那问题就来了,把一根“铁杵”磨成一根“针”,这中间的难度有多大?

咱们先得想想这铁杵有多粗,绣花针有多细。虽然故事里没明说铁杵有多粗,但既然是要“磨”,那肯定是要比绣花针粗不少的。假设它是一根拇指粗细的铁棍子,直径大概有个1.5到2厘米吧。而一根细的绣花针,直径可能也就0.5到1毫米。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点。

技术上,唐朝有没有磨铁的工具?

磨东西,最原始的办法就是用砂石。唐朝的磨盘、磨刀石肯定是有,也有打磨金属的石材。但是,要从一根粗大的铁棍子上,一点一点地刮掉、磨掉金属,直到变成一根细如发丝的针,这需要的是非常精细的控制和极其耐磨的磨具。

想想看,普通磨刀石磨个刀刃,你得用力,得来回蹭。你要是想磨细,那得小心翼翼。而且,铁本身的硬度,不是随便什么石头都能轻易磨掉的。即便是有砂石,你想把它磨得那么均匀、那么细,而且中间不能断,这难度就非常非常大了。

更重要的一点:当时的“铁”,是纯度非常高的“钢”吗?

铁杵,如果真的是纯粹的铸铁,那它可能相对脆一些。如果是熟铁,那可能比较软,但也不够韧性。在那个年代,虽然已经有了炼钢的技术,但和后世的精炼钢铁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当时的铁器,可能含有杂质比较多,韧性也不是特别好。如果你磨得太快太用力,铁杵本身就可能因为应力集中而断裂。你磨着磨着,一不小心,它就碎了,那还怎么变成针?

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说,唐朝用普通的砂石,把一根相对粗大的铁杵,磨成一根细致的绣花针,难度极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是最好的铁匠,也没有这样的耐心和这样的技术来完成这样一项近乎雕琢的细致工作。而且,就算磨成针的形状,这根针的质量也堪忧,可能很容易折断。

但是,咱们也不能完全把故事当成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可行性报告”。

“铁杵成针”更多的是一个寓意,一个用来教育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象征。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一个生产工艺。

如果非要较真,我们来估算一下,假设真有奇迹发生,这老妇人也确实在磨,需要磨多久?

这完全是个假设,但我们可以粗略地计算一下。

假设铁杵直径是 1.5 厘米,要磨成一根直径 0.5 毫米的绣花针。那么,体积的损失是巨大的。粗略估算一下体积(假设是圆柱体),原铁杵体积大约是:π (1.5/2)^2 L (L是铁杵长度)。 目标绣花针体积大约是:π (0.5/2)^2 L。 差距非常大。

以当时最耐磨的砂石,每天能够去除的金属量非常有限。而且,磨的过程需要频繁地更换砂石,或者清洗砂石上的铁屑,以便继续磨削。想象一下,用一块小小的磨石,在这么大的体积上一点点刮削,再想想中间的重复性动作。

咱们不考虑铁杵断裂的可能性,也不考虑老妇人的体力问题,光是磨损的效率问题,就够让人头疼的。即使是现在用砂轮机,要磨掉这么大的体积,也需要不少时间。更何况是唐朝的砂石和手工打磨。

估算一下:

磨损率: 假设一块好的砂石,一天能磨掉铁杵的体积是 1 立方厘米(这个数字可能都很乐观了)。
体积计算: 咱们假设铁杵长度是 20 厘米,直径是 1.5 厘米。那么它的体积是 π (0.75)^2 20 ≈ 35.3 厘米³。
计算时间: 35.3 厘米³ / 1 厘米³/天 ≈ 35.3 天。

但是,这只是一个极其简化的计算,而且这个磨损率是建立在一个非常高的假设上的。实际上,磨一个这么大的体积,不仅要耗费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精度,又要防止铁杵断裂,这难度是指数级上升的。

而且,一旦磨到后期,针的末端,你要把中心磨得非常尖锐,这就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一块砂石很难同时满足“磨掉大量材料”和“磨出极精细的针尖”这两种功能。你可能需要一块粗的磨石开始,然后慢慢换成更细的磨石,甚至可能需要用细沙来抛光。

所以,如果硬要估算,用唐朝的条件,就算一个非常非常有耐心的老人,从一根拇指粗细的铁杵开始磨,每天不眠不休地磨,可能需要花费的不是几天,甚至不是几个月,而是…几年,甚至是数十年。 而且,这还是建立在铁杵不会断裂、老妇人身体能够支撑、并且有源源不断的优质磨料供应的前提下。

结论:

