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唐朝这个朝代名将这么少?是否是因为唐朝军事拉胯的原因?

回答
唐朝是否名将“少”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判断,需要结合唐朝的整体国力、军事制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其他朝代的对比来分析。笼统地说唐朝名将少,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军事拉胯”的因素。

一、 唐朝军事实力并非“拉胯”,而是经历了辉煌到衰落的过程

首先要明确一点,唐朝绝非“军事拉胯”的朝代。恰恰相反,唐朝建立初期至盛唐时期,其军事实力是极其强大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军事时期之一。

开国之功: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父子,都是杰出的军事统帅。李渊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在乱世中迅速崛起,统一中国。李世民更是天纵奇才,玄武门之变后亲征四方,灭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主要割据势力,并在与东突厥、吐蕃的战争中取得辉煌胜利,被誉为“天可汗”。
盛唐雄风: 唐朝鼎盛时期,其军事影响力遍及亚欧大陆。名将辈出,战功卓著。
北方战线: 薛仁贵是唐朝北方战线的传奇人物,以“三箭定辽东”闻名,在与高句丽、突厥的战争中屡立奇功。
西北战线: 侯君集在平定西域的战争中表现出色。苏定方更是战功赫赫,一生未尝败绩,在平定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的战争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南方战线: 唐朝平定了南方的陈朝,也与吐蕃在西南地区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
对外交往: 唐朝的军事力量也迫使周边的国家如新罗、渤海国等臣服,并与日本、印度等国保持着复杂的军事关系。

可以说,唐朝的军事实力在前期是远超“拉胯”的范畴的,其辉煌的军事成就奠定了其作为强大帝国的基础。

二、 为什么会产生“唐朝名将少”的错觉?

如果将唐朝与其他一些以军事著称的朝代(如汉朝、西汉的卫青霍、宋朝的岳飞、明朝的徐达常遇春等)进行对比,确实会发现唐朝那些名字响彻千古、战功足以载入史册的“独当一面”的名将数量似乎不如前者。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皇帝亲自掌握军事的比例较高(尤其是早期和盛唐):
李世民本人是超级名将: 李世民作为开国君主,本身就是一位顶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并不需要倚重某个臣下来统帅大军,而是常常亲自出马。这种“皇帝御驾亲征”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将领的光芒。
盛唐皇帝的参与: 唐玄宗在开元盛世时期,也曾积极参与军事决策,甚至亲自挑选将领。这使得最高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相对集中在皇帝手中。

2. 军事制度的变化:
府兵制到募兵制: 唐初实行府兵制,士兵来自民间,平时屯田,战时征发。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士兵素质相对较高,但缺点是调动和组织相对不灵活,且军阀化的风险较低(因为军队与地方政权联系不紧密)。随着战争的常态化和边疆的拓展,府兵制逐渐衰落,转为募兵制(职业军人)。募兵制下,军队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但也更容易出现军阀割据,以及将领对军队的私有化倾向。
节度使制度的崛起: 到了唐朝中后期,为了应对北方边境的军事压力,设立了强大的节度使制度。节度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其下辖的军队往往成为独立的军事集团。虽然节度使制度在早期有效巩固了边疆,但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的衰落。在藩镇割据的时代,虽然不乏善于作战的将领,但他们更多地是效忠于自己的藩镇,而非整个唐朝。他们的“战功”更多体现在区域冲突中,其名声也局限于某一地区,难以像汉朝卫青霍那样成为全唐朝的代表性名将。

3. 史书的记载侧重点:
功劳归于皇帝和中央: 史书在记载战争时,往往会将功劳更多地归于皇帝的决策和中央的统筹,对于一线将领的个人表现描述相对简洁。
“非主流”的军事才能记录: 唐朝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在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汉朝的传统,但由于其独特的制度和历史进程,一些军事才能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战略规划、政治维稳和对外交往等方面,而不是像纯粹的战场厮杀那样容易被“名将化”。

4. 时代背景与竞争对手:
强大的外部威胁: 唐朝初期就面临突厥等强大游牧民族的挑战。后期则有吐蕃、回纥、南诏等政权。这些对手的军事实力也相当可观,唐朝的胜利并非易如反掌。
与其他朝代的比较: 如果与战乱相对频繁、需要大量个人武力解决冲突的时期(如三国、南北朝)相比,唐朝在盛世时期,军事力量的运用更多地是系统性的,而不是依赖于某个超凡脱俗的军事天才。

