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唐代的广西州份切分得这么细?

回答
唐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州份划分确实比中原地区更为细致,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民族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方治理的实际需求中去。

一、 地域辽阔与地理复杂性的制约

首先,唐朝的广西,也就是当时的核心区域通常被称为“岭南道”,其地理环境非常复杂。 它并非一片平坦的草原或一马平川的原野,而是充满了山脉、河流、盆地和丘陵。

山脉纵横: 广西地区多山,尤其是桂北、桂中地区,有大小山脉无数。 山脉的天然屏障使得交通非常不便,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相对隔绝。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大的州很难有效管辖和控制其境内分散的山区居民。 为了便于管理和征收赋税,划分出更小的行政单位,能够更贴近地方实际,更容易触及偏远的村落和聚居点。
河流分布: 虽然有珠江水系等重要的河流连接区域,但河流的航运能力、以及河流两侧的地理条件,也影响了行政区域的划分。 有些河流可能成为自然的边界,而河流流域的开发程度和人口分布,也会影响到州县的设置。
交通不便: 在古代,尤其是没有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山峦叠嶂和河流阻隔意味着信息传递和官员往来都耗时耗力。 如果一个州管辖的区域过于广阔,并且内部交通不便,那么地方官员就很难及时了解情况、处理纠纷、征收赋税,甚至应对地方性的盗匪问题。 分割成更小的行政单元,能够缩短从州府到最远辖区的距离,提高行政效率。

二、 多民族聚居与地方自治的需求

唐朝统治下的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体民族是汉族,但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壮族(当时称为“俚”、“僚”等)和其他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上都有其独特性。

民族分布的差异: 这些民族往往聚居在特定的区域,尤其是在山地、丘陵等汉族移民相对较少的地区。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唐朝政府往往会采用一种“羁縻”制度,允许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有的管理方式和权力,但需要向中央政府效忠和纳贡。
因地制宜的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将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划分为单独的州或县,甚至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官职,能够更好地尊重和利用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 这样划分,便于通过当地的民族首领进行间接统治,避免了直接的冲突和管理上的困难。 例如,一些俚僚地区可能会被划入一个较小的州,或者被设置为专门的羁縻州,由当地的俚长或僚长担任官员,但仍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
维持地方稳定: 精细的州份划分,也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地方性的社会问题和潜在的民族矛盾。 通过将人口相对集中、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汉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别设置行政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策略,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引发更大的动荡。

三、 历史沿革与行政演变的惯性

唐朝的行政区划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之前朝代的行政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发展。

前朝的基础: 在唐朝之前,南朝以及隋朝已经开始对南方地区进行行政区划的设置和调整。 广西地区在这些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区域中心和行政建置。 唐朝在继承和发展这些制度时,也必然会考虑和保留一些历史上的区划痕迹。
地方自主性的体现: 在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或者经济文化相对独立,地方上的力量也可能在州县的设置中发挥一定作用。 有时,为了满足地方的经济和政治需求,也会出现一些独立的行政单位。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 唐朝中央政府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方面要考虑整体的统治效率和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 在一些相对“边缘”的地区,中央的直接控制力可能不如中原地区强,因此更倾向于采用一种更为灵活、更加细致的区划方式来确保统治的有效性。

四、 财政与兵役的考量

行政区划的设置也与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制度息息相关。

税收征管: 更小的行政单位,意味着更贴近赋税征收的执行层面。 能够更有效地统计人口、耕地,并征收钱粮。 尤其是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均的地区,精细的划分有助于捕捉到不同区域的经济潜力。
兵源征集: 兵役的征集也需要依托于行政单位。 细致的划分能够帮助朝廷更清晰地掌握各地的人力资源,以便于征兵和募兵。

总结来说,唐代广西州份划分得细致,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地理环境的挑战: 崎岖的山地、复杂的河流网络,使得广域的治理变得困难,需要更小的行政单位来贴近基层。
民族结构的复杂性: 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促使唐朝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通过精细的划分来落实羁縻政策,维持地方稳定。
历史沿革的积累: 之前的行政制度和地方发展,为唐朝的区划调整提供了基础。
统治效率的追求: 无论是财政征收还是兵役征集,细致的划分都更有利于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精细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一种“分而治之”或“以羁縻治边疆”的策略。 通过设置数量众多的州、县、羁縻州,以及其他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唐朝试图将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复杂化的地区纳入其统治体系之中,并在整体上保持了相对的长久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谭图的问题啦,里面细细密密的州,实际上分别由三种情况导致:

其一,地形导致的狭窄实土州

柳州、融州、宾州、绣州等是此例。

如图所示,两广有很多走势各异的山脉,将土地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次级地理单元。由于古人没有盾构机,翻山越岭十分困难,所以出于便于统治的观念,他们选择直接按地理单元的大小形状设置行政单位。当然这种行政单位大部分会是“老少边穷”,小部分不是的(比如交州),就会被切割成好几个行政单位以便统治。

唐政府对这些地方的行政,仍有极大的影响力,可以随意撤换州县官员。这样的地方和唐朝的内地州县,没有法度上的差别,故曰“实土州”。

其二,土著导致的汉族土官州

党州、牢州、蒙州等是此例。

很多人以为大唐特别强,不用像南朝一样过分依赖土豪统治地方,是错误的。在“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当地土著多、编户齐民少,政府力量投射成本过高,有时候唐中央还是会和南朝采取同样的手段,依赖汉族土豪对地方施行半官僚半封建统治。

这种汉族土官州之滥觞,在于刘宋末年“越州”的建立。其后萧氏两朝和陈朝因循成例,凡是有汉族土豪讨伐当地土著,拓地建政的,都给州郡县的编制,但是并不将该州郡县列入朝廷的官僚序列中,而是任汉族土豪世袭罔替或者自由选举或者爱干嘛干嘛。

汉族土官州并不会存在很久,大约繁殖个一两代,朝廷的行政机关移植过来能保证收支平衡了,朝廷就会“请”土官去京城或者广州住别墅,自己控制当地,使之成为前一类的“实土州”。看地图发现一州只有一个县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汉族土官州。当然,比如蒙州这个州,它在唐代宗以后应该已经成为了“实土州”。这种事实导致我们在看待汉族土官州时,必须动态观察而不能给予绝对的定义。

其三,少数民族羁縻州

州名两个字的、州下面看不见县的、被别的州管辖的,基本上都是羁縻州。

羁縻州都是随便封的,不用当真。文献方面其他答案说了,我就不说了。但就羁縻州的行政管辖谈一下。

谭图这里有个问题,是他按道画图,把某些羁縻州跟其他州等量画成了道辖州。但从始至终,道就不能管羁縻州。羁縻州说到底是“军事单位”而非“行政单位”,只有带“都督x州诸军事”的刺史、“xx都督府长史”的刺史、“xx节度/经略/团练/防御”的刺史,亦即有权领兵的官僚,才可以管辖羁縻州。在单独的“xx道观察使xx道采访使”的行政原则中,那些羁縻州都会被归入一个实土州里,发生的事情全部由实土州的刺史承担责任。有些看起来隔得很远,比如图中出现的一坨“桂州所领”羁縻州,其实是桂州都督府长史、桂州刺史管领的“桂州都督府下羁縻州”。图中“武峨州”、“瀼州”都必然有上家,谭图未将之归入上家所辖,是误。

【奉狗分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