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唐宗室为什么仍然允许武则天以皇后之尊下葬?

回答
武则天以皇后之尊下葬于唐高宗昭陵,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博弈、权力斗争以及礼制演变,并非仅仅是“允许”这么简单。李唐宗室之所以在武则天死后仍然承认她的皇后身份并允许她与高宗合葬,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政治现实与继承合法性:

武则天强大的政治遗产和影响力: 武则天在执政期间,虽然是以“天皇”而非皇帝自居,但她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登基为帝的时期(武周),虽然打破了李唐的统治,但其统治本身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合法性基础。在她退位后,李唐政权(神龙革命)虽然复辟,但武则天毕竟统治了十五年,留下了庞大的政治网络和支持力量。如果粗暴地否认她的皇后身份,可能会引发新的动荡,尤其是在她死后,她的党羽和追随者依然存在。
避免历史的彻底否定和政治遗产的完全抛弃: 虽然李显(唐中宗)在神龙革命后复位,他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展现对过去“妥协”或“包容”的一面,以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彻底否定武则天,将她定为罪无可赦的篡位者,可能会让整个武周时期的历史叙事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也可能影响到李唐政权自身的合法性叙事,因为李显本人就是在武则天统治下登基和复位的。将她以皇后身份下葬,是在政治上的一种“收尾”,承认她作为高宗皇后和武周时期的实际统治者的历史地位。

2. 宗法制度与政治策略:

宗法制度的限制与妥协: 尽管武则天是女性,并且一度废黜了李唐的子嗣自立为帝,但她毕生都以“皇后”和“天后”的身份存在于政治舞台上。按照当时的宗法观念,皇后是皇帝的配偶,其地位与皇帝紧密相连。在高宗死后,尽管武则天自己称帝,但她并未改变与高宗的夫妻关系。在她死后,李唐政权复辟,李显作为高宗之子,继承的不仅是皇位,也包括了对父亲的继承权和责任。按照礼制,他有义务处理父母的后事。
“子为父收葬”的逻辑: 从李显的角度来看,武则天是他名义上的母亲(虽然实际上是其生母,但政治上他是武则天所立的儿子),同时也是他父亲高宗的皇后。在“子为父收葬”的传统礼制下,即便武则天有过错,但作为儿子的李显,在父亲去世多年后,有责任为父母安排合葬事宜,以符合孝道和宗法。
安抚与缓和: 武则天晚年,虽然权力受到限制,但她毕竟是唐朝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女性。她的去世对于当时的政局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李显政府需要安抚武则天时期形成的政治力量,特别是那些仍然忠于她的官员和集团。以皇后身份下葬,并与高宗合葬,是在政治上给予武则天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有助于缓和与武则天派系的矛盾,稳定朝局。

3. 礼制与历史惯例的演变:

“两宫并葬”的出现: 历史上,夫妻双方,特别是皇帝和皇后,合葬是非常普遍的。武则天作为高宗的皇后,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她后来称帝,但她从未与高宗“离婚”,也未与高宗解除夫妻关系。神龙革命后,李唐复辟,将武则天的武周政权视为一个“插曲”或“异数”,但武则天作为高宗皇后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保留了。
对武则天功过的评价: 虽然史书普遍对武则天的统治有负面评价(如其专权、任用酷吏等),但对她的一些改革措施(如科举制度的完善、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也给予了肯定。这种复杂的评价,使得对她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清算变得困难。以皇后身份下葬,是一种历史的折衷,承认她作为高宗配偶的合法性,同时又不会完全抹去她统治时期的历史痕迹。
为后世树立一个政治处理的先例: 允许武则天以皇后之尊下葬,实际上也为后世处理类似的权力更迭和政治遗产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它表明了在权力斗争之后,并非一定要斩尽杀绝,而是可以采取一种更具政治智慧的整合与妥协的方式。

总结来说,李唐宗室允许武则天以皇后之尊下葬,并非出于对她的特别恩宠,而是基于以下几点复杂的考量:

政治现实: 避免动荡,稳定政局,安抚武则天残余势力。
宗法礼制: “子为父收葬”,以及对高宗皇后的身份承认。
政治策略: 李显需要巩固统治,展现一定的政治智慧和包容性。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无法完全否定武则天的历史作用,需要一种折衷的处理方式。

