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唐朝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无论人品还是政治素养大多不及世家子弟?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人们往往会想到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跃升阶梯,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科举制度确实为寒门士人打开了入仕之门,但无论在人品还是政治素养上,许多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在早期与世家子弟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差距。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品优劣之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教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世家大族之所以能长期掌握权力和社会资源,并非偶然。他们往往经历了数代人的积累,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和政治传承。

一、 系统性教育与家传人脉:

世家子弟自幼就接受的是一套“全方位”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含了贵族礼仪、政治伦理、待人接物、甚至是家传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和策略。他们的父亲、祖父甚至叔伯都是身居高位的大臣,耳濡目染的都是朝堂上的博弈、官员间的交往、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政务。这种“在商言商”式的近距离观察和言传身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他们可能擅长经史子集,能在考场上挥洒自如,但面对实际的政治运作时,却显得经验不足,缺乏“场面感”。

再者,世家子弟拥有天然的人脉网络。他们的家族成员、姻亲、故旧,构成了他们入仕后的天然支持系统和信息渠道。一旦科举及第,他们更容易被安排到重要的职位,也更容易获得关键信息,从而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优势。相比之下,寒门子弟的起点就显得孤独许多,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熟悉官场规则,去建立自己的人脉,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过程。

二、 对政治的理解与操守:

世家子弟的政治视野往往更为开阔。他们从小接触的是国家大事,对政治的理解可能更具全局性和长远性。他们的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绑定的,因此,在处理事务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顾全大局,也更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势力以维护稳定。

而寒门子弟,虽然求学是为了改变命运,但他们更可能将科举视为一种“敲门砖”,急于求成的心态有时也会影响其政治判断。在政治操守方面,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一些寒门官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可能会采取一些更为激进或投机的手段,这与世家子弟在追求权力时可能更为谨慎和讲究“体面”有所不同。世家子弟更注重的是家族的声誉和长远的政治影响力,往往会在行为上有所收敛,即使有私心,也会包装得更为冠冕堂皇。

三、 社会适应性与人际交往能力:

从更广义的“人品”和“政治素养”来看,这包括了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世家子弟从小就置身于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交圈,习惯了与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懂得如何运用话语艺术,如何观察人心,如何拉拢和安抚他人。他们的言谈举止,往往能给对方留下“得体”的印象。

而寒门子弟,尤其是出身贫寒的,他们可能更专注于书本知识,在人情世故和官场应酬方面经验较少。他们的性格可能更为耿直,甚至有些笨拙,不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复杂的官场人际关系中容易吃亏。即使他们内心是正直的,但如果不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不懂得如何运用策略,在政治斗争中也很难施展抱负,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四、 科举考试本身的局限性: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拔制度,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它更侧重于对儒家经典和文学才能的考察,对于实际的行政能力、领导才能、以及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的考察相对不足。一些考生能够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和文采在考场上脱颖而出,但这些能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杰出的政治家所必需的素质。世家子弟虽然也参与科举,但他们本身拥有的其他资源和背景,能够弥补科举考试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并非绝对,而是普遍趋势: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大多不及”的普遍趋势,而非绝对。唐朝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寒门出身的官员,他们凭借自身的才华、勤奋和坚韧,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甚至超越了许多世家子弟。例如魏徵、狄仁杰(虽然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但其出身寒微依然是例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出身并非决定一切。

但从整体上看,唐朝初中期,世家大族在政治文化上的优势仍然是相当明显的。科举制度的出现,虽然打破了血缘和门第的壁垒,但其制度的完善和对人才的全面考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寒门子弟要从“书生”转型为能够驾驭复杂政治的“官员”,其付出的代价和经历的磨砺,往往比有家族背景的世家子弟要大得多。

因此,唐朝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在人品和政治素养上与世家子弟相比存在的差距,是一种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是教育、文化、人脉和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个人优劣之分。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这种差距在后来的朝代中也在逐渐缩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为什么之前,先问是不是

问为什么之前,先问是不是!!!