三、 唐朝仍然不乏杰出的军事人才,但称得上“名将”的定义可能不同

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出现卫青霍那样一人抵万军的传奇人物就说唐朝名将少。唐朝依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早期:
李靖: 在平定突厥、吐蕃、梁师都等战役中都立下赫赫战功,是唐朝初期最重要的军事家之一,其治军、战略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五事七计”是重要的军事理论。
李勣(徐世勣): 既是开国功臣,也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平定刘黑闼、徐元朗、与薛延陀作战、攻打高句丽等战役中都表现出色,晚年还能指挥大军。
程知节: 勇猛善战,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尉迟恭: 以勇猛和辅佐李世民登上皇位而闻名,是唐初的重要将领。

盛唐时期:
王忠嗣: 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过多次胜利。
哥舒翰: 在安西都护府任职,对抗吐蕃,战功卓著,是唐朝后期少有的能稳定边境的良将。
郭子仪: 唐朝中后期的守护神,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平定了叛乱,收复了长安洛阳,被誉为“再造唐朝”的功臣。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唐朝最杰出的名将之一,足以比肩汉朝名将。
李光弼: 与郭子仪并称,也是安史之乱中的重要将领,善于用兵。

四、 总结

唐朝并非“军事拉胯”的朝代,其在早期和盛唐时期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并涌现了如李靖、李勣、郭子仪等杰出的军事家。但与其他一些朝代相比,可能确实缺乏像汉朝卫青霍那样家喻户晓、战功彪炳的“单打独斗型”名将。

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可能在于:

皇帝的军事才能和参与度高: 很多时候是皇帝本人在主导和指挥。
军事制度的演变: 府兵制下士兵素质高,募兵制和节度使制度的出现使得军事力量更分散,个人名将的光芒可能被遮蔽或局限于特定区域。
史书记载的侧重点: 功劳分配和记载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时代的特性: 唐朝的军事斗争呈现出更加系统化、组织化的特点,而非完全依赖个体武力。

因此,与其说唐朝名将“少”,不如说唐朝的军事人才分布和历史记载方式,使其难以涌现出像汉朝那样数量多且声名显赫的“独挑大梁”式的名将。但毋庸置疑的是,唐朝的军事力量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强大的,并且拥有足以彪炳史册的杰出军事将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诺真水之战,大唐英国公李勣,仅仅用六千骑兵下马步战,以长槊迎敌,就大破薛延陀十万骑兵,斩俘五万余人。

李靖三千骑兵破东突厥十万人,苏定方一万骑破西突厥军十万人,一千骑破吐蕃军八万人。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十万唐军大破二十五万敌军,俘斩十四万。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的第一次盐州之战,吐蕃十五万大军围攻唐朝盐州,结果被唐朝一个低级武将史奉敬率领2500人击败。

看看大送。

金兵17大破宋军2000

辽兵数千人大破宋军10万

抓猪也没这么抓的吧

user avatar

那是你无知。

卫青、霍去病生平加起来一共消灭匈奴16万其中还包括牧民,不信的去查。

只说你不知道的两点:

1.仅641年,唐歼灭薛延陀(灭东突厥后,薛延陀成为大漠霸主,极为强盛)20万人。(损失20万后,薛延陀依旧强大,又经过了唐太宗的嫁妆削弱,内讧及回纥等部落反叛,646年唐灭薛延陀。)须知,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一共才能拼凑出十万出头部队,从金国牧监获得海量战马后才凑出二十万部队;满洲八旗+蒙古察哈尔八旗+汉八旗一共才十五六万部队。

2.645年唐征高句丽,在安市城下,全歼高句丽野战主力15万,俘虏主帅高延寿、高惠真,致使高句丽再派不出援军,东征高句丽歼灭其军队超过20万。

仅这两次没有灭国的战役,歼敌合计40万,你拿卫青霍去病两个大网红来比?

既然题主这么提问,那就比较一下历代武德充沛度吧,且切合题主疑问跟唐比。首先对各朝代献上崇高敬意,因为都是我们的祖宗及我族历史,但因为要回答题主问题不得不作简单对比,难免冒犯,无奈如此,合十!