最终,武则天被以皇后之礼葬入昭陵,与唐高宗合葬,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具有深刻政治意义的事件。这既是李唐政权复辟后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收尾”,也是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和政治运作方式的一种复杂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长不看版】

1、如何处置武则天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存在啥李唐宗室这股势力怎么看,基本上就李显一个人能定了的。唐非汉,宗亲再厉害比不过皇权。

2、很多回答提到了“李显李旦即便对武则天有再大怨言,出于孝道也要把对母亲的表面功夫做到位”。

然而,其实李显李旦兄弟,尤其是李显,对武则天并不是被迫维持表面关系,他们之间感情并不是后世小说和影视作品那么僵,相反,李显和武则天关系还挺好的。

以李显为代表的不仅不反对武则天,反而是顶住群臣的压力非常拥护武则天的。

2、 @狐狸晨曦 的回答需要纠正一个史实问题,汉朝和唐朝不能这么类比,吕后和武则天面临的也不是一样的情形。

汉朝的皇权集中远不如唐朝,所以汉朝的功臣集团可以在推翻吕氏之后,商量挑选拥立皇帝,甚至后面像霍光这种,立了之后还能『退货』的。

汉初铲除吕氏之后,如果不是汉文帝有手段,还真治不了功臣集团。即使汉文帝这样有手段的厉害角色,功臣集团及其后代党羽彻底被清算干净,也要到汉武帝的时候了。像汉宣帝,拥立有功的霍光到死了他才敢清算。

唐朝的权力架构,拥立有功的大臣们根本没那么大权力,李显这种历史公认的废物皇帝,一旦登基也是掌握绝对实权的,处理政变大臣就是分分钟的事,政变五王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换句话说,神龙政变如果不是李显最终拍板决定参与,根本办不成,更别说拥立其他人。神龙政变的拥立大臣根本不能和汉初的功臣集团比,谁登基的选择权根本不在他们。


【具体史实论证】

说起武则天退位后的李唐宗室,我们应该知道这两点。

第一,李唐宗室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不是什么庞大的玄学神秘力量。武周之后,尚有点话语权的李唐宗室,就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以及他们各自的子女或党羽。而李旦和太平公主,在中宗一朝,其实并不在权力最核心,权力最核心是李显、韦皇后和他们的几个子女,甚至武三思都比李旦和太平公主排位靠前。

第二,虽然我们现在评价李显,都觉得他是个废物皇帝,但他在位的时期,是真正握有实权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如何作妖,都是他本人默许的,他从来没有被韦皇后架空,包括后世所传他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所以,所谓的李唐宗室怎么想的,这个问题甚至不用考虑李旦和太平公主,怎么处理武则天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直接看李显是怎么想的就行。


李显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但李显是怎么做的,我们可看的一清二楚。

1、李显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武三思和武承嗣的儿子,且李显上位后,武三思权力比武后时期更大,得到了李显夫妇的充分信任。

2、神龙政变中协助李显夺位的张柬之等五王,都在政变之后被李显先封王夺权,后流放至死。

这两个做法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李显夫妇压根对武家就没多少深仇大恨,李显和武三思武承嗣,本来就是舅表兄弟,又是儿女亲家,而且几对公主和驸马的感情都挺好的。对李显而言,武家就是他可以仰赖的舅家和外戚,排位比李显亲弟弟李旦都靠前。反而神龙政变中帮助李显复位的张柬之等人,才是李显夫妇眼中需要警惕的外人。

3、关于李显对武则天的态度,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有关神龙政变的描述来看——

癸卯,柬之、玄、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遣多祚、湛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
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

什么意思呢?发动政变的诸人跟李显对话,就是鸡同鸭讲,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诸人:『武氏篡位二十三年,现在是太子您出马恢复李唐社稷的时候了。』

李显:『那啥,圣上身边确实有小人当道(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但圣上如今龙体欠安,我们贸然清君侧,恐怕会让她老人家受惊啊!你们担待得起吗?』

看到没,神龙政变,在张柬之等老臣看来,是为了铲除武则天,恢复李唐社稷;在李显看来,就是英明一世的武则天被小人迷惑,需要清君侧。两拨人根本想的就不是一回事,李显根本打心底里就没打算反武则天,跟着他们去政变也是赶鸭子上架把他抬上去的。