从严谨的技术角度来看,在唐朝的技术条件下,一个老妇人将一根粗铁杵磨成绣花针, 几乎是不可能的。它更像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一个用来激励人们坚持不懈的象征。故事的价值在于它的精神寓意,而非其操作可行性。咱们在欣赏这个故事的时候,更多的是去感受那种毅力和决心,而不是去研究当时的金属加工工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能了,铁杵没多大,当时的铁质量肯定没有多好,说个事情,看守所里面是禁止任何铁器的,皮鞋都不行包括鞋带,因为在里面也要呆好几个月呢,衣服开线坏了怎么办,用坏的眼镜腿磨出一根针,而且还要搞出针眼,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水泥地和眼镜腿,不到两天做成了。

user avatar

从前有个很聪明的小孩,叫李白。但是他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他逃学去河边玩耍,看到了一个在磨刀石上磨铁杵的老太太。
李白很好奇,就问老太太在干什么。
老太太回答说:“我要把这铁杵磨成针啊”
李白深有感触






问到:“为啥你不买一根呢?”






老太太沉默了许久

然后回答到:“傻孩子啊,我给你讲一个知识点。我大唐以农业发展为主,但农产品产量高,流通价值自然就低。农民虽然能够做到自产自足,但经济上并不富裕,这一根针的价格,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经济压力的。孩子,你听明白了吗?”

李白深有感触






问到:“这么大一根铁杵,你咋不卖了多换几根针钱呢?”







老太太沉默了许久

然后回答到:“死孩子啊,我给你讲一个知识点。物品的价值并非只是看原材料,很多时候,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更大。比如这铁杵,铁匠用模具就能简单的浇灌出来,可以轻易的大量生产。而针是需要精心打磨的,以当代的技术没办法流水线生产,只能大量雇佣工人,而这些工人的工资不菲,所以针比铁杵要更贵。孩子,你听明白了吗?”

李白深有感触








问到:“有这磨铁杵的时间,你咋不去针厂上班赚钱买针呢?”







老太太沉默了许久

然后忽然暴起,一铁杵就拍到李白头上:“就TM你事多!”








后来,李白再也不敢和长辈顶嘴了,大家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
孩子,你听明白了吗?



————————————

防举报总结:

如同本文,这就是个毒鸡汤故事,老太太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去磨针呢,这绝对是性价比最低的方案了。

