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唐雎有机会拿出自己的剑?

回答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之所以有机会拿出自己的剑,并非偶然,而是他巧妙利用了当时韩国的政治环境和秦国使者(即秦王派来的“壮士”)的骄傲心理,层层铺垫,最终制造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局面。

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韩国的处境和秦国的气焰。战国时期,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扩张野心,已经吞并了不少国家,成为东方六国最大的威胁。韩国相对弱小,在与秦国的交往中常常处于劣势,承受着秦国的巨大压力。秦王派遣使者到韩国,显然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优越感,他们认为韩国理应屈服于秦国的压力。而秦国派出的这个“壮士”,更是集秦国强大和使者的骄傲于一身,他自恃武力,认为可以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解决一切问题。

唐雎的“不辱使命”正是建立在韩国国君和唐雎本人都不愿屈服于秦国羞辱的基础上。然而,直接对抗显然不明智。唐雎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采取的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策略,而拔剑的时机,是他整个策略的高潮和收官之笔。

唐雎如何一步步走到拔剑的那一刻?

1. 制造预期与反差: 秦国使者来访,本身就带着一种“压迫感”。他带来的“礼物”——一个巨大的箱子,里面装着韩国的地图——更是象征着秦国对韩国领土的觊觎和威胁。这为接下来的对话设定了一个剑拔弩张的背景。

2. 铺垫“不辱”的决心: 唐雎在秦国使者面前,并没有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硬,而是先礼后兵。他表现出的恭敬和对秦王命令的重视,反而会让秦国使者放松警惕,认为韩国即将屈服。然而,当秦国使者说出那句极具羞辱性的话——“韩国所以弱者,何也?——必以君(指韩王)为人质。”——时,唐雎的反击就开始了。

3. 利用“无礼”作为突破口: 秦国使者的这番话,直接攻击韩国国君的人格和尊严,这是非常无礼的。在任何一个有尊严的国家和君主面前,这都是不可容忍的。唐雎抓住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直接与秦使的“武力”相对,而是先从“礼”和“道义”上进行反驳,指出秦国这样做是违背道义的。

4. 引出“天子之怒”和“地动”的典故: 唐雎并没有止步于理论上的辩驳,他开始讲述了两个典故:
“天子一怒而伏尸百万,流血漂杵”: 这个典故是用来形容君王震怒的可怕后果,它从一个宏观的、超越个人武力的层面,展现了国家力量的威慑力。
“夫一人之怒,亦不可侮也。今吾子以君之命,使人辱韩,使吾君能安足也?” 这句话是将“天子之怒”的逻辑下移到个人层面,强调即便是普通人的愤怒,也是不能被侮辱的。更重要的是,他将秦使的“辱韩”行为,直接与“吾君能安足也”相联系,表明秦使的无礼行为直接威胁到了韩国的安宁,也间接挑战了韩国国君的颜面。

5. 制造不可退让的局面: 当秦使依然不以为然,认为唐雎的道理是“小人言”时,唐雎的反击到达了最关键的时刻。他看到了秦使那种以个人武力为尊、不把道理放在眼里的典型心态。他知道,仅仅用言语是无法说服对方的,对方只会更加嚣张。

6. 拔剑:这是“最后一击”,也是对秦使逻辑的直接否定。

时机: 这个时机选择得极为精准。是在秦使已经说出“小人言”,表明其根本不认为唐雎的道理是威胁时。此时,言语的劝说已经失效,必须用更直接的方式来回应对方的无礼和傲慢。
动作: 唐雎“拔剑而起”,这个动作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决心。他不再是那个温和辩论的士人,而是化身为捍卫国家尊严的勇士。
语言的配合: 他拔剑之后说的那句“剑决不能远,不如便拔剑”虽然有些“言语上的挑衅”,但其真正含义在于:
“剑决不能远”:这是一种对秦使“剑”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回应,表明自己也拥有“剑”,并且“剑”是不可或缺的。
“不如便拔剑”:这是一种直接的、行动上的回应,告诉秦使,你的言语已经到了可以拔剑的地步了,我的剑,也早就准备好了。这比秦使的威胁更加直接,更加具象化。
更深层地,这句“不如便拔剑”也是在反驳秦使认为韩国无力的观点。你秦国敢以武力威胁,我韩国虽然弱,但我的“剑”也不怕你。这是一种“以卵击石”式的勇气,但因为唐雎之前铺垫的道理,这种勇气就显得尤为震撼。

总结起来,唐雎之所以有机会拔剑,是因为:

他预判了对方的心理: 他知道对方是恃强凌弱、看重武力而非道理的人。
他巧妙地诱导了对方的言语: 让对方说出极具羞辱性的话。
他利用了秦使的傲慢和不尊重,制造了冲突的焦点。
他通过层层递进的言辞,将“辱韩”行为上升到对韩国国君的侮辱,激起了韩国的“尊严底线”。
当言语辩论无法奏效时,他果断地以行动回应,用拔剑这个极具冲击力的动作,配合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完成了对秦使的最后反击,迫使其不得不收回之前的言论。

唐雎的拔剑,不是冲动,而是精心策划的表演,是将韩国的无声忍耐转化为有声的反击,是利用对方最在意的东西来制约对方,最终达到了“不辱使命”的目的。他用一把剑,捍卫了一个国家的尊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篇很可能是编的,不是史实……

唐雎在战国策中出场四次。

第一次,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齐楚攻魏,魏安厘王遣唐雎入秦求援。——《战国策·魏策四》

第二次,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志得意满居功自矜。唐雎劝告他“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四》

第三次, 秦始皇六年(前241年),唐雎说楚春申君合纵,“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为天下枭”。——《战国策·楚策三》

第四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也就是这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魏策四》

其中第一次在《史记·魏世家》有记载,鉴于《史记》成书早于《战国策》,且司马迁的严谨度比刘向也靠谱多了,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而这第一次就直接证明了后面三次——至少最后一次是虚构的。

为啥?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西出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年九十余

年九十余

年九十余

第一次出场唐雎已经90多岁了啊,掐指一算,第四次出场的时候他已经130多岁了!

一个130多岁的人拔剑威胁秦始皇!莫不是张三丰?!

好,就算这俩唐雎只是恰好重名的两个人,这事在道理上也是站不住的。

(魏昭王)谓穰侯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广陶,攻齐得刚、博以广陶,得许、鄢陵以广陶,秦王不问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亡,许、鄢陵必议,议则君必穷。为君计者,勿攻便。”

鄢陵,就是安陵。所以说,早在魏冉攻魏之前,迫于秦之压力,魏国已割鄢陵以增广穰侯之封域定陶。也就是说,唐雎为安陵君使秦前五十八年,安陵已落秦人之手。

结果现在突然安陵又独立了还蹦出个安陵君,不科学啊。

好吧,就算安陵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独立了,秦王(始皇)会允许使者带剑么?

这是始皇二十二年的事情,而在始皇二十年的时候出了大事——燕国使臣荆轲借献地图之机行刺秦始皇未遂。

才过了两年秦始皇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了?我反正不信。

当然有人说唐雎拔的是秦王的剑……这脑洞我不知道怎么吐槽。

综上,无论人物、时间、地点、逻辑,这篇文章和目前的历史记载出入都太大,基本可以认定为是文学创作,毕竟《战国策》本来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而是“战国策士小故事合集”,既然都是故事了,就不见得是真实的了……

当然,这不影响这篇文章的文学艺术价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