然后看政变后武则天的反应——

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入。太后在迎仙宫,柬之等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环绕侍卫。
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
对曰:“张易之、昌守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
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
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李湛,义府之子也。太后见之,谓曰:“汝亦为诛易之将军邪?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湛惭不能对。
又谓崔玄曰:“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对曰:“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

李显已经到了武则天跟前,他身后就是拥护他的将士和群臣,武则天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即使李显手握大权,如此形势下,我们看她对李显说话的语气,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吓我一跳,我还以为谁造反呢,原来是太子你啊。张氏兄弟不是杀了吗,你还不回你的东宫去』。

你看她责问李湛、责问崔玄,问他们为什么造反,可根本就没想过问李显,对李显就一句话,你不赶紧回去,杵在这儿干嘛。这语气就是老母亲对儿子的语气,都没想过礼节性客气一下。

她如果跟李显关系真的很僵,李显对她的敬畏完全是出于她的权势,现在的局面下,她敢这么对李显说话?你看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敢这么跟李世民讲话不?(当然,这段历史是被修改过的,但修改过后李渊也是顺坡下驴跟李世民非常客气了一把,估计真实的历史只会更客气。)

所以,很可能,真实的历史中,李显和武则天关系根本不算差。

4、武则天退位后,李显和武则天关系(资治通鉴)。

二月,辛亥,帝帅百官诣上阳宫问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武则天退位后可谓是彻底失势,如果李显对武则天心怀怨恨,完全连表面功夫都不用做,拥戴李唐的老臣们更是恨不得把武则天诛之而后快。但李显是怎么做的呢?

神龙政变元月二十二发生,李显二月初四登基恢复李唐国号,然后他当月就率领文武百官非常隆重地去拜谒武则天,之后每隔十天去看一次武则天。

这是什么意思?这不仅是做给武则天看的,更是给仇武的群臣看的——打算看我们母子互相争斗倾轧笑话的,立马省省吧,我和我娘关系好得很。

资治通鉴考异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不过真实性有争议,仅供参考)——

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这里是李显)入见,大惊。
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
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谋。

这段话大概就是说,武则天喜欢化妆打扮,即使到了子孙满堂的年纪,大家也没觉得她衰老。等到退位了,她退居上阳宫,就没再打扮过了。有次李显去看望武则天,看到她形容憔悴,大惊。武则天跟他哭诉,说自己本来就打算把皇位传给李显的,都是因为张柬之他们五个人贪功造反,害得我立马衰老至此了。然后李显哭得非常伤心,跪倒在地自责谢罪。

所以,人家母子感情真的好得很,甚至李显都把武则天退位后形容憔悴都怪罪到扶他上台的五王头上了——张柬之等人以为自己在帮扶李唐社稷,在李显看来就是,离间人家母子,且把人家老娘害得一夜衰老。甚至合理推测,说不定李显都把武则天的死迁怒到了五王头上。

5、我们再来看武则天退位到去世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我以旧唐书为主)。

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
戊申皇帝(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大家注意这个时间差,戊申月,李显主动给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这时候武则天是接受了的;然后过了好几个月,到武则天去世前,她自己去帝号,称皇后。

这里需要注意几点——

1)即使退位之后,武则天尊号一直是皇帝,根本就没当过太后。尊号是活着的时候的称号,也就是群臣和百姓称呼的官方名称,不需要避讳。举个例子,武则天退位后,百姓或群臣提到她,依旧是『则天大圣皇帝』,就算简称,也是简称『则天皇帝』或者『皇帝陛下』。

2)李显可以不专门给武则天上尊号的,但他依旧顶住群臣压力给武则天上尊号,既是给武则天吃定心丸——恢复李唐社稷并不会对她反攻倒算,她是武周王朝的皇帝,李唐恢复国号和旧制之后,她依旧是皇帝;也是给群臣一个信号——别以为你们把我扶上位我就对你们感恩戴德,不管这江山是姓李还是姓武,我娘都是皇帝。

需要注意的是,李显做出这些举动的背景是,他有绝对的权力不这么做——而且,他这么拥护武则天反而需要顶住群臣的压力。

武则天和李显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武则天废黜过李显一次,第二是李显的儿子李重润与女儿永泰郡主、女婿武延基私下里议论张氏兄弟擅政之事,为人谗构,被武则天赐死。

