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唐雎有机会拿出自己的剑?

回答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之所以有机会拿出自己的剑,并非偶然,而是他巧妙利用了当时韩国的政治环境和秦国使者(即秦王派来的“壮士”)的骄傲心理,层层铺垫,最终制造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局面。

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韩国的处境和秦国的气焰。战国时期,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扩张野心,已经吞并了不少国家,成为东方六国最大的威胁。韩国相对弱小,在与秦国的交往中常常处于劣势,承受着秦国的巨大压力。秦王派遣使者到韩国,显然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优越感,他们认为韩国理应屈服于秦国的压力。而秦国派出的这个“壮士”,更是集秦国强大和使者的骄傲于一身,他自恃武力,认为可以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解决一切问题。

唐雎的“不辱使命”正是建立在韩国国君和唐雎本人都不愿屈服于秦国羞辱的基础上。然而,直接对抗显然不明智。唐雎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采取的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策略,而拔剑的时机,是他整个策略的高潮和收官之笔。

唐雎如何一步步走到拔剑的那一刻?

1. 制造预期与反差: 秦国使者来访,本身就带着一种“压迫感”。他带来的“礼物”——一个巨大的箱子,里面装着韩国的地图——更是象征着秦国对韩国领土的觊觎和威胁。这为接下来的对话设定了一个剑拔弩张的背景。

2. 铺垫“不辱”的决心: 唐雎在秦国使者面前,并没有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硬,而是先礼后兵。他表现出的恭敬和对秦王命令的重视,反而会让秦国使者放松警惕,认为韩国即将屈服。然而,当秦国使者说出那句极具羞辱性的话——“韩国所以弱者,何也?——必以君(指韩王)为人质。”——时,唐雎的反击就开始了。

3. 利用“无礼”作为突破口: 秦国使者的这番话,直接攻击韩国国君的人格和尊严,这是非常无礼的。在任何一个有尊严的国家和君主面前,这都是不可容忍的。唐雎抓住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直接与秦使的“武力”相对,而是先从“礼”和“道义”上进行反驳,指出秦国这样做是违背道义的。

4. 引出“天子之怒”和“地动”的典故: 唐雎并没有止步于理论上的辩驳,他开始讲述了两个典故:
“天子一怒而伏尸百万,流血漂杵”: 这个典故是用来形容君王震怒的可怕后果,它从一个宏观的、超越个人武力的层面,展现了国家力量的威慑力。
“夫一人之怒,亦不可侮也。今吾子以君之命,使人辱韩,使吾君能安足也?” 这句话是将“天子之怒”的逻辑下移到个人层面,强调即便是普通人的愤怒,也是不能被侮辱的。更重要的是,他将秦使的“辱韩”行为,直接与“吾君能安足也”相联系,表明秦使的无礼行为直接威胁到了韩国的安宁,也间接挑战了韩国国君的颜面。

5. 制造不可退让的局面: 当秦使依然不以为然,认为唐雎的道理是“小人言”时,唐雎的反击到达了最关键的时刻。他看到了秦使那种以个人武力为尊、不把道理放在眼里的典型心态。他知道,仅仅用言语是无法说服对方的,对方只会更加嚣张。

6. 拔剑:这是“最后一击”,也是对秦使逻辑的直接否定。

时机: 这个时机选择得极为精准。是在秦使已经说出“小人言”,表明其根本不认为唐雎的道理是威胁时。此时,言语的劝说已经失效,必须用更直接的方式来回应对方的无礼和傲慢。
动作: 唐雎“拔剑而起”,这个动作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决心。他不再是那个温和辩论的士人,而是化身为捍卫国家尊严的勇士。
语言的配合: 他拔剑之后说的那句“剑决不能远,不如便拔剑”虽然有些“言语上的挑衅”,但其真正含义在于:
“剑决不能远”:这是一种对秦使“剑”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回应,表明自己也拥有“剑”,并且“剑”是不可或缺的。
“不如便拔剑”:这是一种直接的、行动上的回应,告诉秦使,你的言语已经到了可以拔剑的地步了,我的剑,也早就准备好了。这比秦使的威胁更加直接,更加具象化。
更深层地,这句“不如便拔剑”也是在反驳秦使认为韩国无力的观点。你秦国敢以武力威胁,我韩国虽然弱,但我的“剑”也不怕你。这是一种“以卵击石”式的勇气,但因为唐雎之前铺垫的道理,这种勇气就显得尤为震撼。