这道题底下真是群魔乱舞。怎么定义人品,怎么定义政治素养?即便我们能找到靠谱的定义,有任何证据证明士族的素养比寒门强么?诸位连“是不是”都建立不了,就大笔一挥开始搞所谓“教育需要环境”、“家族传承”、“多次试错”等等暴论。

首先,“士族”在唐朝到底是啥,能先给出一个自洽的定义嘛?我这么说吧,在知乎上的士族答案,只要看到“寒门李振杀士族”这类字样,直接跳过就行了。李振是啥家世,即使不看《新唐书》、《旧唐书》,百度百科一下也能知道吧!当然,如果有人来杠,说“公卿子弟”、“清流”、“名族”、“士族”这些概念是有区别的,那我还能陪你玩玩,否则的话麻烦多看点书。

其次,题主把“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和”世家子弟“对立起来,就是对唐代士族垄断科举这一基本事实毫无了解。毛汉光、谭凯的研究(这二位的研究里,“士族”这个概念至少是自洽的) ,随便看几个表格再来问。

最后,那些持“唐朝寒门不如士族”这个观点的,莫不是睁眼闭眼只看到了李泌、陆贽、裴度、李德裕?你们为啥不去看看剩下的那些士族都是什么德行?每一个李德裕后面,都有无数个卢杞、崔胤、崔昭纬、柳璨、苏楷、韦贻范,等等等等。大厦将倾,可惜没有李德裕了。他后面的这批士族有的坏,有的蠢,但有很多真的是又蠢又坏。如果说西晋、南朝士族是堕落、奢靡,那晚唐这帮士族就是纯废物了。《旧唐书》说得好啊:

汉代荀、陈,我朝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辅。裴士改节,杨子败名。膏粱移性,信而有征。
计则缪矣,天可逃乎?
计则缪矣,天可逃乎?
计则缪矣,天可逃乎?

士族们成为大唐的殉葬品,难道只是因为黄巢、朱温么?黄巢屠城后的长安南司,照样是士族满堂,朱温、李存勖、李嗣源的后梁、后唐,照样不遗余力地提拔士族。可这个阶层真的滥到根儿上了。

计则缪矣,天可逃乎?!

最后再挂两个在晚唐靠科举上位的士族

李琪,这位是根正苗红的陇西李氏敦煌房,晚唐进士。在后梁当宰相,但作为宰辅,连最基本的地理常识也没有,在后唐时期闹出笑话,把“真定“和”定州”搞混了:

复有梁朝宰臣李琪,每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复真定之逆贼”。道让琪曰:“昨来收复定州,非真定也。”琪昧于地理,顿至折角。--《旧五代史.冯道传》

崔协,根正苗红的清河崔氏小房,“至唐朝盛为流品”,晚唐进士,竟然经常念错字,当了宰相只好找代笔:

同光初,改御史中丞,宪司举奏,多以文字错误,屡受责罚...
任圜奏曰:“重诲被人欺卖,如崔协者,少识文字,时人谓之‘没字碑’。臣比不知书,无才而进,已为天下笑,何容中书之内,更有笑端!”...
而协登庸之后,庙堂代笔,假手于人 --《旧五代史》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非要黑一个阶级。晚唐真的是腐朽、黑暗到极致了,士族如此,寒门亦然。只能说自南北朝-隋唐发展出来的这套制度和人才储备,在9世纪末彻底走到死胡同了,旧世界走的太快,新世界来得太慢。范质、李谷、王朴、魏仁浦、赵普这批事务型官僚,要等到后周北宋才雨后春笋般到来。

user avatar

这数据怎么推出来的,有根据吗?

唐朝科举取士远远没有成熟,录取比例极低,还不需要匿名。士子们在应试头一年秋天,提前准备好自己出色的诗文,四处拜谒,让勋贵名流推荐,称为“行卷”,都成了不成文的制度。

这种情况下,别说科举不是选官唯一途径,就算只看科举取士取出来的官员,也是世家子弟占压倒性优势。

据台湾学者毛汉光先生统计,《两唐书》所载830名唐代进士中,士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13%;两者合占总数的84.10%,寒素子弟家132人,仅占总数的15.9%.

当官场上,寒门子弟和世家子弟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时候,做任何比较都是欺负人。

user avatar

那谁来帮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唐宣宗朝。明明宣宗那么喜欢科举,尤其偏向权贵子弟,却还是出现了这种情况?

