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弓为破甲
明代有火枪
我要强弓干什么?浪费训练时间?
唐代没有火器,弓箭是唯一的远攻武器,所以射程很重要,弓越强,射程越大。如果你能用强弓射箭把敌人控制在射程末端不敢靠近,那么敌人的较弱的弓射出来的箭就无法到达你的阵地对你造成威胁;当敌人对你的射程估计不足时,就会主动走进你的打击范围内。这是另一种【一寸长一寸强】。
明代有了火器,弓箭就是火枪的补充。火枪负责平射,弓箭负责抛射(让箭从上方斜射到敌方阵地上),这样,敌方的盾就会顾此失彼,不知道该举到头顶上防箭还是举在胸前防弹。抛射出去的箭,杀伤力主要来自惯性而不是弓的推动,所以箭支要长,这样才会有较大的重力势能,取得较好的贯穿效果。抛射长箭自然是软弓合适。
另外,说是软弓,也不很软,硬弓软弓是两类弓的名称,而不是两个极端。软弓的意思就是【多数人都可以轻易拉开的弓】,相对的,【强弓(或硬弓)】就是少数膂力过人的人才可以拉开的弓。要把软弓理解为【比硬弓软一点的弓】就不会误解了。显然,软弓适合装备大部队,在一定规模的战队里保持各人大致相同的战斗力,以便造成集群优势,同时也不至于让射手过早疲劳。
从这个意义讲,唐代其实也是普遍使用软弓的,【挽弓当挽强】是一种极限要求和努力的目标,类似的话就是【开车要开好车,赚钱要赚大钱,考大学要考985】以及李铁梅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这是杜甫这种文人的诗意期望,不是兵书战策规定的装备标准。
挽弓当挽强,说的是弓手个体。
明代软弓长箭对应的群弓这一兵种。
这和现代的狙击手一样。
这些狙击手是军中骄子,但军队不可能全部狙击手,大部分人做不到。因此在古代军队中弓箭手采用群体覆盖打击。靠密度打击敌军阵营。
而敌军也不是傻子。敌人在进攻时可能会突然加速或减速,甚至停止,又或者突然斜切攻阵。
另外古代战争并不是电视或电影上表现的双方各一个大方阵,然后互相对冲。
而是更接近演义中描述的东一块,西一块,每阵百八十人,十阵组成左翼,二十阵组成右翼,中军二十阵。共计五千左右兵力,这时候敌人相应的打击方向未必是直接冲锋。需要弓手指挥官或全军统帅根据战场形式决定箭雨方向和距离。
这也是群弓手一旦损失很难补充的原因。不单单放箭,还要能听懂自身指挥官左旋右旋,平射,抛射命令,由于古代各地方言口音,将领习惯不同,一个千人弓手群真正形成战力往往需要以年为单位的训练。
同样古人也不是傻子。二十阵中可能有十阵弓手,五阵刀盾兵五阵长枪兵。其中刀盾或者长枪兵还有一定的中距离打击能力,如配置标枪。
各阵都有衔接,有转圜余地。
一个大阵属于流民上战场。全靠人数壮胆的打法。
所以软弓对应的是弓手群体长时间引而不发或者打击时间更长久,增加远程持续输出能力。
另外重甲虽然可以防止软弓杀伤。但是重甲持续输出能力差。博尔特一百米九秒多,套上重甲在看。弓手群发现重甲后移和长枪兵换位置距离可能就又拉开二十米。这二十米扛着重甲和武器可是另外一回事。而且面前变成长枪兵了。甚至这二十米对面会抛投标枪,硬抗标枪的贯通杀伤力?
至于强弓,是在混战肉搏杀伤对方指挥官的,强弓长处在于平射,狠,准。强弓抛射明显大材小用。又不能形成覆盖射击。战阵没有到肉搏战的情况,双方都了解一箭之地距离,盾牌又不是摆设。
谢邀
《武备志》里是有这么说过。
一来明代小稍弓本身箭速快效能高,拉力就可以适当地降低一些,而且明军的对手也少有重甲,对于破甲需求不算很高。
二来软弓主要指的还是骑射弓,毕竟说的很清楚了,快马、轻刀、软弓、长箭,这四样可是标准骑兵配置。骑射弓本身拉力就要低于步弓,毕竟在马上不好使劲,而且在马上用长弓也不方便,拉力相对低的短弓就更适合骑射。
三来明军步兵开始使用火枪,对于硬弓远距离抛射的需求降低。早期火枪的缺点是装填慢,拉过弓的都知道,要想玩速射,拉力大了真速度不起来,而软弓可以速射,弥补火枪射击速度慢的缺点。更不用说明军更重视的是火炮。万历帮朝鲜揍倭寇的时候,鬼子还觉得自己铁炮挺厉害,然后就发现明军推出来一排大炮,有前膛装弹的大口径将军炮,还有后膛装弹快速换炮弹的弗朗机,教导了一下日本人他们那叫枪,这特么才是炮。有火炮和火枪,自然对硬弓需求就不高了。
最后说下明军的战弓拉力最低也有五十多磅,最高的九十二磅,也没有太软
首先明确什么是软弓,什么是硬弓。
软硬不是指弓强弱,是指拉感。一个很低磅数的弓也可以是硬弓。
与很多人的概念恰好相反,硬弓往往很短。一米出头的斯基泰弓,一米二到一米三的鞑靼弓,一米一的土耳其弓都可以算是硬弓。比如同样是70磅,他们拉满,会比英长,清弓更费力,弱点的弓手甚至拉不开。这现象是因为,短弓拉距一般28-30寸(箭一般70厘米出头),拉力曲线增长得很急,显得硬。但优点是回弹快,射轻箭速度高。
而英长(战弓,非靶弓),清弓这类拉距33-36寸(箭85-96厘米)才到70磅,明显增磅平缓,好拉开很多,显得软。而且因为拉距大实际蓄能还会高那么一点点。但缺点是大弓形变没有小弓压榨得多,回弹慢,所以用轻箭很平庸,用重箭才能显出效能。这样的好处是开弓好开,好训练弓手,并且实战能保存更多体力,开弓次数更多。
软弓长箭,快马轻刀这个理念主要是明后期才出现,那时边军实战主要用高磅大弰弓。(低磅小弰多为卫所和乡勇用。高颖等人甚至著作里没有重点介绍。类似大弰弓是7.62弹步枪,小弰是格洛克那个意思。)大弰弓即所谓开元弓,原因是它宽大,稳定。从描述上看是妥妥的软弓,甚至有可能是类似清弓的东西,因为开元/开元道是指吉林那嘎达,开个脑洞说不定努尔哈赤在李成梁那打工时学的就是开元弓,之后给后金列装了而已。毕竟他存世的甲胄,刀剑基本也和晚明的装备差不多。
…………………………………………………………………………
*题外话,唐代用什么弓?
至少步兵大概率也是软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