总结起来,唐雎之所以有机会拔剑,是因为:

他预判了对方的心理: 他知道对方是恃强凌弱、看重武力而非道理的人。
他巧妙地诱导了对方的言语: 让对方说出极具羞辱性的话。
他利用了秦使的傲慢和不尊重,制造了冲突的焦点。
他通过层层递进的言辞,将“辱韩”行为上升到对韩国国君的侮辱,激起了韩国的“尊严底线”。
当言语辩论无法奏效时,他果断地以行动回应,用拔剑这个极具冲击力的动作,配合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完成了对秦使的最后反击,迫使其不得不收回之前的言论。

唐雎的拔剑,不是冲动,而是精心策划的表演,是将韩国的无声忍耐转化为有声的反击,是利用对方最在意的东西来制约对方,最终达到了“不辱使命”的目的。他用一把剑,捍卫了一个国家的尊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篇很可能是编的,不是史实……

唐雎在战国策中出场四次。

第一次,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齐楚攻魏,魏安厘王遣唐雎入秦求援。——《战国策·魏策四》

第二次,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志得意满居功自矜。唐雎劝告他“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四》

第三次, 秦始皇六年(前241年),唐雎说楚春申君合纵,“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为天下枭”。——《战国策·楚策三》

第四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也就是这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魏策四》

其中第一次在《史记·魏世家》有记载,鉴于《史记》成书早于《战国策》,且司马迁的严谨度比刘向也靠谱多了,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而这第一次就直接证明了后面三次——至少最后一次是虚构的。

为啥?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西出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年九十余

年九十余

年九十余

第一次出场唐雎已经90多岁了啊,掐指一算,第四次出场的时候他已经130多岁了!

一个130多岁的人拔剑威胁秦始皇!莫不是张三丰?!

好,就算这俩唐雎只是恰好重名的两个人,这事在道理上也是站不住的。

(魏昭王)谓穰侯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广陶,攻齐得刚、博以广陶,得许、鄢陵以广陶,秦王不问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亡,许、鄢陵必议,议则君必穷。为君计者,勿攻便。”

鄢陵,就是安陵。所以说,早在魏冉攻魏之前,迫于秦之压力,魏国已割鄢陵以增广穰侯之封域定陶。也就是说,唐雎为安陵君使秦前五十八年,安陵已落秦人之手。

结果现在突然安陵又独立了还蹦出个安陵君,不科学啊。

好吧,就算安陵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独立了,秦王(始皇)会允许使者带剑么?

这是始皇二十二年的事情,而在始皇二十年的时候出了大事——燕国使臣荆轲借献地图之机行刺秦始皇未遂。

才过了两年秦始皇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了?我反正不信。

当然有人说唐雎拔的是秦王的剑……这脑洞我不知道怎么吐槽。

综上,无论人物、时间、地点、逻辑,这篇文章和目前的历史记载出入都太大,基本可以认定为是文学创作,毕竟《战国策》本来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而是“战国策士小故事合集”,既然都是故事了,就不见得是真实的了……