第一个矛盾是武则天为了称帝,其间李显被贬庐陵王,所受辛酸折磨且不细述,但至少武则天召回李显重新封他做太子之后,二人是和解了的。

第二个矛盾,李显对儿女和女婿的惨死非常痛心,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是中国历史上很罕见的『号墓为陵』的礼仪下葬的——『陵』是皇帝的墓才能有的称呼。但李显大概把他儿女和女婿的死,都归罪到张氏兄弟妖言惑上了,并没有因此太多迁怒武则天。

6、武则天死后,开乾陵,和高宗合葬。

帝尊后卑,一般帝后合葬,都是皇后先死皇帝后死,然后重新开墓合葬的。为卑者而开尊者墓,非常罕见。

但李显还是顶住压力这么做了。足以见他对武则天的感情。


除了李显,再看李旦。

睿宗即位,诏依上元年故事,号为天后,未几,追尊为大圣天后,改号为则天皇太后。

李旦也没对武则天反攻倒算,就连给武则天重新上庙号,也是遵照了武则天自己当年的称号,而且还不断追封。

李旦上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诛杀的是韦皇后和其党羽,也没啥证据证明他们多么恨武氏(当然,这个时候武氏早已退出权力中心)。


综上所述,李唐宗室并不恨武则天和武氏子弟,相反,他们是顶住群臣压力拥戴武则天的。

最后不管是武则天真的主动不想保留皇帝称号,还是迫于形势被迫放弃,但至少在官方说法中,李显为她保留了她自己主动放弃这个降低仇恨值的举动。

要是没有群臣的压力,保不齐李唐宗室真敢给武则天保留皇帝的庙号。


再多说几句,其实武则天和子女们的关系,并不像各种传奇演义中那样对立。

武则天杀死亲生女儿上位的故事,在旧唐书中并没有提过;

李旦小时候封王,因为不舍得离开母亲,所以被高宗夫妇特批不需之藩(一般藩王被封后都需要到封地去,不之藩是很少见的);

李弘的死并没有直接证据跟武则天有关(而且武则天没有什么动机杀自己被作为接班人培养的长子),且李弘死后被破例封为“皇帝”谥号;

章怀太子李贤确实和武则天关系很僵,但别忘了,武则天也没有把高宗架空,李贤被废和被贬,也都是高宗默许的,并不能全都把锅扣在武则天头上。

但为什么越往后的演绎,武则天和子女的关系在民间就传成这么僵硬且对立了呢?

因为,中国古代儒家伦理纲常中,对女性的贬低,大概都是从“淫乱”和“缺乏母性”来塑造的。

所以,民间贬低武则天,根本不是从为政举措、对外关系、治国韬略上来的,而是抓住了她畜养面首以及残害子女两个关键点。

而抛开这一切演义故事,我们回到最初的历史去看,我们就发现,武则天、武氏子弟、李显李旦兄弟,他们本身矛盾没有那么多,尤其是武则天确立李显的继承人身份之后,武三思也就放弃了太子大梦,一心一意跟自己的姑表兄弟和儿女亲家搞关系去了。

user avatar

千金市马骨,或者又叫盖棺定论,因为武则天的时代刚刚过去,朝堂之上的文官武将或多或少都有侍奉武朝的经历,如果把武则天打成叛逆,那么除了张柬之这种从龙功臣,其他人都不能洗脱自己从逆的色彩,这个时候正是人心动荡,人人都害怕自己被卷入某种名义的清洗,哪怕一个政治人物他本身忠于李唐,也没有从逆行迹,他也害怕要腾出位置而被清洗。

所以这个时候承认武则天的合法地位,其实是为了朝局的稳定,安抚人心,这是一种保证,朝廷自己把除逆的大义解除,朝臣就不担心始终有一把利刃悬在头顶。

user avatar

武则天大杀李唐宗室,以此来保证自己儿孙不可置疑的皇位继承权,是对之后的唐朝皇帝,大大有利之事。

她利用自己执掌政权、占据上风的优势,把李渊的众多儿子的后裔,李世民众多儿子的后裔,全都基本杀绝:

  • 李渊之子,如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舒王李元名,虢王李凤,处死!
  • 李渊诸孙,如长乐王李修琦,武阳王李皎,范阳王李蔼,豫章王李亶,江都王李绪,徐王李茂,处死!
  • 李世民之子,如越王李贞,曹王李明,纪王李慎,处死!
  • 李世民诸孙,如琅邪王李冲,蒋王李炜,蜀王李璠,濮王李欣,处死!
  • 李治非她自己所生的那些儿子,更是一个也不放过:燕王李忠,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处死!

