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唐朝的历史没有因为武则天被拆成两段?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牵涉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分期,以及“王朝”这个概念的本质。简单来说,唐朝的历史之所以没有因为武则天被硬生生拆成两段,主要是因为武则天作为女性,并且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登上皇位,但她所统治的时期在政治、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都与她之前的唐朝和之后的唐朝有着高度的延续性和内在联系,并未形成根本性的断裂。

我们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从政治传承和制度延续的角度来看,武则天虽然改国号为“周”,但她并没有颠覆唐朝的根本制度框架。

政权合法性: 武则天是在唐朝皇帝的权力体系内一步步上升的。她先是唐高宗的皇后,之后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实际掌握了朝政,直到最后称帝。她并没有像某个外族政权那样,通过武力征服或推翻唐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她本质上还是继承了唐朝的皇位,即便她将家族姓氏李改为了武。她在称帝前后的统治,仍然是在原有的官僚体系、法律制度下进行的。
官僚体系: 唐朝的官僚选拔制度(科举制)在武则天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她大量任用寒门士子,打破了过去的门阀士族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巩固了中央集权和统治的稳定。这套官僚体系的运作模式,以及其人员构成的新鲜血液,都延续了唐朝的特点。
法律制度: 唐朝继承了前朝并进一步发展了律令制度,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唐律疏议》。武则天统治时期,虽然在一些具体政策上有所调整,但《唐律》的框架基本得以保留和执行。这表明在统治的根本法制层面,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疆域和民族政策: 武则天时期,唐朝的疆域依然广阔,对周边民族的政策也延续了唐朝的模式,基本维持了唐朝在中亚和东亚的优势地位。虽然在某些边疆地区的具体应对上会有调整,但其大体方向和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从文化和社会层面来看,武则天时期也展现出强烈的唐朝特色。

文化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文学、艺术、宗教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武则天时期继承了这种文化基因,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都延续着盛唐的辉煌。例如,诗歌创作并未中断,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在发展。
社会风貌: 唐朝社会开放包容,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尽管与现代社会不可同日而语)。武则天作为女性皇帝,她的出现本身就是这种开放性的一种体现,而不是对唐朝社会特质的否定。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虽然在细微处可能有所变化,但整体上仍然是唐朝的风格。
宗教政策: 唐朝对佛教的态度相对宽松,佛教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武则天大力扶持佛教,甚至借佛教经典来论证自己称帝的合法性,这更像是对唐朝既有宗教文化的一种“借用”和“发展”,而非断裂。

再者,历史分期的原则也需要考虑。历史分期并非仅仅基于某个重要人物的出现或王朝的国号变化。

根本性变革: 历史分期通常是基于一些能够引起时代根本性变革的事件或趋势,例如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的巨变、主要统治思想的颠覆等。武则天称周改唐,在国号上是一个变化,但她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的很多做法,都是对原有唐朝模式的延续、巩固或改良,而非颠覆。她并没有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也没有改变唐朝作为统治模式的根本属性。
“王朝”的连续性: “王朝”更多的是指一个连续的统治家族或政权,但其历史的连续性也体现在制度、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登上皇位,并且改国号,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但她的统治依然是在唐朝的政治框架内完成的,并且最终在她去世后,唐朝政权又回归到李唐手中(尽管经历了权力更迭)。这种回归本身也说明了她并没有彻底颠覆唐朝政权的根基。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就像一条河流,即使中间有一段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水流受阻改道)被暂时命名为“某某河”,但如果下游的水源、河床的构成、流淌的方向等主要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大家仍然会认为它是一条连续的河流,只是在某个阶段有了一个特殊的名称。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就像是给河流的一段临时起了个新名字,但河流的本质——流向、水系、滋养的土地,都还是那条河。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一些特点。她作为女性皇帝,其统治必然带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对女性才华的重视,以及一些因个人原因推行的政策。但这些“特点”更多的是在唐朝大框架下的“变体”,而不是构成一个全新的“时代”。

所以,历史学家在划分朝代和历史时期时,更倾向于寻找那些具有深远影响、能够区分不同时代特征的转折点。武则天的统治无疑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充满争议的篇章,但她未能、也未曾试图去彻底摧毁唐朝的制度根基和文化基因,因此,将唐朝的历史完全切割开来,就显得有些牵强了。更常见的做法是,将武则天统治的时期视为唐朝历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说是“武周时期”,但仍然将其归属于整个唐朝的大范畴之下。

简而言之,唐朝历史未因武则天被拆成两段,是因为她的统治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以及王朝的整体延续性上,与前后的唐朝有着极强的继承性和关联性,并未出现根本性的断裂或颠覆。她更多的是在唐朝的舞台上,扮演了一个极其特殊的、改变了历史进程的角色,但这个舞台本身,她并没有选择或能力去彻底更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武则天之后的唐朝皇帝全都承认“武周”是唐朝的一部分。

而这些皇帝之所以承认,是因为他们全是武则天的后代子孙,他们只能承认。

武则天几乎把李渊、李世民的其他子孙斩尽杀绝。武则天以后的所有李唐宗室男子都是他武则天的后人。所以从此以后,所有的唐朝皇帝,都是武则天的子孙,他们没有任何立场去否定武则天的统治......

