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为什么南方人科举表现这么低迷?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南人不得已进士”这样的说法,仿佛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一直处于劣势。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南方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唐朝,看看南方人在科举这条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坎坷。

一、历史的惯性:北方士族的根深蒂固

要说科举,不能不提它诞生的背景。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是前朝的继承和发展,但它的许多理念和形式,依然带着深深的北方士族文化的烙印。

门阀的影响: 在隋唐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北方的关陇士族势力庞大,他们掌握着朝政,也形成了自己一套评价人才的标准和推举体系。虽然科举制度的建立,旨在打破这种世袭的垄断,但长久以来形成的权力结构和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早期的科举,尤其是那些更侧重门阀推荐的科目,北方士族自然拥有天然的优势。
文化与教育的差异: 汉代以来,政治和文化中心长期在北方,尤其以长安、洛阳为代表。这里的图书典籍、名师大家更为集中,学术氛围也更加浓厚。北方士族从小接受的是更系统、更传统的儒家教育,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应试技巧,在考试内容上可能更占优势。南方虽然也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在国家层面的文化资源倾斜上,短期内可能不如北方。

二、科举制度本身的侧重与南方实际

唐朝的科举科目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有一些科目可能对南方士子不太友好。

明经科的弊端: 在唐朝初期,明经科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个科目主要考察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尔雅》等)的背诵和注释,对记忆力要求很高。北方士族在经典传承上可能更有优势,而南方虽然也有文教,但教育的普及度和对经典钻研的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
时务策的挑战: 到了盛唐以后,考察实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时务策”开始受到重视。这本该是南方士子发挥优势的领域,毕竟南方经济发达,商业活跃,士子们接触的社会现实可能更丰富。但是,这种策论的评分标准往往比较主观,容易受到考官的个人偏好和当时政治风气的影响。如果考官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观念偏向北方,那么南方士子的“时务”见解,即使有独到之处,也可能不被采纳。
“口才”与“文采”的比拼: 唐朝科举,尤其是在殿试环节,往往非常看重士子的口才和文采,即“言辞辩正”、“文章优美”。南方文风以婉约、细腻见长,而北方可能更偏向雄浑、质朴。在强调“言辞辩正”时,南方士子可能因为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不那么容易获得高分。

三、南北人才流动的壁垒与信息不对称

虽然唐朝已经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南北之间的人才流动和信息交流仍然存在一些阻碍。

地理的阻隔: 长江天险,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一大阻碍。虽然有了大运河,但南北地区的出行和信息的传递,仍然比不上同一区域内的便捷。这种地理上的距离,也可能导致南方士子对北方政治中心的动态、考试的具体要求、甚至是哪些官员在主持科举等信息,了解得不如北方士子及时和全面。
观念的隔阂: 长期以来,南北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差异,这使得双方在看待一些问题时,可能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上的隔阂。比如,南方士子可能更关注经济发展和民生,而北方政治精英可能更看重军事、礼仪等传统概念。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也可能体现在科举考试中对策论的理解和评价上。

四、数据误读与“低迷”的相对性

有时候,“低迷”这个词也需要辩证地看待。

少数民族和边缘地区: 相比于北方士族,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如果放到唐朝整体的人才构成来看,可能并不是“低迷”,而是“相对不突出”。真正“低迷”甚至几乎没有出现机会的,往往是那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士子。
地域差异的夸大: 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一些个别例子或者某些时期的统计数据,就将“南方人科举表现低迷”定性。但实际上,在唐朝不同时期,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是有起伏的,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南方官员。比如,安史之乱后,随着南方经济的崛起和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士子在科举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

总结来说,唐朝南方人在科举表现上看起来“低迷”,是历史、制度、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并非是南方士子本身能力不行,而是他们在一个相对不利的环境下,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障碍。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文化地位的提升,这种“低迷”的状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与其说南方人“低迷”,不如说当时的科举制度和整个社会结构,还没有完全摆脱北方士族的影响,为来自南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士子提供了最公平、最有利的平台。这其中的故事,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人才流动和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举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最终在明清大成。

科举的主要目的也彻底明确,选拔人才?你是说当亲民官却和老百姓言语不通,只能靠幕僚辅佐才能办公的人才吗?

科举的最主要目的是连通中央与地方实力派,使地主阶级拥护中央,较低科举成本则扩大统治阶级与准统治阶级的范围。清朝废除科举,因为科举出来的人才确实不行。但结果呢?佃户出身的朱德是一名小镇做题家,考秀才要考三试,前两次成绩优秀,这把基本稳了,结果在最后一次考试前被通知咱这大清朝没秀才可以考了,于是朱玉阶投奔同盟会搞起了更有前途的造反事业。