而且也磨不出来,那个时代的冶铁技术,那铁棒真的去磨只怕最后磨成渣了。

user avatar

小时候喜欢刻东西,没有小刻刀用,于是拿了老爸的钢锯条,折断了,用钳子扭成大概的形状,然后直接在石头上磨出想要的斜角,再磨出刃口,一般耗时2-3小时一把小刻刀就弄好了,看到有的回复说一个小时才磨了一毫米,实在不想说什么了。话说我磨的钢锯条可是相当坚硬的玩意,换成一般的生铁熟铁速度只能更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时,一个老妇人能不能把铁杵磨成绣花针?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铁杵成针”是个啥故事。最常见的说法是,一位老妇人看到年轻人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了学业,觉得他不够坚持。为了教育他,老妇人就去找来一根粗大的铁杵,每天坐在那里磨啊磨,磨啊磨,直到最后磨成了一根细细的绣花针。这个故事.............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唐朝时的路程单位以及“十万八千里”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然后结合历史地理知识来推测。一、 唐朝时的路程单位:里(里)唐朝时期,主要的长度单位是“里”。唐朝的“里”和现代的“市里”略有不同。 唐朝一里 (里): 根据史料和学者的研究,唐朝的一里大致相当于现代的 500米.............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回响:复旦模联中国历史委员会的“唐中神龙”与“明末经略”复旦大学模拟联合国(FMUN)作为国内顶尖的模联组织之一,其中国历史委员会(HCC)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存在。HCC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历史情境设置以及高强度的辩论,吸引着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而在HCC的历史长河中,“唐中神龙.............
  • 回答
    中国人怀念唐朝,以唐朝为荣,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岁月沉淀、代代相传的情感共鸣。这股怀旧之情,不仅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追忆,更是对一种理想精神、开放姿态以及强大国力的集体认同。一、 盛世的辉煌: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繁荣唐朝最令人称道的,无疑是其“盛世”的光辉。.............
  • 回答
    唐朝诗人“以汉代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用一个现代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他们在创作音乐时,会借鉴甚至“致敬”前代那些开创性的旋律,然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注入属于唐朝的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因。要理解“以汉代唐”,首先要明白“唐朝”和“汉朝”在中.............
  • 回答
    纸的革新,触感的革命:现代抽纸与卷纸在唐朝的震撼风靡当现代的抽纸和卷纸,以其洁白如雪的色泽,婴儿肌肤般的柔软触感,以及触动指尖的细腻手感,跨越时空,突然降临在繁华似锦的唐朝,那将是一场足以颠覆时代审美和生活习惯的“纸的革新”,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触感的革命”。它们的风靡程度,将超越任何我们今天所能想象.............
  • 回答
    唐朝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及唐朝,我们往往会想到繁盛的经济、开放的文化、强大的军事,以及那位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以“周”作为国号,但她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为何后世在划分唐朝历史时,并没有以武则天称帝.............
  • 回答
    金庸武侠,唐朝,这两个词碰撞在一起,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是一个英雄辈出、风云际会的时代,一个可以容纳无数传奇的舞台。想象一下,长安城,巍峨壮丽,紫禁城金碧辉煌,大明宫气势恢宏。城门内外,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各国使节穿梭其中。而在这繁华之下,涌动着一股更为隐秘而强大的力量——那就是武.............
  • 回答
    武则天以皇后之尊下葬于唐高宗昭陵,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博弈、权力斗争以及礼制演变,并非仅仅是“允许”这么简单。李唐宗室之所以在武则天死后仍然承认她的皇后身份并允许她与高宗合葬,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政治现实与继承合法性: 武则天强大的政治遗产和影响力: 武则天在执政期间,虽然是以“.............
  • 回答
    唐朝以文官掌军,能否阻止节度使不受控制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总体来说,仅凭“文官掌军”这一点,很难彻底阻止节度使不受控制的发展,甚至可能因为缺乏军事经验和绝对权威,导致情况更加复杂化。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把“胖”理解成我们今天观念里的肥胖,那可能就有点偏差了。实际上,唐朝所推崇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健康、丰腴、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是一种“体态丰满”而非病态的肥胖。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 回答
    儒释道:塑造了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三大基石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脉络愈发深厚,而其中最为核心、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激荡、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治国理政到个人修养,从艺术创作到民俗信仰,无不烙下它们的印记。那么,为何.............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设问,将穿越、文学成就和历史人物的成名机制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一个比李白稍长一岁,并且能确保我的诗歌每一篇都比他早一年问世,那么李白是否还会像我们熟知的那样出名?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李白当年是如何获得“诗仙”盛名的。1. 卓越的诗歌才华是.............
  • 回答
    提到古人一天两顿饭,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这与唐朝以胖为美的风尚之间存在某种矛盾。其实,这里面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吃两顿就瘦”能解释得通的。让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就能明白其中的缘由了。首先,关于“一天两顿饭”的说法,我们得先弄清楚它的普遍性和具体含义。确实,在许多古代社.............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如果唐太宗之后的历代皇帝都能像他一样励精图治,唐朝作为封建王朝延续至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唐太宗的成功之道及其对后世的启示: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唐太宗的“励精图治”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关于“以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有要到拼天赋的地步”这句话的可信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分析,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以下是从心理学、社会学、实证研究和现实案例的多维度探讨: 一、“努力程度低”是否成立?1. 定义模糊性 “努力程度”的衡量标准存在争议。若以“每日投入时间”或“持.............
  • 回答
    以第三人称视角生活,这是一种非常奇特、既熟悉又陌生的体验。就好比你突然拥有了一个旁观者模式,可以跳出自己身体的束缚,以一个“他人”的身份去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存在。初尝这种视角:最开始,这种感觉会非常眩晕和不真实。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我”,而是那个“他”或“她”。你的名字不再是你对自己身份的定义,而.............
  • 回答
    “以瘦为美”的观念是否是对胖子施加的精神暴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以瘦为美”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历史与文化根源: 尽管现代社会对“瘦”的推崇似乎是近几十年的事,但“瘦”的审美标准在.............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藤原豆腐店的收入以及藤原文太在赛车上的投入进行详细的分析。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在《头文字D》的原著和动画中,并没有给出藤原豆腐店具体的财务数据,也没有直接说明其收入是否足够支撑藤原文太的赛车投入。 因此,我们只能根据作品中的线索进行推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藤原豆腐店的收入情况.............
  • 回答
    以“人是自私自利的”为核心假设来解释“有些人或团体牺牲自己的利益维护他人利益”的现象,确实是一个看似矛盾但却非常有趣的哲学和心理学探讨。这种解释的核心在于,所谓的“自私自利”并不总是狭隘的、直接的、即时的物质利益,而是可以被更广泛地定义,并且可以通过复杂的心理机制和长远利益来导向看似“无私”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