武家人奏李隆基在朝前无礼,李隆基大骂:“这个朝廷是我们家的朝廷,老子爱怎么样怎么样,关你屁事!” 武则天听说了之后,特别宠爱这个孙儿。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把李唐宗室杀得差不多了。李隆基说的这个“我们家(李家)”,只剩下了“天皇(李治自称)和天后(武则天)一家”,或者“则天大帝一家”。

这就是釜底抽薪。

正是因为把唐朝杀得只剩自己的子孙,所以武则天必须是唐朝正统。

另外,从662年到705年,武则天执政长达43年。武则天末期的唐朝朝廷大臣几乎全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些大臣也没立场去否定武则天的统治。

所以,这笔糊涂账所有人都只能跟着女皇的设计走,承认武周是唐朝的一部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牵涉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分期,以及“王朝”这个概念的本质。简单来说,唐朝的历史之所以没有因为武则天被硬生生拆成两段,主要是因为武则天作为女性,并且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登上皇位,但她所统治的时期在政治、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都与她之前的唐朝和之后的唐朝有着高度的延续性和内在联系,.............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减轻战乱的消耗,与周边民族进行和亲联姻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审视宋朝,却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宋朝似乎宁可“散尽黄金白玉”,也不愿轻易与外族和亲。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呢?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唐朝的新年,可不是咱们现在手机扫码拜年、饺子外卖那么简单。那是一个仪式感十足、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尤其是在都城长安,那股子“年味儿”,简直能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年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的年味儿,可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才一下子上来的。大概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这座宏伟的帝都就开始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唐朝历史资料少”,这说法可能有点让人意外。毕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文化繁盛的时期,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关于它的史书、诗歌、绘画、碑文等等,其实是相当可观的。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资料少”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从一个相对的角度来看,与我们想象中的“辉煌”.............
  • 回答
    薛仁贵,这位唐朝名将,如果论及为国家建立的赫赫功勋,绝对算得上是“汗马功劳”的代表。他征讨高句丽、薛延陀,威震塞北,生擒突厥可汗,其勇猛善战、屡建奇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然而,当我们把他放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与白起、卫青、陈庆之这些名字放在一起比较时,薛仁贵的名气似乎总显得略逊一筹。这其中的原因,.............
  • 回答
    唐朝的统治,尤其是在其鼎盛时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权力结构,与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王朝相比,其皇权受到的挑战类型和程度都颇具特色。你提到的外戚干政(尽管唐朝没有女皇帝直接掌权的情况,但外戚的影响不容忽视)、宦官专权、党争以及藩镇割据,确实是贯穿唐朝历史的几个重要议题。要理解为何这些威胁皇权的情况在“历代.............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回响:复旦模联中国历史委员会的“唐中神龙”与“明末经略”复旦大学模拟联合国(FMUN)作为国内顶尖的模联组织之一,其中国历史委员会(HCC)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存在。HCC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历史情境设置以及高强度的辩论,吸引着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而在HCC的历史长河中,“唐中神龙.............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一提到“节度使”,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藩镇割据”这几个字。按理说,唐朝明明知道设置节度使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为何还要一路推行下去呢?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明知故犯”,而是有着一套复杂的历史逻辑和当时的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唐朝建立之初,甚至更早一点.............
  • 回答
    想聊聊中国古代皇帝称呼的演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咱们一步步来看,唐朝以前、唐朝中期以及明清这几个时间点,皇帝的称呼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唐朝以前:以谥号为尊,家族血脉的强调在唐朝以前,也就是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皇帝的正式称呼主要依赖于谥.............
  • 回答
    唐朝(618年-907年)的骑兵力量在历史上确实堪称“恐怖”,其强大的骑兵体系不仅在唐朝时期维持了帝国的强盛,也对周边民族和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唐朝骑兵为何如此强大: 一、制度保障:府兵制与募兵制的结合1. 府兵制(618年-742年) 特点: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 回答
    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唐太宗长孙皇后,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她们的丈夫都是开创盛世的君主。然而,在后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独孤皇后似乎总比长孙皇后逊色几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名气大小”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政治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等多个层面。一、 历史.............
  •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人们往往会想到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跃升阶梯,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科举制度确实为寒门士人打开了入仕之门,但无论在人品还是政治素养上,许多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在早期与世家子弟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差距。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品优劣之分,.............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