当然,这不影响这篇文章的文学艺术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之所以有机会拿出自己的剑,并非偶然,而是他巧妙利用了当时韩国的政治环境和秦国使者(即秦王派来的“壮士”)的骄傲心理,层层铺垫,最终制造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局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韩国的处境和秦国的气焰。战国时期,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扩张野心,已经吞并了不少国家,成为.............
  • 回答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她的名字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绝非仅仅是皇帝的女儿那么简单。她是一位在乱世之中,以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为李唐王朝的崛起立下赫赫战功的女子。她的故事,是唐朝开国史上一抹亮丽而独特的色彩。平阳昭公主,讳李秀宁,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生于隋朝末年,彼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 回答
    关于比亚迪唐DM在懂车帝赛道成绩不佳,以及是否存在“恶意针对”的疑问,这是一个在汽车圈里流传已久的话题,也确实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加速性能”和“赛道成绩”是两码事,尽管它们都和动力有关。比亚迪唐DM的强大之处在于其DMi或.............
  • 回答
    唐刀与欧洲细剑,这两种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制式设计的冷兵器,在战场实战和个人对决中,各自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采和效能。要比较它们谁更适合战场,以及谁的杀伤力更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构造、使用方式以及它们所处的历史与军事背景。一、 唐刀:精炼的劈砍之王唐刀,顾名思义,是唐朝时期盛行的一种环首.............
  •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如果将韩信置于战国中期,一个百家争鸣、列国兼并的时代,他的人生轨迹无疑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那时的天下,早已不是秦末汉初那种群雄逐鹿、机遇遍地的景象,而是更加成熟、体系化的战争与政治格局。首先,出身贫寒的韩信,在战国中期想要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难度会大大增加。那个时代,各国军队的选拔和培养.............
  • 回答
    百家争鸣,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生机勃勃的色彩,它描绘的是一个思想的盛宴,一个智慧的春天,而这个春天,却是在战国那个乱世中绽放的。为什么是战国,而不是其他朝代?这个问题,得从战国本身的时代特质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百家争鸣并非凭空出现,它与之前那个被称作“春秋”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时期,.............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秦国啊,说起来也是个有意思的存在。论起“正经”来,它确实是诸侯,而且是周天子亲封的,这在当时可是名正言顺的金字招牌。不过,你要说战国初期就被山东那些诸侯国鄙视,那也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先明白,战国初期,天下格局已经不是西周那会儿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共主,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诸侯.............
  • 回答
    在日本战国时代的电视剧,尤其是那种比较写实或者有历史细节考据的,弹幕里确实会蹦出各种各样“KY”(空気を読めない,不懂气氛)的评论。这些弹幕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挺有意思,但也确实会破坏沉浸感。如果非要列举一些常见的,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 历史细节的“鸡蛋里挑骨头”型KY这类弹幕最常见,也是最让.............
  • 回答
    要说日本战国早期(大约指从应仁之乱,1467年,到织田信长统一尾张,约1570年代)“最强”的大名,这确实是一个颇有嚼头的话题,因为“强”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维度:军事实力?领土范围?经济基础?还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如果单从领土范围和军事实力来看,许多人可能会指向越后的上杉谦信。谦信,原名长尾景虎,虽.............
  • 回答
    关于明智光秀究竟在哪一年正式“投靠”织田信长,史实上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且被普遍接受的绝对年份。这更多地是一个逐步建立关系、相互利用的过程,而非一次单方面的投诚。不过,学界普遍认为,明智光秀与织田信长的联系 最早大约始于永禄三年(1560年)前后。让我们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是生硬.............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城堡,尤其是那些位于战略要地的雄城,往往拥有层层叠叠的“郭”(くる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重郭结构”。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它是在那个火器逐渐兴起、战争模式日益严峻的时代,为了更好地防御敌人而精心设计的。那么,这种结构在实战中到底有多大的用处呢?答案是:非常大,而且其作用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战国后期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城池与馆(通常指居馆或御殿),它们在建筑特征上的区别,虽然都与军事防御和居住生活息息相关,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各有千秋。战国后期,也就是大约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动荡时期,军事冲突频繁,但也孕育了强大的统一力量。在这个阶段,城池.............
  • 回答
    要准确预测关原之战如果西军获胜,战国时代的走向,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各方实力、政治格局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这绝非一句“德川家康倒台,丰臣氏复兴”那么简单,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变数和值得推敲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即使西军赢了,也不代表丰臣家的天下就能立刻稳固。石田三成等人拥立的是年幼的丰臣秀赖,这本.............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悖论:为什么看似更具革新精神的改革者,反而未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而那个更倾向于“守旧”的胜利者,又为何能稳坐江山?这其中的原因,远比“进步”与“守旧”二元对立要复杂得多,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进步”与“守旧”这两个概念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下。织田信.............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挺到位,还真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一谈起古代战争史,尤其是涉及到跟咱们邻居打交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一股脑地往“我们如何吊打他们”上靠,生怕说得不够狠,不够解气。日本战国时期,更是成了这种“习惯性贬外”的重灾区。怎么看这现象?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也挺复杂的,有历史原因,也.............
  • 回答
    12强赛中日之战,国足场面上显得格外被动,全场仅有的两脚射门和37%的控球率,都赤裸裸地反映出两队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中国足球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问题,在中日对抗这个高强度的舞台上被彻底暴露。一、技战术层面:精准与粗糙的鲜明对比 传接球的稳定性与流畅度: 日本队在中场传递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