自大中皇帝好儒术,特重科第,故其爱婿郑詹事(即郑颢)再掌春闱。上往往微服长安中,逢举子则狎而与之语, 时以所闻,质于内廷,学士及都尉皆耸然莫知所自。故进士自此尤盛,旷古无俦。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重侈 。
-----摘录于孙棨《北里志 序言》


翁彥樞,蘇州人也,應進士舉。有僧與彥樞同鄉,出入故相國裴公坦門下,以年老優恤之,雖中門內,亦不禁其出入。手持貫珠,閉目以誦經,非寢食,未嘗輟也。坦主文柄入貢院,子勛、質日議榜於私室,僧多處其間,二子不之虞也。擬議名氏,迨與奪徑路,僧悉熟之,歸寺而彥樞詣焉。僧問彥樞將來得失之耗,彥樞具對以無有成遂狀。僧曰:「公成名須第幾人?」彥樞謂僧戲已,答曰:「第八人足矣。」即復往裴氏家。二子所議如初,僧忽張目謂之曰:「侍郎知舉耶?郎君知舉耶?夫科第國家重事,朝廷委之侍郎,意者欲侍郎鏟革前弊,孤平得路。今之與奪,悉由郎君,侍郎寧偶人耶?且郎君所與者,不過權豪子弟,未嘗以一平人藝士議之,郎君可乎?」即屈其指。自首及末,不差一人。其豪族私仇曲折,必中二子所諱。勛等大懼,即問僧所欲,且以金帛啖之。僧曰:「貧道老矣,何用金帛為?有鄉人翁彥樞者,陡要及第耳。」勛等即列丙科,僧曰:「非第八人不可也。」勛不得已許之。僧曰:「與貧道一文書來。」彥樞其年及第,竟如其言,一無差忒。
----摘录于《玉泉子》


潞州沈尚書詢,宣宗九載,主春闈,將欲放榜,其母郡君夫人曰:「吾見近日崔、李侍郎,皆與宗盟及第,似無一家之謗。汝叨此事,家門之慶也。於諸葉中,擬放誰也?」吳興沈氏,相見問葉,不問房。詢曰:「莫先沈光也。」太夫人曰:「沈光早有聲價,沈擢次之。二子科名,不必在汝,自有他人與之。吾以沈儋孤單,鮮有知者,汝其不愍,孰能見哀?」詢不敢違慈母之命,遂放儋第也。光後果升上第,擢奏蕓閣,從事三湘,太夫人之朗悟,亦儋之感激焉。
----摘录于《云溪友议》


另外,为什么称之为“崔、郑世界”(即与崔雍、郑颢两人有关系的都可通过进士考试)的郑颢,在他监考下令狐滈可以私自篡改科举成绩?

不然,令狐滈外倚家門之權,內連鄭顥之寵,臣尋粉碎於先朝矣,今日豈得全生,更為陛下明言乎?令狐滈為先帝權柄大臣,獨擅恩澤,職當調護國本,訏謨皇家。
----摘录于《全唐文 张云 复论令狐滈疏》

所以说,还是先问问是不是,再好好想想它为什么吧。

user avatar

俗话说朝中无人莫造反。

能顶多大的雷,就能办多大的事。

当官就和渡劫一样。七七四十九道天雷炸不死,你就可以继续修炼。

要是不行,一道雷就劈死了,也就没有资格谈什么修炼了。

所以寒门子弟人品为啥不行呢?为人爽朗,就是缺心眼。豁达大度,就是好欺负。谨小慎微,就是怯懦矫饰。沉毅果断,就是刚愎自用。

豪门子弟就不同了。飞鹰走马,就是勃勃有生气。好色成性,就是风流倜傥。纵酒无度,就是豪迈开朗。猥琐怯懦,就是清洁自持。

办错了事,寒门子弟就是鄙陋之人,理当露怯。豪门子弟就是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官字两个口,好坏随他说。

就算是通敌,豪门子弟也是为了家业甘于牺牲,寒门子弟就是贪鄙反复,不可信任。

人品素养?你寒门出身有什么人品素养,你那就是装逼。

现代社会经常出现一群渣渣排挤嘲讽圈外人情商低。古代社会固然没有情商这个词儿,但是他们也一样嘲讽排挤圈外人。

这样下去,根本就做不了事。做不了事,也就谈不上什么人品素养了。

user avatar

政治最最重要的三点是什么?