一、大秦。

秦始皇44岁时,术士作出神秘预言“亡秦者胡”,勃然大怒的嬴政绝不往胡亥身上想,而是认为胡是匈奴,于是北击匈奴!蒙恬带三十万大军夺取河套,然后就处于守势。

秦始皇击胡捅了马蜂窝,匈奴攻击不断,第二年他45岁时,修建万里长城,大军北方依城防御。

这就是被神话的大秦军队,招惹人家,然后修长城抵御,打不打脸。

唐太宗从不修长城。大跌眼镜的是,却吓得高句丽从贞观五年修到贞观二十一年,修成千里长城抵御大唐。645年,太宗征高句丽,歼灭敌军超过20万,其中野战主力15万,夺取10城和大量人口,造成数百里无人烟,安市城虽未攻取,高句丽已没有能力也再未派出野战援军。因高句丽早寒而收兵,唐军当时收集了战区高句丽人的粮食。646年,高句丽大旱,粮食歉收,高句丽进一步困敝。647年,太宗觉得有了把握,要复征高句丽。但朝议认为高句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年全部没收其粮食,去年又遇着旱灾,高句丽百姓们有一多半缺乏粮食。只需派偏师深入轮番騷扰其疆土,使得高句丽百姓们疲于奔命,放下农活躲入城中,几年之内,必会造成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然离异,鸭绿江以北地区,可以不战而轻易取得。太宗于是派牛进达、李海岸从海路,李世勣孙贰朗等从陆路扫荡骚扰高句丽,取得战果。该扫荡对高句丽生产破坏巨大,民不聊生,彻底击残。当年冬天,“高丽王使其子莫离支任武入谢罪,上许之。”

如果你略过大秦并不耀眼的外战讲大秦内战平六国一共消灭多少军队,那么可以统计一下李唐平隋末战乱灭掉的秦、定杨、郑、夏、萧铣、刘黑闼一共多少军队,作个数量比较。

二、至于题主认为武德充沛度超过大唐的三国魏晋南北朝,如果谁真的能打,他怎么不统一全国啊?

宋武德充沛,为何收服不了燕云十六州?

这么说吧,凡是没有对大漠扫北的朝代,在武德充沛度比较擂台上,自觉掩面退下。

三、漫长中国封建史,仅有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明成祖四位大帝扫北有成绩。

历代明君扫北成就对比

(1)汉武帝的最大成就是37岁时进行“度幕”作战,深入漠北,大破匈奴,霍去病将军封狼居胥,禅姑衍,(狼居胥山和姑衍山都在今乌兰巴托附近)从此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但汉朝损失亦大,霍去病两年后去世,此后“久不北击胡”。

说白了,汉武帝没有灭掉匈奴,仅是狠狠打了匈奴一击右勾拳,把匈奴打惨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到漠南侵犯。但后来匈奴缓过劲来,又频繁入寇。

53-66岁,汉武帝晚年与匈奴作战持续失利,赵破奴全军覆没被俘,李陵力屈投降,李广利兵败投降,汉武帝北击胡,可谓虎头蛇尾。

虽然大汉口号是最网红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最豪迈,最煽动,但是毕竟是拳拳口号而已,贝加尔湖也是日月所照,幹难河也是江河所至,收为汉土了吗?

(2)朱元璋大帝时,在岭北之战时兵锋曾达漠北,这是其在位时兵锋最远的一次。但因中路、东路军失败,使得大明本就稀缺的骑兵损失殆尽,短时间内彻底失去了主动攻击北元残军的能力。北元军队虽然在岭北之战中给予了明军重创,但当时的北元已是日薄西山,虽然对明朝展开了一系列的主动出击,也仅是小打小闹,就算扩廓帖木儿强悍,也回天乏术,难以对明朝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因此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和北元再无大规模的征战。朱元璋养精蓄锐15年后,派蓝玉追击北元残余到捕鱼儿海。注意,捕鱼儿海,不是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而是内蒙古和外蒙古边界的一个湖泊)。

但元顺帝被也速迭儿所杀,也速迭儿大汗世代居住于草原,有浓厚的蒙古文化背景,他们与早已丧失了当年蒙古铁骑勇猛的北元不同。加之很多原降明的蒙古贵族反叛,内蒙古也迅速成为蒙古人的天下,明太祖以内蒙古环圈设卫,修长城抵御。曾命周兴击败过也速迭儿,追到彻彻儿山(今内蒙古赤峰附近)。因此,明太祖曾经短暂占领过内蒙古。