偌大一个李氏皇族,从此只剩下少数血统疏远、远离皇位继承权的庶枝子孙,在烟瘴弥漫的流放地苦苦挣命。

如果西汉王朝初年,吕雉在有生之年,也能这么杀光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朱虚侯刘章们,那么吕氏家族就很难被灭绝了。

就算吕氏被灭绝,她的四个亲孙子,汉惠帝刘盈所生的一个小皇帝(后少帝刘弘)、三个诸侯王(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也就不可能被陈平、周勃等功臣,“滑天下之大稽地”宣布为【非刘氏子】的野种,而斩尽杀绝,让大汉江山落入他人血脉之手了。

武则天把李唐宗室几乎杀个精光,以绝后患,正是汲取了吕后被刘氏皇族反攻倒算的教训,

对她和李治的那些儿孙而言,这其实是嘴上喊着“残我宗亲”,心里根本求之不得的事。正因为没得选了,所以意图复辟唐朝的势力,也一直只能选李治剩下的两个儿子,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作为他们的代言人。

如果不是武则天几乎杀光了其他唐朝宗室,以绝后患,那么李旦和李显作为她这个“篡位逆贼”的亲儿子,必然很难得到复唐势力的拥护,绝对下场堪忧,那样的话,连李治都要在坟里哭死呢。因此,武则天的大肆杀戮,完全符合她和她自己儿孙的共同利益。

因此,虽然武则天卧床不起时,被逼宫,将皇位让给自己儿子李显。

但武则天是此后所有唐朝皇帝的母系祖先,这个铁一般的事实无可改变。

李唐皇族的子孙后人再怎么心里不齿其作为,孝道大于天,还是得认可武周时期是李唐王朝的一部分,武则天是李唐王朝世代要尊奉祭祀的皇太后。反而是可怜的王皇后、萧淑妃们,才反倒无人问津。

而且,当时的唐朝大臣,也都被武则天逼着,立了承认她称帝的【投名状】。

权臣也好,太后也罢,再如何摄行皇权,一呼百应,又怎么能和名正言顺的真皇帝相比呢?一切摄政者都永远会被政治对手藉着讨伐权奸的罪名来反对,哪怕是皇帝的亲生母后也不例外,时刻不能放松警惕,只有真正决然踏出那最后一步,成为名正言顺的天子了,反对者才会变成天下共讨之的逆贼。

所以很大程度上,就算武则天这么一个在男权社会中,堪称千古奇葩的女性君主,她的权力巩固程度,都要远远超过霍光、张居正这样的权臣。

这是因为,朝野百官既然已经不得不承认她是天子,对她宣誓效忠了。这些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去会与那些反对她的人针锋相对,殊死搏杀,这是真正关系这些大臣身家性命和家族福祉的头等大事。

他们从此不得不维护武周王朝的合法性,维护武则天这个女性皇帝的合法性,否则的话,自己岂不就变成了如王莽众臣一般的逆贼?自己的家族和子孙更要世世代代蒙受骂名。

事实上,每个改朝换代的权臣篡位的关键,并不在于能进一步拓展什么权柄,这些此前他们就已经通过摄行皇权得到了,而就在于逼迫朝野上下做这样的正式站队。

因此,武则天的统治当然必须被唐朝君臣承认合法,否则的她称帝的十五年里,包括”桃李满天下“的神探狄仁杰在内的那么多大唐重臣,岂不都成了罪该万死的篡逆?

按李唐朝廷的官方口吻,武则天这位【则天顺圣皇后】(简称:天后),是接受唐睿宗李旦禅让的合法的代理皇帝,然后又合法地把皇位还给唐中宗李显,自己伟大而谦虚地在临终前去掉了皇帝的称号。是为盖棺定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