靠山 导师 规则

这三点是全世界所有政治家进入这汪浑水前,最重要的三个条件。

靠山是谁?是所有小说里意淫的那个人,这个人在你职场低落的时候,靠山给你打气;你受人欺负,被各种势力蹂躏,你要反击,你疯狂惹祸,打击敌人,实现目标后你树立了一堆敌人,但是你有靠山,靠山帮你摆平敌人,无论你惹多大的祸。

雍正王朝里的李卫,一个巡抚敢进京带兵,带兵还敢围大清国公务员考场;在山西敢带兵封山西国库银子,山西巡抚被外地官管的死死的。原因不就是李卫靠山硬,就是皇上吗。

每个政治素人再入职场的时候,就是要靠山,区别是一个靠山还是一群靠山。

导师是每个人在每个行业都要有的人,有的时候,导师兼具靠山的功能,很多成功人士在发表感言的时候,一定要感言:感谢某某老师给我帮助,才让我走到今天。

每个人在年轻时都会迷茫,运气好的,总会碰到那个帮你的人,他教导你人生方向,给你人生目标,关键时候帮你出谋划策。

最关键的是,他教给知识,一切他知道的知识,然后把自己的人脉介绍给你,然后开心的看着你茁壮成长。

导师每个小说里也都在意淫的那个人,可是并不是每个人运气都那么好,会遇到一个帮你的导师。

规则就是政治场中运行的规律,他没有任何文字规章,但是所有人都按照这个规则行事,一旦有人破坏规则,大家将群里而攻之。

为什么这样,因为所有人都是这个规则的受益者,包括最高执政者本人,都是规则的守护者和受益者。

这样的场合里,最怕什么人?

一个素人,一个一腔热血想要打破旧世界,建立美好新世界的新人,他初入官场,想要改革积弊,一振乾坤,最后他被压在五指山下,最后被规则守护者,世家子弟领着前往规则创立者那里再寻机会。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人,最后他们被规则收拾的服服帖帖。

运气好的人用一两年就熟悉规则,运气不好的人,一辈子都在被守护规则的人打击,然后沉沦。

什么人能一入官场就有靠山,有导师带路,明白世界规则如何行事,随后在别人带领下摘去胜利果实。

世家子弟就是自带主角光环的一帮人,他们天生自带靠山,家族里无数亲戚官员给他铺好了官场大路,曹操为何少年成名,不就是因为旁大家族后盾,他二十执掌洛阳北部尉,设几十根大棍,有违法者直接乱棍打死,包括一个宦官父亲,然后无人干追究责任。

这就是世家子弟豪气,换一寒门子弟,二十那年,应该是拿个大棍那个人,最后还要替领导顶包扛罪。

这就是世家子弟,家族给你强大依靠,尽情让你靠。

在看卖草鞋的刘备,没有靠山,那就硬靠,一辈子都在找靠山,先给自己弄个血缘皇室背景,叫做刘皇叔。然后先投公孙瓒,后来再投陶谦,然后在投曹操,再投袁绍,再投刘表,终于在五十多岁年纪完成人生抱负。

这就是没有靠山的后果,曹操三十立业,刘备五十立业,这就是靠山的力量。

世家里面大量的家族成员,兼具导师功能,尽情提拔后辈,不怕后辈白眼狼,无论怎么跳,最后还是在家族这个锅里折腾,利益最后还是落在家族这个锅里。

寒门子弟去找谁当导师,导师收弟子不是收门票,而找各种和缘优秀弟子,才会倾囊而授。

有实力,有地位的导师,在一个人目力所及的政治视野内,也就几十个人,运气好的能有几人。

规则这个东西能有几个一入官场就摸的门清,基本没有。连世家子弟碰的一头包,更何况新入官场的寒门,没有人告诉他该如何熟悉规则,他要用一生去熟悉规则,利用规则,然后一头白发时,才发现一生以蹉跎。