下图为明太祖去世时疆域图。

(3)朱棣大帝率五十万大军亲征,在斡难河畔和兴安岭取得大胜。4年后第二次亲征胜利,但明军以五十万之众对付约三万人的瓦剌军,却打得异常艰苦,明军虽胜,而双方杀伤相当。后来三次亲征所获甚微,明成祖崩于归途。明成祖兵锋一度达到漠北,但从未占领控制蒙古高原。

(4)唐太宗完全占领控制蒙古高原。

唐太宗先灭东突厥,再灭薛延陀,彻底征服并控制蒙古高原,对整个蒙古高原北到贝加尔湖流域设立州、府,将部落私兵改为帝国军制

灭薛延陀后,回纥等全体部落觐见天可汗李世民。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跌结、浑、斛薛等十一姓各遣使入贡,乞置官司。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同年,贝加尔湖结骨部落觐见并归附天可汗李世民。

翌年,唐太宗在蒙古高原各区域设府州,诏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滥葛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林州,白为置颜州。以阿史德时健部落所在地设置祁连州,隶属于营州都督。以结骨所在地(贝加尔湖流域)为坚昆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以契丹之地置玄州,隶营州都督府。将契丹本部改为松漠府,设峭落等九州。以奚族本部为铙乐府,设弱水等五州。营州设置东夷校尉官。以白别部所居地为居延州。在中亚草原、巴尔喀什湖一带设置瑶池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

以下为唐太宗疆域图,其中车鼻可汗在太宗生前已生擒。

至此,题主提到过的各个年代,本回答都提到了。

根据上述比较,武德充沛度最高的朝代是唐朝,唐朝将星璀璨,战绩辉煌,即便有若干是胡将,也是忠心耿耿地为大唐征战,为中原王朝打下了赫赫威名!

user avatar

知乎小编又来完成KPI啦?

user avatar

那是你不了解唐代历史,尤其是唐朝军事战争史,唐朝的名将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多的,除非你把南北朝算成一个朝代,否则无出其右。

初唐名将

李靖、李世勣、苏定方、裴行俭、薛仁贵,黑齿常之、李道宗、契苾何力、刘仁轨、王方翼、薛万彻、高侃、阿史那社尔、李孝恭、程务挺、牛进达、李谨行、柴绍、侯君集、郭孝恪、王玄策、梁建方、萧嗣业、执失思力、尉迟恭、程知节、屈突通、秦琼、席君买、王君廓、孙仁师、段志玄、段德操、程名振、薛万均、张士贵、郑仁泰、刘仁愿、李大亮、高满政、刘弘基、张宝相等。


盛唐名将

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张守珪、李祎、张孝嵩、王晙、郭知运、张仁愿、阳玄基、皇甫惟明、封常清、王孝杰、崔希逸、盖嘉运、赵颐贞、薛讷、萧嵩、乌承玼、张思礼、王君涣、杜希望、杨思勖、郭虔瓘、娄师德、牛仙客、臧希液、杜宾客、陈大慈、王倕、张忠亮、郭元振、张齐丘、萧炅、章仇兼琼、夫蒙灵察、阿史那献、来曜、何履光、孙仁献、韩思忠、张审素、李多祚、程千里、鲁炅、张九节等。


中唐名将

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韦皋、浑瑊、马璘、仆固怀恩、李愬、李光颜、马燧、张巡、高崇文、崔宁、曲环、郝玼、李抱玉、白元光、李嗣业、郭昕、李抱真、范希朝、段秀实、张光晟、王思礼、田缙、史敬奉、严武、刘济、李元忠、杜叔良、李光进、路嗣恭、王翃、李文悦、野诗良辅、张舟、刘昌、桂仲武、张伯仪、李皋、严震、王佖、严砺、李进诚、来瑱、曹高仕、阳旻等。


晚唐名将

张义潮、高骈、张仲武、刘沔、石雄、王式、李载义、张淮深、颜庆复、曾元裕、李可举、杨复光、卢耽、郑从谠、李鄠、董昌龄、史元、宋威、毕减、张仲至、萧鄴、赫连铎、黄景复、李思忠、石公绪、康承训、崔珙、刘潼、王宰、张璘、高仁厚等。