那么在唐朝,科举刚刚出现非常不成熟,依旧是世家大族的游戏,而唐朝中央的统治阶级则是北方的世家。南方人很容易受到歧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唐朝的科举,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南人不得已进士”这样的说法,仿佛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一直处于劣势。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南方不行”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唐朝,看看南方人在科举这条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坎坷。一、历史的惯性:北方士族的根深蒂固要说科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即唐朝建立于南北朝乱局之后,以及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之后。为何唐朝能一飞冲天,而宋朝却似乎步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分裂时期”这几个标签能概括。唐朝的崛起:历史机遇与战略远见要理解唐朝的强大,我们得先看看它是在一个怎.............
  • 回答
    唐朝灭亡后,中国未能重现三国鼎立或南北朝对峙那样相对有组织性的分裂局面,而是陷入了更为混乱、碎片化的五代十国时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如果我来分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政治制度的瓦解与权力真空的加剧唐朝中期以来,虽然中央集权一度恢复,但藩镇割据的弊病却从未根除。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
  • 回答
    唐朝中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武周。这个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建立的王朝,虽然名字叫“周”,但其统治的疆域、核心文化以及延续的政治制度,与唐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们并没有将这个时期称为“武周唐”或者像一些王朝那样区分“北唐南唐”或“西唐东唐”,这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历史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划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体制的延续性、合法性以及王朝核心权力的稳定性。 为什么王莽、赵构的行为导致了历史朝代的明确分野,而武则天虽然也是改朝换代,却被归入同一个“唐”的框架下呢?这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朝代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
  • 回答
    唐朝的中央军事体制,是一个既有传承又有革新的复杂体系。我们今天来聊聊唐朝的南衙诸卫与北衙禁军,以及三卫五府它们到底在哪儿,又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唐朝的军事制度,得先知道它经历了哪些变化。唐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禁军,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而南衙诸卫和北衙禁军正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
  • 回答
    唐朝为何始终无法真正“平定”南诏?这是一个历史쟁论颇多的问题,并非简单的军事胜利或失败能够概括。唐朝与南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较量,更像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拉锯战,其中夹杂着战略失误、内部动荡、以及南诏自身顽强的抵抗意志。首先,咱们得明白唐朝与南诏的地理环境差异。南诏所在的滇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复.............
  • 回答
    唐朝让外族人掌握军权,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历史选择,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和民族融合的考量。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信任”或“不信任”,而是一个复杂而精明的治国策略。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需要首先,唐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民族融合色彩。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这为他们接纳和重用其他民族提供.............
  • 回答
    唐朝设立节度使的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现实需求下,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一套军事与行政相结合的制度。要理解其缘由,我们得回到唐朝开国之初,甚至更早的背景。一、隋朝的崩塌与唐朝的继承:一个动荡的起点唐朝的建立,是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地方藩镇割据的烽火中完成的。隋朝虽然完成了大一统,但其严.............
  • 回答
    唐朝与高句丽之间,未能像一些历史叙事中所期望的那样,结成“兄弟之国”,共同对抗所谓的“蛮族”,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民族认同以及各自的战略考量。简单地将高句丽与周边其他民族划为“蛮族”,本身就是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视角,而唐朝与高句丽的互动,远比这种简单标签更为 nuanced。.............
  • 回答
    唐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走了近三个世纪,最终还是走向了终结。很多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落的关键点,但其实,唐朝的灭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为什么”,那不如说是它自身积累的矛盾,在时势的裹挟下,一点点将这个庞大的帝国碾碎。安史之乱:盛世.............
  • 回答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但河北三镇(即成德、卢龙、幽州三镇)始终未能被彻底平定,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扩张1. 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虽然平.............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未重新启用府兵制,这并非简单的制度选择,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府兵制本身的特点,以及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理解为何那个曾经支撑起大唐盛世的军事体系,在乱后已难以为继。一、府兵制:盛唐的基石,亦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府兵制,作为隋唐以来国家军.............
  • 回答
    唐朝(618907年)与宋朝(9601会被历史学家称为“宋代”,但实际延续至1279年)在刑罚制度上的差异,是中古中国法律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宽→严”趋势,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律思想的演变:从“德主刑辅”到“礼.............
  • 回答
    唐朝的太监能够杀害皇帝,并非因为士兵普遍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是因为在唐朝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太监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掌握了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和影响,从而具备了发动宫廷政变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太监势力在唐朝的崛起与壮大唐朝太监势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唐朝是否名将“少”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判断,需要结合唐朝的整体国力、军事制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其他朝代的对比来分析。笼统地说唐朝名将少,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军事拉胯”的因素。一、 唐朝军事实力并非“拉胯”,而是经历了辉煌到衰落的过.............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唐朝击败突厥和北宋未能击败契丹,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地认为契丹比突厥“厉害很多”。两国时期不同,对手不同,而唐朝和北宋自身的国力、战略以及对游牧民族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也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唐朝与突厥:时代背景、国力对比与战略优势1. 时代背景与突.............
  • 回答
    唐朝诗人“以汉代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用一个现代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他们在创作音乐时,会借鉴甚至“致敬”前代那些开创性的旋律,然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注入属于唐朝的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因。要理解“以汉代唐”,首先要明白“唐朝”和“汉朝”在中.............
  • 回答
    唐朝时期,在西域驻守的军队是唐朝中央政权维持其在中亚影响力的重要支柱。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与一些历史上的边疆屯垦或移民相似,唐朝的西域驻军似乎并未在当地形成大规模的“开枝散叶”,也就是与当地居民融合并建立长期、稳定繁衍的聚居点。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军事任务的优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