世家就是一群带着血缘关系,然后垄断官场利益的人,不同世家之间又会用姻亲链接关系,组成一个更加复杂的网,一个让外来素人无处躲藏的网。

他们不介意给寒门的官路上设计更多障碍。

然后给世家子弟避开所有陷阱。

通俗的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可是可这之间有多少寒门官员,被世家们联手坑死。寒门的出路在哪里,找靠山。

姻亲等等,最后落入世家之手,成为世家成员外围。

什么样的寒门能突破这样庞大的网络,脱颖而出呢?

自带主角光环才是最好出路。

user avatar

寒门官员不管素质高低都是社会进步的新鲜血液,而世家子弟往往因为属于既得利益团体,会维护旧制而损害国家发展的利益。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素质有毛用,能否推动社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常申凯素质不低的,民国四大家族的人素质也不低的,但是有用吗?卖起国家来很顺手。

user avatar

这个是唐朝牛李党争的时候的事儿。

牛李党争可是连薄薄的三本上下五千年都得单独拿出来写一写的事儿···


大意就是我们贵族家里有钱,为官只是为了自己的抱负,不会贪污受贿

寒门,就是一个县的前几的家族的这些人,小家子气,家里穷,当官就是为了贪污

不像我们已经吃饱了,你们让我们当官更好,让他们当官他们还要先吃饱才行

等等等等·······


实际上原因:

1、贵族世家可以多次试错,而且还能甩锅,寒门错一次就完蛋了,经常还得接锅。

其实和现代创业差不多,二代亏几次都无所谓。一般人亏一次就伤筋动骨。而且二代也可以在倒闭之前高位套现走人。现在出了事儿处分干部,不也是基层小干部倒霉么,反而有的人是不做事儿就不错,反而升官快。

2、家族传承和经验。

比如解放前有的人鸡贼啊,解放军打到自己家乡的时候,让自己家族的人全都跑到山上去,等解放军来了,就说自己一直在打游击,轻松混进革命队伍,还都是解放前参加工作。而徐海东彭德怀这些贫民革命家呢?家族都被蒋介石杀光了好吧。杀的一个县没人敢姓徐,贵族世家反而就算是有人在革命队伍里,也不敢杀。最后自然革命胜利了,结果还是世家居多。贫民出身的已经剩下的寥寥无几,还大多相应号召回家种地去了。用流行的话来说,当初都是一个大院长大的,现在一个开公司一个打工。

3、你造反招安还得有个宿太尉呢!方厅长女儿上大学还得一群学阀帮忙呢。

4、人品这个,主观性太强。忍辱负重和变节投敌全看人一张嘴,而这嘴,可是在世家手里的。

5、短视。60年代有人写信说现在上大学的还是以前那些人。呵呵,你自己老婆孩子热炕头,不让孩子上学让孩子种地,还说呢? ···············但是种地的收益是马上可见的·····