PS:朱温、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王建等进入五代割据的武将不计其中。

user avatar

苏定方、李勣、李孝恭、李靖、郭子仪、李光弼、秦琼、高仙芝,侯君集,刘仁轨、薛仁贵、王忠嗣、裴行俭、契苾何力,薛万彻、高侃、阿史那社尔、程务挺、牛进达、李谨行、柴绍、郭孝恪、王玄策、梁建方、萧嗣业、执失思力、尉迟恭、程知节、屈突通、席君买、王君廓、孙仁师、段志玄、段德操、程名振、薛万均、张士贵、郑仁泰、刘仁愿、李大亮、高满政、刘弘基、张宝相、皇甫惟明、封常清、王孝杰、崔希逸、盖嘉运、赵颐贞、薛讷、萧嵩、乌承玼、张思礼、王君涣、杜希望、杨思勖、郭虔瓘、娄师德、牛仙客、臧希液、杜宾客、陈大慈、王倕、张忠亮、郭元振、张齐丘、萧炅、章仇兼琼、夫蒙灵察、阿史那献、来曜、何履光、孙仁献、韩思忠、张审素、李多祚、程千里、鲁炅、张九节等人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user avatar

首先名将之所以能成为名将,是因为他打仗胜利了,完成了不世之功,而不是他嘴皮子厉害。

其次但凡学习过最基本的历史常识的都会明白,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胜负是国力的体现。

所以历史书上唐朝版图中亚那一圈你以为是充话费送的?东北亚的高句丽被灭国你以为是东北亚局部气候灾变?出了安史之乱那么大的乱子还能把命给续住你以为是没人想当皇帝了?

名将的作用体现在驾驭军队这个战争机器,个别时候当当吉祥物。

何况唐前中后三期都是将星如云。

真的,题主,回饭圈吧。

user avatar

我本来不想答这个问题的,只是连着看了20多个答案(主要是提问者在下面的评论),给我血压整的有点高,所以就针对题主的观点反驳一下。

王翦率60万人灭了楚国,而且打之前天天和项燕耗着,等待战机,那我是不是可以说,王翦根本不是什么名将,就是凭着秦国国力碾压过去的,我上我也行?还有白起,因为赵括纸上谈兵,所以我上我也行,这样想脑子多少有点问题吧。

西汉你说韩信不是名将,理由是垓下之战以多欺少,那你有没有了解过韩信在垓下之战前打了哪些仗,刘邦总不会脑残到派一个军事小白去和楚霸王battle吧。

然后聊聊卫青和霍去病,你说匈奴和东突厥没法比,所以李靖压根不是什么名将,那我就想问问你,卫青和霍去病领着十几万骑兵,在汉武帝倾国之力支持下,也只是把匈奴打残了而已,那为什么李靖一战灭东突厥,把颉利可汗抓到长安跳舞就成了你上你也行呢,双标过了吧。武庙十哲总不会骗人吧,还是你以为你比古人更了解上述人物?

至于你说的三国名将,我只想让你摸着良心问问,没有《三国演义》,你知道几个人?那可不可以说周瑜根本不是名将,只是曹操的部队有瘟疫,所以就撤退了呢,当然我并不是说三国无名将,只是确实被演义拔高了而已。

然后说宋朝,你把岳飞干的事放到唐朝,郭子仪可就有话要说了。收复失地迎回二圣,在此我不讨论岳飞和完颜构的那些事儿,我只是疑惑,郭子仪收复二京,这种功绩难道配不上名将吗?!!!你要说真不行,那我还说孟珙根本不是名将呢,他只会守(这种观点我自己都感觉好笑),至于杨业,没有杨家将这个话本子,没几个人知道他,吹他可比吹薛仁贵厉害多了。

接着说南北朝,我认为知乎上对冉闵的评价就是最恰当的,他就是一个“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典型例子,杀胡令对五胡的贵族影响不大,因此最后他才会失败。还有王猛,我对于他不是很了解,也不说什么过多的话,但是他对于符坚不应该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帮助吗?尔朱荣,高欢,宇文泰,这些人总不会比他更差吧。

最后,明清两代,写的我有点累了,我就说一句话,这两代的名将,徐达也好,蓝玉也好,多尔衮也好(其实我个人认为岳钟琪更为合适),在唐朝,有一个人可以全面压制他们,唐朝最大的boss,李世民是让你给吃了吗?他在登基前的军事成就,相同的年纪,除了霍去病,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但如果你非得给我杠,说李世民是帝王身份,不能入选,那我想让你花费几分钟,去搜一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琼,尉迟敬德,侯君集,程知节,李孝恭,张公瑾,哪一个不是狠人?