就像现在初中毕业出去打工。一个月哪怕就1200块,工厂周围的网吧游戏厅ktv,诱惑力太大了。

6、所以说,叫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人们往往会想到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跃升阶梯,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科举制度确实为寒门士人打开了入仕之门,但无论在人品还是政治素养上,许多科举出身的寒门官员,在早期与世家子弟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差距。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品优劣之分,.............
  • 回答
    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表面上看似乎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但如果真的要说“没有受到阻力”,那就有些片面了。更准确地说,是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过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整体上能够被广泛接受和推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了当时社会最核心的痛点,并且提.............
  •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南人不得已进士”这样的说法,仿佛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一直处于劣势。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南方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唐朝,看看南方人在科举这条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坎坷。一、历史的惯性:北方士族的根深蒂固要说科举,.............
  • 回答
    在《唐尼·布拉斯科》这部电影中,联邦调查局(FBI)特工乔·皮斯通(Joe Pistone),也就是卧底身份的唐尼·布拉斯科,在佛罗里达遭到逮捕,并且他没有向逮捕他的联邦官员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极其复杂且关键的原因,是为了确保他的卧底行动能够继续,也是为了保护他自己和更广泛的FBI行.............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唐朝是否名将“少”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判断,需要结合唐朝的整体国力、军事制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其他朝代的对比来分析。笼统地说唐朝名将少,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军事拉胯”的因素。一、 唐朝军事实力并非“拉胯”,而是经历了辉煌到衰落的过.............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唐朝击败突厥和北宋未能击败契丹,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地认为契丹比突厥“厉害很多”。两国时期不同,对手不同,而唐朝和北宋自身的国力、战略以及对游牧民族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也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唐朝与突厥:时代背景、国力对比与战略优势1. 时代背景与突.............
  • 回答
    唐朝诗人“以汉代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用一个现代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他们在创作音乐时,会借鉴甚至“致敬”前代那些开创性的旋律,然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注入属于唐朝的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因。要理解“以汉代唐”,首先要明白“唐朝”和“汉朝”在中.............
  • 回答
    唐朝时期,在西域驻守的军队是唐朝中央政权维持其在中亚影响力的重要支柱。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与一些历史上的边疆屯垦或移民相似,唐朝的西域驻军似乎并未在当地形成大规模的“开枝散叶”,也就是与当地居民融合并建立长期、稳定繁衍的聚居点。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军事任务的优先.............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能够“吊打”突厥并“横扫”中亚,绝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一系列高明政治军事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唐朝崛起过程中积累的强大国力、精良的军队、杰出的军事指挥,以及对周边民族政策的灵活运用。一、 天时地利:一个前所未有的集权强盛王朝的诞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唐朝诞生的历史背景。.............
  • 回答
    鉴真东渡日本,这事儿吧,那会儿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简直是九死一生。别看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那时候,你想想,大海茫茫,船隻都是木头做的,靠风吃饭,靠人力划桨,那可差远了。首先,最直接的障碍就是地理环境和航海技术。 巨大的海洋距离: 唐朝时期,从扬州(鉴真出发地)到日本,这可是隔着一片浩瀚的东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即唐朝建立于南北朝乱局之后,以及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之后。为何唐朝能一飞冲天,而宋朝却似乎步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分裂时期”这几个标签能概括。唐朝的崛起:历史机遇与战略远见要理解唐朝的强大,我们得先看看它是在一个怎.............
  • 回答
    唐朝中后期,宦官当道和藩镇割据这两个沉疴旧疾如同毒藤一般缠绕着大唐王朝,让原本煊赫的帝国步履维艰,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层层累积的结果。要想弄清楚为何皇帝的威仪再也遏制不住,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皇帝威仪衰落的铺垫:权力真空的种子已经埋下首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历史上,尤其是在唐朝建立之初,确实有好几位“秦王”。但如果我们说“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个秦王”,那可能是指在唐朝最为人熟知的、最具影响力,并且是最终登基为帝的那位“秦王”。要深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回到唐朝还没建立的时候,看看李世民的“秦王”身份是怎么来的,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牵涉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分期,以及“王朝”这个概念的本质。简单来说,唐朝的历史之所以没有因为武则天被硬生生拆成两段,主要是因为武则天作为女性,并且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登上皇位,但她所统治的时期在政治、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都与她之前的唐朝和之后的唐朝有着高度的延续性和内在联系,.............
  • 回答
    唐朝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及唐朝,我们往往会想到繁盛的经济、开放的文化、强大的军事,以及那位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以“周”作为国号,但她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为何后世在划分唐朝历史时,并没有以武则天称帝.............
  • 回答
    想聊聊唐朝和汉朝在征服漠北这件事上的区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为什么唐朝能做到而汉朝没能彻底做到,其实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漠北的主人:那时的突厥与后来回纥首先,得明白唐朝和汉朝面对的敌人不一样。汉朝的时候,漠北的霸主是匈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中国历史的关键脉络。唐朝和大宋,虽然都曾是辉煌的朝代,但它们的“大一统”程度和稳定性的确存在显著差异。为什么唐朝能建立并维持一个相对稳固的大一统王朝,而宋朝却未能做到呢?这背后涉及到政治制度、军事实力、经济基础、文化心态乃至地缘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原因。首先,从历史的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