最后,我严重怀疑你提这个问题是别有用心,故意抹黑中国的盛世荣光,我不否认你所提到的都是名将,但我还就想说,麻烦去看看刘仁轨白江口大破倭寇,戚继光都得叫绝,还有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国的大战,李光弥安史之乱后的动作。要我说,就是唐朝太强大,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唐朝名将的个人能力,但是你要说完全没有个人能力,那我坚决反对。

最后,麻烦再去好好了解了解历史,李牧,吴起,乐毅,常惠,赵充国,程不识,邓禹,吴汉,宇文宪,段韶,史万岁……别天天钓鱼,伟大的朝代,用脑子仔细想想也知道应该有伟大的将领,唐朝无论是在安史之乱之前还是之后,都是名将辈出的时代!!!

???破百了,你们好给力啊。

阐述我个人的一点观点:你不知道,这不丢人,一个人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好了,但是不要先入为主,强行让所有人都接受你的观点,这样是会挨骂的。


莫名其妙就破二百了,那聊聊徐达和蓝玉吧

徐达最出名的战绩莫过于攻下了元大都,让元顺帝仓皇出逃,而蓝玉则是进一步率军北征。都是很彪悍的成就,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两个离现代太早了,这个指的是五代十国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宋朝,似乎冥冥中就有一种感觉消失了。而关于明朝,近代一来也没有什么大力宣传,仅我个人来说,对徐达的感觉就是朱元璋手下的开国元勋,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了解历史往往开始于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喜爱,而我认为徐达在这一方面有点欠缺,反倒是常遇春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更加清晰。至于蓝玉,其实知名度不是特别高,这应该是和朱标死后的蓝玉案有关,所以以这两人举例,依旧不能和唐朝对标。



我艹 我艹,破千了,知乎的朋友们,你们是真的给力啊,用赞淹没我吧,实在写不出东西来了,求求了!!!

user avatar

玩RTS游戏的都知道一个道理,当你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时候A过去就完事了,要什么微操哦。

装备、后勤、兵力、训练度都高别人几个等级,对方连对线的机会都没有,哪有什么名将秀操作的舞台?

user avatar

唐朝名将少?唐朝军事拉胯??题主还真是奇葩!你把自己当成了白起李牧姜子牙了吧?!唐朝名将少军事拉胯?那么唐朝一千多万的疆域是怎么打下来的?胡人被唐朝的“仁慈”感召,主动奉送的吗?!李世民的“天可汗”尊号怎么来的?难道是因为李世民长得帅颜值高,胡人首领是脑残粉,屁颠屁颠的奉送的?!

要说的话,唐朝最初因为要扫平群雄,建国前期又不断开疆拓土,中期又要平叛,战争比较频繁,所以唐朝的名将是相当多的,超越了绝大多数朝代。

简单列举一下:初唐就有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恭苏定方薛万幼薛礼李孝恭等人,盛唐到安史之乱期间有王忠嗣张守珪李祎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等,中唐晚唐还有浑碱韦皋马燧仆固怀恩李光颜李晟李愬李嗣业高骈张义潮张淮深张币仲武石雄等等。

汉唐盛世,是华夏民族最强大的时候,没有名将的东征西讨和军人的沙场血战,这盛世是从天而降的吗?!!

user avatar

哈哈,是历史吧的瓦卡鲁小老弟,另外几位答主跟这位小朋友较什么真。

对了,你这只说了李靖和薛礼,学界认可较为广泛的唐朝名将少说也有20个,是不是把你觉得他们不行的原因都讲一遍再问这个问题呢?中晚唐的我估计你也不认识,就说说苏烈,李孝恭和黑齿常之吧?

还有,妇孺皆知才是名将,那石闵,王猛,孟珙是哪门子名将,他们可没你不认识的李勣郭子仪名气大哦,嘻嘻。

user avatar

无知没关系,因无知而生出优越感就很可笑了。

user avatar

玉皇大帝选了谁当天上兵马大元帅?玉皇大帝的眼光不如你?

user avatar

钩直饵咸,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